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种植体支抗在前方牵引中的应用

    作者:郭静;米丛波

    种植体作为一种新的支抗手段,在前方牵引中的应用能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减少了传统的前方牵引口内牙和腭支抗引发的一些不利的牙性变化,增加了骨性效应.特别是比较严重的或无法建立有效的牙性支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种植体支抗更具有优势.本文就种植体支抗在前方牵引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不同年龄组骨性Ⅲ类错(牙合)FR-Ⅲ功能调节器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徐盛;李朝晖;夏大弘

    目的:探讨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不同年龄段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28例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成小年龄组(5~8岁)和大年龄组(9~12岁),采用FR-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Winceph 8.0 X线头影测量软件进行分析.结果: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两组患者均产生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骨前移,下颌骨向后下旋转,反(牙合)解除,侧貌明显改善.小年龄组患者在更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骨骼改变而牙代偿改变较小.结论: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生长高峰期患者有效,在生长发育早期使用效果更好.

  • 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二十五)——减数下颌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对垂直向关系的影响

    作者:葛元输;刘进;郭鑫;韩剑丽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患者牙、(牙合)、面垂直关系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4~17.2岁,平均15.0±1.6岁.所有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反映垂直向关系的角度、线距及比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UM-PP增加1.83 mm、LM-Gn增加5.38 mm(P<0.05),UM-S及LM-MP无显著改变.SN-OP减小4.57.,SN-PP增加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无显著改变.ANS-Me和Na-Me 分别增加了2.22 mm和2.77 mm(P<0.05),但Na-ANS、S-Gn、ANS-Me/Na-Me及S-Go/Na-Me均无显著改变.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无显著改变.但上颌第一磨牙伸长,(牙合)平面出现逆时针旋转,同时腭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显著,而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磨牙关系得到基本改善.上颌磨牙的伸长导致前下面高及总面高有所增加,提示在矫治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上磨牙高度的稳定,从而避免前面高的增加.

  • 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七)——拔除磨牙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

    作者:刘进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生长发育均已完成.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口腔全景片.根据磨牙冠根发育状况,结合畸形类型设计拔除第一、第二或第三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平均疗程20个月.选择15项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结果:矫治前后SNA、SNB无明显改变、U1-LI显著增大、L1-MP显著减小,说明反(牙合)的矫治主要依赖于下前牙的内收直立实现,矫治后鼻唇角显著增大,颏唇角显著减小,使患者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生长发育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选择拔除磨牙的矫治设计对于面型的改善及咬合关系的调整均有很好的效果.

  • 前方牵引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丽辉

    骨性Ⅲ类错(牙合)妨碍儿童颜面部正常发育,应积极进行早期治疗以改良颌面生长型,预防或阻断畸形加重.

  • 头帽颏兜牵引矫治4~6岁幼儿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朝晖;刘远林;徐盛

    目的 探讨头帽颏兜矫治器矫治4~6岁幼儿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效果及其对上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4~6岁患儿10例,单纯用头帽颏兜牵引器矫治,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例患儿矫治后磨牙关系均达到中性(牙合)关系.同矫治前相比,矫治后SNB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P<0.05);SNA(t=-11.33,P<0.05)、ANB(t=-3.86,P<0.05)、SN-MP(t=2.92,P<0.05)、FH-MP(t=2.74,P<0.05)、Y轴角(t=-2.76,P=0.04)、N-Me(t=2.37,P=0.03)、Ptm-A(t=2.51,P=0.02)和Wits值(t=2.54,P=0.02)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NS(t=0.74,P=0.48)、Ar-Go(t=1.87,P=0.07)与Go-Po(t=0.35,P=0.73)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帽颏兜矫治器能使下颌骨向后下旋转,对下颌支、下颌体长度的变化影响不大,能间接促进上颌骨的生长发育.

  • 骨性Ⅲ类错(牙合)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边缘病例的颅面特征分析

    作者:辜岷;A. Bakr M. Rabie;Ricky W. K. Wong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手术与非手术边缘病例的颅面特征,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完成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边缘病例,单纯正畸组13例,手术治疗组12例,统计分析2组病例治疗前的X线头影测量值.结果 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2组下颌骨前颅底长度比Go-Me/S-N(P=0.026)、上下颌切牙的交角U1-L1(P=0.030)、Holdaway角(P=0.02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判别分析后仅有Holdaway角能对2组进行预测区分,区分值为12°,总判别准确率为72%.结论 制定骨性Ⅲ类错牙合边缘病例治疗计划时,下颌骨前颅底长度比、上下颌切牙的交角以及软组织的凹陷度是要重点分析的颅面结构项目,小于12°的Holdaway角可以作为需手术改善软组织侧貌的初步判定指标.

  • 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软硬组织稳定性研究

    作者:张君;张文娟;王旭霞;陈岱韵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颌手术后不同阶段的软硬组织变化以及稳定性.方法 24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前(T0)和手术3个月后(T1)、矫治结束时(T2)、矫治结束2年后(T3)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4个阶段17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矢状向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与矫治前除鼻部软组织点外,其余各点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几个阶段的比较,上颌标志点基本保持稳定(P>0.05),而下颌不及上颌稳定.T3与T1比较,下颌颏前点(Po)、颏顶点(Gn)和颏下点(Me)以及软组织颏前点(Pos)的变化比较明显(P<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侧貌改善明显.长期观察,上颌骨比较稳定,下颌有一定的复发趋势.

  • 德莱尔面具结合螺旋开大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智勇;郭红;姜萃长

    目的探讨德莱尔面具结合螺旋开大器矫治早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疗效,并分析颌骨、牙齿及软组织的改变.方法选择上颌骨发育不足导致的早期骨性前牙反(牙合)16例,采用德莱尔面具结合螺旋开大器进行前方牵引.牵引前后均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对牵引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及临床表现比较.结果 A点前移,上前牙唇向倾斜;下颌骨生长的方向、形态改变,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趋于正常,凹面型明显改善.结论德莱尔面具结合螺旋开大器是矫治早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有效方法.

  • 上颌拔牙术前矫治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矢状向和横向的影响

    作者:周倩;吴平;阎振梅

    目的 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术前正畸上颌拔牙矫治去代偿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拟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其中拔牙组12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非拔牙组16例.对2组患者正畸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前正畸后,矢状向上拔牙组和非拔牙组下颁前牙均唇向直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的上颌切牙U1-SN较非拔牙组明显内收(P<0.05).横向比较,术前正畸后上颌UP2-UP2、UM1-UM1、UM2-UM2间宽度变化较非拔牙组缩小明显(P<0.05);下颌牙弓宽度两组均表现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术前正畸治疗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术前正畸能够更好地去除上颌牙性代偿,协调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为正颌手术创建良好条件.

  • 两种减数拔牙法矫治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张文忠;林常绿;刘俏燕;徐红红;李兰超

    目的 比较两种减数拔牙法矫治高角骨性Ⅲ类错胎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减数拔牙模式分为两组,拔除双尖牙组6例,拔除磨牙组5例,对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拔除双尖牙组和拔除磨牙组患者下颌切牙明显内收,L1-MP分别减小了9.51.和7.21°;(牙合)平面变平,OP-MP分别增大3.24°(P<0.05)和2.89°(P<0.05);SN-MP分别增大了0.11°和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MP增大了0.26 mm和0.37 mm,提示此类患者垂宣向代偿能力有限.结论 两组患者矫治机制相似,减数拔牙位置的选择主要取决于Ⅲ类错(牙合)的严重程度;此类患者垂直向代偿能力有限,伴较大开(牙合)者需选择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 前方牵引器矫治早期骨性反(牙合)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臻;王远勤

    目的 评价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应用面框和改良颏兜前方牵引器对2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儿童进行早期治疗.结果 经过6~12个月的前方牵引以及二期固定矫治器的矫治,使前牙覆(牙合)覆盖以及侧貌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 对轻中度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采取早期的前方牵引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前方牵引是Ⅲ类错(牙合)早期轿治的有效手段.

  •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分析

    作者:雷磊;陈幼新

    目的了解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矫治后下前牙显著舌向倾斜和远中向移动,上前牙唇向移动.L1-MP平均减少4.10°,L1-NB平均减少2.3 mm,U1-NA平均增加 1.9 mm,U1a-EP平均增加1.1 mm,前牙覆盖和覆牙合平均分别增加4.5 mm和0.8 mm.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能有效直立和远中移动磨牙,为下前牙远中移动提供间隙,从而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以成功矫治.

  • 固定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蔡斌;胡湘权;卢新华;李国永

    [目的]探讨在乳牙期利用固定扩弓矫治器前牵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例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扩弓矫治器进行前牵引治疗,扩弓加力直至上后牙的舌尖接近下后牙的的颊尖为止.上颌扩弓的同时进行前牵引,每侧施力约0.025~0.03 N,施力方向与牙合平面成10°,两侧施力方向要平行,要求患者每天坚持戴10~12h.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带有扩弓的固定装置进行前方牵引治疗乳牙期骨Ⅲ类错(牙合),能促进上颌骨的生长,SNA角明显增大,平均增大2.4°,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并向后退缩,上下切牙舌倾.[结论]利用带有扩弓的固定矫治装置进行前牵引治疗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是确实可行且疗效显著.

  • 固定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初步探讨

    作者:周嫣;黄敏方;方志欣;张大灵;林宝平

    目的 初步探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颅颌牙面结构变化.方法 选择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8 ~39(24.1±5.98)岁,尖牙、磨牙完全近中关系,ANB角平均-6.46°,SN-MP角平均33.47°.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进行矫治,并辅助舌肌进行功能训练.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后SNA角、ANB角、H角、上下唇突距差(Lip-Diff)增大,SNB角、U1-NA角、APDI及LL-Sn ⊥ FH值减少,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并配合舌肌功能训练可大幅内收下牙列,有效控制下颌平面高度,协调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改善成人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牙合)异常及侧貌美观.

  • FR-Ⅲ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唇部与硬组织变化及垂直向相关性研究

    作者:邹红英;莫水学;欧阳晖;何进安

    目的:探讨Frankel功能矫治器(FR-Ⅲ)矫治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唇部与硬组织变化及垂直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8例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FRⅢ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NB、L1/MP减小(P<0.05),ANB、A PTV、Go Me、U1E PTV增加(P<0.05或P<0.01).下唇厚度增加,LL EP减小(P<0.05).上唇厚度的变化与倾斜角、上切牙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槽高度呈负相关(r=0.645,P<0.05;r=0.662,P<0.05;r=0.875,P<0.01),下唇厚度的变化与倾斜角、上切牙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牙槽高度呈正相关(r=0.755,P<0.05;r=0.651,P<0.05;r=0.945,P<0.01);上唇倾角的变化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r=0.721,P<0.05).结论:唇部形态随着硬组织的变化而趋于协调,唇部厚度与牙齿位置改变密切相关.

  •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硬组织A点和B点矢状向垂直向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邹红英;莫水学;欧阳晖;何进安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硬组织A点和B点矢状向垂直向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矢状向上,硬组织点A与软组织点A(sA)前移的比例为1∶0.87,硬组织点B与软组织点B(sB)后退的比例为1∶0.96;在垂直向上,A与sA和B与sB分别下移的比例分别为1:1.09和1∶1.21.A与sA(矢状向r=0.612,垂直向r=0.459,P<0.01)、B与sB(矢状向r=0.885,垂直向r=0.689,P<0.01)的移动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唇部形态随着软硬组织A、B点的变化而趋于协调.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软硬组织A点和B点在矢状向垂直向的变化呈正相关,且下颌的反应较上颌更加明显.

  • 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大建

    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扩大上颌牙弓的方法.Angle于1860年首先用于临床,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由于扩弓后容易复发而一度使用较少,但近年来,国内外又开始大量使用快速扩弓,并联合前方牵引.现将其矫治器的种类、颌面组织的变化以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 上颌和下颌后牙(牙合)垫辅助矫治成人前牙反&的临床评价

    作者:谭宇;赖文莉

    目的 比较上颌和下颌后牙(牙合)垫辅助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人前牙反&的临床疗效,为轻度骨性Ⅲ类错&患者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骨性Ⅲ类前牙反&患者2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上颌&垫组和下颌&垫组各12例,&垫辅助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后,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 矫治后,两组患者的SNA°、MP-S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B°均减小,ANB°均增大,与矫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垫组比下颌&垫组上颌切牙唇倾更少(7.02°vs 8.94°),下颌切牙舌倾更多(5.13°vs 2.04°),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向远中竖直更多,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牙&垫辅助矫治前牙反&,上颌&垫更适合于上前牙唇倾下前牙直立、下颌Spee曲陡、下牙列拥挤度大的患者,下颌&垫更适合于上前牙直立下前牙舌倾、下颌Spee曲平、下牙列轻度拥挤的患者.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中的表达

    作者:陈允嘉;李艳;王豫蓉;秘双燕;吴增波;王强;颜婕

    目的 研究在下颌骨发育过度导致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的表达,探讨IGF-1基因表达与下颌骨生长的关系.方法 选取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7例,骨性Ⅰ类患者(包括个别正常(牙合))27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技术研究下颌骨中IGF-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 RT-PCR检测结果显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中IGF-1mRNA的表达量为(5.5410±2.044 7)μg/μl,骨性Ⅰ类组中IGF-1mRNA的表达量为(1.2821±0.273 1)μg/μl,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1GF-1基因光密度值与浓度关系曲线,得回归系数0.998.ELISA检测结果显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中IGF-1蛋白浓度为(84.1259±29.294 7) ng/L,骨性Ⅰ类组中IGF-1蛋白浓度为(22.406 4±4.9312) ng/L,2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下颌骨生长量越大,IGF-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越高.

137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