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杰;丁长青;余磊;王雪璐;王峰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62例心肌桥病例,对心肌桥的发生部位、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及狭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共检出心肌桥62例(检出率为8.2%,62/756)84处,其中左前降支59处(70.2%),回旋支23处(27.3%),右冠状动脉2处(2.4%).心肌桥厚度为0.4~12.9 mm(平均1.8 mm),壁冠状动脉长度为10~44 mm(平均24 mm).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较为准确诊断心肌桥.

  • 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各节段成像的准确性研究

    作者:韦碧妙;韦文财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各节段成像的准确性.方法:236例行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的患者,在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后1个月内完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该研究将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比较患者的左冠状动脉的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各节段血管在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的异同,以此判断冠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各节段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有效病例200例,1800段血管,冠状动脉CTA检查中RCA近段的准确性高,其余依次为LM、RCA中段、LAD近段、LCX近段、LAD中段、LCX远段、RCA远段、LAD远段.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冠状动脉各节段准确性均较高,其中RCA近段的准确性高,其余依次为LM、RCA中段、LAD近段、LCX近段、LAD中段、LCX远段、RCA远段、LAD远段.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文;蔡金赞;任晓敏;张瑶俊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其中,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作为无创性心脏影像学技术的代表,在此领域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估测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学狭窄程度,而且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案。本文根据新研究,对CCTA在评估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识别易损斑块、指导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介入治疗以及评价支架置入术后疗效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和运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比较

    作者:李志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和运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痛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础资料,采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运动平板试验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和运动平极试验的诊断价值.结果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高于运动平板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左主干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对左回旋支病变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较低.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患者的价值优于运动平板试验,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 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盐水冲洗速率对检查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曼;王怡宁;易妍;王沄;刘珮君;金征宇

    目的 探究并优化在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采用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时,不同盐水注射速率对该检查图像效果的影响.方法 共前瞻性连续入组68例临床可疑或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均采用第3代双源CT进行前瞻性大螺距技术冠状动脉CTA扫描.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进行患者扫描电压值的智能选择,根据所选不同管电压值对应选择其对比剂注射方案,即70 kV的对比剂量和流速分别为18 ml和3.0 ml/s,80 kV的对比剂量和流速分别为21 ml和3.0 ml/s.然后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n=31):盐水追加方案为流速3.0 ml/s;B组(n=37):盐水追加方案为流速4.0 ml/s;A、B两组盐水总量均为40 ml.比较两组间的辐射剂量、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图像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有效剂量(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6±0.12) mSv比(0.37±0.13) mSv;t=-0.40,P=0.70],所有患者的平均ED为(0.43 ±0.28) mSv.A组右冠状动脉远段(76.04±62.46比43.96±26.94;t=2.67,P=0.01)和左回旋支近段(69.60 ±43.13比44.08±24.08;t =2.96,P=0.01)的对比噪声比均明显高于B组,其余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的主观图像质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2.53,P =0.47).结论 采用超低剂量对比剂方案行第3代双源CT大螺距冠状动脉CTA检查时,使用与对比剂流速相同的盐水冲洗速率可获得更好的检查图像质量.

  • 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体质量指数20~30 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明;易妍;曹剑;王怡宁;齐冰;马硕;王沄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行超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体质量指数(BMI)为20~30 kg/m2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34例BMI为20~ 30 kg/m2、接受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患者根据自动选择电压值分为2组:(1)70 kV组(n=91):正常BMI (20 kg/m2≤BMI≤25 kg/m2)患者65例,高BMI (25 kg/m2< BMI≤30 kg/m2)患者26例;(2) 80 kV组(n=43):正常BMI患者12例,高BMI患者31例.70 kV组患者对比剂注射总量为18 ml(速率为3.0 ml/s),80 kV组患者对比剂注射总量为21ml(速率为3.0 ml/s).比较两组间和亚组间的有效剂量(ED)、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图像质量.结果 70 kV组的ED为(0.24±0.04) mSv,较80 kV组的(0.51±0.05)msy低53% (H=3.37,P=0.02).70 kV组和80 kV组中正常BMI患者间(H=1.81,P=0.23)及高BMI患者间(H=0.91,P=0.84)的CNR和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0 kV组和80 kV组中正常BMI患者间(Z =0.79,P=0.76)及高BMI患者间(Z =0.77,P=0.81)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第3代双源CT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BMI为20 ~ 30 kg/m2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部分患者管电压选择值会高于其同水平BMI患者,以保证得出相同水平图像质量.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可以帮助技师更加准确、合理地选择适合患者的佳电压值.

  • 第3代双源CT低剂量心脏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

    作者:林路;王怡宁;易妍;曹剑;孔令燕;钱浩;张洪芝;吴炜;王沄;金征宇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低剂量心脏一站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2016年3月至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23例,采用第3代双源CT行ATP负荷70 kV动态心肌灌注成像(MPI)(前瞻性心电触发摇篮床扫描模式,收缩末期采集,扫描时间32 s)联合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基于AHA-17段模型,定量计算ATP负荷下心肌血流量(MBF),比较血流灌注正常及异常节段MBF值;基于SCCT-18段模型评价CCTA图像质量,计算CT检查有效剂量(ED).以后续介入冠状动脉造影(CCA)为参照,分析CCTA(对CCA≥50%狭窄)及MPI(分别对CCA ≥50%及≥70%狭窄)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23例行ATP负荷MPI联合CCTA检查的患者中,有12例行后续CCA检查.ATP负荷MPI中,共13例(56.5%)患者的77个(19.7%)心肌节段有血流灌注缺损,其MBF值明显低于血流灌注正常心肌节段[(93 ±22) ml/(100 ml·min)比(147±27) ml/(100 ml· min);l=15.978,P=0.000].CCTA检查中,93.9% (308/328)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用于诊断.分别以冠状动脉血管及节段为单位评价,CCTA对CCA中≥50%狭窄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93.5%和93.7%及90.9%、97.8%、96.8%;ATP负荷MPI对CCA中单支血管≥50%及≥70%狭窄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8.7%、100%和89.5%及91.7%、100%和97.9%.MPI联合CCTA一站式扫描的总ED为(3.9±1.3)mSv [MPI:(3.5±1.2)mSv,CCTA:(0.3±0.1)mSv].结论 第3代双源CT下ATP负荷70 kV动态MPI联合前瞻性大螺距CCTA扫描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和诊断可靠性,并可显著降低检查辐射剂量.

  • 第3代双源CT 70 kV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易妍;曹剑;林路;孔令燕;江舒;李潇;刘珮君;王明;王曼;王沄;金征宇;王怡宁

    目的 评估第3代双源CT 70 kV和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管电压值均自主选择为70 k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分为A(BMI≤24 kg/m2)、B (24 kg/m2< BMI <28 kg/m2)、C(BMI≥28 kg/m2)3组,比较各组间的基本信息、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ED).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H=2.36,P=0.78)、心率(H=3.51,P=0.80)和ED(H=1.77,P=0.12)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主动脉根部的噪声值为21.66 ±4.00,明显低于C组的23.61±4.20 (F=2.05,P=0.03);A组主动脉根部的信噪比为18.61±5.28,明显高于C组的14.75±2.58 (F=5.31,P=0.02);其余客观图像质量参数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的平均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3±0.11)、(1.16±0.14)和(1.76±0.44)分,A组(Z=2.91,P=0.004)和B组(Z =2.27,P=0.021)均明显低于C组,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37).结论 在70 kV结合超低对比剂用量方案下,第3代双源CT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CTA检查在BMI< 28 kg/m2患者中的效果可能优于BMI≥28 kg/m2的患者.

  • FFRCT的技术原理、注意事项和结果解释

    作者:乔红艳

    有创性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价冠状动脉血管生理功能的金标准.FFRCT是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影像后处理技术,可用于评估特异性缺血病灶.大量证据支持FFRCT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该技术正在从实验研究应用到临床人群.如何在日常临床工作中优化FFRCT技术以实现病人利益大化引起了广泛关注.总结FFRCT的基本原理,对其注意事项和结果解读进行分析,以利于指导FFRCT的临床应用.

  • FFRCT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易妍;金征宇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测定作为一项能有效诊断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和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新技术,已日渐发展成熟并开始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有多项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陆续展开,分别针对FFRCT的诊断准确性、临床决策干预指导意义及危险再分级价值进行逐步探究和验证.就近年来FFRCT临床应用及研究试验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探讨其局限性及未来发展.

  • FFRCT诊断冠心病的初步应用体会

    作者:易妍;王怡宁;吴炜;徐橙;金征宇

    目的 初步探究基于CT血管成像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与传统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FR)相比在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2月—12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且后续1周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ICA)及FFR检查的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病人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64.72±8.01)岁.对病人CCTA影像采用简化一维cFFR软件进行FFRCT值测定,以有创性FFR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FFRCT对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FFRCT与CCTA的诊断准确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及Bland-Altman方法比较FFRCT与FFR的诊断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 以病变为分析单位,FFRCT与CCTA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3.5%、86.2%、87.9%、92.6%、90.0%及83.9%、79.3%、82.1%、81.2%、81.7%.FFRCT和CCT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及0.892.FFRCT与FFR诊断一致性及相关性良好(r=0.973,P<0.001).结论 FFRCT对于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智能期相选择重组在高心率儿童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

    作者:李颖;李欣;王春祥;杨楠;陈欣

    目的 评估智能期相(SP)选择重组技术用于高心率儿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可行性及影像质量.方法 收集2018年1月—4月拟诊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起源发育异常要求行CCTA检查的患儿28例(冠状动脉血管及其分支共420支),其中男13例,女15例,平均年龄(4.4±3.0)岁,平均心率(99.2±18.0)次/min.采用GE Revolution 256层宽体CT行CCTA检查,对扫描原始数据分别采用SP选择技术(SP组)和手动期相选择技术(MP组)对影像重组.重组影像由2位放射医师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冠状动脉15分段法进行评分,评分采用4分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MP组和SP组重组影像中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主观评分.2位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结果 CCTA共显示386支冠状动脉血管及其分支,其中S10节段有15例患儿显示,S14节段有24例显示,S15节段有11例显示,其余血管节段在28例中全部显示.2位医师影像评分一致性中等(κ=0.62).重组影像主观评分均满足诊断要求,其中MP组对S3、S9、S14段的评分高于SP组(P<0.05),其余各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患儿中SP与MP的重组期相诊断一致率为85.7%(24/28).结论 使用SP选择重组技术对高心率儿童行CCTA检查可以获得满足诊断的影像质量,同时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 护理干预应用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效果分析

    作者:韩玫

    目的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应用整体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50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75例,整体护理干预)、对照组(75例,常规护理),并对比分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时心率与成像质量.结果 2组患者在护理前的基础心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心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心率(60.3±2.9)次/min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3.8±3.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整体护理后CTCA成像质量优43例,良27例,差5例,优良率为93%,对照组患者CTCA质量优32例,良21例,差22例,优良率71%,2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CA检查中应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稳定患者心率,提高CTCA的成像质量,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选择

    作者:余开创

    目的 探究平板运动试验(TET)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选择.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60例为冠心病,30例非冠心病.其中70例患者行TET,2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A.以CAG作为标准.对TET和CAT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进行观察.结果 TET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76.8%、42.5%、59.4%,CT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4.3%、66.8%、85.4%.对比TET与CTA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支数检测率、不同狭窄程度检出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T与CTA对冠心病诊断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TET安全性更高,且无创伤,而CTA诊断效能更高.因此,在临床上以患者实际情况为指导,合理选择.

  • PDCA循环在冠脉CTA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白现花;张俊霞;刘娜;尹兰英;张秀金

    目的:分析PDCA循环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96例行CTA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对比两组图像质量及检查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查所用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对冠脉CAT检查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的提高图像的质量,并帮助患者更快的完成检查.

  • 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血管特征及检查时机

    作者:耿云平;尤国庆;郭广春;刘蕾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血管特征及检查时机的选择。方法536例疑似冠心病的DM患者按年龄段进行分组,40~60岁163例,61~80岁299例,≥81岁74例,引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比较不同年龄组和同一高危因素不同年龄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积分的差异。结果三组男性比例均大于女性;平均年龄、患高血压、高血脂、吸烟、DM病程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比、肥胖度(BMI)方面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40~60岁患者,冠状动脉主要以轻度狭窄为主(52.00%),单支病变所占比例(30.67%)大,钙化水平主要是轻度钙化(39.88%),61~80岁患者中冠状动脉主要以轻度和中度狭窄为主,双支病变(32.56%)、中度钙化(33.78%)为主;≥81岁患者中,重度狭窄、多支病变、重度钙化尤为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管钙化程度、病变累及支数、血管狭窄水平与年龄均程正相关(r=0.723,0.608,0.522,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年龄段 DM 患者均应早期进行冠脉检查,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积极治疗,防止症状进一步恶化。

  • 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轻中度钙化积分患者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利军;过伟锋;Tripathi Pratik;杨姗;陆怡菡;陈刚

    目的:探讨减影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在轻中度钙化积分(Agatston score<400分)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减影CCTA扫描的69例冠状动脉轻中度钙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4分法评估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定量评估每个钙化节段的狭窄程度,将狭窄分为Ⅰ、Ⅱ、Ⅲ、Ⅳ共4个等级.定量测量每个病变节段所需时间.结果:69例患者共113个钙化节段.常规CCTA与减影CCTA评估钙化节段的平均成像质量分别为(3.4±0.6)分、(3.8±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CCTA与减影CCTA定量测量钙化节段狭窄程度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105±44)s、(72±4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描述这两种成像方法评估狭窄分级一致性的Kappa值为0.77.结论:上述两种成像方法对评估轻中度钙化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常规CCTA相比,减影CCTA可提高成像质量,减少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病变节段狭窄所需时间.

  • 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低剂量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徐志超;王世威;陈海波;凌东亚;潘晨暄;陈刚

    目的 探讨在正常体质量指数患者中,使用低管电压联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在volume模式640层C 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实现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疑诊冠状动脉疾病行640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者60例,心率为51~67次/min,BMI为18.5~25kg/m2,体重<70k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kV自动调节,mA自动调节(60~390mA),B组采用100kv,mA自动调节(60~220mA),C组采用80kV,mA自动调节(60~220mA).采用volume的prosp CTA模式,采集一个心动周期R-R间期的70%~80%时相.记录各组的CT值、剂量长度乘积(DLP)、噪声(SD),并对有效剂量(E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等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A组ED 0.97mSv,B组ED 0.47mSv,C组ED 0.40mSv.图像噪声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冠脉的SNR及对CNR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主观评分优良冠状动脉血管比例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低管电压80kV联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在正常体质量指数患者中降低辐射剂量是可行的.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与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作者:高志华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和平板运动实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疑似冠心病患者60例,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平板运动实验,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标准,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平板运动实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成像诊断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等冠状动脉分支病变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更高,尤其是排除冠心病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首选辅助诊断方法.

  • 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与迭代重建算法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应用

    作者:王莹;王晓华;张艳;卢禹流;张堃;袁慧书

    目的 探讨双源CT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与迭代重建算法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将连续325例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Care kV),对照组采用固定管电压120kV,所有患者按照心率不同分别采用相应扫描方式,试验组中39例患者,应用Care kV技术后扫描时管电压为80 kV者采用迭代重建算法(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进行后处理.对各组的图像质量平均分、血管管腔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 CTDIvol)和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分别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研究,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试验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平均分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3.86±0.23,对照组3.85士o.20,P >0.05);试验组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血管管腔CT值高于对照组,SNR和CNR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TDIvol和E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R组图像质量平均分高于FB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IR组3.93±0.18,FBP组3.85±0.23,P<0.05);IR组图像噪声低于对照组,SNR和CNR均高于FB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源CT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与迭代重建算法对冠状动脉CTA检查进行个性化调制,在保证或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