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126例分析

    作者:赵辉;施巩宁;车建波;粱冰;贺飞

    0 引言心脏直视术后,由于开胸手术的创伤、手术操作的直接刺激以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衡等因素,患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严重时可明显影响循环功能甚至导致休克、心脏骤停等[1-2].心脏直视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以房颤和室性早博为常见.我们对2003-09/2006-10心脏外科手术336例后发生心律失常1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以加强对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监测和预防.

  • 新生儿19 d心脏直视手术成功1例

    作者:易定华;李彤;孙国成;崔勤;王伟宪;万明明

    0 引言新生儿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目前国内开展极少. 1998-11-18我们成功地为1例19 d新生儿开展了心脏直视手术治疗, 术后恢复顺利, 属中国西部地区首例.

  • 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转流101例

    作者:陈涛;王伟宪;段大为

    0 引言我院1996-01~1998-05施行常温不停跳体外循环和不阻断主动脉下心内直视术101例,报道如下.

  • 心脏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作者:任小朋;张玉勤

    心脏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在心脏手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对手术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我院2003年5月开始开展心脏直视手术共实施6例,现对围手术期的处理报告如下.

  • 微创伤心脏手术82例报告

    作者:刘建林;许锁春;郑建杰;李明;师桃;夏鹏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手术安全性的不断提高,术后美观、少痛苦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微创外科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美观效果好的特点,近年来逐步被心外科医师所推崇应用.自1996年3月至2001年5月,我们采用微创伤技术行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治,瓣膜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等手术8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右侧小切口剖胸施行心内直视手术7例报告

    作者:许锁春;王海晨;耿希刚;隋东虎;郭西玲;李亚莉;李兆志

    目的介绍右侧小切口剖胸施行心内直视手术。方法从1999年4月至10月,经胸部右侧小切口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7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4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结果手术无死亡和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其手术径路具有创伤小、胸液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1例治疗分析

    作者:张义和;刘虎;任建立;马星星;蔡振杰;单飞

    目的 回顾2012-04~2013-07我院收治的不宜行支架治疗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9 ~91(64.00±10.10)岁;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三支病变7例,三支病变8例,单支3例,两支病变3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结果 本组移植血管1~5(2.95±1.36)支,死亡2例,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各种并发症5例.随诊时间2~15月,19例患者心绞痛消失.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疗效好,选用自身血管材料,无排异反应,全动脉化移植材料远期通畅率高,选择合适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精准的吻合技术、合理的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 婴幼儿心脏术后低心排34例预防应用米力农效果观察

    作者:赵玉宏;孙艳;唐伟;张保华

    目的:探讨米力农在预防婴幼儿心脏术后低心排趋势中的作用.方法:将68例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米力农组34例术后即刻应用米力农每分钟0.4~0.75μg/kg微量泵静脉注入(维持量启用),同时每分钟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各5μg/kg泵入;对照组34例每分钟仅给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各5μg/kg微量泵静脉注入.观察两组术后8~24h有创动脉收缩压(SBP)、心率(HR)、尿量(UV)、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射血分数(EF)、血乳酸(Lac)以及ICU滞留时间(ICUST)、机械通气带管时间(MVT).结果:米力农组HR、Lac、ICUST、MV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BP、U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米力农可明显降低婴幼儿心脏术后低心排发生率.

  • 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致病菌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唐闽;崔岭;时东彦;梁宜武;马千里;王宪德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菌群分布状况,及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科学管理中心静脉导管,减少CRI、CRB的发病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300例患者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尖端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300根中心静脉导管共培养出35例病原菌,CRI发生率11.7%;CRB 5例,发生率1.7%.病原菌菌群分布为:革兰阳性球菌占54.3%,革兰阴性杆菌占34.3%,真菌占11.4%.前5位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白色念珠菌.CRI、CRB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疾病种类、穿刺置管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CRI、CRB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 心外科围手术期规范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效果分析

    作者:闫燕;邵院玲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治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但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过度,会增加人体微生态的压力,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加,引起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和流行[1]。为了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品,我科参考《应用抗菌药物防止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结合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根据心外科手术特点,于2011年11月份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即先心病术前未合并其他感染,于术前30min ,术后24h内各应用一次,以头孢一代,头孢二代为抗菌素选择范围,总时间不超过24h。并自2011年11月正式实施。

  • 心脏外科术后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作者:文毅;刘亚荣;柏本健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发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心脏病外科术后,房颤发生率为25%~40%[1],房颤容易导致心功能不全,血栓形成,已成为心脏外科术后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积极治疗心房颤动,尽量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国外有报道心脏术后病人对胺碘酮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本文探讨胺碘酮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 心脏术后发生MODS伴ARF时机体氧化应激状态的初步研究

    作者:杜娟丽;连耀国;王汉民

    目的:初步观察经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16例经体外循环心脏术后MODS伴ARF患者及16例健康人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C),同时对患者进行MODS评分,并将评分与氧化应激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16例患者,8例存活,8例死亡(病死率50%);②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ODS伴ARF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性差异,TAC,SOD代偿性升高,但GSH-Px明显下降,MDA显著升高.③MDA同MODS评分呈正相关;GSH-Px同MODS评分呈负相关.SOD、TAC同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①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MODS伴ARF的患者发生了氧化应激.②监测MDA和GSH-Px有助于判断病情.③在MODS伴ARF的治疗中,有必要采用各种治疗措施恢复机体的氧化抗氧化.

  •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心内直视手术麻醉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赵亚琴;吕建瑞;韩新生;李有才;薛荣亮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用于心内直视手术麻醉诱导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方法:28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Diprifusor/TCI系统分步诱导给药,B组人工推注异丙酚,观察HR、BP、SpO2、ECG、HRV诱导前(T0)、意识消失时(T1)、插管时(T2)、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变化.结果:A组各时点HR、SpO2、DBP与T0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HRV、SDP各时点明显低于T0(P<0.05),但插管后无明显异常;B组T1、T2的HR、BP明显低于T0、T3、T4、T5,也明显低于A组各时点(P<0.05),T3的TP、HF明显低于T0和A组(P<0.05).结论:异丙酚TCI分步诱导可以安全地用于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诱导.

  • 心内直视术后膈肌麻痹原因分析

    作者:张国报;安卓翌;曹劝省;孔国强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膈肌麻痹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对117例心脏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膈肌麻痹发生率为11.1%(13/117),均为左侧膈肌麻痹,病人年龄为16~54岁.小于16岁的无膈肌麻痹发生.膈肌麻痹多发生在手术时间长、阻断时间长、需多次灌注冷晶体液和多次心包内放置冰泥的病人.结论:膈肌麻痹与术中心包内放置冰泥,导致膈神经冻伤有关.避免冰泥直接接触膈神经,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

  • 法洛四联症矫治术患者251例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静;郑建杰;雷军荣

    目的:探讨影响法洛四联症(TOF)矫治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行T O F矫治术251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 P<0.50的变量纳入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影响TOF矫治术后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次为:术终右心室与左心室压力比值(PRV/LV )≥0.7;主动脉阻闭时间≥80min ;McGoon指数<1.2。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出TOF症矫治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指导术前评估,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病死率。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观察与处理

    作者:赵玉宏;唐伟;张保华

    目的: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观察及处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456例患者根据危险因素分为高危组(273例)及低危组(183例),对高危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0%、主动脉阻闭时间>1h者术前或手术结束时即给予IABP治疗;对年龄>65岁、左房内径>45mm、术前有心律失常史者给予预防性胺碘酮静脉泵入治疗;对术前吸烟,肺功能差者早期拔管后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扩容同时给予多种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尽可能保持平均压在70~80mmHg,以保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结果:45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低心排54例,IABP治疗56例,心律失常149例,低氧血症34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7例。死亡7例。结论:对高危因素进行识别及判断,加强高危患者围术期管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体外循环患者围术期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测定

    作者:雷世伟;李丽娟;陈蓉;钱江龙

    探讨血红蛋白及血小板(Pt)的测定在体外循环患者(CPB)围术期的临床意义.用血液细胞计数仪检测30例CPB患者体外循环与其前比较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P<0.01),可及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延缓诊断和治疗.

  • 抑肽酶与氨甲苯酸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止血效果的比较

    作者:杨岷;吴静;李永强;金树文;许孝新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造成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减退,并且造成凝血机制紊乱,造成术中、术后出血量多.作者术前、术中、术后分别应用氨甲苯酸和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抑肽酶(Trasylol,特斯乐)减少出血,就其止血效果加以比较.

  • 心脏外科手术呼吸道的护理体会

    作者:李丽娜

    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比例比较高,有资料报道比例高达15%-60%,在体外循环死亡中,因肺部并发症死亡占39%,因此呼吸道管理是心脏外科手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

  • 体外循环手术药物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作者:张朝霞;董艳云

    我院手术室每年平均完成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近400例,自1980年至今已有30余年的体外循环手术配合经验,其中巡回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体外循环手术药物的配制方法已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模板.

2123 条记录 103/107 页 « 12...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