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缝结构对上颌前牵引及横向扩弓的生物力学影响

    作者:吴志芳;张亚梅;雷勇华;阙国鹰;廖胜辉

    目的 探讨在上颌前牵引联合横向扩弓作用力下,骨缝结构对单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颅上颌复合体位移变化和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1例左侧唇腭裂患者进行颅面部CT扫描,利用所得CT扫描数据分别建立一个包含或不包含骨缝结构的颅上颌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腭中缝扩开6 mm情况下,于双侧第一双前磨牙处分别施加一个500 g、与咬合平面呈20°向前下的上颌前牵引力,利用Ansys12.0分析颅面复合体的位移变化和应力分布.结果 建立了含或不含骨缝唇腭裂颅上颌有限元模型;在上颌前牵引联合横向扩弓作用力下,有骨缝和无骨缝模型上颌均发生了明显向前、下的位移,在水平、矢状、垂直三个方向上的位移均有从下至上递减趋势;且唇腭裂侧位移比无唇腭裂侧位移大;有骨缝模型明显比无骨缝模型位移量大.在二力联合作用下,有骨缝模型的骨缝区均同时存在压应力和拉应力,唇腭裂侧骨缝和无唇腭裂侧骨缝的应力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但唇腭裂侧骨缝应力较无唇腭裂侧骨缝应力大.结论 本实验从生物力学角度证实了骨缝在颅上颌复合体生长改良中具有重要意义.

  • 前方牵引治疗后上颌骨及上颌窦变化的初步探讨

    作者:卢红飞;麦志辉;艾虹;龙湘玲

    目的 初步探讨将新标志点应用于分析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青少年病例上颌前牵引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2例采用上颌前方牵引方法矫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青少年病例为实验组,选择12例骨性Ⅰ类个别前牙反颌未进行上颌前方牵引的青少年病例为对照组,加用上颌窦前后径、上颌窦前壁厚度以及上颌窦中点这三个新标志点对矫治前后的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其结果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矫治前后上颌窦前后径平均增加2.25 mm,上颌窦前壁厚度平均增加2 mm(P < 0.05),上颌窦中点在SN上的垂足及上颌窦前壁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传统的上颌骨测量项目,加上上颌窦中点、上颌窦前后径以及上颌窦前壁厚度这三个新标志点,能更为全面地综合分析上颌骨的变化.

  • 两种扩弓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效果的影响

    作者:熊再道;柯杰;赵桂芝;林清华;杨鑫铭;肖依寒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观察比较上颌单纯快速扩弓与反复快速扩缩两种不同扩弓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前方牵引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例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按扩弓方式分为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相应的测量,采用SPSS 19.0软件对对各组治疗前后所测得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各测量项目的前后变化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发生了明显的上颌骨前移,下颌骨后移,其中单纯扩弓组患者SNA增加(3.18±1.92)°,SNB减小了(2.73±0.82)°,ANB增加了(3.94±0.85)°,A-VL增加了(3.53±2.29)mm,B-VL减小了(3.31±2.71)mm;反复扩缩组SNA增加(4.85±1.38)°,SNB减小了(2.49±0.65)°,ANB增加了(4.94±1.07)°,A-VL增加了(6.39±3.15)mm,B-VL减小了(3.93±1.95)mm.上前牙发生了唇倾的同时伴有下颌平面角的增大,两组U1-SN分别增加了(3.97±2.46)°、(4.07±1.68)°,MP-SN分别增加了(3.81±2.21)°、(3.51±1.34)°.其中反复扩缩组SNA(t=2.233,P=0.038)、ANB(t=2.314,P=0.033)、Wit值(t=3.474,P=0003)增加量明显高于单纯快速扩弓组,其余指标变化量组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需要前方牵引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反复扩缩比单纯快速扩弓能够更有效的前移上颌骨,纠正上下颌骨异常位置关系.但是反复扩缩并不能减少下颌骨的后下旋转及减轻上下颌牙性代偿.

  • 前牵引矫治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原琳;高路;糜玉君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较常见且矫治难度较大的错(牙合)畸形,发病率约为5%~14%,上颌前牵引是治疗上颌发育不足所致骨性Ⅲ类反(牙合)的常用方法.作者从2006年1月~2009年8月对8例替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前牵引治疗,取得预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 上颌骨复合体骨缝牵张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杨东伟;高晓辉;王邦康

    目的 探索颅颌面骨发育不足治疗新方法,采用骨缝牵张成骨技术刺激猴上颌骨诸骨缝再生,延长面中三分之一.方法 实验选用猕猴6只,分为A(4岁)、B(4岁)、C(6岁)、D(8岁)4只,对照组E(5岁)、F(5岁)2只.相当于人类年龄的12.6~22.5岁.对应于人类青少年中后期与成熟期早期.于牵张前3月采用自行研制的前牵引支抗种植体行骨融合种植体植入术.部位为前鼻嵴下方牙槽突内及颧牙槽嵴上各植入两枚种植体.待骨融合后,麻醉状态下安放颅骨坚强外固定架.将NiTi-SMA螺簧连接于支抗种植体与固定架面具之间,进行牵张延长面中三分之一.采用力值为A,B猴500g,C猴800g,D猴1200g.E,F不加力自然生长.牵引方向与(牙合)平面平行.牵张后4、8、10、12周分别取材.进行头颅标本与大体观察;模型测量;X线检查.结果 实验组上颌骨均得到不同程度延长.结论 不同年龄组实验动物可以通过骨缝牵张诱导缝区大量新骨形成,各缝因受力大小和方向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反应,牵张力值较大者形成的新骨多,加大牵引力值可使成年动物达到同样效果:前牵引支抗种植体能够承受实验所加力值.颅骨外固定坚强牵引牵张器具有稳定可靠的牵张作用.

  • 前方牵引器治疗对上气道影响30例观察

    作者:李宁;刘兵;隋健夫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牵引治疗对气道的影响.方法 对2002-2008年在解放军202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0例骨性Ⅲ类错铪患者行前方牵引器治疗,通过头影测量指标比较治疗前后气道的变化.结果 上颌骨A点前移,蝶鞍点一鼻根点一上齿槽座点角(SNA角)增加,上颌切牙唇侧倾斜,下颌切牙舌侧倾斜,鼻咽腔气道两个测量点分别平均增加(2.71±0.05)mm和(3.03±0.33)mm,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5).结论 上颌前牵引治疗对鼻腔气道有影响,但是对口咽腔气道没有影响.

  • 快速腭开展和上颌前牵引矫治的临床运用体会

    作者:钟正华;陈竹林;焦学高

    骨性(牙合)是一种随生长发育加重的错(牙合)畸形,上颌发育不足是骨性反(牙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在骨性反(牙合)中,伴上颌发育不足者,替牙期占13%,恒牙期占34%[1].

  • 应用上颌前牵引治疗Ⅲ类错颌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

    作者:翟德红

    目的分析Ⅲ类错颌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变化,评价前牵引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为12名Ⅲ类错颌患者,对照组为12名未治疗的Ⅲ类错颌患者.治疗组通过面罩前牵引和上颌扩弓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值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头影测量有差异.结论面罩前牵引和上颌扩弓治疗替牙早期的Ⅲ类错颌有明显效果.

  • 上颌前牵引联合扩弓对唇腭裂植骨患者上颌骨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陈铮晰;潘晓岗;陈振琦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对前牵引联合扩弓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上颌前牵引联合扩弓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完全性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用Ansvs12.0软件,分别对植骨前后的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牙合)平面成30°的力,大小为5N/侧.同时,在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上各加载5mm的横向水平位移,模拟临床上上颌前牵引方式以及扩弓器的作用对其进行前牵引联合扩弓,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在相同前牵引力作用下,植骨后,上颌复合体患侧、健侧的位移分布较植骨前均匀.无论是植骨前还是植骨后,在前牵引联合扩弓的作用下,患侧健侧各标志点的位移值较不扩弓时均增大,各骨缝的应力值显著大于前牵引力单独作用下骨缝的应力值.结论:对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而言,上颌前牵引联合上颌扩弓治疗,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前牵引效果.若配合植骨术则可使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趋于均匀.

  • 不同前方牵引力对颅上颌复合体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邹敏;林伟就

    目的:建立并使用上颌发育不足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前方牵引力值对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以期为上颌前方牵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例9岁上颌发育不足的女性志愿者,采用螺旋CT扫描、数据传输与转录、Mimics10.0软件建立颅上颌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10.0软件,在上尖牙近中牙槽骨处加载与水平面呈向下30°的3~8N前方牵引力,分析颅上颌复合体的位移变化和内部应力分布.结果:不同力值下,N、A、ANS点在Y、Z向位移趋势一致,上颌骨向前上方移动;上牙弓后牙区近中向位移;随牵引力的增大,位移量及颅上颌复合体范式应力和大主应力也增大.当牵引力大于5N/侧时,各向位移及应力更显著.结论:上颌骨的前方牵引可产生颅上颌复合体的前上方向位移以及上牙弓缩窄.慎用>5N的牵引力.

  • 上颌前牵引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

    作者:聂萍;朱敏;卢晓峰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矫治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探讨颅颌面结构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上颌矢状向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2例.根据矫治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颈椎发育程度判断,均为生长发育期患者.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采用SAS8.2软件包.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价前牵引疗效,以单因素相关分析评价上气道间隙变化与颅颌面形态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矫治后患者的鼻咽(PNS-ad1,PNS-ad2)及腭咽(PSP-SPPW,P-MPW)气道间隙显著增大(P<0.01),舌咽气道间隙(Tb-TPPW)显著减小(P<0.05),喉咽气道间隙(V-LPW)无显著变化(P>0.05).PNS-Ba的改变分别与PNS-ad1、PNS-ad2以及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Hy-H1的改变分别与P-MPW、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Hy-H0的改变与V-LPW的改变存在相关性(P<0.05),其余颅颌面形态结构的改变与上气道间隙的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上颌前牵引对上气道间隙有一定影响,且颅颌面结构改变与上气道形态改变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 前方牵引治疗上颌骨发育不足:扩弓组与未扩弓组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玉梅;张孟平;查年宝

    目的:比较联合使用前方牵引和上颌快速扩弓与单纯使用前方牵引治疗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9~11岁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儿童,分为2组,A组(10例)在进行前方牵引前快速扩弓1~2周,B组(10例)直接进行前方牵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以McNamara测量法及传统分析项目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两组病例上颌骨及上牙弓前移,前牙反(牙合)改正,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2)扩弓组下颌骨向后下旋转,侧貌改善更为显著.结论:(1)替牙(牙合)期进行上颌前方牵引,可有效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足.(2)上颌前牵引扩弓组产生下颌骨后下旋转,软组织侧貌改善更为显著,对低角病例更为适宜.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植骨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陈铮晰;潘晓岗;陈振琦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骨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以及植骨区吸收时前牵引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及植骨吸收,利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各个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牙合)平面呈30°的牵引力,大小为每侧5N(约500g),模拟临床上的上颌前牵引,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相同加载条件下,植骨前患侧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健侧,且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植骨后,患侧与健侧的位移差值减小,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趋于更均匀.在所观察的骨缝中,应力大值出现在翼腭缝,其次为颧颞缝、颧颌缝和颧额缝.结论:植骨前对上颌骨进行前牵引,裂隙有扩大化趋势:植骨有利于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更均匀,健、患侧位移变化趋于接近;且植骨不吸收时,上颌前牵引效果佳.在模拟植骨发生吸收的几种情况中,植骨区上方发生吸收的上颌前牵引效果比植骨区下方发生吸收的前牵引效果差.

  • 前方牵引结合上颌扩弓装置早期治疗骨性Ⅲ类错的硬组织变化

    作者:王春玲;宋宇;刘东旭

    目的:运用前方牵引结合上颌扩弓装置矫治骨性Ⅲ类错儿童,观察其作用的硬组织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方法:采用传统的头影测量方法及使用一种新的、稳定的头颅参照系统.结果:①上颌向前移位改良生长量,下颌的向前生长受到抑制;②下颌以髁突为中心向下、后旋转,使下颌空间位置发生变化;③下颌的顺时针旋转将造成面下1/3长度增大;④上、下颌前牙发生牙性代偿的掩饰作用.结论:该疗法对骨性Ⅲ类错患者进行早期矫治将发生有利的硬组织变化.

  • 模拟上颌前牵引作用下大鼠上颌骨缝TGF-β1的表达

    作者:李玉如;徐芸;李松

    目的:探讨模拟上颌前牵引作用下大鼠上颌骨缝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生长发育期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加力组(A)、手术对照组(B)、自然生长组(C)各30只,分别在施加模拟上颌前牵引矫形力3 d、7 d、14 d、21 d、28 d时各处死6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额颌缝、腭颌缝TGF-β1的表达.结果:各时间点A组额颌缝(除3 d外)和腭颌缝TGF-β1的表达强于B、C组(P均<0.01),而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上颌前牵引矫形力促进了上颌骨缝的改建,TGF-β1在骨缝的改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模拟上颌前牵引对SD大鼠颅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李玉如;徐芸;曹真胜;李松

    目的:建立模拟上颌前牵引的动物模型以进行其基础研究.方法:18只生长发育期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加力组、手术对照组、自然生长组各6只,采用自行设计的上颌前牵引装置建立动物模型,X线头影测量分析,观察施力前及施力4周后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动物模型.大鼠上颌复合体在矢状方向生长加快,并呈现向前向上的逆时针旋转.模拟上颌前牵引能加速生长发育期大鼠上颌向前生长.

  • 上颌快速扩弓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影响

    作者:张倩倩;王春玲;刘东旭;付雅丽;苏盈盈

    目的:探讨上颌快速扩弓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8~10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随机分为扩弓组和非扩弓组,扩弓组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快速扩弓1周,非扩弓组单独使用前方牵引治疗.2组病例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采用传统头影测量方法和Pancherz头颅参照系统对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上颌快速扩弓对前方牵引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①扩弓组治疗时间19.2±3.2周,非扩弓组22.4±3.6周,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后,扩弓组前下面高增加4.10±1.92 mm,非扩弓组增加3.75±2.01 mm,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③治疗前后,扩弓组上颌切牙唇倾度增加2.55°±2.68°,非扩弓组增加4.70°±2.74°,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单纯使用前方牵引治疗相比,使用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解除前牙反(牙合),减少上颌切牙的代偿性唇倾,但是会加重下颌骨的后下方旋转.

  • 模拟修复上颌骨裂隙后前牵引受力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雷勇华;翦新春;任毕乔

    目的:探讨模拟修复上颌骨裂隙后,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修复上颌骨裂隙,模拟上颌前牵引,观察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未修复裂隙的上颌骨在前牵引力作用下,健侧发生明显移动,患侧移位不明显,裂隙有扩大的趋势.模拟修复裂隙后在前牵引方向与功能牙合平面呈向下30°;每侧500 g的力作用下上颌骨第一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分布均匀.结论:上颌骨裂隙未修复前,在前牵引力作用下裂隙有扩大化的趋势, 修复上颌骨裂隙后,行前牵引矫形治疗有利于上颌骨发育.

  • 上颌前牵引联合腭部扩弓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雷勇华;翦新春;任毕乔

    目的:探讨上颌前牵引过程中,模拟腭部扩弓对上颌骨的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和上颌扩弓,分析比较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位移变化.结果:模拟前牵引加腭部扩弓治疗,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向外的增长.有扩弓治疗的水平位移值明显减小.健侧和患侧牙弓均未出现牙弓内缩的变化.结论:上颌前牵引联合应用腭部扩弓治疗唇腭裂患者,有利于全面改善上颌骨的发育.

  • 上颌前牵引对唇腭裂上颌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雷勇华;翦新春;任毕乔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的前牵引力,对上颌骨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化的影响规律,为临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自主探索建立的唇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ANSYS 10.0软件模拟上颌前牵引,分析比较在相同力值,不同牵引方向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前牵引力为500 g/侧,前牵引方向向前下20°~45°之间时,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位移变化,上颌腭部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内缩变化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关系;前牵引方向与功能(牙合)平平面夹角越小,牙弓内缩越明显,区域越大,牵引方向与(牙合)平面夹角越大,内缩程度越轻,区域越小.结论:在前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发生向前、向下及向外的增长,上颌牙弓形状发生内缩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前牵引方向有密切的关系.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