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皮生长因子对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克隆形成的影响及其传代后多向分化潜能米

    作者:陈燕玲;王燕;贲晓明;周晓玉;苗登顺

    背景:目前已有很多实验证明外周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但由于所用分离筛选方法、培养条件的不同导致了结果的多样性,且实验可重复性较差.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小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以及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的多向分化潜能.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0/2008-09在南京医科大学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材料:雄性成年C57BL/6J小鼠16只,购于南京医科大学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小鼠心脏采血,裂解红细胞后应用贴壁法分离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传代进行纯化和扩增.将原代细胞分2组进行体外培养,实验组向α-MEM培养液中加入10μg/L表皮生长凶子,对照组给予不含表皮生长因子的α-MEM培养液,16 d后行亚甲基蓝染色,计算克隆面积.取第3代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以1×104/cm2密度接种后,分别向成骨和脂肪方向诱导分化.主要观察指标:外周血间允质干细胞的牛长特性,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成脂能力.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形态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但其形成克隆的时间较骨髓间充质下细胞有所推迟,凡原代细胞克隆形成率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亚甲基蓝染色结果示实验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总胶原染色及茜素红染色均呈强阳性;成脂诱导后油红染色里阳性,有一定数量的脂滴形成.结论:外周血中存在少量的间充质干细胞,能自我增殖,表皮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原代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克隆的形成;体外分离培养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具备成骨和成脂分化特性.

  • 兔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成骨

    作者:孙良;栾保华;李中华;王小霞;刘萌萌

    背景:研究证明外周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但含量极少.目的:拟从兔外周血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12在山东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新两兰大白兔6只,购自山东省农科院.α-MEM培养基、L-DMEM培养基为Hyclone公司产品.方法:每隔2 d从兔背部不同部位切去3 cm×3 cm的全层皮肤(保留背部肌层),所切皮肤做原何移植后包扎,每只兔连续创伤4次.分别于创伤前及末次创伤1周后从股静脉取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分别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α-MEM培养基或L-DMEM培养基.细胞传至第2代以1×105cm2密度接种于12孔板,加入含成骨诱导剂的H-DMEM培养液进行成骨诱导.主要观察指标:创伤前后细胞形态观察,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率,成骨诱导效果.结果:创伤前所获得的细胞首次换液后,未见有梭形细胞贴壁;创伤后所获得的细胞接种24 h即可见有短梭形及多角形细胞贴壁,五六天后出现细胞集落.与L-DMEM培养基组比较,α-MEM培养基组外周血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率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呈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有突起,可见两三个核仁和细胞分裂相,增殖速度缓慢,诱导7 d后碱性磷酸酶阳性率达80%以上,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形成钙结节.结论:皮肤损伤刺激后可成功从兔外周血中获取间充质干细胞,且具备成骨分化特性,α-MEM培养基较L-DMEM培养基更适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长.

  • 外周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祖细胞体外构建血管化组织的研究

    作者:刘俊;杜月明;徐阳;章非敏;陈刚

    目的:利用两种外周血细胞在体外构建出血管样组织。方法从外周血提取内皮祖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在纤维蛋白凝胶中以不同的密度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至第7天。结果兔外周血可以提取出内皮祖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比值为100万/mL:200万/mL时可以在体外形成血管样结构。结论外周血中可以提取出特定细胞并在体外共培养形成血管样组织。

  • 通心络对糖尿病足大鼠缺血下肢移植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微环境影响

    作者:郭勇英;常丽萍;张军芳;高怀林

    研究发现[1],通心络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通过调节HIF-1/VEGF通路及miR-210表达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进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然而,局部恶劣的微环境,如缺血缺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不利于心肌梗死区干细胞移植后的生存?分化,致使其疗效受限[2].

  • 通心络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足大鼠血管新生 HIF-1/VEGF 通路及 miR-210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勇英;张军芳;贾存勤;高怀林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糖尿病足大鼠血管新生 HIF-1/VEGF 通路及 miR-21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0只♂ Sprague-Dawley 大鼠进行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大鼠结扎右下肢股动、静脉制造糖尿病足模型,以同批次正常大鼠复制下肢缺血模型为对照组,造模大鼠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通心络组、西洛他唑组、干细胞组、通心络联合干细胞组、西洛他唑联合干细胞组,分别给予治疗干预28 d 后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上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VEGF-A 和HIF-1α;大鼠缺血肢肌组织分别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VEGF-A 和 VEGF-R2蛋白表达和 RT-PCR 检测 VEGF-A 基因表达。结果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VEGF-A、HIF-1α、VEGF-R2和 miR-210表达明显降低(P <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 VEGF-A、VEGF-R2和 miR-210表达均明显升高(P <0.01),其中通心络联合干细胞组VEGF-A、HIF-1α、VEGF-R2和 miR-210表达高于通心络组、西洛他唑组及干细胞组(P <0.05,P <0.01)。结论通心络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调节 HIF-1/VEGF通路及 miR-210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凝胶对兔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的影响

    作者:刘家能;徐斌;徐洪港;朱雪坤;陈鹏

    目的:探讨在兔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模型股骨道内注入自体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凝胶对早期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3~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均分为 PBMSCs 组与对照组,PBM-SCs 组予以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6 d后采集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PBMSCs,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行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表面抗原表达。建立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模型, PBMSCs 组于动物模型股骨道内注入 PBMSCs 凝胶,对照组仅注入凝胶。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每组随机取4只处死取材,1只做 Masson 三色染色观察组织愈合的病理表现,3只做股骨道移植物抗牵拉试验观察其愈合强度。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 PBMSCs 表面表达 CD29、CD90,不表达 CD11b、CD34。 Masson 三色染色显示 PBMSCs 组术后第4周胶原纤维开始增生,排列紊乱,第8周胶原纤维显著增生,排列不规则,第12周胶原纤维大量增生,排列有序。 PBM-SCs 组腱骨愈合速度较对照组迅速。 PBMSCs 组和对照组的股骨道移植物抗牵拉强度随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其中PBMSCs 组移植物的抗牵拉强度自第8周起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PBMSCs 凝胶对兔自体肌腱移植物重建ACL 的早期腱骨愈合有促进作用。

  •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对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余刚;徐斌;涂俊;刘一军

    探讨兔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腱骨愈合的作用效果.48只新西兰兔分成4组,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分别向各组股骨道内注入凝胶、PRP凝胶、PB-MSCs凝胶及PRP+PB-MSCs凝胶.术后4、8、12周各组随机处死4只实验兔,对标本行HE染色,观察腱骨界面组织形态学特点.与对照组相比,PRP组、PB-MSCs组及PRP+PB-MSCs组3个时间点组织形态学评分更高,其中PRP+PB-MSCs组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说明PRP、PB-MSCs均能促进腱骨愈合,并且PB-MSCs与PRP具有协同作用.

  •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可吸收明胶海绵-自聚合肽修复大鼠股骨髁缺损

    作者:张志明;刘椿;伍国锋;曹延林;金扬磊;王一涵;郭家松;朱立新

    目的 探索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多孔可吸收明胶海绵-自聚合肽纳米水凝胶复合支架对SD大鼠股骨髁骨缺损修复的效果,为骨缺损修复提供新策略.方法30只8周龄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多孔可吸收明胶海绵-自聚合肽纳米水凝胶复合支架组,C组为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多孔可吸收明胶海绵-自聚合肽纳米水凝胶复合支架组.利用股骨髁骨缺损修复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X线检查及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观察成骨效果.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示实验组具有较好的成骨修复效果.组织学检查发现,C组出现大量新生骨,而A、B两组仅可见少量散在新生骨.结论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联合多孔可吸收明胶海绵-自聚合肽纳米水凝胶复合支架具有较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

  • 兔动员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与神经元诱导分化研究

    作者:刘小慧;章涛;张潜;刘金伟;刘祖林;汤宁宁

    目的 研究动员后兔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的存在频率,并对PBMSCs进行神经元诱导分化鉴定.方法 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结合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外周血样品中的PBMSCs,利用集落形成率分析动员兔PBMSCs的存在频率,并对PBMSCs的神经元分化能力进行体外诱导鉴定.结果 动员后的PBMSCs原代培养24h后,可见较多短梭形及多角形贴壁细胞,3~4d后出现集落样生长,传代培养的PBMSCs形态均一、呈长梭形漩涡状生长;未动员的外周血样品中的贴壁细胞少,集落形成少,且易老化,无法传代.集落形成率实验显示,动员后的PBMSCs在每百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有2.8~10.8个;而未动员组PBMSCs仅有0~3个.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PBMSCs经神经诱导7d后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特性核蛋白(NeuN)染色阳性.结论 动员剂可提高兔外周血中的PBMSCs含量,所获取的PBMSCs具备神经元分化能力.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