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射频消融治疗老年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

    作者:曹万才;王营;董兆强;黄明慧;张奇志;张琴;王创;邓华

    59例住院行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老年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统计其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各种心律失常治疗总成功率为89.8%,总复发率3.8%,总并发症发生率11.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RFCA治疗老年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有效.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连苗军;陈君柱;陶谦民;陈瑶;郑良荣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 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中的皮肤烧伤观察

    作者:储慧民;龙德勇;刘小青;王京;刘兴鹏;董建增;马长生

    148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6例术后出现背部电极放置部位皮肤烧伤,Ⅰ°烧伤者10例,浅Ⅱ°烧伤者6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单次放电时间、所采用电极板种类及电极板大小可能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相关,而放电次数、盐水灌注速度、背部电极位置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无关.结论:单次放电时间较长、电极板与皮肤的接触不良易引起皮肤烧伤.

  •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心房下部局灶房性心动过速

    作者:李树岩;崔燕;邢玥;李淑梅

    对6例起源于右房下部及3例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房速时心房激动顺序,寻找心房激动早起源点标测与消融,临床随访评价疗效.结果:6例右房下部房速心电图Ⅱ、Ⅲ、aVF、V1导联P′为负,Ⅰ、aVL为正,3例冠状窦口部房速心电图Ⅱ、Ⅲ、aVF及V1导联P′波为负\正双向,Ⅰ、aVL P′低平,不易区别.成功消融靶点双极电图A-P间期40±15 ms.结论:体表心电图可大致区分房速起源部位.

  •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九例

    作者:韩宏伟;苏唏;李振;蒋萍;王三娣

    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对9例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4例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下,4例位于左冠窦内,1例靶点位于左主干内而未行射频消融治疗.随访1个月至1年,6例患者根治,2例明显好转.结论: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T波改变的机制及意义

    作者:王梅;刘凡;王秉臣

    研究行射频消融术(RFCA)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心电图T波的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即刻记录并对比患者心电图,有变化者测量QRS波时限的变化量及12导联T波振幅的变化总量,记录术中消融参数和术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的升高倍数.95例中有32例(45.71%)术后出现T波改变,以右侧旁道多见,隐匿旁道及RFCA未成功者无T波改变.T波的变化量与QRS波的变化量呈正相关(r=0.71,P<0.05).心电图有T 波改变者与无T波改变者其消融参数、cTnI升高倍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FCA术后心电图T波改变的机制是电张力调整的结果,与心肌损伤无关.

  •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对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崔燕;鲁硕;陈桂芳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探讨射频电流对心肌的影响.

  • 心脏summit区室性早搏的电生理特点及导管消融

    作者:孙源君;张树龙

    心外膜左室summit常的消融途径是经冠状静脉系统,但是存在导管不能抵达、阻抗太高和毗邻冠状动脉的局限,当存在上述情况时,除经剑突下途径心包腔内心外膜消融外,可对临近结构进行标测消融,包括:左冠窦(LCC)及LCC瓣下、心内膜的主动脉窦-二尖瓣连接处和右室流出道后部.

  • 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性及消融治疗

    作者:张晓星;马坚

    维拉帕米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中常见的类型,其产生的电生理机制是折返.折返环路的整个成分目前尚未明确,但左后分支及其附近的浦肯野纤维网为折返必备的关键区域,通过相应的电位指引在此处进行射频消融有很高的成功率.近期广泛开展应用的三维标测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折返环路的组成成分,对于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有重要的作用.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曾治宇;冯君;钟伟军;陈隆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简称右室心肌病)伴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治疗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借鉴心肌梗死后室速的消融方法对右室心肌病室速进行传统电生理标测指导消融,成功率低;受外科心内膜切除术的启示,采用基质改良的方法对右室心肌病室速进行消融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弄清.在三维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结合激动标测与基质改良,可能优越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对于右室心肌病室速的消融治疗的指征、标测指标的选择及精确化,有待进一步探讨.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左房房性心动过速和/或心房扑动的研究现状

    作者:陶惠伟;刘少稳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新发的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可发生于几乎所有的房颤消融术式,电生理检查表明大部分的房速、房扑为大折返机制,另一些为局灶性房速.初次消融的消融线出现缝隙可能是出现大折返性房速、房扑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新发的左房房速、房扑再次行消融术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治疗

    作者:李毅刚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后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疤痕相关性室速,发生机制为折返.常规消融治疗时可采取体表心电图定位;起搏、激动、拖带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消融成功率在67%~93%.三维标测系统可弥补常规消融的不足,进一步了解室速的机制和与疤痕组织的关系,其振幅标测和线性消融扩大了对室速治疗的范围和提高了成功率.

  • 上腔静脉电隔离在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作者:张其银;张优;林佳;刘玉平;邹操;陈弹;惠杰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在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PAF患者103例,依据电生理检查及RFCA的结果分为:单纯CPVI组和CP-VI+ SVCI组,随访1年以上,观察AF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人选103例患者共消融120人次,其中11例消融2次,3例消融3次.综合电生理检查及RFCA结果进行分组:单纯CPVI组88例、CPVI+ SVCI组15例.随访期间,共计81例成功,累积成功率78.6%;CPVI+SVCI组13例成功,累积成功率86.7%;单纯CPVI组68例成功,累积成功率77.3%.CPVI+ SVCI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未恢复.结论 SVC是常见的AF触发灶之一,SVCI有助提高行CPVI的PAF患者的消融成功率.

  • 缬沙坦与螺内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

    作者:谭鹏进;商丽华;张涛;徐新华

    目的 观察缬沙坦与螺内酯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房颤复发率及左房大小的变化.结果 三组分别有1、2、7例房颤复发,其中螺内酯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5%vs35%,P<0.05).螺内酯组的左房容积减小幅度较对照组大[(14.1±12.5)ml vs(3.2±8.9)ml,P<0.05].缬沙坦组无类似结果.结论 螺内酯可降低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明显减小左房容积.

  •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作者:刘兴鹏;马长生;董建增;胡福莉;龙德勇;刘小青;方冬平;喻荣辉;汤日波;卢春山;郝蓬;刘晓惠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109例接受CPVA治疗的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PVI).通过对10项临床和消融过程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单次CPVA术后早期(<3个月)复发和晚期(≥3个月)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其中59例为通过单一CPVA法(简称强化CPVA法)实现PVI,50例为通过CPVA联合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法(简称改良CPVA法)实现PVI.49例(45.0%)在术后早期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法是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改良CPVA是独立的预测指标(P<0.001;RR:4.670;95% CI:1.996~10.927).随访9.1±3.5(4~15)个月,33例(30.3%)在术后晚期复发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同时也是晚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亦仅有改良CPVA是经多因素分析确定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6;RR:0.391;95% CI:0.613~0.941).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1例脑卒中.结论 在以PVI作为房颤CPVA治疗的消融终点时,无论是术后早期复发或晚期复发,改良CPVA法均是其独立的预测因素.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迷走反射时肺静脉和心房电位周长的变化

    作者:刘旭;孙育民;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李若谷

    目的 评价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迷走反射对肺静脉和心房电位周长的影响.方法 分析行环肺静脉消融且术中发生迷走反射的12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2例)心内电生理记录资料.分别测定迷走反射前10 s、迷走反射过程中以及迷走反射后60 s时的靶肺静脉电位和冠状静脉窦心房电位平均周长(PVCL及CSCL).结果 12例中5例消融时为房颤心律,迷走反射时平均长RR间期为4 025.42±1 774.35 ms.这5例中,迷走反射时PVCL及CSCL较迷走反射前明显缩短(分别为168.80±47.00 ms vs 174.80±46.41 ms;176.80±43.03 ms vs 181.80±40.90 ms,P均<0.05).消融时为窦性心律者中,迷走反射后PVCL及CSCL较迷走反射前明显缩短(分别为882.86±86.74 ms vs 1 267.14±214.53 ms,880.00±92.92 ms vs 1 261.43±209.95 ms,P均<0.05).结论 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迷走神经兴奋时,肺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心房颤动波周长明显缩短,提示迷走神经兴奋可能在驱动或者加速肺静脉电位传导中起一定作用.

  • 持续性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的抗凝治疗

    作者:周京敏;刘少稳;聂振宁;林佳雄;吴鸿宜;周俊;蔡乃绳;葛均波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方法 2004年7月到2006年1月连续收治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64例,导管射频消融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所有患者术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比率2.0~3.0 维持至少3周.术中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肝素5 000~8 000 U 或75~100 U/ kg,以后每小时追加1 000U 或12 U/ kg.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 持续性房颤患者中1例术中心腔内超声发现消融时消融导管顶端血栓形成,术后无血栓栓塞表现,3例术后出现血栓栓塞表现,血栓栓塞发生率4.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未见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两组病例血栓形成和栓塞比较有显著差异(4/64 vs 0/84,P=0.033).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易血栓形成和栓塞,应加强术中及术后肝素抗凝治疗.

  • 单用消融电极标测和消融左侧隐匿性旁道

    作者:黄国明;丁仲如;王洪如;乔怀宇;涂晓文;余小琴

    目的 单用消融电极于二尖瓣下直接标测(不放置冠状窦电极)对35例左侧隐匿性旁道进行射频消融.方法 右室心尖起搏下用消融电极沿三尖瓣口标测,确认旁道不在右侧后,将消融电极送至二尖瓣下进行标测和消融.结果 34例左侧隐匿性旁道标测到消融靶点,33例消融成功,1例消融失败,1例复发.与使用冠状窦电极标测相比,消融电极直接标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增加.结论 单用消融电极可标测和消融左侧隐匿性旁道.

  • 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谭海斌;杨希立;温旭涛

    目的 总结和分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经验.方法 连续78例房颤患者采用肺静脉开口部节段性消融(SPVI)40例和三维电解剖标测(EnSite3000)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CPVA)38例,统计其发生并发症的例数和类型.结果 发生主要并发症14例,其中急性心包压塞3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肺静脉狭窄5例,严重皮下血肿并出血性休克1例,急性左心衰1例,心包及胸腔积液3例.SPVI组和CPVA组各发生并发症7例.SPVI组主要为肺静脉狭窄(5例),CPVA组主要为心包及胸腔积液(3例).除肺静脉狭窄外,其余并发症均得到了相应的纠治.结论 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并发症的发生与消融方法 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关;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可得到纠正.

  • 心功能障碍患者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侯应龙;陈漠水;苏雨江;陆士娟;邢波;杜子军;俸永红;梁其贵;杜日映;娄兹谟

    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心功能障碍患者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对36例不同程度心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药物或介入方法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功能、RFCA根治心动过速.结果:经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改善1~2级,恢复至NYHAⅡ~Ⅰ级以上.首次消融成功33例,成功率91.7%(33/36).未成功的3例中,2例(1例左中间隔旁道及1例右前壁旁道)行第2次消融成功,1例不纯性心房扑动消融2次均未成功改服胺碘酮疗效确切.总成功率97.2%(35/36).6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有4例行左前降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2例行RFCA后心绞痛不再发作.2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者有1例同期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择期外科换瓣.经6.4±2.4(2~10)年的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认真做好围术期处理,心功能障碍患者心动过速的RFCA治疗同样具有高成功率和高安全性.

372 条记录 15/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