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 X 线评估

    作者:李娜;杨菲菲;韩骁;程晓光

    目的:评估 X 线片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并于2008年1~10月接受随访的病例33例。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25~70岁,平均47.2岁。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23例,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10例,共43个手术节段。对其术前及术后随访所摄的颈椎正位、侧位、过屈位及过伸位 X 线片进行影像学分析评估。结果本组随访时间36~52个月,平均43个月。43个颈椎间盘置换节段 X 线片显示,人工椎间盘假体前后径小于椎体前后径14个(32.6%);人工椎间盘假体发生移位 3个 ( 7.0%);颈椎间盘置换节段可见异常骨化或骨赘16个(37.2%);术前与术后颈椎整体曲度、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曲度、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活动度及颈椎间盘置换节段邻近椎间盘退变的测量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能够较好地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功能,并可一定程度上防止邻近椎间盘退变,但部分病例存在假体移位、异位骨化等现象,术前适宜的病例筛选及规范手术操作有助于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其远期疗效仍有待长期大样本量随访研究。

  • 人工颈椎间盘与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作者:关立;陈小龙;海涌;刘玉增;汪文龙;于志毅

    目的:比较 Prodisc-C 人工颈椎间盘和颈椎动态稳定器( 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 )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因颈椎病于我院骨科行颈前路 Prodisc-C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 DCI 固定术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颈前路 Prodisc-C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Prodisc-C 组)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平均年龄44.0(32~54)岁,诊断脊髓型颈椎病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 6例;行 DCI 固定术( DCI 组)患者10例,男 6例,女4例,平均年龄44.5(33~55)岁,脊髓型颈椎病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分别于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随访,采用颈肩功能障碍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及其改善率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摄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 X 线片,测量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椎间隙角度、假体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距离及异位骨化数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disc-C 组术前 JOA、NDI、颈肩痛 VAS、上肢痛 VAS、颈椎前凸角及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分别为(10.3±1.4)、(15.2±5.5)、(6.2±2.1)、(4.1±1.4)、(10.0±2.1)°、(3.7±4.5)°,术后末次随访 (15.8±5.4)、(3±1.2)、(2.9±1.8)、 (1.8±0.8)、(16.6±3.6)°、(5.4±2.1)°;DCI 组术前 JOA、NDI、颈肩痛 VAS、上肢痛 VAS、颈椎前凸角及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分别为(9.5±1.3)、(15.6±16.3)、(6.4±2.0)、(4.5±1.4)、(14.9±3.5)°、(3.1±2.2)°,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16.2±5.8)、(2.9±1.3)、(2.6±1.7)、(1.9±1.1)、(22.3±4.6)°、(6.4±2.3)°;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比,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disc-C 组术后末次随访发现3例异位骨化,2例假体前移1 mm,DCI 组未出现异位骨化和假体移动。结论 Prodisc-C 人工颈椎间盘与 DCI 治疗颈椎病均能保留颈椎活动度,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早中期疗效满意。

  • 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矢状面曲度的影响

    作者:阎凯;田伟

    目的 评估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矢状面曲度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行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4例,女28例;年龄31~61岁,平均(45.2±8.2)岁.均为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包括C3-4椎间盘突出3例,C4-5椎间盘突出12例,C5-6椎间盘突出34例,C6-7椎间盘突出13例.测量术前与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手术节段椎间盘角、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角、C2~C7角、椎间盘前缘高度、椎间盘中央高度、椎间盘后缘高度、FSU前缘高度、FSU中央高度、FSU后缘高度,分析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椎间盘角由0.0°±4.2°增加至7.3°±3.9°、FSU角由2.3°±5.0°增加至6.9°±4.8°、C2~C7角由9.5°±10.8°增加至13.1°±9.1°、椎间盘前缘高度由(4.3±1.0) mm增加至(7.9±1.1)mm、椎间盘中央高度由(5.8±0.9) mm增加至(8.1±0.9)mm、椎间盘后缘高度由(3.7±0.9)mm增加至(5.5±0.9)mm、FSU前缘高度由(34.1±3.5) mm增加至(36.2±3.4) mm、FSU中央高度由(32.3±3.5) mm增加至(33.6±3.3) mm、FSU后缘高度由(33.9±3.5)mm增加至(34.6±3.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够早期改善椎间盘角及FSU角、增加椎间隙高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颈椎的矢状面曲度.

  •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

    作者:尚子琨;张英泽;张迪;丁文元;张为;孟宪中;王林峰;申勇

    目的:评价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2年5月接受Bryan间盘置换术(Bryan组)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组)治疗的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c scale,VAS),影像学评估采用颈椎矢状位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及中间节段活动度,并于末次随访时评估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49例患者随访超过24个月,Bryan组18例,ACDF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人口学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各时间节点比较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ryan组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颈椎活动度和未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11.1%、35.5°±5.9°和7.3°±1.4°,ACDF组分别为45.2%、24.5°±6.2°、10.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ryan组患者邻近节段无明显退变,ACDF组2例出现退变,但无需再次手术。结论应用Bryan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保留颈椎整体活动度,减少未手术节段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从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及轴性症状发生率。

  • 脊髓受压部位MRI T2WI高信号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影响

    作者:潘胜发;刘忠军;张凤山;孙宇

    目的:探讨术前MRI T2WI脊髓受压部位高信号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69例采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术前MRI T2WI脊髓信号的表现分为三组:①等信号组,即T2WI脊髓受压部位为等信号;共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7~63岁;单节段34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2例;术前病程3~72个月。②低亮信号组,即T2WI脊髓受压部位为高信号且边界不清;共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30~61岁;单节段12例,双节段6例;术前病程3~24个月。③高亮信号组,即T2WI脊髓受压部位为高信号且边界清晰;共10例,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8~56岁;单节段8例,双节段2例;病程1~24个月。术前MRI横断面硬膜囊受压比率等信号组43.3%±15.2%,低亮信号组42.4%±10.7%,高亮信号组41.9%±14.8%;术前节段性运动范围等信号组9.6°±2.5°,低亮信号组9.0°±1.7°,高亮信号组9.1°±1.9°。69例患者使用Bryan假体42例,Prodisc?C假体44例。三组患者术前均行X线及MR检查,术后行X线检查。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后颈椎节段性运动范围,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结果等信号组病程(24.7±27.9)个月,明显长于低亮信号组(6.6±7.4)个月及高亮信号组(11.1±9.5)个月,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随访时间48~86个月,平均61个月。术后节段性运动范围等信号组7.9°±1.4°,低亮信号组8.2°±1.5°,高亮信号组1.9°±1.6°;术前JOA评分等信号组(13.6±1.2)分,低亮信号组(13.1±1.3)分,高亮信号组(12.9±1.8)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等信号组(16.2±1.0)分,低亮信号组(15.8±1.2)分,高亮信号组(15.7±1.6)分;以上数据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MRI T2WI脊髓受压部位高信号不影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 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闫锁洲;王晓宇;孔令德;邸军;丁文元;张静涛;杨思东;李嘉;王林峰;申勇

    目的 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其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187例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7例,女70例;年龄19~78岁,平均49.71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39例,颈椎间盘置换术48例.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3、6、12个月时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和饮酒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节段、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气管锻炼情况、手术方式、颈椎曲度变化等资料.采用Bazaz评分系统和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吞咽困难的存在和严重性.根据术后1周患者Bazaz评分分为吞咽困难组和非吞咽困难组,通过单因素x2检验及单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潜在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导致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1周,出现吞咽困难者99例(52.94%),术后1年16例(8.56%).术前SWAL-QOL评分为(65.62±4.41)分,术后下降至(58.72±7.54)分,术后1年为(64.66±5.26)分.术后1周SWAL-QOL评分与手术时间相关(r=-0.47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气管锻炼(OR=0.302,95%CI:0.131,0.748)、手术时间<60 min(0R=0.407,95%CI:0.190,0.878)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OR=0.211,95%CI:0.102,0.425)是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单节段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术前气管锻炼、缩短手术时间、行人工间盘置换术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再手术率的Meta分析

    作者:姜东杰;顾庆国;王占超;王新伟;袁文

    目的 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相邻节段和手术节段再手术的发生率.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cervical"、"replacement OR arthroplasty OR prosthesis’,、"fusion OR arthrodesis","reoperation ORsecondary surgical procedure",中文检索词为"颈椎"、"间盘置换"、"融合"、"再手术".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关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再手术发生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Cochrane Reviews Handbook 5.1.0的RCT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独立评价,并采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邻节段和手术节段的再手术发生率.结果12篇文献纳入研究,短期(2年)随机对照研究6篇,中远期(4~8.8年)随机对照研究6篇.4篇为低偏倚风险,7篇为中偏倚风险,1篇为高偏倚风险.Meta分析显示,短期随访结果 中两种术式在相邻节段的再手术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中远期随访结果显示非融合组术后相邻节段再手术率低于融合组;非融合组手术节段再手术率均低于融合组.短期随访中两组患者采用Removal翻修方法的例数无差别;中远期随访中融合组患者采用该翻修方法进行翻修的人数多于非融合组.结论 非融合术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邻节段再手术的发生率,但是在短期(2年)内对降低邻近节段再手术的发生率效果并不明显.减少融合术后假关节形成是降低融合术式手术节段再手术率的有效方法.

  •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高度对置换节段活动度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娄纪刚;刘浩;李元超;武文杰;孟阳;杨运北;戎鑫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高度的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进行间盘置换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9具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术前均行颈椎正位、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C5.6椎间隙高度,并筛选高度为5 mm左右的标本3具进行自身对照实验,先后依次进行完整颈椎组、C5.6节段合适高度(5 mm)人工椎间盘置换组、高度增加1 mm(6 mm)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和增加2 mm(7 mm)人工椎间盘置换组颈椎标本模型的生物力学测试.将标本固定于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予75 N跟随载荷,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均施加2 Nm纯力矩载荷,在0.2 Nm/S的变化条件下测量手术节段的活动范围.结果 完整组与5 mm组的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旋转活动范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mm组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旋转的活动范围均较5 mm组增加,且更加接近完整组活动范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 mm组屈伸活动范围(9.5°±1.0°)明显小于完整组(12.5°±0.9°)、5 mm组(11.3°±0.8°)和6 mm组(11.6°±0.9°),但轴向旋转活动范围(10.4°±1.4°)明显大于5 mm组(8.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侧弯活动范围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试模时两个相邻高度间盘假体植入均合适时,选择高度增加1 mm的间盘可一定程度改善手术节段的活动范围;而高度增加2 mm的间盘置换则可导致手术节段屈伸活动范围减小,旋转活动范围则有增加的趋势.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曹鹏;祁敏;陈华江;袁文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hetrotopicossification,HO)的原因及与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Discover假体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133例完整患者资料,男74例,女59例;年龄23 ~ 56岁,平均(42.63±4.15)岁;单节段109例,双节段24例.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在颈椎CT片上采用Park等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分级标准对小关节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标准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统计不同随访时间节点手术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分级.根据是否发生异位骨化将患者分为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活动范围、术前小关节退变程度.结果 1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 4.8年,平均2.9年.末次随访时,25例(18.80%,25/133)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其中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异位骨化组(6.8°±3.9°)明显小于无异位骨化组(9.1°±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骨化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无异位骨化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小关节退变呈正相关(r=0.683,P=0.033).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患者小关节的退变具有相关性.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未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异位骨化分级越高,术前小关节的退变越严重.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选择与异位骨化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周非非;孙宇;赵衍斌;张凤山;潘胜发;刘忠军

    目的 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选择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2月,48例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资料,男21例,女27例;年龄20~ 53岁,平均42岁;脊髓型颈椎病3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4例;单节段置换术38例,包括C3-43例、C4-55例、C5-628例、C6-72例;双节段置换术9例,包括C+5、C5-64例、C5-6、C6-75例;三节段置换术1例(C3-4 C4-5、C5-6);共59个手术节段.在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使用McAde分级法评价异位骨化形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别、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曲度、置换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等因素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对阳性结果及其选择阈值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进行检验和量化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5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60 ~ 120个月,平均70.3个月.术后59个节段中,20个出现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9%(20/59).患者性别、节段活动度、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曲度和术前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这四方面因素中,仅术前置换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该因素的AUC为0.813,95%置信区间为0.666 ~ 0.959,据此计算出病变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临床佳判断阈值为0.9.结论 患者选择相关临床因素中的术前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具有相关性;针对可变旋转中心的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较相邻节段丢失超过10%者不适合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 颈前路杂合与多节段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比较

    作者:史吉胜;吕明波;林斌;郭峰;徐小会;崔风国

    [目的]比较颈前路杂合术式和颈前多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10月,62例连续累及3个节段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接受上、下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中间融合术(杂合组),36例患者行前路连续3个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融合组).临床功能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此外,影像学测量C2-7的活动范围(ROM).[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病变类型及随访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C2-7节段的ROM在术后第1、6个月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杂合组在第12个月和末次随时均恢复到术前水平,融合组直到末次随访时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l、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杂合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显著优于融合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患者,杂合术式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替代颈前多节段融合术的手术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改善神经症状,而且可保持颈椎的术前运动范围和稳定性,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宋卿鹏;田伟;何达;韩骁;张宁;李祖昌;王晋超

    目的 评估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行单节段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2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年龄为(56.56±8.65)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随访时间均在10年以上.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单纯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增生组(1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Odom's标准.结果 单纯间盘突出组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61°±4.72°、12.63°±4.41°,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50.91°±15.58°、57.62°±9.18°,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2.61°±1.38°、2.07±1.74°,末次随访时未发生高等级PO,手术前后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骨赘增生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3°±4.62°、7.77°±5.82°,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45.98°±17.26°、40.89°±15.85°,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92°±1.11°、0.69°±2.12°,高等级PO发生率为55.6%,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末次随访时,合并骨赘增生组颈椎整体活动度低于单纯间盘突出组(t=2.610,P=0.016),高等级PO比例较单纯间盘突出组更高(Z=2.494,P=0.034),其余各影像学评估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单纯间盘突出组NDI下降情况优于合并骨赘组(t=2.169,P=0.041),其余各临床功能评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长期临床疗效好,且对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的疗效优于合并骨赘增生的病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