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

    作者:周玉杰;成忠;史冬梅;刘宇扬;赵迎新;成万钧;郭永和;张维君;龚新宇;刘同库;何东方

    探讨心脏介入治疗拔除鞘管后"拔管反应"的预防与处理,选择1310例患者,其中经动脉逆行射频消融810例、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500例,随机分为预防组(800例)和对照组(510例).预防组拔管前给予生理盐水100~200 ml/h,应用3~4 h,拔管时局部应用1%利多卡因于鞘管旁浸润麻醉;对照组未经上述处理直接拔管.结果:预防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10例(1.25%);对照组发生33例(6.4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鞘管时应用利多卡因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拔管前输注生理盐水可以预防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

  • 起源于主动脉窦与二尖瓣环交界处的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

    作者:周贤惠;李晋新;张宇;李耀东;许国军;张疆华;张燕一;汤宝鹏

    目的 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与二尖瓣环交界处(AMC)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 观察6例起源于AMC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 41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成功完成射频消融并且证实其起源部位,其中6例起源于AMC.仅有起源于AMC的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电轴右偏,V1~V6导联中见到R或Rs波形,下壁导联振幅较高,Ⅰ导联呈Rs或rs形,RⅡ/RⅢ<1.三维激动扩布图可见始于AMC的波阵扩布,随后沿AMC传导至主动脉根部及左室,成功靶点消融时间短于左、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室性心律失常时V1~ V6出现R或Rs波形提示其起源于AMC,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 异丙肾3腺素在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作者:李先进;韩冰;蒋树中;李为东;李世杰;付强

    目的 评价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在频发室性早搏(PVC)射频消融疗效判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7月到2011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射频消融的频发性PV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相结合方法确定消融靶点.消融后观察20 min如无早搏出现,即予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使心室率升至120次/分,观察至心率恢复到基础状态,记录PVC是否再现及形态等情况,无论早搏有无均不再予消融,术后1~3个月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共65例接受手术,术前基础状态下均可见频发PVC,其中59例消融后基础状态下早搏消失,达即刻成功标准.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后不能诱发PVC 32例(A组),诱发出同样形态的早搏12例(B组),诱发出不同形态的早搏15例(C组).术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复发5例,其中A组复发3例,B组1例,C组1例.各组间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对于判断频发PVC射频消融疗效无明确作用.

  • 窦性心律下X线影像解剖定位与P电位标测相结合指导小儿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李小梅;包敏;张宴;李延辉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简称窦律)下X线影像解剖定位与P电位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儿童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窦律下X线解剖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30例,激动顺序标测法(对照组)25例.比较两种标测方法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和复发率.结果 窦律下X线解剖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30例,4例未能诱发ILVT,30例均消融成功,成功率100%.激动顺序标测方法25例,2例未能诱发ILVT,23例(23/25)成功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个月至13年,前者复发1例(3.3%),后者复发3例(13.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病例再行射频消融获成功.全部患儿术后体表心电图均无左后分支阻滞.结论 窦律下X线影像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ILVT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且操作简单安全.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发作下的急诊射频消融及远期随访

    作者:刘怀霖;袁义强;于力;王瑞敏;宋爽

    目的 进一步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持续发作下急诊射频消融(ERFCA)的可行性及其远期疗效.方法 26例IVT患者(男16例,女10例,年龄48.6±10.2岁)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置入导管、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并采取门诊或电话定期随访的形式,跟踪5年以上,进一步明确IVT行ERFCA的远期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6例中有2例IVT复发,经再次射频消融成功,1例左后间隔IVT在ERFCA中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同期置入VVI永久起搏器,随访期间起搏、感知功能良好,室性心动过速亦未复发.均无迟发性AVB或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IVT持续发作下,行ERFCA治疗安全可行,且远期效果良好.

  •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体会

    作者:吴晓羽;曲秀芬;谭震;梁兆光;谷宏越;王召军;李为民;姚焰

    目的 报道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 RFCA)体会.方法 43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18 例、女25 例,年龄39.2±15.1 (13~67)岁.经血液生化、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 8例,室性早搏(PVC) 35例.38例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VT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的.结果 ①间隔部起源40例,游离壁起源3例.42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7%,9例复发,再次标测消融后成功.②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 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③1例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其心电图虽具有RVOT起源的特征,但Ⅱ、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异常增高.结论 RVOT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典型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 射频消融对室性早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梁锦军;黄从新;杨波;江洪;唐其柱;刘秀娟;万为国

    目的观察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对室早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30±34 (17~67)岁,其中51例右室流出道室早,5例左室流出道室早,2例左室流入道室早,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由患者本人在半小时内完成,观察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功能、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指标,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后1周至1个月内,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不同年龄段生活质量改变无显著差异;但对女性的改变程度的GH、RP、RE 3个指标较男性更显著,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电解剖标测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楚建民;马坚;侯翠红;麻付胜;唐恺;方丕华;张澍

    目的报道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方法 4例经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失败的ILVT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指导确定消融部位.结果 4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时CARTO标测的V波早激动点在前中间隔,在此部位消融无效.以左后分支电位标测的早激动点在左后间隔区域,在此部位消融终止所有ILVT,此成功部位距V波早记录点1.0~2.0 cm.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后分支及其浦氏纤维是构成折返环的关键部位,也是射频消融的关键部位,并与折返的出口有一定距离.

  • 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杂交有可能提高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成功率

    作者:李宜富

    心房颤动(AF)的导管消融存在技术瓶颈,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是困扰电生理医生的难题.射频导管消融(RFCA)和冷冻球囊消融(CBA)是目前的两大主流技术,但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近年来将两种技术进行杂交的术式正逐渐兴起,有可能提高导管消融治疗AF的远期成功率.

  • 内外科杂交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较好选择

    作者:李宜富

    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AF),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消融策略.导管室的内科消融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消融成功率低.Cox外科迷宫手术治疗持续性AF成功率达95%,但创伤大,医患均难以接受.微创迷宫手术为外科消融治疗持续性AF提供了可接受的途径和机会.内外科消融可互相补充,克服各自的优缺点.内外科杂交消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同时进行;另一种为先后进行,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内外科杂交消融可能是治疗持续性AF的较好选择.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有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周菁;丁燕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机制基本明确,射频消融方法肯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笔者分析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①慢径消融还是快径消融;②AVNRT消融中出现交界性心动过速(JT);③AVNRT慢径消融终点与复发率问题;④疑难AVNRT的射频消融;⑤消融中慢径阻断的判断指标;⑥自发而未诱发的AVNRT的射频消融.希望能对AVNRT的射频消融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 磁共振在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基质标测及消融中的应用

    作者:陈琦;程晓曙

    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瘢痕及其边缘区是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学及电学基质.心脏磁共振对心肌瘢痕区进行解剖学检测,可以有效地界定其瘢痕区及关键峡部,从而易化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过程,并可有效地对此类患者的猝死风险进行评估.

  • 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特点及导管消融

    作者:孙育民;陈明龙;杨兵

    乳头肌可产生和维持室性心律失常(VA).左室乳头肌起源的VA体表心电图与左室束支起源的VA类似,但QRS波时限前者大于后者;前乳头肌起源者V6导联R/S≤1,后乳头肌起源者QRS波时限常>160 ms.前、后乳头肌起源的VA有共同的电生理特性.右室乳头肌起源的VA,其QRS波时限大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源的,后、前乳头肌较间隔乳头肌起源者常有电轴上偏和较晚的胸导联移行(>V4).乳头肌起源的VA,其起源部位较深,多采用盐水灌注导管和8mm消融导管,滴定能量.如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应采取相应措施后,继续消融可望成功.

  • 室性早搏诱发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作者:黄从新

    长期频发的室性早搏(PVC)可引起心肌病,其心脏征象和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一致,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临床案例和不太多的病例研究证实射频消融PVC可逆转TCM.关于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类似于长期快速性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目前诊断PVC诱发的TCM,多是回顾性诊断,消除PVC逆传TCM即能确诊.因此,对于每天PVC≥5%的人,即使没有任何症状,需要跟踪随访,以防PVC诱发TCM;如果左室功能已经降低,而没有其他的心力衰竭病因,应考虑PVC诱发的TCM,并采用射频消融PVC治疗.

  • 非结构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现状

    作者:李菊香;洪葵

    射频消融起源于浦氏纤维系统和右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室性早搏,治疗无结构性改变的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心室颤动,多形性、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等引起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良好效果,能有效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并减少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放电.

  • 同一肺静脉内缓慢性和快速性肺静脉电位共存现象

    作者:孙育民;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李若谷;方唯一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同一肺静脉发生缓慢性和快速性肺静脉电位共存的现象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分析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单Lasso电极标测的心内电图,以及记录消融导致肺静脉电位分层和隔离的部位.结果 在房颤消融过程中,1例在右下肺静脉内记录到两种不同的肺静脉电位节律,电位分层以及隔离靶点分别为环肺静脉消融线径的右后下壁和右后上壁近房顶处;4例在左上肺静脉内记录到两种不同的肺静脉电位节律,电位分层以及隔离靶点分别为环肺静脉消融线径的左前下壁和左前上壁.结论 同一肺静脉发生缓慢性和快速性肺静脉电位共存现象的原因可能系邻近肺静脉间存在电学连接,亦可能与邻近肺静脉远场电位有关.

  • 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特征分析

    作者:李健豪;宋明才;杨平珍;吴书林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 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调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O.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 vs 3.5%,P<0.01).结论 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O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 射频消融室性早搏治疗特发性和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王祖禄;韩雅玲;梁延春;王冬梅;王耿;王守力;孙鸣宇

    报道射频消融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治疗特发性或心肌梗死(MI)后恶性室性心动过速(VT)各1例.例1女性26岁,因阵发性心悸1年,加重伴晕厥4天入院.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单形室早和短阵VT.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入院后第3天无诱因出现意识丧失,持续约2 min自行缓解,心电图示多形性VT,导致VT的室早形态与临床中频发室早相同.例2男性64岁,急性广泛前壁MI半个月后出现VT,尽管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纠正心力衰竭、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3个月,VT仍频繁发作,VT发作时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有时转为心室颤动,多需直流电复律.2例消融术中均出现频发室早,形态与临床上诱发VT的室早形态相同.例1心室猝发刺激诱发出多形性VT伴阿-斯综合征发作.例2心室程序电生理刺激可诱发出4种形态持续性VT.例1结合激动和起搏标测,在右室流出道消融室早成功;例2在左室间隔部向右室凸出的室壁瘤周围标测到室早时提前体表QRS波50 ms的Purkinje纤维电位,在此处消融室早成功.例1随访21个月无晕厥.例2术后继续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随访10个月无晕厥和持续性VT.结论:在部分特发性或急性MI患者中消融诱发VT的室早可能根治恶性VT.

  • 射频消融室性早搏治疗特发性心室颤动(附一例报道)

    作者:江洪;杨波;唐其柱;刘华芬;黄从新

    报道一例射频消融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治疗特发性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患者男性,23岁.1个月内反复发作晕厥4次,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频发室早.心室晚电位、倾斜试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电生理检查时发作室颤,经300 J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回放12导联心电图可见室颤前有频发室早.采用起搏标测,于右室游离壁起搏产生与室早12导联心电图类同的QRS波,温控50℃,50W,消融120 s,室早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无晕厥发作.结论:消融室颤触发物(室早)可预防室颤的发作.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与消融成功关系探讨

    作者:丁燕生;周菁;任自文;杨俊娟;林文华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射频消融中出现快速心室反应(FVR) 与成功消融的关系。观察IVT在射频消融中出现FVR的表现形式、发生率,成功消融与无效消 融中FVR的特点。28例IVT行射频消融,成功率27/28(96.4%),均无并发症出现。FVR表现 为:①心动过速消融中出现加速室性心律后心动过速终止;②心动过速中间断出现窦性心律 ;③窦性心律中间断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双发或联律、室性早搏。统计结果表明: 有效消融时表现为心动过速在消融中10余秒内终止,恢复窦律,窦律下进一步消融出现③或 直接在窦律下消融出现③,FVR与VT形态相同,且随着消融过程进行,FVR室性QRS波个数由 多至 少直至消失。结论:IVT射频消融中出现FVR很常见,其出现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消融 中FVR表现为室性QRS波形态与VT相同且个数由多至少直至消失为有效消融指标。

372 条记录 16/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