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503例残留麻痹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郑焕英;郭雪;刘冷;黄平;林永杰;张勇;柯昌文;许文波

    目的 分析广东省1994-2007年间残留麻痹病例的病原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1994-2007年广东省503例残留麻痹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型鉴定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型内鉴定,并使用统计学方法,综合分析病原学结果与残留麻痹病例的免疫史、性别、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 收检了503例残留麻痹病例的粪便标本,其中150例分离到脊灰病毒(PC),均为疫苗类似株,59例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PV和NPEV的年度分离率分别在18.92%.47.06%和4.17%~25.00%之间浮动.PV分离率随年龄组的增大而降低,0岁组高,为61.11%;0~2次免疫的病例的PV分离率远高于全程免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残留麻痹病例中的PV和NPEV分离率均高于无残留麻痹的病例.结论 1994-2007年广东省未发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残留麻痹病例,2岁以下年龄组和0~1剂次免疫者中的PV分离率与残留麻痹有相关性.NPEVs也可能是儿童出现残留麻痹病例的病原之一.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15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玉光;张璐;卢联合;冯亮;王凌航;徐艳利;任娜;庞琳;李兴旺;陈志海

    目的 探讨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收治的15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15例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脑脊液、磁共振影像(MRI)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儿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4周的随访.结果 本组病例的年龄为5~72(22.47±20.68)个月,患儿在发热后的(3.47±1.68)d出现急性弛缓性瘫痪表现,在1~2 d内发展至高峰.所有患儿均出现类脊髓灰质炎表现.15例患儿中,10例为单下肢瘫痪,2例为双下肢瘫痪,1例为单上肢,2例四肢瘫痪.肌力从0~4级不等,6例患儿肢体肌力降至0级.13/15例有脑炎、脑膜炎、共济失调等表现.3例患儿出现一过性尿潴留.8例患儿行脑脊髓.MRI检查,结果显示8例患儿脊髓前角出现T2WI高信号改变,上肢瘫痪者病变在脊髓颈2~7(C2~C7),下肢瘫痪者病变在脊髓胸12~腰1(T12~L1),均表现为患侧脊髓前角长T1长T2信号.其中4例合并脑炎表现患者,MRI检查见中脑、桥脑或延髓长T1长T2信号.11例下肢瘫痪患儿在AFP发生的第4~8天开始恢复,其他4例在第2~3周开始恢复.瘫痪恢复顺序为由远端向近端恢复.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AFP多发生于2岁以下患儿;瘫痪发生在手足口病初期,1~2 d发展至高峰.多数患儿以单侧下肢瘫痪轻瘫为主,恢复较快,四肢瘫痪及单上肢瘫痪者恢复缓慢.MPd检查灵敏、准确,对确诊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2年临床随访研究

    作者:张璐;王玉光;王旭;程华;张伟;倪量;杨洪玲;宋蕊;顾燕;李兴旺

    目的 对2008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0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进行2年随访,观察AFP后遗症的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探讨有效的康复方案.方法 对20例[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23±18)个月,年龄中位数16个月]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在急性期进行神经专科查体、脑脊液检查、颅脑和脊髓MRI检查,并在2年内随访比较患儿瘫痪肢体的康复情况、颅脑和脊髓MRI变化,对患儿采取的康复措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痊愈,9例遗留不同程度的AFP后遗症.在急性期,年龄在半岁以内、呈单侧下肢损害、肌力在Ⅲ级或以上、脊髓胸腰段病变长度在1~2个脊髓节段以内的患儿基本痊愈.AFP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踝关节主动、协同背屈功能障碍,足下垂,髋关节内收受限;部分患者出现肌萎缩(以股四头肌萎缩为主),个别出现胫前及胫后肌群萎缩,严重者出现膝关节反张.急性期颅脑MRI提示中脑、脑桥或延髓背侧长T1长T2信号区,2年随访时上述区域病变基本消失,仅T2W遗留小范围轻度异常信号.2年随访,脊髓MRI表现为颈2~7和(或)胸12~腰1的脊髓前角病变区面积变小,T2WI异常信号较前明显减弱.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AFP患儿,半数可以康复,但部分患儿遗留不同程度AFP后遗症,其中急性期出现双侧下肢、上肢、四肢瘫痪的病例后遗症状重,可伴有肌萎缩、关节变形.急性期MRI对评估病情意义大,脊髓胸腰段病变在3个或3个以上者预后不良.在神经内科、康复科专家指导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大限度减少AFP后遗症的发生.

  • 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8例临床分析及随访

    作者:张慎荣;贾黎红;李光乾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HFMD)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观察8例HFMD并发AFP患儿的临床特点,在起病1~3周内进行神经电生理、MRI检查,并进行早期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随访3~12个月.结果 8例手足口病并发AFP病例中,3例四肢瘫痪,2例单侧上肢瘫痪,2例双下肢瘫痪,1例单侧下肢瘫痪.7例神经电生理结果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4例MRI显示颈2~7或胸12~腰1脊髓前角区长T1长T2信号.其中有1例四肢瘫痪MRI示延髓长T1长T2信号,胸3~7中央管扩张.单侧下肢瘫痪者功能恢复较快,上肢及四肢瘫痪患儿恢复相对缓慢.1例四肢瘫患儿随访至6个月时出现后遗症,随访至12个月时其患肢功能障碍仍存在.8例手足口病合并AFP中,EV71阳性5例.其中1例双下肢瘫痪患儿粪便EV71排毒时间长达70d.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AFP患儿其神经电生理、MRI显示病变越重,相应患肢功能障碍越明显,恢复时间亦相对漫长,预后较差.神经电生理、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EV71感染后粪便排毒周期长,需强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 2013年贵州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的鉴定分析

    作者:王宇;任刚;王寅寅;苏飞;唐小敏;叶绪芳

    目的 研究2013年贵州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的基因型别,并对分离的柯萨奇病毒A4型(coxsackievirus,CVA4)进行基因特征分析.方法 2013年贵州省共报告15岁以下AFP病例235例,采用RD细胞和L20B细胞对235例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NPEV进行VP1基因序列测定分型.通过MEGA7.0软件采用邻位相接法(neighbor joining method)构建遗传进化树进行基因特征分析,可靠性通过1000 bootstrap值评估.结果 235例AFP病例中共检测到24株NPEV(10.2%),有2株无法定型,另外22株共包括12个血清型,其中人类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A组包括4个血清型6株,其中3株为CVA4,均属于C2基因亚型;HEV-B组包括7个血清型15株,1株为HEV-C组,未分离到HEV-D组病毒.结论 2013年贵州省AFP病例病原谱包括多种型别的NPEV,其中CVA4基因特征分析表明2013年贵州地区流行的CVA4毒株为C2基因亚型.

  • 2002~2005年河北省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分析

    作者:宋慧军;张俊棉;郭玉;陈玫;孙印旗;张振国;李静

    [目的]了解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感染情况,为有效控制NPEV感染所致麻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2002~2005年NPEV感染的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病毒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5年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监测系统合计报告病例1645例,其中1629例采集了粪便标本,169例分离到NPEV,年平均分离率为10.4%.169例病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5~10月发病者占76.3%,<5岁儿童占80.5%;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占32.5%,NPEV感染的占36.1%.已定型的54株NPEV毒株中型别较多的有CoxB5、CoxB3、CoxA9、ECHO14和ECHO25.[结论]应加强对NPEV感染导致麻痹的控制工作.

  • 浙江省2004~2007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中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析

    作者:葛琼;龚黎明;严菊英;史雯;周敏;卢亦愚

    目的:对浙江省2004~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进行监测结果分析.方法:按照WHO规定的方法,用RDa和L2OB细胞对AFP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NPEV毒株进行型别鉴定.结果:4年共分离到44株NPEV,分别为柯萨奇A组病毒1株(COXA4),埃可病毒(ECHO)28株,不能定型15株.结论:浙江省2004年~2007年分离到的NPEV中主要为ECHO病毒,未分离到COXB组株病毒,且NPEV感染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儿童.

  • 2010年-2014年江苏省急性迟缓性麻痹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监测分析

    作者:吴昀;冷红英;毕诚;胡莹;邓秀英;陆培善

    目的 对2010年-2014年江苏省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中非脊髓灰质炎其他肠道病毒(NPEV)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操作规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1 369例AFP以及162份AFP接触者的粪便标本,共分离出72株NPEV.各年度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与年龄分布无关,不同月份组间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EV感染相关AFP病例7月-9月高.结论 开展AFP病例相关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监测,尤其是病原体的分型鉴定,对于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及完善全省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的应急处置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 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的研究

    作者:马焱;林春燕;孙莲英;曾昭长;陈海云;王春雷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的感染状况,为我省今后进一步研究肠道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本底资料.方法采集不同组群儿童粪便标本,采用WHO提供的RD、HEP-2、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1994~2001年采集的1026例儿童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NPEV分离率为19.79%,其中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组NPEV分离率高,为26.58%,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粪便标本的NPEV分离率分别为17.37%和20.41%,AFP病例与接触者NPEV分离率有显著性差异(x2=9.468,P<0.01).不同组群儿童感染的NPEV型别差异较大.不同型别NPEV毒株在海南省AFP病例、AFP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感染的机率有所差别.有些型别的NPEV在三组儿童中都有循环,但有些型别的NPEV毒株仅从AFP病例或其接触者中分离到.结论在我国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后,开展儿童NPEV感染状况的研究能为进一步证实和巩固消灭脊灰成果提供科学依据,并对我国深入研究NPEV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用于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定性方法的评估

    作者:陈玫;崔志强;赵娜;郭玉;丛艳丽;张俊棉;张振国

    目的 在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进行定性.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既往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分离到NPEV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中和实验鉴定结果和新流程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5株用中和实验方法定性的NPEV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98.7%(74/75),33株用新检测流程定性的NPEV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81.8%.结论 荧光定量PCR用于NPEV进行定性的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 2001-2006年河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张俊棉;李静;陈玫;郭玉;张富斌;张振国

    目的 了解河北省近几年非脊髓灰质炎(脊灰)肠道病毒(NPEV)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NPEV感染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方法 结合省脊灰实验室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全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结果 2001-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2 515例,其中2 491例至少采集了1份粪便标本,从273例AFP病例中检出NPEV,平均分离率为11.0%.273例NPEV感染的AFP病例覆盖全省11个市,67.0%分布在该省中南部,有明显季节性高峰,5岁以下儿童占79.5%,男性高于女性,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全程免疫占89.0%,临床诊断为格林巴利(GBS)80例(29.3%);NPEV感染79例(28.9%).结论 从AFP病例中能检出一定量的NPEV,NPEV监测应逐渐整合到AFP病例监测系统中,加强NPEV感染导致儿童麻痹的控制工作.

  • 2001-2005年河北省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宋慧军;孙印旗;张振国;郭玉;陈玫;张俊棉;李静

    目的了解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肠道病毒(EV)感染情况,为有效控制EV感染所致麻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2001-2005年EV感染的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病毒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AFP病例脊灰病毒(PV)感染率年平均为9.7%,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感染率年平均10.0%.PV感染存在夏秋季及冬季2个高峰,而NPEV感染则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PV和NPEV感染主要发生在小年龄人群,≤5岁病例分别占94.9%和82.7%.发病60 d后残留麻痹率为48.0%和20.5%.12例AFP病例分离出PV变异株病毒.结论应加强对脊灰疫苗变异病毒的监测及其致病性的研究,同时加强对NPEV致麻痹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 河北省1995-2003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毒学监测

    作者:陈玫;张振国;张晓晔;宋慧军;郭玉

    目的研究河北省1995-2003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北省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鉴定按WHO<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中的操作规程进行,所分离到的脊灰病毒株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用PCR-RFLP法做型内鉴别.结果1995-2003年共监测AFP病例粪便标本2 957例,共分离出脊灰病毒(PV)258株,平均分离率为8.7%,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22株,平均分离率为10.8%.NPEV的分离呈夏秋季感染高峰.结论河北省1995-2003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同时使用3种细胞可以提高PV的分离率,RD和HeP-2细胞对提高NPEV的分离率都很重要.

  • 河北省2001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实验室监测分析

    作者:陈玫;张振国;郭玉;宋惠军;张晓晔

    河北省2001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对全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及部分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了常规监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2006年河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病毒学监测分析

    作者:郭玉;陈玫;张俊棉;李静;张振国;宋慧军

    目的 维持河北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为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对培养出的阳性毒株进行病毒鉴定,确定为脊灰病毒(PV)后再做型内分析.结果 2006年河北省脊灰实验室检测474例AFP粪便标本948份,分离出脊灰病毒31株,全部为疫苗株,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64株.26例AFP病例采集了接触者粪便标本共计130份,分离到PV 1株,NPEV 5株.结论 河北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要求,没有发现脊灰野病毒或疫苗衍生株病毒的存在.

  • RD、Hep-2、L20B细胞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的实验研究

    作者:俞雪莲;刘继文;地理夏提·牙库甫

    目的:观察RD、Hep-2和L20B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学常规监测的实验结果,提高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检出率.方法:对RD、Hep-2和L20B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进行了实验研究.用细胞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结果:L20B细胞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在RD细胞上呈选择性增值,可能会造成NPEV检出率下降.结论:RD、Hep-2和L20B细胞可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学常规监测.

  • 云南省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的分子分型

    作者:赵智娴;丁峥嵘;田炳均;张杰;汤晶晶

    目的 描述云南省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的带毒情况和新发现的新型肠道病毒90型(newer enterovirus 90,EV90)的基因特征.方法 2005年云南省共报告232例AFP病例,共采集到<15岁AFP病例222例的双份便标本.对222例AFP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NPEV进行VP1基因序列测定.用MEGA5.0软件进行进化树分析和作图.进化树用临位相接法(neighbor joining method)作成,所用模式为Kimura二参数置换法(Kimura 2-parameter substitution model).用1 000个pseudoreplicate datasets进行进化树bootstrap统计学分析.结果 222例患者中共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 10株(10/222,4.5%),均为疫苗株,未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检测到NPEV17株(17/222,7.7%),其中4株为人类肠道病毒A组(4个血清型,其中1株为新型病毒EV90),云南株EV90与山东3株之间的核苷酸(nt)同源性为95.7%~96.5%(差异率为3.5%~4.3%),氨基酸(aa)同源性为98.5%~99.5%(差异率为0.5%~1.5%),说明云南株更接近山东株03446-SD-CHN-2003 (GQ253428),两地毒株差异不大.12株为人类肠道病毒B组(9个血清型),1株为人类肠道病毒C组(1个血清型,为新型病毒EV96),未分离到人类肠道病毒D组病毒.结论 2005年云南省AFP病例中NPEV携带率与往年持平.新型病毒Ev90基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EV90病毒存在基因多样性特点.

  • 贵州省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分型鉴定分析

    作者:王宇;任刚;苏飞;唐小敏;王涛;叶绪芳;张丽;朱青

    目的 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从贵州省2012年AFP (Acute Flaccid Paralysis)病例中分离到的30株非脊灰肠道病毒进行分型鉴定.方法 采用简并引物RT-PCR对分离株进行VP1区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较和基因进化分析.结果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0株NPEV中,有4株无法扩增VP1基因,另外26株共包括11个血清型.包括EV71、ECH06、COXA4、EV96、ECHO14、COXA10、ECH025、ECHO13、ECHO11、COXB5、COXB4.其中EV71有6株,所占比例高.ECH06、COXA4各3株,EV96、ECH014、COXA10、ECH025、ECH013、ECHO11各2株,COXB5、COXB4各1株.结论 贵州省2012年AFP病例的病原谱可能包括多型别的NPEV.

  • 2009-2010年呼和浩特市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瘫痪4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芙蓉;贾莅莉;许晓英;闫卓;斯琴;吉木斯

    目的 探讨内蒙古第四医院2009-2010年收治的4例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迟缓性瘫痪(AF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手足口病合并AFP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4周的随访.结果 本组病例中 3例儿童,平均年龄(30.33±11.37)月;1例成人.患者在发热后(2.50±0.50)d出现急性迟缓性瘫痪表现,在2~3d内发展至高峰.4例均表现为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单侧上肢瘫痪2例,单侧下肢瘫痪2例,肌力为0~Ⅱ级.4例均合并中枢神经受累.随访瘫痪肢体在1周内自远端开始恢复.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AFP者<3岁儿童多见,成人极少;瘫痪发生在手足口病的初起阶段,在瘫痪发生后2~3d内发展到顶峰;多数患者以单侧肢体瘫痪为主,单纯下肢瘫痪者比单纯上肢瘫痪者恢复快;儿童比成人恢复快;多合并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损害.早期针对AFP的治疗措施有助于功能康复.

39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