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眩晕疾病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林长福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眩晕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该疾病在给患者带来不适的同时,也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正常作息和生活质量。临床上将眩晕疾病界定为患者的自我定向感觉障碍,现阶段采取的治疗措施主要集中在手术治疗,并已逐渐发展成熟。作者结合我国眩晕疾病非手术治疗的各方式和疗效展开讨论,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作者:刘真;闫占峰;矫璐璐;刘建华;刘巧平;巩政;耿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是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管石复位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1-2],其临床有效率可达90%以上[3],但仍有观察性研究发现高达61.2%[4]的患者在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等症状。Lee[5]等前瞻性研究也发现即使BPPV 患者复位成功,仍有可能出现残留的头晕症状,且伴随产生不安全感、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高龄女性及共患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和缺血性脑病者,残余症状不易自愈,其中,高龄及共患高血压病、糖尿病为影响残余症状预后的危险因素[6]。故对 BPPV 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的有效干预应引起临床医师关注。

  • 复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作者:边芳子;矫璐璐;闫占峰;刘巧平;刘思溟;郝鹏鹏;刘莉莉;张琳婧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治疗后,仍有一定比例患者症状无好转,或数天后再次发作,复发性BPPV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对复发性BPPV的诊断、可能的发病机制、复发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方法,以及中医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和特色治疗等方面,予以系统论述,旨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降低BPPV的复发率.认为通过综合分析患者体质、临床表现,依据和运用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分型论治,作为手法复位后的辅助手段,采用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防治,在减轻眩晕症状,减少复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药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飞行人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及航空医学鉴定

    作者:熊巍;徐先荣;郑军;付兆君;刘红巾

    目的:分析飞行人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航空医学鉴定原则。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2年因BPPV住院的7例飞行人员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航空医学鉴定情况。结果7例均为原发性BPPV,其中后半规管BPPV 5例,外半规管BPPV 2例,病程短者1周,长者反复发作1年以上。均为在地面发作,没有飞行中发病情况。7例变位试验均为阳性,听力检查均正常。前庭双温试验6例正常,1例提示右侧半规管功能下降。3例在发病后2周内自愈,4例经过耳石复位治疗。短期(1周)疗效评价为:痊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长期(3个月)疗效评价为:痊愈6例,有效1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给予3~6个月的地面观察,5例飞行合格,1例因心理原因停飞,1例因长期前庭功能异常停飞。结论因空中失能的风险及复发风险均较小,BPPV是周围性眩晕中可以完全康复并有望恢复飞行的疾病,但恢复飞行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前庭评价,根据病情特点、前庭功能恢复情况并结合飞行机种、飞行职务等进行医学鉴定。恢复飞行后需密切复查,了解疾病动态发展情况。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何萍;徐先荣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前庭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占眩晕病人的30%.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有关BPPV的相关文献,阐明了BPPV的历史进程、病理基础、诊断方法及分型,详细描述了BPPV的不同治疗方法和新进展.根据飞行人员BPPV的特点,总结BPPV的航空医学鉴定原则.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单纯复位与联合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作者:何萍;徐先荣;金占国;刘玉华;翟丽红

    目的 比较单纯复位治疗与联合药物治疗嵴顶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e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 positional vertigo,HSC-BPPV)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 收集空军总医院眩晕中心2013年10月-2014年6月经Roll-maneuver试验诊断为嵴顶型HSC-BPPV患者62例,随机分为复位治疗组(A组)32例予以单纯复位,复位联合药物治疗组(B组)30例在复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桂哌齐特静脉注射,倍他司汀片口服.于首次治疗7d、28 d后进行疗效评定,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7d后B组痊愈56.7%,有效40.0%,无效3.3%;A组痊愈46.9%,有效50.0%,无效3.1%.B组痊愈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8 d后B组痊愈率96.67%,有效率3.33%,无效0,总有效率100%;A组痊愈率78.12%,有效率21.88%,无效0,总有效率100%.B组痊愈率高于A组(P<0.05).随访3个月,B组3例(10.0%)复发,A组10例(31.25%)复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位法治疗嵴顶型HSC-BPPV有效率高、安全性好,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其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减少复发率.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季节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琰;陈梅梅;崔宇;朱翠亭;李一青;刘改芬;鞠奕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发病的季节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前庭功能检查室BPPV数据库登记的诊断为BPPV并进行手法或仪器复位且基础信息完整的患者830例,收集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伴发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卒中、突发性聋、偏头痛等情况.采用月/年病例数比评价发病季节规律,分析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BPPV发病季节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272例,女558例;平均年龄为(54.1±12.6)岁.1~12月的月/年病例数比分别为9.3%、10.4%、11.0%、8.2%、7.5%、6.7%、7.2%、7.8%、6.7%、6.9%、8.0%和10.4%,其中12月至次年3月寒冷季节病例数占全年的41.0%.合并≥2个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1个危险因素和无危险因素的患者在寒冷季节发病占比分别为46.2%、43.3%和34.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寒冷季节发病比例增高(P趋势=0.0046).结论 BPPV好发于寒冷季节,具有多个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在寒冷季节发病危险性增高.

  • 清眩醒脑颗粒联合复位治疗BPPV的临床研究

    作者:任成龙;单希征;陈元星;王宁

    目的 观察清眩醒脑颗粒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BPPV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给予复位治疗加清眩醒脑颗粒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复位治疗加安慰剂口服,2组疗程均为1周.治疗后1周统计2组的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统计2组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并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3,P=0.470).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均较各自治疗前之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试验组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的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期眩晕残障量表评分(P<0.05),2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清眩醒脑颗粒联合复位治疗BPPV,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躯体症状,有良好的安全性.

  • 中医药治疗BPPV复位后症状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作者:任成龙;单希征;刘春青;牛爽;刘海成

    目的 评价中医药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症状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BPPV复位后症状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按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对研究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Man5.3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BPPV复位后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6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组在提高BPPV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未见报告.结论 中医药治疗BPPV复位后症状疗效可靠,但所纳入的文献其方法学质量较低,需加强相关研究,以收集样本量充足、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临床试验进行分析.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延迟诊治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崇;王建明;杨威;刘冬;董娜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延迟诊治相关因素及改进方法.方法 选择明确诊断的延迟诊治BPPV患者40例(延迟诊治组),随机选取同期非延迟诊治患者40例(正常诊疗组).采用适当的复位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就诊次数、病程、诊治费用、患者就诊前对BPPV的了解程度、诱发试验经历、大型检查经历、首诊科室、既往诊断、治疗效果.结果 延迟诊治组和正常诊治组患者的性别、年龄、1周时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就诊次数分别为3(3,5.8)次和1.5(1,2)次,病程分别为17(12~25)d和7(6~9)d,诊治费用分别为(5 260.4±724.5)元和(329.5±58.5)元,大型检查经历分别为39例(97.5%)和20例(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对BPPV的了解分别为3例(7.5%)和10例(25%),诱发试验经历分别为40例(100%)和3例(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诊治组患者首次就诊科室多为神经内科(20例,50.0%)和急诊科(10例,25.0%),或有神经内科会诊或被分流至神经内科就诊的经历.延迟诊治组首次就诊科室则多为基层全科或综合内科(25例,62.5%)和急诊科(10例,25.0%),多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等.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延迟诊治对患者产生较多不利影响.优化眩晕诊治流程、加强医患双方BPPV知识的培训可减少BPPV延迟诊治.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学研究

    作者:于新军;孙宝梅

    目的 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的可能病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56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发生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PPV患者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以后半规管BPPV为主.约1/3的患者存在耳科疾病史,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约50%的患者存在负性的心理状态,多吸烟、饮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外伤、耳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吸烟及焦虑是BPPV患病的危险因素(P< 0.05或P<0.01).结论 BPPV以≥50岁的女性患者居多,以后半规管BPPV为主,约1/3的患者有耳科疾病史,半数患者存在负性的心理状态,头外伤、耳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吸烟及焦虑可能是BPPV患病的危险因素.

  • 手法复位治疗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研究

    作者:邢娟丽;张婷;李延

    目的 评估手法复位治疗高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门诊78例诊断为BPPV的高龄患者(年龄≥80岁),其中58例患者采取了个体化手法复位,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Epley法,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法或联合乳突震荡法.20例拒绝手法复位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作为复位组和对照组,治疗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9个月后比较两组BPPV复发率.结果 治疗1周后,复位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10%(P< 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9个月后内,复位组出现BPPV复发10例(17.2%),对照组有19例(95.0%)其BPPV持续存在或复发.在复位组,经1次复位治愈者其BPPV复发率(9/29,15.5%)明显高于经2次复位治愈者(1/23,4.3%)或≥3次复位治愈者(0/6,0%)(x2=7.796,P< 0.05).结论 有些高龄BPPV患者虽不适宜常规复位手法,但可采用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其效果优于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多次手法复位可明显降低BPPV复发率.手法复位方法简单,花费少,安全性较好.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自发眼震发生率

    作者:刘金梅;彭新;王恩彤;单希征

    目的 研究自发眼震在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及其不同亚型中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武警总医院眩晕病研究所收治的特发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自发眼震在BPPV及其不同亚型中的发生率.结果 在140例BPPV病例中,有29例伴有自发眼震,其总的发生率为20.7%,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多半规管BPPV 3组病例的自发眼震发生率分别为11.6%、28.0%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47,P=0.028).结论 自发眼震不仅可存在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也见于其他BPPV亚型患者,水平半规管BPPV及累及有水平半规管的多半规管BPPV患者的自发眼震发生率明显高于后半规管BPPV患者.

  • 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作者:任成龙;单希征;王恩彤;陈元星;王宁

    目的 对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和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Pubmed),纳入关于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国际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并能明显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结论 针灸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明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耳蜗电图变化及意义

    作者:程倩;李健;高云

    目的 分析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耳蜗电图特点,探讨该病与内淋巴积水(endolymphatic hydrops,EH)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于武警总医院眩晕病研究所门诊就诊的36例BPPV患者,记录和比较其患耳(38耳)和健耳(31耳)耳蜗电图,其负向总和电位/动作电位比值(-SP/AP)为主要评价指标.结果 患耳和健耳的平均-SP振幅分别为(0.31±0.37) μV和(0.15±0.12)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耳和健耳的平均AP振幅分别为(0.81±0.86)μV和(0.70±0.47) 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耳和健耳的平均-SP/AP分别为0.38±0.14和0.26±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耳中-SP/AP比值异常增高者占52.6%,健耳中-SP/AP比值异常增高者占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PPV患者其患耳耳蜗电图多表现有-SP/AP比值明显增高,提示该病与内淋巴积水之间有密切关系.

  • Brandt-Daroff锻炼法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

    作者:段博;姜树军

    目的 评价比较Brandt-Daroff锻炼法和改善脑循环药物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方法 109例60岁以上后半规管BPPV患者纳入研究.BPPV诊断依据患者有反复位置性眩晕发作史,Dix-Hallpike试验表现有诱发性眩晕和眼震.MRI及DWI排除中枢性病变.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7例,住院后2周内接受Brandt-Daroff锻炼,每日上下午各锻炼10次;对照组62例,给予血栓通静脉点滴.2组患者原有的应用药物不变.在治疗后2周时,根据是否仍有位置性眩晕症状和Dix-Hallpike试验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位置性眩晕症状消失且Dix-Hallpike试验眼震呈阴性者认为其BPPV被治愈.结果 试验组患者BPPV治愈率为93.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1.2%的治愈率(P<0.01).结论 Brandt-Daroff锻炼法治疗老年人BPPV较使用改善脑循环药物更为有效.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结果分析

    作者:刘振丽;崇奕;薛慧;王宝军;李月春;刘国荣

    目的 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半规管高频功能情况.方法 确诊为单侧半规管BPPV患者360例,包括后半规管管石症120例,水平半规管管石症120例,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120例,健康体检对照组120例,4组受试者均完成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以vHIT出现补偿性眼跳为异常指标,分析4组受试者vHIT试验结果.结果 BPPV患者vHIT异常率(17.8%)与正常对照组(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74,P=0.001).但3组BPPV患者vHIT异常率分别为16.7%、20.0%和16.67%,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周的患者其vHIT异常率(47.7%)明显高于病程<3周者(8.1%),病程>3周各组患者其vHIT异常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6.991,P=0.008).结论 BPPV患者vHIT异常率增加,但vHIT异常率不受所累及半规管及亚型的明显的影响,而受到BPPV病程的明显影响.

  • 认知行为疗法对围绝经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邢娟丽;康伟;闫小妮;徐宁;张少强

    目的 研究手法复位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对围绝经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确诊的围绝经期BPPV患者19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00例予以手法复位联合CBT,对照组98例仅接受手法复位治疗.以治疗后1周残余症状发生率和治疗后3个月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评价CBT的效果.结果 治疗1周后,试验组残余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4.0% vs.45.9%,P< 0.01);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DHI评分均明显下降,试验组DHI总得分及情感、功能障碍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得分(P<0.01),但2组患者的躯体障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T可降低围绝经期BPPV患者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 原发性和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崔程敏;闫亚平;张淑香

    目的 对比分析原发性和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6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392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原发性和继发性BPPV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及治疗有效率、成功复位治疗后残留头晕症状发生率、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原发性与继发性BPPV分别为362例(92.3%)和30例(7.7%),2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复位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82.8%和26.7%(P< 0.05);治疗后残留头晕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2%和20.0%(P< 0.05);6个月内复发率分别为10.2%和28.4%(P< 0.05).结论 继发性BPPV所占比例虽较小,但复位治疗有效率低,复位治疗后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和复发率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继发性BPPV的及时干预治疗.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仪器复位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赵轶;席刚明

    目的 评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经BPPV诊疗系统复位治疗的效果,分析治疗后发生残留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3例接受仪器复位治疗的BPPV患者,评价单次复位治疗的效果;治愈后随访1个月,根据有无残留症状分为有残留症状组和治愈组,分析残留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BPPV诊疗系统单次复位治疗后治愈率为57.1%.治愈后随访1个月,残留症状组和治愈组患者的治疗前BPPV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治疗前后自我感觉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PPV的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是其复位治疗后出现残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PPV经单次仪器复位治疗其治愈率较高,残留症状的出现与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有关,故BPPV应予以及时诊治.

661 条记录 7/34 页 « 12...45678910...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