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腮腺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薄少军;王佩林;吴玮;王鸿南;韩浩伦;李保卫;吴继华

    目的 提高对腮腺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的认识.方法 通过对1例腮腺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的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结果 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腮腺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是由单个或多个囊及邻近的导管内增生构成,导管内增生的导管上皮呈筛状、微乳头状和实性.免疫组化染色,导管内筛状增生细胞S-100弥漫阳性,Ki-67呈阳性,导管肌上皮细胞P63阳性.此例患者经过根治性手术后随访1a无复发.结论 腮腺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在临床上是一种罕见的涎腺肿瘤,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

  • 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作者:黄永坚

    目的 探究并分析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腮腺出现病变及恶变的患者8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腮腺切除手术,在术后观察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分析患者的临床参数,并对其并发症等进行研究.结果 80例患者经患者在采用外科腮腺切除后出现并发症有面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腮腺导管断裂及残端处理欠佳所致腮腺涎瘘、耳颞神经综合征(味觉出汗综合征)、伤口感染、面部腮腺区的凹陷畸形等,并发面神经损伤患者较多.结论 对患者采用腮腺切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面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腮腺导管断裂及残端处理欠佳所致腮腺涎瘘、耳颞神经综合征(味觉出汗综合征)、伤口感染、面部腮腺区的凹陷畸形等,但应对面神经损伤的患者注意区别神经损伤部位.

  • 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作者:周爱云;郭素萍;肖帆;黄绍辉

    患者女,55岁,因“半年前发现右侧颈部包块”就诊.查体:右侧腮腺区皮肤正常,表面稍隆起,触及大小2.0 cm×1.0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右侧颈部触及多个包块,大者1.0 cm×0.8 cm,质稍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可.超声检查:右侧腮腺内探及大小1.9cm×1.1 cm低回声,呈分叶状,边界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A).右侧颈部探及多个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可见线状血流信号(图1B).诊断:右侧腮腺内肿块,考虑多形性腺瘤;右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CT检查:右侧腮腺区软组织密度影(图1C);考虑为多形性腺瘤;右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侧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 腮腺肿瘤的CTS检查(附43例病案分析)

    作者:曹相德;哈若水

    1 材料与方法本组43例患者,男30例,女13例。年龄大为75岁,小21岁,平均51.6岁。病程10天~27年。仪器使用GE公司SYTEC 40000 CT机。43例患者做腮腺常规平扫,后经腮腺导管注入造影剂(76%泛影葡胺6~12m1),再次扫描腮腺区(CT-Siolgraphy,简称CTS),其CTS表现(见表1)

  • 腮腺肿瘤的MRI诊断

    作者:郑少燕;曾向廷;吴先衡;张慧红;林斯宏;林黛英;周琇

    目的 分析腮腺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良性32例,恶性14例)的MRI表现.结果 10例混合瘤T2WI以高、稍高混杂信号为主. 11例腺淋巴瘤T1WI、T2WI均以低或稍低信号为主,内可见少许斑点状高信号. 2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表现为双侧腮腺内多发小结节;另1例为腮腺内单发肿块,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9例腮腺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T2WI呈低、稍低信号,其中5例侵犯腮腺周围结构及颅底骨质,具有明显侵袭性.1例腮腺腺样囊腺癌仅表现为左侧腮腺浅叶小结节,边缘稍毛糙. 1例淋巴上皮性病变恶变术前误诊为腺淋巴瘤.1例腮腺基底细胞癌呈明显囊实性肿块. 1例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及1例腮腺淋巴瘤表现为右侧腮腺多发软组织肿块.结论 腮腺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大多数病例术前可明确诊断.

  • 扩散加权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

    作者:童娟;胡春洪;王小林;王振民;文伟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90例腮腺肿瘤患者共94个病灶,其中良性75个、恶性19个.对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WI和DCE-MRI检查,分析各病灶的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绘制ROC曲线,比较ADC值、TIC及两者联合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肿瘤的ADC值[(1.02±0.25)×10 3 mm2/s]显著低于良性肿瘤的ADC值[(1.38±0.44)×10-3mm2/s;t=5.170,P<0.001].将表现为A型(流入型)、B型(廓清型)和D型(平坦型)曲线判为良性肿瘤、C型(平台型)曲线判为恶性肿瘤时,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0.62,特异度为0.92;C型曲线患者中,以ADC<1.36×10 3 mm2/s诊断恶性肿瘤时,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5.结论 良恶性腮腺肿瘤间ADC值存在重叠,鉴别诊断时不应单纯依赖DWI;TIC表现为A、B、D型多提示良性肿瘤,C型常提示恶性肿瘤;TIC曲线为C型时,联合ADC值可明显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

    作者:畅智慧;刘兆玉;孙洪赞;吴振华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腮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共3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在32个病灶中包括腺淋巴瘤5例(7个病灶),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11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恶性肿瘤在增强早期快速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90 s);三者中腺淋巴瘤强化程度高.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 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

    作者:张赞霞;程敬亮;张勇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共44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MRI和DWI资料.DWI中测量ADC值,绘制ROC曲线,获得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腮腺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ADC阈值;动态增强MRI中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计算单独ADC和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腮腺恶性肿瘤ADC值分别为(1.41±0.06)×10-3 mm2/s、(0.75±0.05)×10-3mm2/s和(1.01±0.05)×10-3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1.12×10-3mm2/s,鉴别诊断腺淋巴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0.70×10-3 mm2/s;ADC、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61.54%(8/13)、76.92%(10/13)、84.62%(11/13),特异度分别为64.52%(20/31)、83.87%(26/31)、90.32%(28/31),准确率分别为63.63%(28/44)、81.81%(36/44)、88.64%(39/44).结论 DWI联合动态增强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效能较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鉴别诊断腮腺肿瘤

    作者:杜启亘;苏雁欣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技术在腮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85例腮腺结节患者(共96个腮腺结节)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常规超声和UE检查,回顾性分析超声特征、弹性评分及病理结果.结果 96个腮腺结节中,经术后病理诊断良性53个,恶性43个.弹性评分>3分、诊断为恶性者47个,弹性评分≤3分、诊断为良性49者.弹性评分≤3分者中,良性病灶所占比例(46/53,86.79%)高于恶性病灶(3/43,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52,P<0.05),误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1%(7/53) vs 6.98%(3/43),x2=0.988,P>0.05].采用UE诊断腮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超声(P均<0.05).结论 UE在一定程度上可区分良恶性腮腺结节.在评估腮腺结节性质时,需结合常规超声、病史及临床表现综合评估.

  • 高频超声诊断腮腺肿瘤

    作者:陈志奎;张秀娟;黄静;魏洪芬;薛恩生;何以敉;林礼务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经病理确诊的72例腮腺肿瘤患者的高频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声像图表现、诊断符合情况等.结果 腮腺混合瘤、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腮腺癌共占本组腮腺肿瘤的90.28%(65/72),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00%(22/25)、56.25%(9/16)、45.83%(11/24).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多发生于老年男性,血流信号较丰富.部分早期或低度恶性腮腺癌缺乏典型的恶性肿瘤声像特征,高频超声难以做出准确诊断.结论 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主要是混合瘤、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腮腺癌三者的鉴别诊断,密切结合临床综合诊断可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

  • 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燕军;李吉臣;黄冬青;邓昆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16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全部为男性吸烟者,16例患者共发现18个肿瘤(其中单侧单发14例,单侧多发1例2个病灶,双侧多发1例2个病灶).肿瘤居腮腺后下象限13例15个病灶,非后下象限3例3个病灶.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囊实性或实性,边缘光整;增强后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100Hu,平均增加约64Hu,静脉期密度减低.14个肿瘤边缘可见贴边血管影.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影像特点,测量肿瘤动脉期强化后的CT值>l00Hu和肿瘤边缘贴边血管影显示对于诊断腮腺腺淋巴瘤具有重要价值.

  • 64层螺旋CT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刚明;谭琦瑄;李扬彬;刘晓;李兆勇

    目的 研究分析腮腺Warthin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探讨64层螺旋CT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及合理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组织学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的CT平扫及两期增强表现.结果 15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7例单侧发病,8例双侧发病,总共26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22个,其他部位4个;20个病灶呈结节状,径线范围为0.8~4cm;其中23个边界清楚,12个密度均匀,14个病灶内见囊变区,3个病灶内可见钙化.两期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各病灶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21例病灶密度降低,5例与动脉期相近,病灶内囊变区两期增强均未见强化.结论 64层螺旋CT对于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合理的扫描方案能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和MRI特点

    作者:李颖;马林;程流泉;娄欣;王英伟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及CT、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MRI影像特点,37例术前均行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对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以及肿块大小、数目、CT密度、MRI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37例病变均位于腮腺浅叶.CT和MRI平扫示肿瘤呈类圆形,无分叶,边缘光滑肿瘤.病变较小,直径为7~30mm;密度、信号欠均匀,21例(56.8%)发生囊变.CT和MRI增强扫描示37例有较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体积小、易囊变、强化显著等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特点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 腮腺癌肉瘤1例

    作者:李锦秋;刘宏强;王义成

    1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67岁,左颈部肿物伴疼痛及张口受限1个月余.体格检查:左颈部明显肿胀,可触及直径约1.0cm肿物,活动度较差,轻度压痛.CT表现:CT横断面平扫示腮腺深叶可见约3.5cm×4.4cm× 5.5cm大小的软组织肿块,边缘不规则,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及斑点状钙化(图1),增强扫描后肿物可见持续不均匀强化(图2),左侧颈外动脉及其分支被推挤向前、外,左侧翼内肌肿胀,且与肿物分界不清,左颞下颌关节受推挤、关节对位差,左颈部可见多发软组织结节影.CT影像诊断:左颈部占位,性质多考虑为恶性,来源于腮腺深叶可能性大.

  • 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何晓浩;孙淑霞;刘莉

    目的 探讨结节、肿块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知.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6年3月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结节、肿块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32例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Warthin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MSCT甲扫+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MSCT特征.结果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年龄均≤ 50岁.与Warthin瘤患者比较,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和血清IgE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Warthin瘤患者比较,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常伴随同侧腮腺肿大、颈深筋膜增厚、边缘模糊、病灶囊变少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明显;Warthin瘤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排空.结论 结节、肿块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MSCT表现具有炎性病变特征,肿块密度相对均匀,且呈延迟强化改变.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与Warthin瘤鉴别.

  • 腮腺单发肿块的MRI诊断

    作者:杨静;孙聚葆;詹浩辉

    目的 MRI在腮腺肿块的诊断中具有明显优越性,本研究分析腮腺单发肿块的MRI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单发肿块的MRI表现,其中35例行增强扫描,观察肿块部位、形态、边缘、大小、信号、增强表现及伴随征象.结果 107例良性肿块中,除2例炎性肿块外均边界清晰,以腺瘤(57例)及腺淋巴瘤(31例)常见,两者发生部位及T2WI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腺瘤T2WI以高信号为主(55例,96.5%),40例(70.2%)见囊变;而腺淋巴瘤均发生于中老年男性且位于腮腺后下极,12例T2WI呈等/低信号,19例呈稍高信号,3例呈囊实性.21例恶性肿瘤中,15例(71.4%)形状不规则,18例(85.7%)边界模糊,15例(71.4%)T2WI呈等或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增强扫描6例显著强化,6例不规则环形强化,伴周围结构侵犯4例(19.0%),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33.3%);恶性病灶在形态、边界、T2WI信号及伴随征象上与良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腮腺单发肿块的MRI征象对病灶良恶性的鉴别及腺瘤和腺淋巴瘤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 腮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作者:库雷志;马明平;俞顺;郑雪萍;马小静

    1 病例简介男,34岁,主诉:腮腺触摸疼痛半年、口角歪斜3个月.专科检查:口腔颌面部不对称,右侧腮腺区隆起,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4.0 cm×3.0 cm,边界不清.MRI示右侧腮腺深叶内见浸润性病灶,大小约2.9 cm×2.0 cm×2.4 cm,MRI表现见图1A~E.术中肿物位于右腮腺区后方内,呈浸润性生长,侵及右侧面神经总干,其内侧缘后下方与右颈内静脉粘连.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巢状、核染色质深、核浆比高、核膜不规则、未见明显核仁,肿瘤细胞挤压明显,可见坏死,核分裂象易见(图1F);免疫组化:CD99、间质细胞Actin、细胞角蛋白、CD56均阳性,70%Ki-67阳性,嗜咯素A、突触素、TTF-1、S100、CD20、CD3、TdT均阴性.分子病理:EWSR1融合基因.病理诊断: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

  • 双源CT虚拟平扫代替常规平扫显示腮腺肿块的可行性

    作者:张隐笛;瞿皎;陈帅;李王慧;张帆;杨亚英

    目的 探讨腮腺肿块检查中双源CT虚拟平扫代替常规平扫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双源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块35例(38个病灶),包括腮腺多形性腺瘤13例,腺淋巴瘤14例(17个病灶),恶性肿瘤5例,炎症病变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利用Liver虚拟平扫软件处理得到动脉期虚拟平扫图像,比较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显示腮腺肿块能力的一致性;比较常规平扫及虚拟平扫正常腮腺组织、病灶区、颌下腺、胸锁乳突肌、下颌骨平均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有效剂量(ED).结果 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4±0.80)分、(4.17±0.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腮腺占位患者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在下颌角层面胸锁乳突肌、颌下腺及正常腮腺的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腮腺肿块及下颌骨平均CT值与虚拟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肿块S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有效剂量低于常规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剂量降低约38.6%.结论 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在腮腺肿块检出及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且虚拟平扫辐射剂量更小.

  • 腮腺脂肪瘤超声及CT表现

    作者:马西顺;王红艳;韩彤亮

    脂肪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好发于四肢、躯干的皮下,发生于颌面部的脂肪瘤比较少见,仅占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的 1%~4%,颌面部又以口颊部黏膜多[1].发生于腮腺和颌骨内者极为少见,腮腺脂肪瘤仅占腮腺肿瘤的 0.5%~1.0%[2].目前关于腮腺脂肪瘤的报道较少,多为个案报道[3].本研究总结腮腺脂肪瘤的超声及 CT 表现,探讨腮腺脂肪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腮腺畸胎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误诊为腮腺混合瘤1例

    作者:陆云;袁宏;张丽;杜润家;管玲

    1 病历简介患者,男性,3岁.因左侧耳下无痛性肿物2个月收入甘肃省肿瘤医院.查体:左侧腮腺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为1.5cm×2.0cm,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尚可,肿物表面光滑,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无声音嘶哑,无口角歪斜,张口度正常.腮腺CT平扫:左侧腮腺区见囊实性肿物影,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大截面2.3cm×2.4cm,CT值-1.0~65.1Hu,肿物内未见钙化.影像诊断:左侧腮腺囊实性占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左侧腮腺内见一个椭圆形不均质稍强回声区,大小为2.4cm×1.9cm,边界清楚,包膜显示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钙化及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不均质稍强回声区周边见包绕血流信号,内部可见稀疏散在血流信号(图1).超声诊断:左侧腮腺内实性占位,考虑为腮腺混合瘤.

816 条记录 3/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