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广东省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的演替

    作者:张涛;陈戊申;余向明;刘小华;张曼碧;黄济英;张世炎;胡杰;梁练

    目的 探讨1950~2000年间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整理湛江地区50年来的鼠疫监测资料,依次按年代进行鼠形动物的分类统计.结果 50年来共捕获家栖、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11种共计237831只,其中家栖鼠形动物2目3属4种157412只,以黄胸鼠为优势种,臭鼩鼱和褐家鼠为常见种;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8种共计80419只,以黄毛鼠和板齿鼠为优势种,海南屋顶鼠和臭鼩鼱为常见种.结论 在城镇家栖鼠类中,褐家鼠已逐渐取代黄胸鼠的优势种群地位,但在农村家栖鼠类仍以黄胸鼠为主.野外生境黄毛鼠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板齿鼠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作者:董维惠;侯希贤;杨玉平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沙地草场1991~1998年鼠类群落演替.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在达拉特旗,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调查生境共有10种鼠栖息,分别为三趾跳鼠、五趾跳鼠、三趾心颅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和小家鼠.1991~1998年,鼠类群落结构由以喜干旱的荒漠草原鼠类为主(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子午沙鼠)演替为以较喜湿的典型草原鼠类为主(黑线仓鼠).结论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的演替是由于该地实行围封、种草、种树的草场改良措施,使鼠类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即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减少,固定沙地增多引起的.

  • 日本大蠊与德国小蠊种群间演替因素探讨

    作者:刘东华;曹官时;霍新北;肖太钦

    目的探明胜利油田地区日本大蠊与德国小蠊种群间演替因素,为控制蜚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蜚蠊的生态习性并结合多年的调查资料进行多方位分析论证.结果2种蜚蠊均为外地侵入种群,平房的家庭生态环境适合日本大蠊的繁衍,菜窖是日本大蠊佳栖息孳生场所;楼房居民家庭适合德国小蠊的发育繁衍,不适合日本大蠊;物种本身因素也是导致2种蜚蠊演替原因之一.结论2种蜚蠊种群间此消彼长演替因素主要由社会、环境及物种本身因素所致.

  • 呼吸系统微生态演替与人类健康

    作者:侯辰侠;辛毅;张翠丽;曹雪姣;吴大畅

    呼吸系统微生态是人体微生态重要组成部分.呼吸道正常菌群相当于机体的天然屏障,这些固有的微生物群在抵御外籍菌入侵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发挥着局部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各部位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对呼吸道正常菌群演替次序和变化特征的深入研究是认识呼吸系统炎症本质、开发呼吸道益生菌的理论基础.

  •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种群数量演替研究

    作者:刘满福;李玉贵;刘合智;董国润;张雪冬

    为了解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演替,对河北省1950年以来有关鼠疫的档案资料进行了统计研究.1950~1966年达乌尔黄鼠为优势种,1969年至今,长爪沙鼠保持了优势种地位.

  • 新生儿呼吸道微生态平衡动态研究

    作者:张莉;杨持;其木格;王宝忠;武书丽

    人体从内到体表的各个系统、器官均存在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基本上是无菌环境中生长,出生后各种有益微生物才逐步定植在新生儿的各个部位,有益菌的初建群、演替直至终达到生态平衡,其过程十分复杂.

  • 有瓣蝇类优势种属季节性演替的调查研究

    作者:王远忠;毕延庚;李德臣

    为了解有瓣蝇类优势种属季节性演替情况,于1998年3~12月对济南洛口公路口岸地区有瓣蝇类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搞好口岸地区病媒昆虫的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 埃及东北地区夏季暴露尸体上常见嗜尸性昆虫种类的鉴定

    作者:Sanaa MohamedAly;文继舫;王翔;蔡继峰;刘钦来;钟鸣

    目的:首次鉴定埃及东北地区(东经32°15′和北纬30°36″)常见嗜尸性昆虫种类及记录其演替规律.方法:观察被置于一空地上的动物尸体在夏季60 d内的腐败过程,同时捕捉出现的昆虫及记录每日的环境温度(高及低温度)和相对湿度(RH).利用已知嗜尸性昆虫鉴别要点对所收集的昆虫进行分类及鉴定.结果:在研究期间的高和低的环境温度的均值分别为34.85℃和29.2℃,相对湿度的均值为53.5%.尸体的腐败过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新鲜期、肿胀期、腐败期和干化期.收集到的昆虫大部分为双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经形态学鉴定双翅目包括四科昆虫(家蝇科、厕蝇科、丽蝇科和麻蝇科),鞘翅目包括两科昆虫(皮蠹科和阎魔虫科),膜翅目仅包括厨蚁属小黑蚁.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埃及地区不同季节的嗜尸性昆虫演替奠定了基础.

  • 具核梭杆菌在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作用

    作者:薛红蕾(综述);杨德琴(审校)

    具核梭杆菌广泛存在于牙菌斑生物膜中,在生物膜的形成、演替、代谢交流及水平基因转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核梭杆菌在维护口腔微生态环境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具核梭杆菌在牙菌斑生物膜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 人颊黏膜微生物群落年龄相关性演替研究

    作者:张洋洋;何金枝;周学东;曹森;吴腾;曹阳佩;徐欣

    目的:初步探讨健康人群颊黏膜菌群组成在不同年龄及牙列阶段的动态演替过程。方法25例健康受试者根据年龄及牙列情况分为5组:乳牙列组、混合牙列组、青少年组、青年组及老年组;分别提取各样本的细菌总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采用QuantityOne软件对扩增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颊黏膜菌群的组成具有个体差异性。2)乳牙列组、混合牙列组、青少年组、青年组及老年组DGGE指纹图谱的平均条带数分别为21.2±4.0、17.8±3.9、15.8±4.3、16.8±3.7、22.2±6.5,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颊黏膜优势菌群的数量在各个年龄阶段保持相对稳定。3)5组的Shannon指数分别为1.73±0.2、1.43±0.1、1.05±0.2、1.45±0.2和1.63±0.3,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提示颊黏膜微生物的多样性在儿童至青少年阶段呈下降趋势,在青年至老年阶段呈上升趋势。4)群落结构相似性聚类分析发现:同组内大部分样本聚类位置相近,群落结构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不同组的大部分样本未聚类在一起,群落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结论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的颊黏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差异,青少年期可能是颊黏膜微生物多样性改变的重要转折点。

  • 第21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法医昆虫学论文简介

    作者:朱光辉;叶恭银;胡萃

    2000年8月20日~26日,在巴西依瓜索(Iguassu)举行的第21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法医昆虫学再次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领域共收到来自9个国家的18篇论文,其中美国7篇,澳大利亚、巴西、德国各2篇,阿根廷、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和马来西亚各1篇[D.L.Gazzoni, XX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ntomology (Abstracts), 2000].这些文章可归纳为:(1)死后间隔时间的推断,主要研究尸体的分解,尸体上昆虫区系的演替,及其在死后间隔时间推断中的应用;(2)尸食性蝇类的分类鉴定;(3)法医昆虫毒理学;(4)对法医昆虫学应用的探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