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学生不同运动方式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研究

    作者:吴宝平;闫松华;张宽;赵宇;宋红芳;郭学谦;刘志成

    目的 自然行走、慢跑是人类基本的运动,倒走是一些非特异性腰疼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的一种运动.了解正常人的步态特征,可以为判定患者步态异常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对照.方法 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0.5 m footscan(R) USB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采集受试者自然行走、倒走和慢跑时的步态参数,并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3种运动方式下,左右足的支撑期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足弓指数差异明显,足前部所受冲量百分比大.而慢跑和自然行走相比,足支撑期分期均有显著性差异,T2-T5、M1-M5和MF区域的压强峰值有显著性差异.倒走时,全足支撑期以及足轴角明显大于自然行走和慢跑.结论 不同的运动方式改变了足底压力分布状态,在日常运动中,应结合自身体质状况选择运动.

  • 2型糖尿病患者正、倒走足底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王坤;吕肖锋;武晋晓;焦秀敏;洛佩;宫倩倩;刘超

    目的 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正、倒走足底生物力学变化,对糖尿病患者健身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Rscan平板式测试系统检测53例健康对照者(DC组)和52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自然正走及倒走时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及压力中心轨迹变化,对比分析正、倒走步态特征.结果 正走时与DC组比较,T2DM组M3(第3跖骨)、M4(第4跖骨)、M5(第5跖骨)区峰值压力显著增高(P<0.05,P<0.01),M2(第2跖骨)、HM(足跟内侧)区峰值压力显著降低(P<0.05,P<0.01).与正走时比较,DM组倒走时M2、M3、M4区峰值压力显著降低(P<0.05,P<0.01),除M5区外,其余各区峰值压力显著增高(P<0.05,P<0.01);DM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COP)在X轴上位移变大,在Y轴上位移减少,左右足差异不明显.结论 正常人与T2DM患者正走时足底峰值压力存在差异.T2DM患者倒走可使足底各区峰值压力分布更加均匀,缓解前足受力,但加大了行走的不稳定性,提醒T2DM患者倒走锻炼时应更加注意安全.

  • 老年女性倒走的运动学特点

    作者:卢澎涛

    步行是人类基本的日常行动方式。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前向运动对于人体功能的作用,而忽视了后向运动对人体的积极影响〔1〕。国外已有研究发现〔2~4〕倒走对人体下肢肌力锻炼,平衡能力改善及有氧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效果。本研究对比老年女性倒走与正常走的运动学差异。

  • 16周倒走对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作者:张建

    目的:探讨有规律倒走对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50例健康老年女性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进行为期16周(每周3次,每次1 h)倒走干预。16周前后使用芬兰Metitur Good balance平衡测试仪和DJ2L-Ⅱ型单脚站立测试仪对两组受试者进行静态平衡测试。结果①16 w后试验组的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显著增加(P=0.030,P=0.042);②16 w后试验组开眼双脚站立压力中心在左右方向的移动速度和移动距离显著减小(P=0.040,P=0.036),而闭眼压力中心在左右和前后方向移动距离均非常显著减小(P=0.002,P=0.001)。结论16 w的倒走运动改善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倒走可作为预防老年人跌倒的运动干预手段。

    关键词: 倒走 静态平衡 跌倒
  • 倒走对老年女性下肢选择反应时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作者:巴洪冰

    目的 比较长期倒走和一般老年女性小腿肌群的选择反应时和平衡能力的差异.方法 年龄、身高、体重相匹配的倒走组和对照组老年女性各22例,进行优势腿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前、后反应时,和开、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的测试.结果 倒走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前反应时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后反应时则表现为对照组胫骨前肌显著大于倒走组(P=0.030).胫骨前肌后反应时与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呈中度显著负相关(r=-0.681,P<0.05).结论 长期倒走能够缩短老年女性下肢选择反应时,平衡能力更好,但腓肠肌后反应时变化不显著.

  • 正走和倒走的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比较

    作者:肖飞;刘安民;吴昱;马安邦;王尹芝;施黄骏;顾冬云

    目的 比较正走和倒走两种不同行走模式时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Vicon T40和测力台AMTI OR6-7采集并比较13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正走和倒走时的时间、空间、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正走相比,倒走时的步速、步频和步幅均显著减小,跨步周期和支撑相所占百分比显著增加;在矢状面上,倒走时膝关节活动度、大屈伸力矩较正走小;在冠状面上,倒走时膝关节内翻外展活动范围也较正走小,内翻力矩峰值在支撑早期较正走小,但在支撑晚期较正走大;地面反作用力在支撑早期较正走大,但在支撑晚期较正走小.结论 倒走和正走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差异明显.与正走相比倒走在支撑相早期能减轻膝关节内侧间室的负荷,而倒走在支撑相晚期对膝关节负荷的影响则尚须进一步研究.

  • 倒走生物力学及运动控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娟;马燕红;胡海;陈康;姚叶林

    倒走是一种流行的健身锻炼和康复训练方法[1].国外已有很多学者对倒走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运动控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倒走对下肢、躯干以及神经系统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2].但国内对倒走的研究仅为临床疗效观察,对倒走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见.本文对倒走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今后倒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Ⅱ型糖尿病患者前行和倒走时的足底压力变化

    作者:孙艳;颜秀娟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前行与倒走时的足底压力与足部知识及自护行为的情况,为临床寻求减少糖尿病足发生率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收治的10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5名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足底压力及压力中心轨迹变化,并对观察组进行足部知识自护问卷调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第2~5趾、第2跖骨区的峰值压力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3跖骨、第1跖骨、足跟内侧这三个区域双足底的压力均增大(P<0.05);与前行时相比,观察组患者倒走时在第1趾、第2~5趾、第1跖骨、足中部或足弓、足跟内侧、足跟外侧等各个区域的双足足底峰值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但在第3跖骨区域倒走时双足压力却较前行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倒走时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在X轴上的位移相比于前行时显著增大(P<0.05),但在Y轴上的位移则明显减小(P<0.05),双足在位移上差异不大;Ⅱ型糖尿病患者问卷总分为(20.64±3.47)分.结论 糖尿病患者前行时足底压力分布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倒走时较前行时足底压力区域分布更为均匀,前足掌压力减轻,缓解了该区疲劳损伤,能起到预防糖尿病的作用;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足部保护知识及自护行为的教育指导,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

  • 以腰椎曲度的差异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医嘱的欠科学化问题

    作者:赵胜杰;牛文民

    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和疗效巩固问题,据脊柱生物力学、解剖学及临床分析腰椎曲度的差异与临床医嘱“笼统”性问题,提出依据患者腰椎曲度差异而科学地选择坐、卧、锻炼等方式,促进曲度的重建和恢复,巩固疗效并维持脊柱健康.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