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视孕前保健生育健康宝宝

    作者:黄醒华

    受孕是新生命的开始,从受精卵-胚胎-胎儿-新生儿-成年是一条重要的生命质量链.现在已有许多证据表明:胎儿在子宫内的环境与其成年期的健康密切相关.胎儿的健康受遗传因素、配子质量、受孕时的环境以及围生(产)期的父母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等影响.近年来人们对围生(产)期保健的关注已提前到围受孕期,包括受孕前、受孕时及受孕后的关键阶段,孕前咨询或围受孕期的咨询也应运而生.1989年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公共卫生署的专家组认为,孕前咨询可能是对妊娠影响重要的产前保健,是产科的预防医学.日前美国已有60 %的初级保健系统能提供孕前咨询.

  • 孕期保健干预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作者:朱兰芳

    目的 分析孕期保健干预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分娩产妇孕期保健干预情况与新生儿健康状况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分娩前体重、分娩前体质指数、流产次数.孕龄与新生儿体重、身长、头围都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孕期保健干预与新生儿健康状况有很强的相关性,在孕期保健干预中,应合理控制孕妇孕前体质量与体质指数,早怀孕,控制流产次数.

  • 孕期妊娠妇女应用高血压与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彭兰兰

    目的 孕期妊娠患者保健干预应用高血压与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孕检女性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60例,甲组采取常规家庭教育,乙组采取高血压与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对比两组保健效果.结果 乙组干预效果优于甲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孕期妊娠患者采取高血压与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具有较高价值.

  • 成都地区孕产妇孕期健康知识获取状况与相关信息调查

    作者:马蔚;宋艳;彭民文

    目的 为了切实了解成都地区孕产妇接受孕期健康知识的习得途径及需求,从而为寻求获得健康知识的有效手段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95位在区域机构内分娩后在院的产妇,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区域内的孕产妇受教育程度及经济条件均不太高;接受健康教育率不高;更愿意接受放录象、讲座、操作示范、小班课、一对一指导;上课交费的人数随收费的增加而递减,希望从医院方获得课程通知.结论 这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下大功夫;病人的从医性很高,应加强随诊指导、宣传;提供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增强趣味性、互动性:对接受小班课、一对一指导与费用收取上存在的矛盾,值得进一步探讨.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期抗病毒宫内阻断的护理管理分析

    作者:张蕊;卢法英;刘梅

    目的 观察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者孕期的抗病毒宫内阻断护理管理.方法 择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122例携带HBV孕妇临床资料,依是否自愿行孕期抗病毒宫内阻断设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1例,前者不采取任何阻断措施,后者给予替比夫定进行阻断,并配合对应护理管理干预,观察两组母婴阻断,新生儿及HBV产时感染情况.结果 研究组母婴阻断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BV产时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携带HBV者孕期实施抗病毒宫内阻断护理管理可降低产时HBV母婴传播风险,提高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显著,具一定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 孕期营养监测与体重管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作者:霍红炜

    目的 探讨孕期营养监测与体重管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5月期间在该院行产前检查,且在该院分娩的1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行孕期指导,包括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胎儿情况监测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孕期营养监测与体重管理,比较两组产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新生儿体重、妊娠并发症及分娩结局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孕期体重增加、孕中晚期每周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并发症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均无早产、死产等情况.观察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及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营养监测与体重管理有助于改善分娩结局,降低剖宫产率、 妊娠期并发症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于母婴健康较为有利,应推广使用该孕期干预方法 .

  • 孕期体重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辛江波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从饮食、运动、基础知识培训等方面进行体重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体重指数变化和妊娠结局.结果 实验组的妊高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体重指数变化≥6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孕期实施科学合理、全面的体重干预,可有效控制孕期体重,减少孕期的并发症发生,改善妊娠结局,提高产科的分娩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天津市孕妇孕期体重管理知识知晓率调查

    作者:杨娟;高丹;孙俐;刘雪莲;王利群

    目的:了解天津市孕妇体重管理知识知晓率情况,为孕期体重管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孕期体重管理知识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初次产前保健的220位孕妇进行调查。结果孕期营养知识知晓率方面:知道妊娠期合理膳食指南的16人,知晓率7.2%;知道高脂肪食物的67人,知晓率30.5%。孕期运动知识知晓率方面:知晓孕期需要运动的32人,知晓率为14.5%;知晓孕期运动量的评估指标的有10人,知晓率为4.5%。孕期体重管理知识知晓率方面:知晓孕期体重增加标准11人,知晓率5.0%;知晓孕期体重管理好处的20人,知晓率9.1%;知晓孕期体重控制方式的48人,知晓率21.8%。结论孕妇孕期营养知识知晓率低,体重管理知识匮乏,应采取多途径、多办法开展孕期营养及体重管理健康教育及宣传,以提高知晓率,确保优生优育。

  • 如何对待孕期护士?

    作者:绿茶

    李婷问我怀孕六周的时候,一天下夜班不久腹部剧痛,并有出血.由于科室的夜班是连着上两个夜班,当天晚上的夜班肯定是上不了了,我给护士长打电话说明了情况,并且请假.护士长说:"你自己找人替你的班吧,我不会帮你调班的,请假你得自己亲自来请,在电话里说了不算."无奈,我找科室同事调了班,并直接住进了医院妇产科保胎,两周后,我身体恢复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继续夜班.

  • 保护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作者:郭水宽

    2009年7月6日,北京市某公司与张蔷(化名)签订<劳动合同书>,约定她从事销售工作,合同期限至2011年7月5日.2010年3月30日,经公司提出,张蔷与公司签订<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约定双方于次日解除劳动关系,公司支付其经济补偿金3000余元.2010年4月16日,医院诊断张蔷"早孕".2010年7月15日.医院诊断张蔷"宫内中期妊娠,单活胎;超声孕周:18周2天".之后,张蔷以自己早已怀孕,按照法律规定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为由,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撤销<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恢复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

  • 我国高原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徐效龙;祁国荣;路霖;王强;陈秋红

    目的 调查母亲围孕期危险因素暴露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发病的关系,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CHD患儿331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生活在同一环境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儿童331例作为对照组,对其母亲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危险因素的探索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孕期感冒(OR=32.660,95%CI:2.843~376.319)、孕期使用抗生素(OR=14.645,95% CI:1.152~ 55.074)、母亲孕期被动吸烟(OR=5.288,95% CI:1.076~25.995)、父亲饮酒(OR=9.903,95%CI:2.860~ 34.293)、患者胎次(OR=3.834,95% CI:1.923~7.644)为CHD的高危因素,可增加胎儿患CHD的风险,母亲孕期接受健康宣教为保护因素(OR=0.002,95% CI:0.000~0.028).结论 高原地区CHD的发病与围孕期危险因素的暴露存在相关性,积极开展健康宣教,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区CHD的发生.

  • 广州地区孕妇减少接触"二手烟"的健教模式研究

    作者:高晓坚;潘素慈;李素芸;袁桢德;林大庆;Carol Beton

    已证实被动吸烟有害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劝说病人和孕妇戒烟的健康教育成效研究也很多.但未见向非吸烟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劝说其丈夫戒烟和减少接触"二手烟"的研究.怀孕期间,孕妇及丈夫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特别重视,定期产前检查又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机会.本研究尝试在产前检查中对不吸烟孕妇提供简单的健教并观察其减少接触"二手烟"的成效.

  • 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作者:刘英惠;刘建蒙;刘伟宏;马蕊;叶荣伟;陈华;薛明君;成伶春;吴立民;潘玉娟;陈浩;任爱国;李松;李竹

    目的 了解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窒息发生危险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嘉兴地区的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研究对象为1995-2000年在嘉兴地区参加婚前/孕前体检且分娩单胎活产儿孕满20周的83 030名孕产妇.运用χ2检验或趋势χ2检验比较不同BMI组或其他特征人群新生儿窒息发病率的差别,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窒息发生危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11.3%(95% CI:11.1%~11.6%).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从BMI<18.5 kg/m2组的11.0%(95% CI:10.5%~11.5%)逐渐升至BMI≥25.0 kg/m2组的12.9%(95% CI:11.6%~14.4%),自孕期体重增加<0.3 kg/wk的12.4%(95% CI:11.9%~13.0%)逐渐降至≥0.5 kg/wk的10.6%(95% CI:10.1%~11.0%).孕前BMI≥25.0 kg/m2组的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高于BMI更低组.在调整了地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产次、产前检查次数、孕期高危因素、产时高危因素、孕周和出生体重后,以BMI<18.5 kg/m2组为参照组,BMI为18.5~22.9 kg/m2、23.0~24.9 kg/m2和≥25.0 kg/m2组发生新生儿窒息的OR值分别为1.03(95% CI:0.97~1.09)、1.06(95% CI:0.96~1.16)和1.14(95% CI:1.00~1.31).进一步调整孕期增重后,上述OR值分别为1.02(95% CI:0.95~1.09)、1.01(95% CI:0.90~1.13)和1.08(95% CI:0.92~1.28).以孕期体重增加≥0.5 kg/wk组作为参照,孕期体重增加为0.3~kg/wk和<0.3 kg/wk组发生新生儿窒息的OR值分别为1.06(95% CI:1.01~1.12)和1.09(95% CI:1.02~1.20).结论 孕期体重增加<0.5 kg/wk加大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提示临床上宜对妇女孕前的BMI进行监测,并据此进行孕前指导和孕期管理,以保持合理的孕期体重,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危险.

  • 7省(市)部分育龄妇女风疹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侯林浦;姜英涛;高英;张晓磊;马旭

    母体在孕期前8周内感染风疹病毒(RV)可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患儿降生,因此预防孕妇风疹感染是防止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婴儿降生的关键,为了解我国出现CRS患儿的危险程度.

  • 孕产期母亲用药、环境接触及分娩方式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王硕;王惠珊;蒋竞雄;王燕;徐韬

    目的 探讨孕产期母亲用药、环境接触及分娩方式对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影响.方法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病例对照研究.按我国的地理和人口分布,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3个城市,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各城市的城区随机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样本区,调查对象为0 ~ 24月龄婴幼儿母亲,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两组,曾出现过敏性疾病症状且被诊断为过敏性疾病的婴幼儿为过敏组(2113例)和从未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婴幼儿为对照组(6303例).结果 父母双方有过敏史和父母单方有过敏史均为婴幼儿发生过敏的危险因素,父母双方均有过敏史(OR=3.950)的危险关联强度高于父母单方有过敏史者(OR=2.277);孕期使用抗生素(OR=1.396)、孕期接触消毒剂及清洁剂(OR=1.386)、孕期吸烟或接触吸烟环境(OR=1.301)、剖宫产(OR=1.255)是婴幼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各因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过敏预防重点在孕产期的一级预防,应避免无临床指征情况下剖宫产、孕期滥用抗生素和消毒剂以及接触烟草.

  • 陕西省2010-2013年妇女围孕期铁补充剂及补血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

    作者:刘丹朦;李佳媚;屈鹏飞;党少农;吴小艳;张若;严惠;颜虹

    目的 分析陕西省妇女孕前和孕期不同类型铁补充剂及补血中成药的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0-2013年怀孕且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相关信息,提取孕前孕期微营养素服用数据资料,对孕前孕期铁补充剂及补血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28367人,孕前孕期铁剂、含铁复合营养素及补血中成药总服用率为28.99%,铁剂服用率相对较低(5.33%);3类补充剂均为孕前、早期服用率较低,孕中、晚期服用率较高,连续≥2个时期服用率很低.3种补充剂在服用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铁剂服用的积极因素为文化程度大专或以上(OR=1.920,95%CI:1.617~2.279)、产检次数≥6次(OR=1.832,95%CI:1.604~2.091)等;服用含铁复合营养素的积极因素与铁剂基本相同,消极因素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OR=0.872,95%CI:0.788~0.966);补血中成药服用的积极因素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OR=1.285,95%CI:1.141~1.447);消极因素为文化程度大专或以上(OR=0.855,95%CI:0.746~0.979)等.结论 2010-2013年陕西省妇女孕前和孕期3类补充剂总体服用率较低,铁剂各阶段服用率均较低,孕前、孕早期预防性补铁率尤其低.应采取措施全面提高陕西地区妇女孕前孕期铁剂补充率,同时加强补血中成药临床使用的规范化.

  • 母亲孕期抑郁与2岁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李粉;田友平;刘晓敏;夏芮岚;金龙妹;孙小伟;宋秀霞;袁伟;梁红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抑郁与2岁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2012年4-12月开展的上海闵行出生队列(Shanghai-Minhang Birth Cohort Study),以491对母亲和儿童为研究对象,使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在孕中、晚期以及产后6和12个月对母亲抑郁状况进行评估,并使用“儿童行为量表”调查2岁儿童神经行为发育状况.运用log-binominal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期抑郁和2岁儿童行为问题关联,并在无产后抑郁症状的母亲中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在调整母亲孕期年龄、分娩孕周、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和儿童性别后,显示母亲孕中期有抑郁症状的子代情感反应和内向化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增加,RR值(95%CI)分别为2.61(1.36~4.99)和1.94(1.22 ~ 3.08).母亲孕晚期有抑郁症状的子代情感反应、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内向化和外向化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也增加,RR值(95%CI)分别为6.46 (3.09 ~ 13.53)、2.42(1.16~5.02)、2.93(1.45~5.94)、1.79(1.01 ~3.16)和2.56(1.49 ~ 4.42)倍.在无产后抑郁症状的母亲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有抑郁症状的子代情感反应、攻击行为、内向化及外向化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母亲孕期抑郁可能会增加儿童行为异常的发生风险,应加强孕妇妊娠期间心理健康监测,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 孕期二十二碳六烯酸补充对婴儿生长发育和体质指数影响

    作者:李苹;尚煜;刘雅静;昌雪莲;姚红阳;梁爱民;齐可民

    目的 探讨孕期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补充对婴儿生长发育和BMI影响.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以2016年5-10月北京市两家区级妇幼保健院建档的1 516名孕产妇及其婴儿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在临产前获取孕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期体重增加量、分娩方式、孕周数、鱼类食用量及DHA补充情况.根据孕期DHA补充情况分为DHA补充组及非补充组.记录婴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及BMI.随访至婴儿6月龄,监测其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其间收集产后1~3个月的母乳,用于测定脂肪酸含量.结果 孕妇DHA补充率为47.76%,其中孕早、中期即开始补充的分别占49.31%和39.64%.孕早期即开始补充DHA的孕妇母乳DHA含量高于非补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而DHA补充始于孕中及晚期者未能提升母乳DHA含量(P>0.05).孕期DHA补充组婴儿出生及6月龄时身长和头围均高于非补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MI值低于非补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发现,孕早期和中期即开始DHA补充组婴儿出生及6月龄时身长均高于非补充组及孕晚期补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值低于非补充组及孕晚期补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早期即开始DHA补充组婴儿出生时头围高于非补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6月龄时头围及头围增量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回归分析显示孕期DHA补充与婴儿出生及6月龄身长(r=0.324,r=0.216)、头围(r=0.221,r=0.302)及6个月内头围增量(r=0.276)呈正相关(P<0.05),而与BMI值(r=-0.310,r=-0.371)呈负相关(P<0.05).结论 孕期DHA补充可促进胎儿与其出生后身长和头围发育,降低BMI值,并且补充越早效果越明显;这有助于更好地保证婴儿生长发育、预防后期肥胖发生.

  • 母亲孕期动物性食物摄入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关系的研究

    作者:严惠;党少农;米白冰;屈鹏飞;张丽;王红丽;毕育学;曾令霞;李强;颜虹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为指导妊娠期合理膳食,改善出生体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源于2013年7-11月在陕西省30个县进行的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孕妇中随机抽取个体完成半定量膳食频率问卷,收集包含动物性食物来源的各食物食用频率和分量数据及新生儿相关信息,筛选出母-婴(0~1岁)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生儿出生体重作为因变量,食物摄入频率转换成每周摄入次数后作为自变量,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建立3个调整模型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共纳入11 459对调查对象,新生儿平均体重(3 279.9±454.6)g,母亲孕期平均摄入蛋类食物4.00次/周,肉类食物1.50次/周,奶类食物3.00次/周,鱼类食物0.50次/周,总动物性食物5.00次/周.未分层时,3个模型均显示肉类及总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影响.调整了孕周、孕妇年龄、社会人口学等因素后,肉类食物摄入每周增加1次,出生体重增加约5.26(95%CI:1.32 ~ 9.20)g,而总动物性食物每周增加1次,出生体重平均增加3.24(95%CI:1.09 ~ 5.39)g.分层分析显示,肉类及总动物性食物对女婴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总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对陕北和关中地区的影响更大,而肉类食物的摄入对陕南地区的影响较大.且影响均为正向的,即摄入越多,体重增量越大.结论 妊娠期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会改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建议孕期母亲应重视孕期动物性食物的摄入.

  • 孕期环境空气污染物暴露和先天性心脏病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李姗姗;张若;兰欣;屈鹏飞;党少农;陈方尧;颜虹

    目的 探讨孕期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生的关系,为先心病的一级预防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收集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孕期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先心病有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章,对连续性增长和高浓度对比低浓度的污染物与先心病亚型的关系效应值分别进行合并.使用Stata 12.0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英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CO暴露增加法洛四联症的发生风险(高浓度对比低浓度OR=1.22,95%CI:1.03~1.44));NO2暴露增加主动脉缩窄的发生风险(浓度每升高10 mm3/m3OR=1.01,95%CI:1.01~1.20);O3暴露增加房间隔缺损的发生风险(浓度每升高10 mm3/m3 OR=1.14,95%CI:1.03 ~ 1.26);PM10暴露增加房间隔缺损的发生风险(浓度每升高10 μtg/m3 OR=1.10,95%CI:1.03~ 1.19).此外,还发现CO暴露和房间隔缺损的发生,PM10暴露和室间隔缺损的发生存在负相关.结论 孕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CO、O3、NO2、PM10可能会增加先心病的发生风险.

3915 条记录 12/196 页 « 12...9101112131415...19519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