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注肝硬化性心肌病

    作者:李云静;雷旭;殷华;柏杏丽;严文婷;杨光敏;桂兰兰;谭华炳

    肝硬化性心肌病(cirrhotic cardiomyopathy,CCM)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研究发现,其对刺激迟钝的变力和变时反应、舒缩功能障碍、QT间期延长是导致应激状态下发生心血管意外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肾上腺素能转导途径、气体信号分子、离子通道功能异常与CCM发生发展有关.利钠肽、硫化氢检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负荷试验有助于诊断.原位肝移植可能是治愈CCM的唯一方法,严重创伤、感染时强化心脏功能监测和处理是预防心血管意外的措施.抗心衰药物仅醛固酮拮抗剂对CCM有一定作用.中医药治疗CCM临床疗效有待验证.靶向治疗如硫化氢前体的补充为不能进行原位肝移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

  • 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现况及流行趋势

    作者:张啸飞;胡大一;丁荣晶;王卉呈;颜流霞

    目的 对全国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描述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现状及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2004年及2008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的资料.该资料来自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161个监测点,其中城市64个,农村97个.心血管疾病ICD-10编码包括I05 -I09、I11、I20-I27、I30-I52;脑血管疾病ICD-10编码包括I60-I69.通过按性别、年龄、城乡及地区叙述2008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状况,同时将2008年和2004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状况进行对比来反映地区死亡的流行趋势.结果 2008年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分别为229/10万、128.3/10万、71/10万、45.7/10万.采用标化率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2008年脑血管和缺血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均低于2004年.进一步分析结果 发现,与2004年相比,2008年脑血管疾病40 ~59岁、60 ~79岁及80岁以上各年龄别死亡率均有下降;而缺血性心脏病年龄别死亡率,40~59岁及60~79岁组呈现下降趋势,8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呈显著上升.心脑血管疾病总的粗死亡率上升了5.5/10万,缺血性心脏病总的粗死亡率上升了4.9/10万,脑血管总的粗死亡率下降了6.4/10万.这种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80岁以上的农村缺血性心脏病和农村脑卒中高死亡率所导致.结论 2008年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及急性心肌梗死总的粗死亡率分别为229/10万、128.3/10万、71/10万、45.7/10万,农村(除缺血性心脏病外)要高于城市.与2004年相比,我国2008年脑血管和缺血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高水平或高比例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的普遍存在及上升趋势,预示着人群具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与下降的死亡率相结合,预示着人群存在着高患病率,尤其在城市人群中.因此,国家在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治疗的二级预防同时,更要进一步强化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或初级预防,尤其是农村地区.强化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尤其是一级预防,将为我国人均健康寿命的提高做出实质贡献.

  • 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的相关性

    作者:潘宁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患者心血管凝血情况,统计心血管意外发生例数。结果患者中出现心血管意外25例(39.06%);在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TAT(抗凝血酶原复合物)、FG(纤维蛋白原)、D-dimers(D-二聚体)、P-selectin(P-选择素)等凝血功能指标方面,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无心血管意外患者,三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关联性较大,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越高,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就越高。所以医护人员在临床检测中必须要注意观察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一旦升高,要立刻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大限度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 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鹏

    目的 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血管意外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8年05月至2009年05月期间,科室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患者1230例,对所有患者保持6 ~48个月的随访,总结分析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结果,对所有患者血液指标vWF、D-dimers、P-selection、TAT、FG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在VwF、TAT、D-dimers、P-selection、FG等几个指标上,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明显高于无心血管意外患者,而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又高于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与凝血功能指标呈正相关的关系,凝血功能指标较高时应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严重心血管后果出现.

  • 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凝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秀英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扩冠、杭凝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2%,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部分活化凝血酶源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PT、APTT、TT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1年,治疗组再住院及急性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凝异常状态,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改善疗效及预后.

  •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对心血管意外的预测价值探讨

    作者:高福英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Q-T 间期离散度对心血管意外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9 年8 月至2011 年1 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46 例、缺血性心肌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4 例、缺血性心肌病死亡患者13 例与正常健康者50 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比较四组患者Q-T 间期离散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经研究结果发现,正常健康者Q-T 间期离散度低,缺血性心肌病死亡患者Q-T 间期离散度高,各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测量Q-T间期离散度可以有效地预测患者的心血管意外,有助于临床辅助进行诊断.

  • 预见性护理措施在预防重症监护病人并发心血管意外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卫华

    目的 为了降低重症监护病人并发心血管意外的比率,从而提高我们的治愈率,我科针对性的采取了预见性护理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既往无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重症监护病例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人,并且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病因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然后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记录两组并发心血管意外的例数和抢救成功的例数,得出病发率和抢救成功率,将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系统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所得数据在病发率和抢救成功率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距(P<0.05).结论 有效地预见性护理措施在预防重症监护病人并发心血管意外方面有较好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推广的护理方法.

  • 心电监护下开髓治疗预防老年患者心血管意外

    作者:姜锦

    目的探讨在心电监护下对老年患者进行开髓治疗是否必要.方法对120例60岁以上患者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开髓治疗,观察患者术前、麻醉中、麻醉后、术中、术后血压、心率变化.结果全部患者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老年患者开髓治疗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预防心血管意外的有效措施.

  • 无水乙醇栓塞治疗血管畸形引起心血管意外的原因分析

    作者:王瑱冯;范新东

    无水乙醇栓塞动静脉畸形及静脉畸形的疗效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使用时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心血管意外是一种极为罕见但凶险的并发症.本文对无水乙醇栓塞治疗中出现心血管意外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 昼夜节律与心血管意外的药物治疗对策

    作者:魏炜明;苏定冯

    1985年以来许多回顾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表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早晨觉醒后数小时的高发生率和夜间的低发生率.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午后还有一个次高发时段.这种节律性可能与人的昼夜生理节律变化及起床后的体力活动有关.由于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可能在次日早晨醒起后不再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所以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有重要意义.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测定与左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索蒲霞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关系及对心血管事件预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结果患者治疗后2~4周的左室舒张末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治疗后1,3,6个月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发病24h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正常组患者69例,H-FABP增高组51例.所有患者于治疗后2~4周复查心脏彩超均出现心室重构,但H-FABP正常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前后径明显小于H-FABP增高组,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H-FABP增高组.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3,6个月H-FABP增高组患者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H-FAB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发生心血管意外患者发病24h后H-FABP平均值也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结论 H-FABP的检测不仅能对心肌梗死的进行早期诊断,在治疗过程中进行H-FABP监测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程度的评价及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 硝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体会

    作者:闫志敏

    目的:探索硝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硝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分别于用药后的第2、4、6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情况.结果:用药4个月以及6个月以后,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各类心血管意外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疾病,对血压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还能有效降低各类心血管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相关性分析

    作者:许卓帆;吴毅琴;黄冠文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和凝血功能相关性。方法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9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冠脉CT检查心血管凝血情况,分析了解凝血功能与心血管意外的相关性。结果9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有16例患者因心血管意外而死亡,其中有34名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但并不致死,死亡以及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患者的调查中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浓度较低,同时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浓度较高;心血管意外死亡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显著高于比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组,而非致死性心血管意外组又显著高于无心血管意外组,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因子水平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vWF、PAP、浓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纤维蛋白原、TAT水平与年龄无关,其他凝血功能参数和心血管影响因素的关系。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意外与高凝血状态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骨科关节置换术治疗致心血管意外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宇红;郭念昆

    目的:探讨冠心病一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引起心血管意外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功能在2级以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术后疼痛处理效果不好、冠心病患者合并肥胖对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功能在2级以上是行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心血管意外的主要因素.结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心功能在2级以上,术后出现心血管意外风险增加,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并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其发生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