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腔癌颈部N0淋巴结的诊断与处理

    作者:郭传瑸;马大权

    对口腔癌颈部N0淋巴结的处理存在两种主张:赞成进行治疗的认为,约30%N0淋巴结存在隐匿转移,因此有必要治疗,而且颈部淋巴结选择性治疗预后比治疗性好;反对的意见认为,选择性治疗预后不一定好于治疗性,而且约有70%患者承受了不必要的治疗,无论是切除淋巴结或是对淋巴结进行放疗都可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上述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根本原因是目前还缺乏一种诊断颈部转移淋巴结的特异检查方法,此外大量的文献多数为回顾性研究,所得的结果可比性不强,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转移

    作者:张恩礁;秦兴军;尚德浩;黄绍辉;孙长伏;卢利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No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转移,并与半连续切片HE染色法对比,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取33例cNo口腔鳞癌患者44侧颈清扫术后颈部淋巴结标本共470枚,-70℃冰箱保存,其中61枚较大淋巴结纵向剖开,一半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另一半行间隔400μm的半连续切片HE染色检查;较小淋巴结按区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计算2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淋巴结检出率,采用SPSS11.0软件包行χ2检验,比较其统计学差异,并对颈淋巴结的隐匿转移率与肿瘤T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发生部位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全颈淋巴结的隐匿转移阳性率为3.2%(15/470)~3.,8%(18/470).流式细胞术和HE染色法检测较大淋巴结的隐匿转移阳性率分别是21.3%和11 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1,P<0.01).淋巴结的隐匿转移率与肿瘤T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可以提高颈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检出率,与半连续切片HE染色法有差异,可以作为口腔鳞癌颈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检测方法.隐匿转移与肿瘤原发灶部位、病理分级、临床T分期无相关关系.

  • 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体内外定位方法的比较及其隐匿转移检测研究

    作者:李丽军;陈腾高;邵峰;杜章

    目的 比较结直肠癌患者体内外前哨淋巴结 (SLN)定位法各自的检出率、准确性和特异性并分析淋巴结隐匿转移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6例结直肠癌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检测,体外和体内法分别为40例和46例,所有获得的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均给予连续切片及以CK20为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计算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率、特异性、准确性、假阴性率及病理分期提高率.结果 体外组和体内组在肿瘤大小、位置、分期及分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0.59、0.97、0.67、0.76,P均>0.05).体外组和体内组前哨淋巴结平均检出数分别为2.62±1.95和2.33±0.91,检出率分别为87.50%和89.13%,准确性分别为90.00%和85.71%,假阴性率分别为10.00%和14.2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0,χ2分别=1.13、1.82、0.63,P均>0.05).两组患者病理分期提高率分别为15.38%和2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P>0.05),全组病例总体分期提高率为18.18%.结论 体外法和体内法具有相似的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但体外法简单易行,可减少手术时间;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发现隐匿转移从而提高部分患者的病理分期,终使患者从综合治疗中获益.

  • 乳腺癌微转移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琳慧;许沈华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实践已经证实,许多初诊的乳腺癌患者其体内已经存在隐匿转移(亦称微转移)癌.Diel等[1]采用大样本乳腺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微转移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其价值优于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如果能早期发现处于亚临床阶段的微转移癌对于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因此对乳腺癌微转移检测成为乳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

  • 核医学在胃癌隐匿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程义壮;张亚

    目的探讨核医学在提高胃癌隐匿转移的诊断和指导手术方案中的应用.方法30例胃癌术前131I-McAb3H11(鼠抗人胃癌单克隆抗体3H11)肿瘤局部注射,在2h、24h、48h、72h显像,同时行99mTcO4-胃粘膜显像;术中GDP手持式γ深测器.探测相关各部位,并与病理比较.结果各时间段131I显像病灶清晰,2例于48h,72h见脾门部异常浓聚区,99mTcO4-显像病灶区显示放射性稀疏、缺损,余部轮廓完整、清晰;术中GDP探测对所有原发灶获得正确定位,对转移淋巴结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0.7%、98.0%、94.6%.结论核医学检查有助于提高胃癌隐匿转移的诊断,弥补传统手术的不足;99mTcO4-胃粘膜显像在胃部疾病诊断中有一定的意义.

  • 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系膜内淋巴结隐匿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王宏伟;姚云峰;李明;顾晋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疗后中低位直肠癌系膜内淋巴结隐匿转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74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放疗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TME),术后应用脂肪清除技术获取全部淋巴结,将苏木精-伊红染色无淋巴结转移的标本进一步行抗CK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结内肿瘤隐匿转移情况,并分析隐匿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问的关系.结果 74例标本共检出1883枚淋巴结,每例(25.4±1.3)枚.淋巴结常规病检发现172枚有转移(35例,占47.3%),其直径(4.9±2.6)mm,显著大于无转移淋巴结的直径(2.7±1.4)mm(P<0.01).对常规病检无转移的1711枚淋巴结进一步行抗CK抗体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其中40枚(2.3%)有隐匿转移(24例,占32.4%),隐匿转移淋巴结直径(3.2±1.2)mm,显著小于常规病理有转移的淋巴结(P<0.01).常规病检淋巴结无转移的39例患者有淋巴结隐匿转移者9例(23.1%),明显低于常规病检淋巴结有转移者的淋巴结隐匿转移率(15/35,42.8%,P<0.01).ypN_0期患者淋巴结隐匿转移与否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 对常规病检淋巴结无转移的直肠癌患者,存在淋巴结隐匿转移不应改变其N分期;不应将淋巴结隐匿转移单独作为TNM分期中对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判断指标.

  • 前哨淋巴结定位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傅传刚;左志贵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制定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临床上通过常规方法检出的阳性淋巴结的数量和位置与实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常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分期过低.其原因除了与病理科医师取材的方法和认真程度有关外,还在于淋巴结中存在常规病理检查无法检测到的隐匿转移[1-2].虽然,通过多层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IHC)及反转录聚合酶链(RT-PCR)等技术,能够提高对淋巴结转移检测的准确性,发现隐匿转移的淋巴结,但尚不能对手术获取的所有淋巴结均采用这些昂贵而复杂的检测方法.因此,需要更准确的评估方法帮助判断肿瘤周围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针对不同患者实施个性化治疗.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隐匿转移与肿瘤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志蕙;刘中田;刘晓江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在识别单个或微小癌巢的价值,及乳腺癌淋巴结隐匿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HE切片光镜检查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8例,对其腋窝淋巴结共823个进行光镜复查及免疫组化检查,抗体为角蛋白 Cytokeratin,并将检查结果与肿瘤大小、肿瘤内淋巴管癌栓、术后5年存活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8例中19例(21.59%)共41个(4.98%)淋巴结发现Cytokeratin阳性的隐匿转移癌.19例隐匿转移病例中,11例于肿瘤内或瘤旁查见淋巴管癌栓;而69例无隐匿转移病例中仅8例瘤组织内见淋巴管癌栓,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19例中7例(36.84%)随访5年内死亡;而淋巴结无隐匿转移的69例患者中仅3例(4.35%)术后随访5年内死亡,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发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隐匿转移,从而给临床治疗提供病理依据.

  • RT-PCR法检测MUC1 mRNA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

    作者:王洲;殷洪年

    目的探讨对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N0-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5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无MUC1基因mRNA表达,5枚经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癌的NSCLC纵隔淋巴结中均检测到MUC1 mRNA表达.实验组19例患者的78枚纵隔淋巴结中有6枚检测到MUC1 mRNA表达,从而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可以提高临床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