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

    作者:李天天;侯丽;张雅月;陈信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机与中医学脾虚不能摄血密切相关.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分析从脾论治ITP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论述中医“脾”脏象与现代解剖学的“脾脏”部分概念的融合,并从生理、病理与治疗角度提出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通过检索与整理近5年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发现从脾论治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出血倾向,具有独特优势与应用前景.

  • 温中健脾法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作者:张乐乐;耿雷

    目的:探讨温中健脾法治疗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中医虚寒证的慢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温中健脾饮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采用雷尼替丁对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进行对照。疗程2个月。结果:中医证候总显效率为75.00%,总有效为83.33%,对照组分别为56.67%和75.00%。治疗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疗效评价的显效率为40%,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分别为44.44%和80.95%,治疗组慢性消化性溃疡疗效总显效率为42.22%,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分别为52.38%和80.9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芪连片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疗效满意。

  • 论古代文化与脾脏象理论的发生

    作者:秦微;王琳琳;王彩霞

    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探讨周易河洛、先秦诸子学说、儒道文化等与脾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通过脾脏象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挖掘,得出这些古代文化理念虽主张各异,但都能和谐融入理论体系之中.脾脏象理论可谓得易学象数的原始架构,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主要理念,中土文化之精粹逐渐形成与完善.文化思想的挖掘,可深层次揭示中医脏象学说原创思维的来源、方式和发展,理清脏象理论体系形成的内在规律性,进而为传承及创新理论提供支撑.

  • 脾脏象理论起源的文化基因

    作者:钮瑶;张哲

    中医脾脏象理论作为中医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以粗略的形态解剖学为基础,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而逐渐形成的理论学说.在脾脏象理论的起源阶段,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下,严重的限制了其发展,而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 基于“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探讨临床治疗皮肤病学术思想

    作者:周昕欣;杨关林;王彩霞

    通过数据整理及大量临床实践应用发现,在气血互生互化的网络系统中脾为统帅发挥重要作用,以脾气为原始推动力,维系气血正常运行,形成中焦脾土的核心价值,突出脾脏在五行乃至机体中的重要地位,佐证了“脾主运化、统血”脾脏象理论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旨在推广脾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皮肤病治疗提供更多的治疗思路.

  • 清代各家脾主运化理论的研究

    作者:杨丽;王彩霞

    脾主运化的理论是中医脾脏象理论的核心,发展到清代,其发展一方面体现在运用脾主运化的理论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学开始寻求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脾主运化的理论也开始注重与西方医学靠拢,试图用西医学的理论更好的诠释脾主运化.文章选取了清代几位代表医家,论述了其对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

  • 脾脏象发生考

    作者:刘佳琳;王彩霞

    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脏象为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对其生理功能的产生探求之人较少,文章着重从脾脏象结合发生学的研究法对其进行揭示.

  • 论“脾主五脏之气”

    作者:唐晶;杨关林;刘悦;王洋;孔德昭;孟繁丽;高晓宇;潘嘉祥;陈智慧;张哲

    “脾主五脏之气”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体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整体上,“脾主五脏之气”在生理观、病理观、发病观与治疗观、养生观等体现脾在五脏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系统上,从脾-心、脾-肺、脾-肝、脾-肾、脾-胃、脾-脑等系统阐释脾与脏腑的相关性及其主导地位,为“脾主五脏之气”提供理论依据.

  • 论中医象思维在脾脏象理论构建中的应用

    作者:倪菲;王彩霞;李可大;于睿;崔家鹏;李思琦;袁东超;杨茗茜;李德新

    象思维是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种重要的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思维,是古代人在科技发展水平极其艰苦而有限的条件下,认识自然界万事万物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以及其他邻近学科的形成、发展与创新,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剖析中医象思维在脾脏象理论构建中的相关内容,使象思维这一重要的思维方法引起广大医者的兴趣与重视,从而回归象思维,进而回归经典,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中医、发挥中医的优势特色.

  • 基于现代文献揭示“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科学内涵

    作者:赵巍;唐晶;刘悦;张哲;杨关林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虚或脾实相关证型的文献,对病位、病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05篇文献中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胃肠道、内分泌和代谢、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主,412种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与NEI网络,物质代谢,凝血因子与微循环,胰脏,线粒体对物质转运、能量转换和信号转导等整合调控对脾脏象的影响有关.结论:通过现代文献研究,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已纳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序列,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脏象本质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大意义.

  • 明代各家脾主运化理论的研究

    作者:杨丽;王彩霞

    脾主运化的理论是中医脾脏象理论的核心,其理论在《内经》时期已经出现,发展到明代主要是体现在其应用的方面.明代医家对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能将其灵活的应用到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过程中.文章选取了明代几位代表医家,论述了其对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