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降低海马NO含量对凋亡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

    作者:徐院花;唐振刚;李正莉;尧青

    目的 探讨降低海马NO含量对凋亡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内和体外实验均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海人酸致痫组(KA组),氨基胍预处理+海人酸组(AG+KA组)和氨基胍组(AG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在不同处理因素作用24 h和48 h后bcl-2、bax的免疫反应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或半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48 h时 bcl-2、bax蛋白及Apaf-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KA组bcl-2的免疫反应较NS组减弱而bax的免疫反应增强;AG+KA组bcl-2的免疫反应较KA组增强而bax的免疫反应减弱;AG组与NS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体内实验中,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大鼠海马组织中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其趋势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半定量RT-PCR检测显示Apaf-1 mRNA的含量在造模后24 h和48 h时间点,KA组明显高于NS组(P<0.05),而AG预处理则明显拮抗KA诱导的Apaf-1 mRNA高表达.结论 降低NO含量可以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和Apaf-1 mRNA的表达.

  • 海人酸诱导的颞叶癫痫小鼠慢性期行为学变化

    作者:郑捷群;甘桐嘉;孙婷婷;王鹏举;胡莹莹;许浪

    目的:研究海人酸(K ainic acid)所致的颞叶癫痫小鼠慢性期行为学改变及意义.方法:用海人酸构建癫痫小鼠模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2个月后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条件恐惧实验、高架十字实验和旷场实验.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后3d实验组小鼠的定位航行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目标象限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条件恐惧实验中,场景联系性记忆实验实验组小鼠僵直时间百分比小于对照组(P<00.1),声音联系性记忆实验实验组小鼠僵直时间百分比小于对照组(P<00.1);旷场实验中,实验组小鼠活动路程长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小鼠中间区域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小鼠大小便次数比对照组多(P<0.01);高架十字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进入开臂的次数比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小鼠在开臂的活动时间比较也无差异(P>00.5),但实验组小鼠进入两种臂的总次数较对照组小鼠多(P<0.05).结论:海人酸诱导的颞叶癫痫小鼠慢性期有认知功能和情绪方面的障碍.

  • 大鼠海人酸致痫模型的症状表现、致痫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理金;漆松涛

    海人酸是天然提取的谷氨酸类似物,它可以与突触后海人酸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全身或大脑局部注射海人酸可以导致动物癫痫发作,这就是癫痫的海人酸模型.海人酸模型应用广泛,具有理想的颞叶癫痫模型所应具备的条件:①在症状学上,海马、杏仁核和其它边缘结构占有中心地位;②病理上特异的海马损伤与颞叶癫痫的海马硬化相关;③有自发抽搐;④与人类颞叶癫痫一样,对大部分抗癫痫药物耐受.本文就该模型症状表现、致痫机制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雷公藤内酯醇对癫痫大鼠电压门控钾通道kv1.1表达的影响

    作者:潘心;邹飒枫;曾常茜;崔家辉;胡波;李亚伟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L)对癫痫大鼠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组,每组各20只.雷公藤组大鼠腹腔注射TL(每日15μg/kg),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7d后,雷公藤组与模型组通过颈内皮下注射海人酸(KA)致痫,对照组则颈内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3区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kv1.1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kv1.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雷公藤组海马CA3区kv1.1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雷公藤组与对照组大鼠kv1.1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L对KA致痫大鼠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TL可增加海马CA3区神经元kv1.1的表达有关.

  • 黄芩苷对海人酸致痫小鼠海马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作者:欧阳龙强;梁日生;杨卫忠;石松生;王春华;涂献坤;王立胜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海人酸诱导的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组织白细胞介素-1 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54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SE)组、黄芩苷治疗组,每组18只.采用侧脑室注入海人酸建立小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HE染色观察黄芩苷对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影响.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IL-1β mRNA、TNF-α mRNA及IL-1β、TNF-α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黄芩苷明显改善了SE后小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并且可降低IL-1β、TNF-α的表达(P<0.05).结论 黄芩苷可能通过降低癫痫鼠海马组织中IL-1 β、TNF-α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对脑组织进行保护.

  • 何首乌对KA致大鼠脑胆碱能纤维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旻;杜小平;叶晖;杨期东;夏健

    目的:观察海人藻酸(KA)对大鼠脑乙酰胆碱能神经元毁损后胆碱能(AchE)纤维的数目和形态的改变,以探讨何首乌(PMT)对胆碱能纤维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兴奋性神经毒素海人藻酸(KA)损伤基底前脑(BF)Meynert核团、内侧隔核(MS)及斜角带核(DB),建立毁损模型,用何首乌喂饲毁损实验组,并使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乙酰胆碱能纤维的改变及可能的用药后保护和活化作用.结果:何首乌喂饲组与非何首乌喂饲组相比,其投射到海马及大脑皮质的AChE纤维数目多,纤维形态无破坏,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何首乌对大鼠脑胆碱能神经投射纤维有保护作用.

  • 海人酸颞叶癫痫大鼠海马GAD65表达的动态变化

    作者:龙小艳;李昌琦;肖波;刘丹;杨期东;李国良;李蜀渝;王煜

    目的探讨GAD65在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70)与对照组(n=42),实验组大鼠选用海人酸腹腔注射法建立颞叶癫痫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选取腹腔注射后3 h、6h、12 h、24h、48 h、7d和30d为研究的时间点,颞叶海马的CA1区、CA3区、齿状回为研究部位.腹腔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大鼠处死前进行EEG描记.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海马不同区域GAD65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D65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海马GAD65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随时间呈逐渐增高趋势,致痫后48 h~30d,GAD65mRNA及其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高(48h,P<0.05;7~30d,P<0.01).结论颞叶癫痫慢性期海马GAD65表达的增高是癫痫发生后机体的一种内源性抗痫机制.

  •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对脑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高建亮;刘振刚;孙林林;付爱军;李建民;庬智寅;张中原;田景瑞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氧化应激链中兴奋性氨基酸对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颈内血管穿刺法制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实验共分3组,出血模型3天组与急性期组(对照).其中,出血后3天组又分2组,一组大鼠确定海马CA3区,另一组确定侧脑室区,分别采用微量进样器直接注射兴奋性氨基酸类似物海人酸(KA)与肾上腺髓质素(ADM),激光多普勒监测,观察并对比三者脑表面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ADM能提高SAH后脑表面局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KA能、降低其脑表面局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结论SAH后产生的氧化应激链中兴奋性氨基酸能够显著降低脑表面局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

  • 海马干细胞移植对癫癎鼠脑电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沈红;林志国;张晶;刘利;王晓峰;杨富明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癫癎鼠脑电的影响,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癫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培养新生鼠海马干细胞,将其移植至海人酸(KA)所致癫癎模型鼠的右侧海马,比较移植组及未移植组大鼠在移植前和移植后1周、4周、8周及24周海马及杏仁核的脑电变化.结果海马干细胞移植可减少癫癎动物脑电的痫性发放,并降低癫癎波幅约50%.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KA诱发癫癎鼠的癫癎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黄芩苷对海人酸致痫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欧阳龙强;杨少春;邹连生;梁日生;刘德华;高志强;程伟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海人酸诱导的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54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SE)组、黄芩苷治疗组(100mg/kg).采用腹腔内注入海人酸(12mg/kg)建立小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通过TUNE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CA3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免疫组化观察海马组织中easpase-3细胞的阳性表达情况;RT-PCR检测海马组织中Bax、Bcl-2 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和e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与癫痫持续状态组相比,黄芩苷可显著减轻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CA1区:0.3984±0.0586 vs.0.7258 ±0.0235,P<0.05; CA3区:0.3593±0.0391 vs.0.6191±0.0686,P<0.05),降低海马中Bax mRNA的合成和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5),增加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黄芩苷能够减轻小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和下调Bax、caspase-3的表达来发挥抗凋亡作用.

  • 海马内注射内皮素-1导致大鼠痫性发作和海马硬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梅麒;徐安定;廖卫平;孙卫文;易咏红;李灏

    目的 观察大鼠海马内注射内皮素(endothelin,ET)-1是否导致大鼠痫性发作和海马硬化.方法 立体定位在成年大鼠海马CA3区内分别注射1 μL ET-1(200 pmol,15只)、海人酸(kainate,KA 5 pmol,15只)或磷酸盐缓冲液(PBS,0.01 mol,8只),观察大鼠行为学、脑电及对侧海马病理学改变.结果 海马注射PBS后大鼠未见痫性发作,脑电图呈10~15 Hz、150-200μV基本节律.注射ET-1或KA 2 h内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痫性发作和脑电图异常改变(尖波或尖慢波),KA组3-5级发作率高于ET-1组(86.67% vs 16.67%,P<0.05).部分ET-1和KA组大鼠在给药后2~3周可见癫痫样发作行为学改变.与PBS组比较,El-1和KA组给药后48 h对侧海马各区Nissl染色细胞数明显减少,GFAP表达增强(P<0.05);给药后30 d,对侧CA3区和门齿区苔藓纤维出芽评分高于PBS组(P<0.05).结论 海马注射ET-1可以导致大鼠癫痫样行为改变和海马硬化.

  • 颞叶癫痫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王军;李承宗;龙浩;杨开军;王克万;漆松涛

    颞叶癫痫是反复发作、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为海马、内嗅皮层或杏仁核起源的复杂部分性发作,常伴早期脑损伤(如高热惊厥,癫痫持续状态,脑炎、外伤),大部分颞叶癫痫患者通过外科手术结合药物达到癫痫完全控制,但具体机制不明[1].颞叶癫痫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神经元显著丢失,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和异常苔藓纤维发芽.理想的颞叶癫痫动物模型应具备颞叶癫痫的主要特征:以海马和杏仁核为起源的症状学特征,病理上特异的海马损伤和海马硬化,自发性反复发作,对大部分抗癫痫药物耐受等.本文就常见的颞叶癫痫动物模型的方法,癫痫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以探究颞叶癫痫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为研制新的靶向疗法提供依据.

  • 恒河猴慢性颞叶癫痫模型的构建

    作者:池雅杰;薛杉;孙海涛;徐玉婷;吴柏霖;关建维;袁金娥;梁志明;吴朝晖;徐强;刘朝明;赖良学;郭燕舞

    目的 建立一种灵长类慢性颞叶癫痫(TLE)模型,为致痫网络及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8只成年雄性恒河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海人酸(KA)注射组(n=6),盐水注射组(n=2).通过脑立体定向技术靶向右侧杏仁核植入微导管并连接皮下储液囊,视频脑电图监测下经皮穿刺储液囊重复注射KA或生理盐水,观察注射即刻及首次放电后至少6个月内2组恒河猴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EDs)、发作期放电情况及行为学表现.结果 KA注射组6只恒河猴经过2~4次KA注射后均记录到典型的IEDs,表现为定位于右侧颞区的局灶性棘波放电;其中4只捕捉到发作期放电,表现为起源于右侧颞区并迅速向全脑扩散的放电模式,发作时恒河猴表现为突然停止活动,愣神或茫然四顾,无明显肢体抽搐表现.而盐水注射组在包括慢性期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记录到典型的癫痫样放电及发作表现.结论 本实验方法可成功制作出现慢性自发性癫痫发作的恒河猴TLE模型,其脑电图及行为学表现与人类相似.

  • 姜黄素对AMPA/KA受体介导大鼠海马神经元钙内流的影响

    作者:杜鹏;彭伟锋;刘剑英;林豪杰;马昱;汪昕;范薇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MPA)/海人酸(KA)受体介导大鼠海马神经元钙内流的影响.方法 选用胚胎17dSD鼠分离海马,离体培养海马神经元,借助活体钙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钙成像技术观察100μmol/LKA刺激海马神经元内钙的变化,不同浓度(5、10、15、30、50 μmol/L)姜黄素预孵育海马神经元30min对100μmol/L KA刺激下细胞内钙变化的影响,15 μmol/L姜黄素对不同浓度(10、30、50、100、200、300 μmol/L)KA刺激海马神经元内钙变化的影响.应用钴染色技术观察(30、100 μmol/L KA)刺激后海马神经元钴阳性染色细胞变化.姜黄素预孵育30min对KA刺激导致钴阳性染色细胞变化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姜黄素预孵育30 min均可以明显缓解100 μmol/L或30 μmol/L KA导致的细胞内钙升高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 μmol/L姜黄素作用为明显.30μmol/L或100 μmol/LKA刺激均可以引起海马神经元钴染色阳性细胞增加,15 μmol/L姜黄素预处理30 min后明显减少钴染色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浓度(5 μmol/L或30 μmol/L)姜黄素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一定浓度的姜黄素可以影响AMPA/KA受体介导大鼠海马神经元钙内流.这可能是姜黄素抗癫痫作用的一个机制.

  • 青霉素与海人酸癫痫模型的比较

    作者:杨小岗;刘卫平;章翔;王剑博;姬西团

    目的 通过用青霉素、海人酸2种药物制作癫痫模型,探讨2种致痫剂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条件.方法 取健康雄性昆明小鼠90只,分为3组,对照组(n=10)、青霉素致痫组(n=40)和海人酸致痫组(n=40),青霉素致痫组腹腔注射青霉素7×106 U/kg,海人酸致痫组腹腔注射海人酸10mg/kg,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5 μL/g.注射后连续5 h观察小鼠是否有痫性发作并分级,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 空白对照组无痫性发作,两模型组均出现痫性发作,海人酸致痫组与青霉素致痫组按Racine分级0~Ⅴ级各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小鼠出现癫痫的潜伏期海人酸致痫组比青霉素致痫组短(P<0.05),而且海人酸致痫组比青霉素致痫组死亡率低(P<0.05).结论 腹腔注射海人酸所致的动物模型具有与人类颞叶癫痫极为相似的癫痫发作行为学、脑电图特征,是理想的模拟人类颞叶癫痫的动物模型.

  • Noggin参与海人酸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颗粒下区颗粒细胞增殖

    作者:尹清;徐海伟;郑健;安宁;阴金波;马玉新;刘仕勇;杨辉

    目的 探讨侧脑室注射海人酸(KA)致大鼠海马损伤后Noggin的表达变化及其与颗粒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6只)及对照组(16只).对照组又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射KA,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侧脑室注射KA 1周内,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的丢失.免疫荧光染色与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BrdU标记细胞与Noggin mRNA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 在侧脑室注射KA致海马损伤后1周,海马CA3、CA4区神经元丢失明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其中注射侧较对侧更为明显.海马Noggin mRNA阳性细胞在第3天时升高,第7天时下降.结论 侧脑室注射KA致海马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异常增殖可能与Noggin表达波动有关.

  • 大鼠颞叶癫痫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鲁明;傅先明;钱若兵;牛朝诗;汪业汉;王林

    目的 探讨海马局部给药建立颞叶癫痫模型方法及其行为、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海马局部注射海人酸(KA)建立颞叶癫痫模型,观察其行为学、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KA注入海马后模型大鼠麻醉清醒后有典型癫痫发作表现:凝视、湿狗样抖动、口的咀嚼运动、点头、肢体阵挛等,随后表现为阵发性旋转,并身体立起、向上窜跳、跌倒、四肢抽搐,约8 h后发作停止,逐渐恢复到正常大鼠状态,以后每周发作1~2次,主要为Ⅳ~Ⅴ级.同时有额叶皮层和海马的癫痫放电脑电图及病理、影像学表现.结论 大鼠脑内局部注入KA后癫痫发作明显,其行为表现、海马病理改变、脑电及影像改变类似人类颞叶癫痫,可作为较好的研究颞叶癫痫的工具.

  • 痫样放电与海马CA3区神经元死亡的关系

    作者:漆松涛;黄理金;王克万;孔伟东;方陆雄;彭林;黄胜平;冯文峰;张喜安

    目的定量研究大鼠杏仁核注射海人酸所致的痫样放电与海马CA3区神经元死亡的关系.方法以深部脑电图监测Ⅳ级痫样放电的持续时间,以HE染色观察记数存活神经元,以TUNEL染色观察记数凋亡神经元.通过相邻切片的 HE染色和TUNEL染色估算坏死神经元数.结果痫样放电导致凋亡为主的,伴有坏死的CA3神经元死亡;放电的持续时间越长,神经元存活数越少,坏死和凋亡的神经元数目越多.结论随着Ⅳ级放电持续时间的延长,海马CA3存活细胞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坏死和凋亡细胞都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

  • 别嘌呤醇对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永辉;王新军;谢井伟;武跃辉;王振

    目的:研究别嘌呤醇对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的保护作用,为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120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 sham 组、KA 癫痫模型组和别嘌呤醇组。每组大鼠随机抽取6只左额及海马植入电极。注药后立即观察非植入电极大鼠的行为学变化;24 h 后检测各组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1周后描记各组植入电极大鼠脑电图并记录30 min 内癫痫发作总次数及总时间。结果:与 KA 癫痫模型组相比,别嘌呤醇组癫痫发作潜伏期显著延长(P <0.05),发作程度显著减轻(P <0.05);MDA 含量显著降低(P <0.01),SOD 酶活性显著升高(P <0.01);在记录30 min 时间内,别嘌呤醇组发作总时间和总次数均显著减少(P <0.01)。结论:别嘌呤醇在海人酸致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具有抗癫痫和抗氧化作用。

  • 边缘叶癫痫小鼠模型中癫痫危险程度与海马区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杨国涛;赵红英;庞胤;董爱勤

    目的 通过建立边缘叶癫痫小鼠模型,并通过基因及药物手段改变小鼠体内尿酸的水平,从而探讨小鼠海马区尿酸水平与其癫痫发病的关系.方法 实验材料为正常雄性小鼠C57BL/6和变异C57BL/6小鼠,变异小鼠包括尿酸酶基因敲入(UOx-OE)以及基因敲除(UOx-KO)两种类型;实验分组主要包括正常C57BL/6小鼠(CTR)、海人酸(KA)处理小鼠(KA组)、KA结合别嘌呤醇处理小鼠(All组)、KA处理UOx-KO小鼠(KA+KO组)及KA处理UOx-OE小鼠(KA+OE组);实验时,记录各组小鼠的活动情况、达到癫痫时经历的时间、癫痫持续时间;采用微透析技术收集小鼠脑部海马区的透析液,并运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不同处理情况下透析液中尿酸的含量;比较不同分组之间癫痫小鼠的海马区尿酸水平、癫痫情况、癫痫潜伏期以及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 分组包括正常及变异的C57BL/6小鼠各24只,至实验结束,仅All组处理小鼠死亡1只;经KA处理后,小鼠出现癫痫症状;与KA组相比,KA结合别嘌呤醇处理后,小鼠海马区透析液中尿酸水平下降,小鼠全身性癫痫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KA组相比,KA处理UOx-KO小鼠后,小鼠海马区透析液尿酸水平、癫痫潜伏期以及小鼠全身性癫痫次数出现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KA组相比,KA处理UOx-OE小鼠后,癫痫潜伏期、持续时间、小鼠部分以及全身性癫痫次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海马区尿酸水平的高低可能影响小鼠癫痫的病情,提示尿酸及其信号通路可作为治疗癫痫的潜在靶标.

154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