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牙槽骨密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娜;米方林

    目的 比较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 选择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各15例,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测定骨性参数SNA、SNB和ANB的数值;运用螺旋CT测量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区牙槽的骨密度.结果 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下前牙区的SNA、SNB和ANB的数值发生改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替牙期正畸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更明显.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区牙槽骨密度发生改变,与头部摄片骨性参数的改变相一致,并能较好的反映矫治前后骨组织代偿的过程,值得临床

  • 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面部侧貌与切牙位置变化及相关分析

    作者:马迅;王大为;蔡斌;王洋;朱双林;卢新华

    目的 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面部软组织侧貌与切牙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6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包括测量19个硬组织项目和6个软组织项目,用统计软件SASv 8.0分析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 上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学指标均有相关性.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通过增加上切牙的倾斜度,减少下切牙的倾斜度可使侧貌协调,上下切牙位置关系影响软组织协调性.

  • 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多曲方丝技术矫治年轻成人骨性反(牙合)伴下颌偏斜畸形

    作者:寇波;李爱群;李民;王青竹;王春玲

    目的 评价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联合多曲方丝技术(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MEAW)矫治年轻成人骨性反(牙合)伴下颌偏斜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成年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9例,年龄16.2~18.8岁,采用上颌快速扩弓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多曲方丝技术配合颌问牵引调整咬合关系,纠正下颌及中线偏斜.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和正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1)矢状方向上,SNA增大(1.4±1.7)°,SNB减少(0.7±0.9)°,ANB增加(2.1±0.9)°,颌骨前后向不协调减轻;U1-SN,L1-MP矫治前后分别增加(2.7±3.7)°和减少(5.4±2.9)°,前牙覆盖减少(3.8±1.0)mm.(2)垂直方向上,MP-SN和MP-FH分别增加(1.9±2.0)°和(1.1±2.6)°,矫治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矫治前后Maz-Maz'增加(2.6±2.8)mm,Um-Um'增加(6.2±5.9)mm,后者矫治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矫治前后,△Cd-Me和△Cd-Go分别减少(3.7±2.1)mm和(2.8±1.6)mm;ManDP-MSL和Me-MSL分别减少(3.8±2.3)mm和(3.6±2.5)mm,矫治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多曲方丝技术可以有效地矫治年轻成人轻、中度骨性反(牙合)伴下颌偏斜畸形,纠正异常咬合关系,改善颜面部不对称畸形.

  • 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部不对称性研究

    作者:王红梅;纪昌蓉

    目的:通过头颅正位片的测量,揭示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者颌(牙合)面在水平向及垂直向不对称的特点.方法:早期恒牙(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患者40名,治疗前的正位片与40名正常(牙合)者进行比较,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下颌骨及下牙弓宽度增大;偏斜侧上颌基骨宽度及上下牙弓宽度大于对侧;偏斜侧下颌综合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小于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面部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面下1/3及牙弓区;下颌不对称主要发生于下颌的水平部.

  • 34例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正畸效果评价

    作者:何谨;李明;佟立新;刘德胜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正畸要求以及效果.方法将近5年来完成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的34例成人患者的年龄、求治动机、矫治方法及满意度分别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的矫治动机以改善美观为主(70.59%),矫治方法以不拔牙矫治占多数(55.88%),患者与医生的满意度基本一致.结论成人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应根据成人的要求以及具体情况制定矫治计划.

  • 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与高峰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颞下颌关节CBCT比较分析

    作者:孙景璐;任少春;李洪发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不同CVM分期颞下颌关节(TMJ)的生长发育差异.方法 分别对60名恒牙早期均角安氏Ⅲ类患者和60名恒牙早期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进行CBCT扫描,按颈椎CVM分期进行分组,使用Invivo5软件对影像重建并进行数据测量.通过SPSS22.0软件采用LSD法分析比较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与高峰期的髁突生长发育差异.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相比正常(牙合)组中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安氏Ⅲ类错(牙合)组CS3-CS4期与CS1-CS2期生长变化差值显示髁突上间隙、前间隙减小量、后间隙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髁突前后径减小量、髁突高度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窝深度、关节后斜面角减小量、关节窝前后径增长量与正常(牙合)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生长发育高峰期相对于高峰前期髁突绝大多数位于关节凹前位且在关节凹中的位置更靠前上.髁突垂直向发育过度,更为细长,关节凹浅而宽.

  • 未治疗的安氏Ⅲ类患者颅颌面生长发育特点

    作者:于汉英;郝洁;邱赛男;逯之瑶;金作林

    目的 研究未经正畸治疗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颌面生长发育的特点,以期为正畸临床工作中安氏Ⅲ类的诊断、矫治时机、矫治方法的选择以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向研究的方法,收集安氏Ⅲ类患者共368例,按CVM骨龄分期法分组(CS1-CS6),并使用winceph 8.0对收集的初诊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结果 对于安氏Ⅲ类男性患者,其面部的垂直向发育主要集中于CS2-CS4期.而对于矢状向发育而言,其上颌骨矢状向发育的高峰发生于CS2-CS3期,下颌在整个生长发育期中(CS1-CS6),矢状向都有着明显的增长.颌骨的旋转鲜有发生,仅在CS4-CS5,其下颌角因为下颌升支的增长而发生显著性的减小.女性患者颌骨发育与男性相似,但其矢状向发育略早于男性.其垂直向发育主要发生在CS3-CS4.上颌骨的矢状向则是在CS1-CS2期有着明显的增长,而下颌的水平向在CS1-CS5期之间都有着显著性增长.同样在CS4-CS5期间,下颌角发生显著性减小.结论 安氏Ⅲ类男女颅颌面发育相似,其垂直向发育主要发生于CS3-CS4,而上颌矢状向发育较早且持续时间较短,而下颌在整个发育期都存在显著性的增长.

  • 安氏Ⅲ类错(牙合)下颌形态遗传性特征的研究

    作者:刘娜;王建国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与个别正常(牙合),以及与其父母的下颌骨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下颌骨的特征性指标和亲子代间的相关规律,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初步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下颌骨的遗传特征,并为正畸临床的诊断、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88例安氏Ⅲ类错(牙合)与100例个别正常(牙合)下颌骨形态比较,找到安氏Ⅲ类错(牙合)下颌骨的特征性指标,分析特征性指标与非特征性指标亲子间相关关系的差异.结果 ①69项测量项目中有16项在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间有显著性差异,且在不同部位中这些指标的分布比例不同,大部分属于硬组织(62.5%),软组织(25%),牙齿槽(12.5%);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6项判别指标:唇凸距差,上下颌齿槽座角,上下唇基角,Wits值,下中切牙角,联合变量;③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特征性指标其亲子间的相似性较非特征性指标强.结论 ①本组安氏Ⅲ类错(牙合)主要由下颌骨硬组织异常所致;②安氏Ⅲ类错(牙合)可能并不是简单地由几种不协调的颅面结构随机组装而成,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整体遗传.

  • 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赵红艳;王娜;赵静

    目的本文通过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家庭聚集性、遗传度及遗传方式的研究,探讨遗传因素在安氏Ⅲ类错(牙合)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95个安氏Ⅲ类错(牙合)先证家系和208个对照家系进行调查,比较其一级亲属患病率,以二项分布(p+q)n的数学模型及x2检验判定家庭聚集性.以Falconer回归法进行遗传度的估算.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先证组一级亲属患病率为27.83%,与对照组8.09%相比,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二项分布显示,先证组实际频数大于二项分布的理论频数,说明其具有家庭聚集性.一级亲属遗传度为80.85%,其中男性遗传度为90.79%,高于女性遗传度(71.08%).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式.其一级亲属遗传度为80.85%,遗传倾向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对男性作用更为明显.

  • 直丝弓矫治器切牙托槽倒置粘贴在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应用

    作者:王大为;马迅;卢新华;王洋;吴莉萍

    目的 探讨直丝弓矫治器切牙托槽倒置粘贴对安氏Ⅲ类错(牙合)切牙牙冠转矩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5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均角病例分别采用切牙托槽常规粘结和倒置粘结,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包括测量13个硬组织项目和6个软组织项目,用SASv8.0统计分析矫治前后切牙倾斜度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NA、ANB、U1-SN、U1-FH、U1-NA、U1-L1、A'UL-FH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中,切牙托槽倒置粘贴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控根方法,可增大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少上切牙倾斜度,使美观和功能得到改善.

  • 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患者其磨牙轴倾度的研究

    作者:田金聪;王建国;苍松

    目的 研究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患者其磨牙轴倾度的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11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实验组,根据下颌平面角和后前面高比的大小将实验组分为高角组和低角组,选取55例个别正常(牙合)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测量各组上下颌磨牙的轴倾度;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磨牙轴倾度与可能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角组与低角组L7-MP、L6-MP、U6-L6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角组L7-MP为75.82°±6.83°,L6-MP为76.57°±5.70°,U6-L6为162.62°±6.83°;低角组L7-MP为83.36°±6.48°,L6-MP为83.01°±4.06°,U6-L6为168.63°±4.57°.且与SN-MP、S-Go/N-Me、L1-MP等存在相关关系(P<0.05),U6-FH、U7-FH、L7-MP仅与年龄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高低角患者其磨牙轴倾度存在差异.

  • 口内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邹冰爽

    目的 应用口内上颌前方牵引器辅助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与传统的面具式上颌前方牵引进行对比,以探讨口内前方牵引器在安氏Ⅲ类患者早期矫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名安氏Ⅲ类患者,首先戴用上颌扩弓器以周期性扩缩方式行快速扩弓7周,然后将患者分为2组.组1(10人)戴用牙支持式口内前方牵引器直至前牙反(牙合)解除,继以夜间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组2(10人)直接戴用上颌前方牵引面具,要求每天至少戴用14小时.平均观察10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ANB和覆盖均有明显改善,且口内前方牵引器治疗组较单纯面具式前方牵引组改善程度为著(P<0.05).反(牙合)解除时间组1(平均2.3个月)较组2(平均7.8个月)显著为快(P<0.001).结论 辅助应用口内前方牵引器能有效地矫形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 颏兜对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齐佳;侯旭;于文雯;孙新华

    颏兜是安氏Ⅲ类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作用于下颌骨以改善安氏Ⅲ类患者的错(牙合)畸形,颏兜可以对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及下颌骨生长产生作用,本文就近年来颏兜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后牙斜面导板矫治器

    作者:华先明;韩光丽;程祥荣;吕愉

    目的评价应用一种新型功能矫治器:后牙斜面导板矫治器(简称:后牙斜导)治疗早期安氏Ⅲ类错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后牙斜导对3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诊断为功能性或以下颌前突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治疗.后牙斜导的主要结构是后牙(牙合)垫区由前下后上的上下颌两长斜导面组成.(牙合)垫的高度以能解除前牙反(牙合)锁结为准.结果经过6.4 12.5月,平均8.9月的治疗后,32例患者的磨牙关系均达到了安氏Ⅰ类(牙合),侧貌改善.结论1.后牙斜导能有效地治疗早期功能性或骨性Ⅲ类错(牙合).2.后牙斜导在行使功能时产生的力更接近生理性,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

  • 前方牵引治疗后上颌骨及上颌窦变化的初步探讨

    作者:卢红飞;麦志辉;艾虹;龙湘玲

    目的 初步探讨将新标志点应用于分析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青少年病例上颌前牵引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2例采用上颌前方牵引方法矫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青少年病例为实验组,选择12例骨性Ⅰ类个别前牙反颌未进行上颌前方牵引的青少年病例为对照组,加用上颌窦前后径、上颌窦前壁厚度以及上颌窦中点这三个新标志点对矫治前后的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其结果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矫治前后上颌窦前后径平均增加2.25 mm,上颌窦前壁厚度平均增加2 mm(P < 0.05),上颌窦中点在SN上的垂足及上颌窦前壁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传统的上颌骨测量项目,加上上颌窦中点、上颌窦前后径以及上颌窦前壁厚度这三个新标志点,能更为全面地综合分析上颌骨的变化.

  • 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儿童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晓舸

    目的:观察乳牙期、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儿童使用 FR- Ⅲ型功能调节器的矫治效果.方法:调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 32 例乳、替牙期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安氏 III 类错(牙合)儿童,采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 FR- Ⅲ型功能调节器治疗,治疗前、治疗后拍摄 X 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结果:(1) 前牵引治疗 4~8 个月,平均 6 个月,安氏Ⅲ类错均得到有效矫正,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磨牙关系中性,多数后牙尖窝接触稳定;前牵引治疗后,SNA、ANB、S- N′-Si、Ns-Sn-Pos、UL-E、LL-E 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解除上颌前牵引后改为每晚戴 FR-III 型功能调节器,配戴 12~24 个月,平均 18 个月;FR- Ⅲ矫治器保持后,各测量项目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上颌前牵引治疗后采用 FR- Ⅲ型功能调节器矫治安氏 III 类前牙反(牙合)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早期治疗后牙弓间隙变化

    作者:谷岩

    目的比较替牙期及恒牙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牙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包括替牙早期治疗的2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对照组包括恒牙期治疗的1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追踪组包括18例患者,为治疗组完成治疗后,经过三年追踪的病例.治疗组,对照组和追踪组在替牙期及恒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取研究模型.对于每个测量项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组治疗的变化.Mann-Whitney检验以比较追踪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模型分析表明,上颌牙弓获得4.9mm间隙,经过三年追踪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替牙早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为尖牙及双尖牙萌出提供间隙.

  • 骨性Ⅲ类错(牙合)形成机制性别差异的研究

    作者:郑旭;林久祥;谢以岳

    目的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特别是男女在错(牙合)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方法选择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58例,经头影测量确定ANB角小于0°,临床检查下颌不能后退,正常恒牙(牙合)者48例,ANB角在0°~5°之间.两组均要求为恒牙早期(牙合),牙列完整,无正畸治疗史,男女各半.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13项颅面基本构成指标和14项反映基本面型及矢状垂直关系等的指标,对线距值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差异后,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骨性Ⅲ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中比较这些指标的性别差异,并比较男女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间这些指标间的差异.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在男性主要是由于上颌长减小、下颌升支前倾、下颌角开张所致,在女性,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后颅底前倾、升支和下颌体的增长也是导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重要原因,从面部比例看骨性Ⅲ类错(牙合)面部有变窄长的趋势,女性更明显.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中颅面骨骼基本组分之间的匹配方式存在着性别差异.结论 12~15岁间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形成机制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生长发育期的暂时现象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男女性别在机体结构上的差异还有待研究.

  • 牵引弓联合前牵引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分析

    作者:彭文波;廖少英;吴雪勋

    目的探讨替牙早期及恒牙早期两个不同矫治时机对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6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6个月,术前术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26例患者的上颌骨移位均有显著性变化,SNA增大2.2°±0.3°,A点前移3.3mm±1.3mm,上中切牙切端唇向移动3.8mm±1.2mm,其中替牙早期组表现更多的骨骼、更少的牙齿改变.结论牵引弓联合前方牵引是简便、有效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装置,在替牙早期比恒牙早期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 MRC矫治器在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许婉卿;丁志雄;戴秋婷;陈雅瑜

    目的 观察MRC矫治器在替牙期前牙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替牙期牙性、功能性前牙反患儿,均对其行MRC矫治器治疗.比较患儿矫治前及矫治1年后有效上颌长度(Co-A)、有效下颌长度(Co-Gn)、有效上下颌长度差(MXMD-DF)、上颌突距(A-Np)、下颌突距(Pog-Np)、上切牙突距(U1-A)、下切牙突距(L1-AP)、下前面高(ANS-Me)、舌长、舌高变化情况,并评价患儿矫治1年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矫治1年后,Co-A、A-Np、U1-A、ANS-Me均高于矫治前(P<0.01),MXMD-DF低于矫治前(P<0.01),舌长变短、舌高增加(P<0.01).结论 在替牙期牙性、功能性前牙反(牙合)患儿中使用MRC矫治器,通过舌肌功能训练,舌肌产生的力传递到上颌骨前部,使上颌向前移动,矫正前牙反(牙合).

7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