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吸烟也会影响药效

    作者:李增烈

    您可能会忘了一件事,它们各自的成分都要进入血液.以烟为例,进入血液的成分数千种,如苯并芘、荧蒽、吖啶……药物则各异,二者正是“殊途同归”.烟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使药物的排泄加速,使药物有效成分破坏失效,或使药物不能转化为有效成分起作用……少数可能还加重药物的治疗作用甚至毒性,情况比较复杂.

  • 街头烧烤缘何屡禁不止

    作者:于仁

    关于街头烧烤食材不安全的传闻很多,诸如鸭肉代替羊肉做假羊肉串、火腿肠不合格添加物超标、麻辣烫调料里加罂粟壳,等等。更有甚者,传言烧烤肉串用死家禽、死家畜、死老鼠所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再加上烧烤烟熏火燎,污染环境,释放的烟雾和烧烤的食物含致癌物苯并芘等等,街头烧烤几乎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尽管如此,在很多城市里,街头烧烤都生意颇好,管不住也禁不止。

  • 母亲外周血BaP-DNA加合物与孕早期胚胎停育的关系

    作者:侯海燕;杨振华;朱淑平;魏华;陈亚琼

    目的 研究母亲外周血苯并(a)芘(BaP)-DNA加合物与孕早期胚胎停育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胚胎发育的可能环境因素. 方法 选择门诊诊断胚胎停育的妊娠妇女52例,同期按年龄、孕产次、孕龄进行1∶1配比,选取正常妊娠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52例(对照组),人工流产术后抽取外周血2 ml,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并行DNA浓度定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母血BaP-DNA加合物的浓度,问卷调查获取母亲个人资料,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BaP-DNA加合物与胚胎停育的关系. 结果 胚胎停育母亲外周血BaP-DNA加合物的浓度[(6.3±4.7)加合物/108核苷酸]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2.4±1.4)加合物/108核苷酸](P<0.01).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发现母血BaP-DNA加合物是胚胎停育的危险因素(OR=3.63, 95%CI 1.49~8.87),而孕妇学历为胚胎停育的保护因素(OR=0.55, 95%CI 0.32~0.94).当外周血加合物水平高于5.5加合物/108核苷酸时,妊娠妇女发生胚胎停育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OR=47.22,95%CI 6.06~367.73). 结论 母血较高水平的BaP-DNA加合物是孕早期胚胎停育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胚胎发育可能有不良影响.

  • 苯并芘作用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切除修复交叉互补蛋白Ⅰ表达的变化

    作者:杨瑾;刘晓勇;邹云锋;牛丕业;宫智勇;袁晶;邬堂春

    目的 探讨苯并芘(BaP)作用下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核苷酸切除修复蛋白(Nucleotide excisionrepair proteins,NER proteins)表达和DNA损伤的时间效应特征,并分析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方法 用8 μmaol/LBaP染毒16HBE细胞0、1、2、4、8、12、24和48 h,以彗星实验检测细胞DNA损伤并以Olive尾矩值(Olive Tail Moments,OTM)评价DNA损伤程度.以Western-blot检测核苷酸切除修复蛋白XPA、XPC、XPF、XPG和ERCC1的表达水平.结果 染毒1~2 h时OTM值变化率大,与正常细胞相比,除染毒1h组外其余各组OTM值均显著性增高(P<0.01).各蛋白的表达于染毒8h或12 h升高至峰值而后逐渐下降,其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ERCC1)在峰值时蛋白表达量增高4.2倍,等级相关分析显示OTM与ERCC1表达的变化率呈显著正相关(r=0.892,P<0.001).结论 ERCC1可能是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中的限速因子,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CDK抑制剂olomoucine对苯并芘引起的16HBE细胞S期阻滞效应的影响

    作者:祁妍敏;朱忠军;傅娟龄;赵鹏;周宗灿

    目的 观察 CDK抑制剂olomoucine对苯并芘(BaP)引起的16HBE细胞周期效应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苯并芘影响细胞周期的作用机制.方法 10μmoL/L BaP处理4 h后换含有50μmol/L olomoucine的新鲜培养基,于BaP处理后4、8、12和24 h收获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方法 分析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单独BaP作用可导致S期细胞比例增加,单独olomoucine处理可引起GO/G1期细胞比例增加,当给予BaP作用后加入olomoucine处理使得S期细胞增加的比例降低,但是却延长了阻滞时间.同BaP单独处理组相比,给予BaP处理后加入olomoucine使得CDK2表达水平在8和12 h降低,在24 h升高;CyclinE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ycli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Chk1的磷酸化水平在8 h无改变,而在12和24 h略有下降;p53的表达水平在8 h显著升高,而在12和24 h改变不明显;Cdc25A的表达水平在8 h降低,而在12和24 h改变不明显.结论 olomoucine通过对CDK2活性的抑制减缓了BaP引发的S期阻滞效应,关卡蛋白Chk1、p53、Cdc25A、CyclinE/CDK2参与了响应.

  • 苯并芘处理HELF阻滞于S期细胞的蛋白质差异表达谱

    作者:祁妍敏;马士良;傅娟龄;姚碧云;赵鹏;周宗灿

    目的 观察由于苯并芘(BaP)作用而阻滞于细胞周期特定时相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蛋白表达改变,探讨苯并芘引起的细胞应激和致癌机制.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苯并芘作用后的细胞进行分析和分选,采用双向凝胶电泳与相应软件分析苯并芘处理后细胞内蛋白质的表达谱,MALDI-TOF(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质谱结合数据库检索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结果 细胞经5 μmol/L苯并芘处理后明显阻滞于S期,该时相细胞蛋白质表达的改变,主要包括热休克蛋白HSP70、HSP27,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n],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翻译调控肿瘤蛋白,类肌钙蛋白,α-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和纽蛋白等参与氧化应激和肿瘤发生有关的蛋白.结论 这些表达改变的蛋白与苯并芘引发的细胞应激和细胞S周期阻滞有关,进一步研究可有助于阐明苯并芘的致癌机理.

  • 苯并芘对不同p53基因型细胞的周期影响

    作者:王智琴;齐以涛;罗红烨;王捷;周宗灿;肖希龙

    目的 探讨苯并芘(BaP)影响细胞周期的途径和作用机制.方法 用5 μmol/L的BaP处理p53为野生型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系HELF、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p53为缺失型的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1299,通过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BaP对细胞生长和周期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5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BaP可以促进HELF和A549加快细胞生长,增大体积,促进G1期向S期和G2/M期的转换,但对H1299细胞的生长,大小和周期均没有影响.BaP染毒后,p53的mRNA表达水平与染毒前相比,HELF细胞中提高到4.03倍,A549细胞中提高到2.48倍,而H1299细胞染毒前和染毒后,均没有检测到p53基因.结论 BaP对细胞生长和周期的影响可能与细胞中p53的基因型有关.

  • 苯并芘致癌相关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作者:陈志鸿;黄海燕;戴娟秀

    苯并芘(BaP)作为多环芳烃类(PAHs)中毒性大的一种强烈致癌物,广泛存在于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可诱发机体出现肿瘤,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BaP与肺癌、膀胱癌、皮肤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大量研究证实表观遗传学的改变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表观遗传学被定义为不依赖于DNA序列变化的基因活性的可遗传改变,表观遗传学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异常、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s(包括microRNA)、染色质重塑等.

  • 苯并(a)芘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的影响

    作者:刘晓梅;金明华;王雯;张洁;孙志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苯并(a)芘对小鼠睾丸细胞酶活力及其对生殖细胞DNA的影响.

  • 苯并芘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cyclin D1、CDK4和E2F-1/4的表达改变

    作者:叶萌;刘秉慈;杜宏举;尤宝荣;沈福海

    目的建立苯并芘诱导的具有转化细胞部分特征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T-HELF)模型,并观察T-HELF细胞中cyclin D1、CDK4和E2F-1/4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以200、100、50、25、5、1μmol/L的苯并芘处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24小时,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苯并芘的细胞毒性.根据MTT结果确定以100和200μmol/L苯并芘给HELF细胞染毒3次,染毒结束后培养6周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培养12周后观察其形态变化及软琼脂中细胞克隆的生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ELF细胞周期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T-HELF细胞中cyclin D1、CDK4和E2F-1/4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MTT结果显示苯并芘浓度在25~200μmol/L之间时,细胞存活率为78%~80%.苯并芘200μmol/L组染毒4周后细胞死亡.100μmol/L组染毒结束后培养6周,观察到细胞变大,核增大或多核;12周后,在软琼脂中可以生长为细胞克隆,说明HELF细胞具有了转化细胞的部分特征.T-HELF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时,细胞周期没有停滞.用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和正常HELF细胞相比T-HELF细胞的cyclin D1表达明显增加,CDK4、E2F-1和E2F-4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建立了苯并芘诱导的具有转化细胞部分特征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模型,可用于苯并芘致癌的分子机制研究.无血清培养时,T-HELF细胞周期没有停滞,和正常HELF细胞相比T-HELF细胞cyclin D1表达明显增加,cyclin D1可能与T-HELF细胞的快速增殖有关.

  • ERCC2/XPD单核苷酸多态与苯并芘体外诱导DNA加合物损伤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刘艳华;于涛;肖莎;关阳阳;李丹丹;靳翠红;刘秋芳;杨敬华;巫生文

    目的 评价环境致癌因子苯并芘(B[a]P)所致DNA损伤修复与ERCC2/XPD单核苷酸多态(SNP)的关联.方法 收集282例辽宁地区汉族健康人群外周血8ml,常规提取淋巴细胞及DNA,采用Taqman实时定量PCR检测ERCC2/XPDLys751 Gln(rs13181),Asp312Asn(rs1799793)和Arg156Arg (rs238406)的基因型;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应用B[a]P及S9活化系统,诱导BPDE-DNA加合物的形成;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BPDE-DNA加合物含量;分析BPDE-DNA加合物水平与ERCC2/XPD SNP位点的关联.结果 携带ERCC2/XPD Arg156Arg位点AA基因型个体BPDE-DNA加合物水平显著高于CC基因型携带者;50~70岁和≥70岁年龄组人群的加合物水平高于≤30岁年龄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样显示,ERCC2/XPD Arg156Arg位点SNP及年龄对BPDE-DNA加合物含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2/XPD Arg156Arg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与BPDE-DNA加合物的DNA修复能力降低相关联,可能会增加肿瘤易感风险.

  • 环境毒性物质宫内早期暴露对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

    作者:郑林媚;洪新如;孙庆华

    近年来,环境毒性物质对机体的影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环境毒性物质能激活或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Dietert等[1]报道了发育早期阶段暴露于环境中的环境毒性物质,如苯并芘、铅和2,3,7,8-四氯二苯对二噁英(TCDD)等,可对婴儿,乃至儿童和成人时期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

  • 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作者:徐东群;张文丽;王焱;张玮;覃今胜

    目的探讨并比较不同来源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方法选择北京和太原的两个采样点,采用TSP-PM10-PM2.5-2型颗粒物分级采样器并配以玻璃纤维滤膜采集大气颗粒物,测定不同季节不同条件下日常及沙尘暴爆发时气溶胶的质量浓度、粒径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并测定沙尘暴及日常气溶胶尤其是细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细颗粒物上铅的浓度.结果太原和北京的PM10分别为0.401 mg/m3和0.226mg/m3,TSP分别为0.551 mg/m3和0.381 mg/m3,均超过我国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5 mg/m3和0.30mg/m3.太原和北京的PM2.5分别为0.275 mg/m3和0.169 mg/m3,均超过美国EPA细颗粒物空气质量标准0.065 mg/m3.沙尘暴期间和非沙尘暴期间北京的PM2.5分别为0.373 mg/m3和0.165 mg/m3;苯并[a]芘浓度分别为1.38 ng/m3和7.7 ng/m3.结论我国北京和太原两城市颗粒物污染严重,沙尘暴爆发时更为严重.

  • 苯并(a)芘引起静止期二倍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可逆的G1期阻滞

    作者:严丽萍;张宏伟;陶茂萱

    目的 研究苯并(a)芘[B(a)P]对静止期的二倍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血清饥饿法使细胞同步化于G0期;20 μmol/L B(a)P作用细胞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遗传损伤发生后0、24、48 h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0、5、10、20 μmol/L B(a)P作用24 h后及20 μmol/L B(a)P作用4 h后24 h内细胞周期主要调节基因p53、p21和p16表达的改变.结果 0.5%低血清培养48 h能够较好的达到G0同步化效果,处于G0期细胞占78%;正常培养细胞持续进入细胞周期进行DNA合成,24 h时S期细胞达43.9%,而20 μmol/LB(a)P处理组细胞发生G1期阻滞;48 h后对照组细胞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回到以G1期为主的状态,B(a)P处理组细胞则从G1期阻滞中恢复,继续进入细胞周期,S期细胞达到了26.5%,延迟约24 h.不同浓度B(a)P作用后引起P53、P2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20 μmol/L B(a)P处理后4 h即可诱导蛋白表达增加,P53在12 h后逐渐恢复,P21直至24 h仍未下降.P16初始略有下降,24 h恢复.结论 B(a)P引起同步化于G0期的细胞发生可逆转的G1期阻滞,该阻滞和p53-p21途径相关.

  • 轭型亚油酸对B(a)P诱导小鼠前胃癌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赟;邱隽;陈炳卿;刘瑞海

    目的研究共轭型亚油酸(CAL)的抑癌作用,并为进一步探讨CLA的抑癌机制提供线索。方法以B(a)P诱导建立小鼠前胃癌动物模型,观察CLA对小鼠前胃癌促长阶段的抑制效果,共分5组,即色拉油阴性对照组、CLA阴性对照组、B(a)P阳性对照组、B(a)P+CLA高剂量实验组和B(a)P+CLA低剂量实验组。整个实验期为23周,检测细胞增殖、Pan-ras P21蛋白表达和氧化还原酶等指标。结果短期给予CLA对B(a)P诱导的小鼠前胃癌促长阶段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a)P阳性对照组、B(a)P+CLA高剂量实验组和B(a)P+CLA低剂量实验组的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00%、60%和69%。其抑癌机制与其对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及对机体GSH-Px、GST和SOD酶活力的诱导作用有关,而并不依赖于对Pan-ras P21蛋白表达的调节途径。结论提示共轭型亚油酸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化学预防剂,其抑癌机制可能与影响机体氧化还原体系密切相关。

  • 应用基因重组细胞模型研究苯并[a]芘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损伤效应

    作者:段化伟;宾萍;刘清君;王亚东;牛勇;刘庆;戴宇飞;陈雯;郑玉新

    目的 利用经基因重组构建的具有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代谢活性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为体外模型,研究苯并[a]芘[B(a)P]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效应改变.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的CYP1A1和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EH)的mRNA水平.细胞分0、1、5、10、20 μmol/L B(a)P处理组,应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技术综合评价B(a)P的有害生物效应,其中核分裂指数、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坏死率等指标评价B(a)P的细胞毒性,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发生率检测B(a)P的遗传损伤效应.结果 CYP1A1和mEH在16HBE-CYP1A1细胞中有较高表达,mRNA相对含量分别是7.8×10~(-4)和0.030.B(a)P作用后,16HBE-CYP1A1细胞1、5、10、20μmol/L处理组核分裂指数分别为1.92±0.04,1.71±0.01,1.61±0.04,1.41±0.01,低于对照组(2.08±0.03);双核细胞率分别为(76.33±3.51)%、(66.33±0.58)%、(51.67±1.53)%、(39.00±1.00)%,低于对照组的(82.67±6.66)%;细胞坏死率分别为(1.93±0.42)%、(2.20±0.53)%、(8.07±0.90)%、(15.27±2.80)%,高于对照组的(0.47±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99.94、303.33、240.87,P值均<0.01).而凋亡细胞随着B(a)P作用剂量的增加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为(1.20±0.53)%、(2.00±0.20)%、(1.47±0.12)%、(1.20±0.00)%、(1.20±0.00)%.遗传损伤效应分析中发现,随B(a)P作用浓度的增加,核质桥发生率随之增加,分别为(4.67±2.89)‰、(7.33±1.53)‰、(10.67±2.08)‰、(11.00±1.00)‰;核芽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分别为(2.33±0.58)‰、(4.00±1.00)‰、(5.00±1.00)‰、(7.67±1.16)‰,均有剂量-效应关系(F值分别为50.23、121.09,P值均<0.01).在B(a)P低于10 μmol/L组中,微核率也随B(a)P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分别为(8.33±3.21)‰、(14.67±1.15)‰,但在20 μmol/L组,微核率为(16.67±2.88)‰,低于10 μmol/L处理组[(17.67±2.08)‰].在空载质粒细胞16HBEV中,细胞毒性出现较晚,在5、10、20 μmol/L组中,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发生率[分别为(6.37±2.08)‰、(9.33±1.52)‰、(9.33±3.21)‰;(4.33±1.53)‰、(6.00±2.65)‰、(5.33±1.53)‰;(2.33±0.58)‰、(3.33±1.16)‰、(3.67±1.16)‰]没有明显的组间改变.结论 B(a)P代谢活化后可导致遗传损伤效应增加,这可能与细胞的核分裂指数降低、细胞坏死率增加或细胞凋亡受抑制有关.

  • 多氯联苯增强苯并(a)芘致HepG2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作者:邹亚玲;来瑞平;周利红;李晓燕;鲁文清

    目的研究多氯联苯1254对苯并(a)芘致HepG2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设11.5、23.0和46.0 μmol/L多氯联苯1254剂量组,苯并(a)芘50 μmol/L剂量组,10 ml/L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对照.用不同浓度多氯联苯1254预处理HepG2细胞,24 h后染毒,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电化学技术,检测细胞中的DNA链断裂和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酸(8-OHdG).结果 50 μmol/L苯并(a)芘诱导HepG2细胞中DNA Oliver尾矩(OTM)值为1.66±0.21,8-OHdG含量为(23.31±6.02) 8-OHdG/106dG,溶剂对照组OTM值为0.79±0.15,8-OHdG含量为(12.31±3.24) 8-OHdG/106d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5、23.0和46.0 μmol/L单独处理组OTM值分别为0.88±0.20、1.01±0.15和1.10±0.16,8-OHdG含量分别为(19.57±7.57)、(22.80±9.16)和(31.74±9.25) 8-OHdG/106dG,46.0 μmol/L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8-OHdG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1.5、23.0和46.0 μmol/L的多氯联苯1254预处理,苯并(a)芘诱导的OTM值分别为2.14±0.22、2.43±0.32和2.71±0.31,8-OHdG含量分别为(32.50±3.81)、(49.23±16.66)和(60.36±18.04) 8-OHdG/106dG,与苯并(a)芘单独作用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氯联苯1254能使苯并(a)芘诱导的HepG2细胞DNA损伤作用显著增强,表明多氯联苯1254对苯并(a)芘的遗传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 ERCC1反义RNA降低肺癌细胞对苯并(a)芘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

    作者:吴晓明;周宜开;徐顺清;郝巧玲;任恕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在肺癌细胞修复苯并(a)芘所致DNA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构建表达ERCC1反义RNA的重组质粒,Lipofectin转染肺癌A549细胞,潮霉素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噻唑蓝法检测24 h细胞生存力;Northern Blot分析细胞ERCC1基因mRNA表达水平;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损伤程度,每组计算50个细胞损伤情况.结果筛选出表达ERCC1反义RNA的7个阳性克隆,其生长特性与亲本细胞差别无显著性;内源性mRN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降低,为亲本细胞的12%~86%;DNA损伤修复速度减慢,10μmol/L苯并(a)芘作用24 h后再孵育24 h,修复程度为亲本细胞的29%~71%;相关分析表明DNA损伤修复程度与ERCC1mRNA水平显著相关.结论ERCC1反义RNA降低肺癌细胞对苯并(a)芘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正性调节苯并(a)芘所致细胞周期改变

    作者:杜宏举;汤宁;刘秉慈;史香林;黄传书;高艾;沈福海;叶萌;尤宝荣

    目的 研究苯并(a)芘(BaP)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的细胞周期分布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分子(ERK1/2、JNK1/2和p38)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探讨MAPK磷酸化水平改变与细胞周期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0.1、0.5、2.5和12.5 μmol/L的BaP处理HELF细胞24 h,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ERK1/2、JNK1/2和p38蛋白激酶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总量的改变,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5μmol/L BaP处理24 h后对HELF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BaP可明显提高ERK1/2、JNK1/2和p38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2.5 μmol/L BaP处理24 h,细胞周期分布与二甲基亚砜对照组相比,G0与G1期细胞数下降了11.9%(F=41.38,P<0.01),S期细胞数增加了17.2%(F=68.13,P<0.01);三种MAPK化学抑制剂(AG126、SP600125及SB203580)可明显抑制BaP处理引起的细胞周期的改变.结论 ERK1/2、JNK1/2和p38均参与了BaP所致细胞周期改变过程,并发挥正性调节作用.

  • 苯并(a)芘作用下人胚肺细胞JWA基因的表达及其与DNA损伤修复的关系

    作者:顾灯安;李爱萍;朱婷;叶健;周建伟

    目的研究苯并(a)芘诱导人胚肺(ccc-HPF-1)细胞DNA损伤修复中基因JWA和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规律,探讨JWA基因参与细胞DNA损伤修复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建立ccc-HPF-1细胞DNA损伤模型, 在S9活化状态下分别以10~100 μmol/L 苯并(a)芘处理细胞3 h收获细胞或再恢复24 h,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鉴定DNA损伤和修复情况,免疫印迹方法检测JWA和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在DNA损伤模型中,苯并(a)芘活跃地调节JWA的表达,50 μmol/L和100 μmol/L 处理组JWA和hsp70明显上调,在恢复期内10~100 μmol/L处理组两者都处于较高的表达水平并且JWA和hsp70的表达规律几乎完全一致.结论 JWA是一个有效的环境应答基因,活跃地参与细胞应答与DNA切除修复有关的信号通路.

149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