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创正压通气在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应用

    作者:万久贺;周晔;闫晓蕾;王滨;王红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心脏手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56例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48 ~ 65岁,平均年龄(57 ±5)岁.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及NPPV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并辅以高浓度氧气吸入;NPPV组患者常规治疗同时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乳酸(Lac)、动脉血气等以及二次气管插管、监护室停留时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均存活出院.NPPV组中1例患者因无法耐受无创正压通气转为有创机械通气,1例因治疗失败二次插管;NPPV组患者二次气管插管[(2)vs.(12)例,P=0.001]及监护室停留时间[(4.3±1.1) vs.(7.3±1.5)h,P<0.001]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明显好于治疗前,NPPV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结论:NPPV可以明显改善OPCABG术后左心衰竭患者的缺氧状况,降低二次气管插管的概率,缩短监护室停留时间.

  • 肺复张对预防老年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作用

    作者:党海明;宋跃;曹剑;吴立松;贾明;董然

    目的 观察肺复张(LRM)治疗对预防老年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纳入了2012年1 ~12月106例年龄≥60岁的首次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的老年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66±4)岁(60~75岁),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对照组,53例)及肺复张治疗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患者入住监护室后按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患者常规机械通气同时分别于入住监护室后1h及2h应用压力控制法(PCV)进行两次肺复张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0I)、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低氧血症、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低氧血症定义为OI< 200,延迟拔管定义为机械通气时间≥24 h.结果 全部患者无住院死亡.治疗组患者入监护室后3h及试停呼吸机前OI明显好于对照组(272 ± 45比251 ±48及287±32比262 ±41,P<0.01),低氧血症(16例,30.2%比2例,3.8%,P=0.0003)、肺部感染(4例,7.5%比0例,0%,P=0.041)、延迟拔管(9例,17%比2例,3.8%,P=0.026)以及拔管后需无创机械通气辅助(12例,22.6%比3例,5.7%,P=0.012)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无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LRM的患者.结论 术后早期适当肺复张治疗可改善老年OPCABG术后患者的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低氧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

  • 腺苷预处理减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心肌早期损伤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静;李立环

    目的 观察腺苷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试验组在取乳内动脉时经颈内静脉导管输注腺苷50μg·kg-1·min-1,1 min后调至100μg·kg-1·min-1,2 min后调至150μg·kg-1·min-1,输注10 min.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输注结束后5 min开始血管吻合.于麻醉后(T0)、血运重建30 min(T1)、2 h(T2)、6 h(T3)、12 h(T4)和24 h(T5)取静脉血检测血浆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两组各时点CK-MB均升高,对照组T1~T5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仅T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T5点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两组各时点cTnI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T4~T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可发生心肌损伤,腺苷预处理能减少CK-MB和cTnI释放,减轻心肌损伤.

  •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孙静;宋静华;陈彤云;姜楠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心电图,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术前用药、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肌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术中静脉桥及动脉桥的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4 h肌钙蛋白Ⅰ水平,观察上述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关系.结果 在9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154例,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P=0.016)、术前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P=0.002)、静脉桥数(P=0.015)和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P<0.00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新发心房纤颤相关,P<0.05的相关危险因素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OR=1.087)、术前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OR=1.002)、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OR=0.042)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独立相关.以B型脑钠肽水平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70,说明术前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对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原因较多,高龄、术前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高和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不完全是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型脑钠肽水平对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 依托咪酯、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对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流动力学与应激状态的影响

    作者:陈静;陈磊;蔡巧颖;张敏;杨宗雷;安海水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与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对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G)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op-CABG的冠心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依托咪酯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肾上腺素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心率(HR)无显著变化(P>0.05),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和平均动脉压( MAP)显著下降( P<0.05),但对照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5);观察组患者 T3、T5、T6、T9时刻M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2'、T3'血浆皮质醇(COR)水平较T0'显著下降(P<0.05),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浆白介素(IL)-6、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托咪酯用于op-CABG麻醉,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丙泊酚,能够获得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 冠状动脉杂交术与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疗效: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

    作者:朱鹏雄;裘佳培;徐洪;谢博涛;刘俊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冠状动脉杂交术(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与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的混杂因素,评价二者在处理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疗效.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HCR或OPCABG的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HCR组52例,OPCABG组128例.对2组患者进行PSM得到风险调整后的临床结果,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2组免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与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的生存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9个月(13 ~ 104个月).HCR组的住院时间显著低于OPCABG组[(15.3±4.5) dvs (17.6±5.4)d,P=0.027],2组患者在其他各项院内短期临床终点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中期随访结果中,2组的MACCE(11.4% vs 13.3%,P=0.968)、死亡(2.3% vs 4.4%,P=0.984)、心肌梗死(2.3% vs 2.2%,P=0.485)、脑卒中(4.5% vs 6.7%,P=0.979)及TVR(4.5% vs 2.2%,P=0.984)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免于MACCE (P=0.906)或免于TVR (P=0.541)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R处理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具有良好的中期疗效.在处理合并前降支狭窄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时,应该积极考虑HCR作为OPCABG的替代方案.

  • 多支与单支动脉桥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中远期疗效——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研究

    作者:朱鹏雄;陈安清;刘俊;王哲;叶晓峰;周密;赵强

    目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多支与单支动脉桥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混杂因素,评价两者在处理左主干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单纯OPCAB术的左主干及多支病变患者共1578例,对2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到风险调整后的临床结果,通过Kaplan-Meier曲线分析2组免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与免于因心脏疾患再次入院的生存情况,后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7~55个月).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组患者在各项院内短期临床终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中远期随访结果中,多支动脉桥组的因心脏疾患再次入院率(2.7%vs 12.7%,P=0.023)、CCS分级(1.2±0.4 vs 1.4±0.6,P=0.020)及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率(95.8%vs 85.9%,P=0.02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其余终点均无显著性差异.多支动脉桥组免于因心脏疾患再次入院的生存情况显著改善(P=0.028).性别为女性是中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为0.117~0.906,P=0.032).结论·使用多支动脉桥OPCABG处理左主干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改善术后桥血管通畅率,具有一定的中远期临床获益;女性患者术后的随访应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 胸降主动脉血管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志维;吴智勇;刘亚洲;程邦昌;高尚志;毛志福

    目的探讨胸降主动脉血管桥治疗冠心病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左胸小切口开胸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联合应用降主动脉Y形血管桥吻合、胸腔镜辅助等微创技术.术中应用左乳内动脉15支、大隐静脉37支,平均(3.46±0.3)支.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机械辅助呼吸平均(6.9±0.9)h.平均ICU滞留时间(2.5±0.5)d.平均胸腔引流量为(280±85)ml,无须输血.术后1~14个月随访心脏超声、心电图,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心功能改善.结论采用降主动脉经血管桥向心肌供血,血管桥行程短、可同时完成向多支目标血管供血,早期结果满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