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子膜处理方法对精子介导的外源质粒转基因效率的影响

    作者:贾晓峰;徐彦;刘淼;王亮;施惠娟

    目的 探讨超声、NaOH和溶血卵磷脂三种小鼠精子膜处理方法对转染质粒与精子共孵育后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授精,观察质粒转染的效率.方法 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对小鼠精子进行膜处理,通过Transgreen/PI荧光染色,观察小鼠精子质膜的完整性;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精子DNA的完整性;将处理后的小鼠精子与带GFP的转染质粒共孵育,再采用ICSI与促排卵后成熟小鼠卵子授精,统计各组受精率、卵裂率及荧光囊胚率,观察三种方法对小鼠精子作为质粒载体ICSI后转基因效率的影响.结果 溶血卵磷脂方法处理小鼠精子膜的效果显著优于超声和NaOH组(99.2% vs 94.7%%,90.9)(P<0.05).三种方法对小鼠精子DNA结构的损伤无显著性差异(P>0.05),行ICSI后三组小鼠胚胎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荧光胚胎的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种小鼠精子膜处理方法的效率均能达到90%以上,且对小鼠精子DNA的损伤、行ICSI后小鼠胚胎的发育率和转基因效率无显著差异,因此,三种方法均可用于ICSI法小鼠转基因研究.

  • 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与转座子介导的转基因技术

    作者:孔彭成;王美珊;朱莲;李和平;蒋满喜;陈学进

    通过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已经成为治疗人类不育症和小鼠生殖生物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ICSI介导的转基因作为一种动物转基因技术,仍然不够完善.但是相比传统的原核注射技术,该技术大的优势是可以导入较大片段的外源基因(比如人工酵母染色体YAC).近研究者们又发展了一种ICSI与转座子结合的转基因技术,能够高效地生产转基因后代,其效率几乎可以与慢病毒载体法相媲美,值得在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 卵母细胞内滑面内质网聚集现象对其发育潜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赵静;赵骏达;胡泊;巩晓芸;王鹏;王致辉;朱玥洁;腊晓琳

    目的 探讨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中卵母细胞滑面内质网聚集体(SERC)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及移植后的妊娠结局,判断是否有移植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768个ICSI周期.根据所获MⅡ期卵母细胞是否出现SERC分为A组(n=681,所获MⅡ期卵母细胞均未出现SERC)和B组(n=87,至少有1枚MⅡ期卵母细胞出现SERC).比较A、B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Gn使用总量、Gn使用时间、hCG注射日雌激素(E2)、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以及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比例、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活产率和胎儿畸形率.将B组再分为3个亚组,SERC(+)组(n=7),所移植的胚胎均为SERC(+)卵子来源;SERC(+/-)组(n=14),所移植的胚胎1枚为SERC(+)卵子来源的,1枚为SERC(-)卵子来源的;SERC(-)组(n=25),所移植的胚胎均为非SERC卵子来源的.比较其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囊胚形成率.结果 B组hCG注射日E2水平[(2976.6±1246.3)ng/L]明显高于A组[(2323.4±871.4)ng/L](P<0.05),而P和LH水平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受精率(65.9%)、优质胚胎率(28.6%)、囊胚形成率(44.2%)显著低于A组(74.9%、33.4%和50.4%)(P<0.05),而B组Gn用量[(2643.6±1087.5)IU]明显高于A组[(2256.6±976.4)IU](P<0.05).患者的年龄、Gn使用时间、不孕年限、获卵数、PCOS患者比例、中重度OHSS发生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活产率和胎儿畸形率方面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亚组间一般临床情况无统计学有差异.SERC(+)亚组卵母细胞的受精率(59.6%)、囊胚形成率(35.7%)显著低于SERC(-)亚组(68.6%,48.1%)(P<0.05).结论 卵母细胞SERC会影响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但本研究未观察到SERC胚胎对妊娠结局有不良影响,故需慎重对待SERC来源的胚胎.

  • 氧浓度对体外培养胚胎发育的影响

    作者:唐宁;刘海萍;王建业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后移植前胚胎在不同氧浓度培养条件下的发育情况.方法:将接受IVF或ICSI的患者随机分组成常氧组(体积分数20%的氧浓度,包括IVF卵裂期胚胎患者150例,IVF囊胚期胚胎患者51例,ICSI卵裂期胚胎患者81例,ICSI囊胚期胚胎患者39例)和低氧组(体积分数5%的氧浓度,包括IVF卵裂期胚胎患者108例,IVF囊胚期胚胎患者56例,ICSI卵裂期胚胎患者79例,ICSI囊胚期胚胎患者45例),观察各组胚胎在受精后第3日的卵裂胚和第5日的囊胚发育情况以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在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值、Gn用量、获卵数和MJI卵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的基础上,①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的胚胎IVF或ICSI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以及第3日形成的优质胚胎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低氧组胚胎IVF或ICSI后形成的V级囊胚多于常氧组(P<0.05),总囊胚形成率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氧培养条件相比,低氧培养条件并不能显著促进IVF/ICSI后卵裂期胚胎的发育,但能够促进囊胚的形成,特别是囊胚的孵出,因此低氧培养可以作为囊胚培养的首选条件,但不是卵裂期胚胎培养的必要条件.

  • 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在IVF/ICSI-ET周期作为黄体支持的临床结局

    作者:季晓微;洪燕;赵晓明;高敏芝;王杨;何亚琼;孙赟

    目的:探讨新鲜胚胎移植周期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作为黄体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IVF/ICSI助孕的行新鲜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3 193个周期采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行黄体支持(A组)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并与肌肉注射黄体酮行黄体支持的813个周期(B组)进行比较,同时进一步按长、短、拮抗剂方案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活产率A组为34.3%,B组为34.9%,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产率分层分析显示,长方案A组为40.0%,B组为40.3%;短方案A组为25.9%,B组为28.3%,拮抗剂方案A组为28.3%,B组为28.8%,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作为IVF/ICSI-ET周期的黄体支持,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临床效果与肌肉注射黄体酮相同,阴道凝胶给药是一种可行的替代肌肉注射的黄体支持方式.

  • Y染色体微缺失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情况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王丽娟;宋成;黄菊;伍慧丽;吴彤华;胡晓东;曾勇

    目的:探讨Y染色体微缺失对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形成情况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2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进行的27个ICSI治疗周期(研究组)的胚胎和临床结局资料,另收集同期88例严重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非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的101个ICSI治疗周期(对照组)的相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比较不同Y染色体微缺失类型患者进行ICSI的胚胎资料和临床结局.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为84.91%与86.30%,卵裂率分别为95.45%与96.79%,优质胚胎率分别为49.35%与45.03%,新鲜周期移植优质胚胎率分别为80.36%与84.80%,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5.22%与60.40%,胚胎着床率分别为41.07%与33.60%,早期流产率分别为0.00%与4.92%,活产率分别为56.52%与55.45%,男婴比例分别为56.25%与47.83%.各观察指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b区部分缺失组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中有1例获得生化妊娠,但后转阴性;d区部分缺失组及d区和c区部分缺失组各1次新鲜胚胎移植周期且均未获得妊娠;d区部分缺失加c区全部缺失组19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15例获得妊娠且无一例发生流产.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对ICSI治疗周期形成的胚胎情况和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影响,但AZFd区部分缺失加c区全部缺失患者配偶临床妊娠机会高于其他类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AZFb区部分缺失病例配偶有妊娠丢失发生.

  • 卵母细胞人工激活技术在卵胞质单精子注射受精失败后的应用

    作者:李军生;郑晓英;廉颖;刘平;乔杰

    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受精失败是辅助生殖治疗中面临的一项难题,近年来卵母细胞人工激活(artificial oocyte activation,AOA)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但由于对卵母细胞激活失败的机制还缺乏明确的研究,AOA技术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ICSI受精失败,其临床应用指征和安全性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的研究未显示出AOA技术会明显增加子代的出生缺陷,但该技术还是应该谨慎地用于有合适指征的病例.本综述从ICSI受精失败机理和类型,AOA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等方面将该技术目前的研究进展予以总结,以期为生殖医学工作者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

  • 不同精子来源及授精方式对剩余胚胎继续囊胚培养结局的影响

    作者:郑炜炜;谭玉梅;祝晓丽;陈瑞玲;谭颖;姜荣华;刘善文;吴铮;宋革

    目的:探讨不同精子来源及不同授精方式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499例患者499个取卵周期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精子来源不同分为供精IVF(D-IVF)组和夫精IVF(H-IVF)组,按授精方式不同分为IVF组和ICSI组,ICSI组按精子来源分为新鲜精液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比较不同精子来源及授精方式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结果:①D-IVF组和H-IVF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第3日和第5日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受精率较高(P<0.05),但优质胚胎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55.11% vs 61.30%,P<0.05),组间第3日卵裂期胚胎和剩余胚胎囊胚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稍低,无囊胚移植率较IVF组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13% vs 65.32%,48.18% vs 55.39%,21.68% vs 13.20%,P<0.05).③新鲜精液组的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显著低于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P<0.05),各组囊胚移植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IVF可获得H-IVF相似的结局,其剩余胚胎都有较高的发育潜能,ICSI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低于IVF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ICSI后获得的胚胎比新鲜精液精子ICSI后胚胎发育潜能高.针对不同的授精方式可能需要制定相应的剩余胚胎囊胚培养标准.

  • 基因重组促卵泡激素(FSH)与尿源性FSH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Meta分析

    作者:叶虹;黄国宁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周期基因重组促卵泡激素(rFSH)与尿源性促卵泡激素(uFSH)在控制性促排卵(COS)中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NKI及万方数据库中自rFSH上市至2013.09前发表的文章,收集rFSH与uFSH在IVF或ICSI中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2软件对IVF或ICSI治疗周期的荻卵数、FSH总用量、周期出生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相对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研究,6 496个周期.总体上,rFSH较uFSH获卵数更多,FSH总用药量更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周期出生率和临床妊娠率rFSH和uFSH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FSH较uFSH在辅助生殖中具有更好的COS有效性.

  •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采用睾丸显微取精术联合睾丸组织混悬液冷冻的临床效果

    作者:安庚;付欣;康祥锦;郭飞翔;杜红姿;刘见桥;张文

    目的 探讨睾丸显微取精术(micro-TESE)联合睾丸组织混悬液冷冻治疗不同病理类型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本中心经Micro-TESE手术获取精子并进行睾丸组织混悬液冷冻的NOA患者的ICSI结局.结果 70例NOA患者中,micro-TESE获得精子30例(42.9%).睾丸生精细胞成熟阻滞者(maturation arrest,MA)的获精率(sperm retrieval rate,SRR)显著低于生精功能低下者(hypo-spermatogenesis,H-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但同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ertoli cell only syndrome,SC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而早期睾丸生精细胞成熟阻滞(early MA)的SRR[20.8%(5/24)]低于晚期生精细胞成熟阻滞(late MA)[43.8%(7/16)].30例睾丸组织混悬液解冻行ICSI注射,临床妊娠率为46.7%(14/30).其中,MA组临床妊娠率为41.7%(5/12);H-S组临床妊娠率为47.1%(8/17);SCOS组1例行ICSI后临床妊娠.结论 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睾丸显微取精术联合睾丸组织混悬液冷冻治疗NOA患者,临床结果满意.

  • 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ICSI子代与其他精子ICSI/IVF子代出生缺陷的比较研究

    作者:郑菊芬;王鹏;卢永宁;赵磊文;施长根;陈小豹;李凤华;王之倩;张树成

    目的:观察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借助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出生的子代与其他精子ICSI/体外受精(IVF)子代的出生缺陷情况.方法:将接受ICSI/IVF治疗的237对夫妇生育的300例子代按ICSI/IVF当日精液情况和受精方式分为附睾/睾丸精子ICSI组(A组,患者92例,子代118例)、严重少/弱精子ICSI组(B组,患者84例,子代106例)、非严重少/弱/畸形精子ICSI组(C组,患者35例,子代42例)、正常精子IVF组(D组,患者26例,子代34例).对召回现场随访的子代进行出生缺陷病史询问、超声检查和无精子症因子(AZF)基因检测.结果:受访子代平均年龄为33.1±20.3(4~84)个月,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7% (5/300),总出生缺陷率为4.7%(14/300),4组的出生缺陷率分别为5.1%(6/118)、3.8%(4/106)、2.4%(1/42)和8.8%(3/3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12个家庭AZF基因检测显示B组有3对父子存在同样位点的AZF基因微缺失.结论: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等严重男性不育症患者ICSI子代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其他较好精子或正常精子IVF子代相比无明显增加,AZF基因检测没有新增缺失位点和新增缺失病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