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间歇式充气压力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作者:常红;刘淑珍;岳鹏;王晓娟

    探讨全下肢间歇式克气压力泵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全下肢间歇式充气压力泵。使用过程中患者皮肤温度及色泽均未见异常,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偏瘫患者发生肢体肿胀,轻微疼痛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性使用周期性充气压力泵,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士正确使用并学会现察能有效解决应用中的问题。

  • 应用间歇性气体压缩装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黎凌云;李建赤;梁江声;赖美燕;钱东阳;谭加群

    目的 探讨对有高出血风险患者应用间歇性气体压缩装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对有高出血风险、需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58例,采用基本预防和下肢间歇性气体压缩装置物理预防.主要观察双下肢肢体颜色、肿胀、疼痛等病症,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58例有高出血风险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其中5例发生患侧肢体疼痛、肿胀,3例无症状、体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共8例,发生率13.65%.结论 有高出血风险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间歇性气体压缩装置,正确使用、仔细观察并有效解决应用中的问题,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下肢静脉泵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江声;李建赤;谭加群;黎凌云;陈小磊;徐自强;尹晓云

    目的 探讨针对有高出血风险患者,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下肢静脉泵预防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FS)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根据有高出血风险入选标准选择HFS患者32例,采用基本预防、下肢静脉泵物理预防.主要观察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和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病症.结果 对有高出血风险不能使用抗凝药物预防,采用IPC下肢静脉泵物理预防的32例HFS患者中有7例DVT,发生率21.88%,较本课题组之前未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的对照组研究的发生率33.87%低.结论 对于有高出血风险的HFS患者,选择IPC下肢静脉泵预防下肢DVT,能有效地降低DVT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对于预防HFS术后DVT发生有临床意义.

  • 药物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赵宇驰;张树栋;于明伟;王诗军;赵中原;宋昆;刘扬德

    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联合药物抗凝治疗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400例患者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联合抗凝组(药物联合IPC抗凝治疗)与药物抗凝组(单纯药物抗凝治疗)各200例患者,分别包括100例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和100例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药物抗凝组患者术后单纯口服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联合抗凝组患者从术中开始采用IPC联合选择性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预防术后DVT.术后第2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DVT发生,分别记录近端DVT(腘窝静脉分叉处)、远端DVT(胫前静脉、胫后静脉或腓静脉)及肌间DVT,对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术后下肢总DVT的发生率、近端DVT发生率、远端DVT发生率及肌间DVT发生率联合抗凝组分别为9.5%、0.5%、0.5%和8.5%,药物抗凝组为分别为30%、0.5%、5.5%和24%,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联合抗凝组术后DVT总体发生率、远端DVT和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药物抗凝组.联合抗凝组TKA患者、THA患者DVT发生率较药物抗凝组均明显降低.发生DVT的患者停用IPC,将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改为依诺肝素进行抗凝,近端血栓及远端血栓患者卧床、患肢制动,肌间静脉血栓患者正常下床康复锻炼.术后10~12 d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栓均溶解消失.结论 IPC联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与单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相比能够明显降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下肢远端DVT的发生率.

  • 压力梯度长袜和间歇充气装置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作者:袁训芝;吴新民;袁家颖;宋琳琳

    目的观察单纯应用压力梯度长袜(CS)或与间歇充气装置(IPC)联合使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胸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患者24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CS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每组60例.术后3~8 d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例数及血栓发生部位(大腿或小腿).随机选择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各15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切皮后2 h及术后24 h各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测定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术后3~8 d对照组、CS+IPC全程组、CS+IPC术后组和单纯CS组DVT发生率分别为49.3%、15.0%、23.3%和30.0%(P<0.05).所有发生DVT患者中,除CS组发现1例近端DVT外,其余均为远端DVT.发生DVT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危险因素个数等与未发生血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纤溶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切皮后2 h,CS+IPC全程组vWF升高,D-D、tPA-Ag降低(P<0.05),术后24 h对照组和CS+IPC全程组间D-D、vWF、tPA-Ag及P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IPC全程或术后使用均能降低高危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其中CS+IPC全程使用预防效果好,可能与IPC增加纤溶活性有关.

  • 气压疗法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髋部手术后患肢酸胀

    作者:满谷

    目的:观察气压疗法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髋部手术后患肢酸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气压疗法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髋部手术后患肢酸胀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7~75岁,中位数68岁。均为行髋部手术后下肢酸胀明显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半髋关节置换术8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5例。治疗后观察患肢酸胀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至第10天,患肢酸胀程度数字评分依次为(8.24±0.64)分、(6.39±1.27)分,(6.16±0.67)分、(5.08±0.23)分、(4.32±1.81)分(3.64±1.06)分、(3.01±0.83)分、(2.16±0.29)分。所有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气压疗法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髋部手术后患肢酸胀,操作简单,能够明显缓解患肢酸胀,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