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介入再通治疗及其对改善心功能和远期预后的疗效

    作者:盖兢泾;盖鲁粤

    心肌缺血和坏死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是否出现心力衰竭与缺血和梗死的面积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时早期溶栓可以使40%~70%的冠状动脉开通,从而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由此奠定了冠状动脉闭塞和再通的理论基础[1-2].然而,超过佳再通时间梗死动脉仍然闭塞的患者,晚期介入治疗是否获益仍有很多争议.一些研究认为,心肌梗死的晚期(12 h至6个月)介入开通治疗仍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即使已经超过了心肌梗死后挽救心肌活性的佳期限[-6].但是,临床上有些患者闭塞的冠状动脉开通后,心力衰竭症状并没有缓解,心脏持续扩大,病死率并没有降低;而有的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持续闭塞,但是没有太多的临床症状,活动耐力基本不受影响,寿命不受明显影响.

  • PCI 对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形成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

    作者:唐良秋;徐新;马绍椿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慢性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1-01~2003-12经冠脉造影证实慢性冠脉闭塞病变伴侧支循环形成且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36例,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Ⅲ级,行PCI 30例,成功24例列为再通组,未成功的6例与未行PCI 6例共12例列为未通组,两组进行临床及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评价PCI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术前相比,24例血运再通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左心室收缩功能(LVEF)较前改善,3个月时改善更明显,与未通组相比,左心室收缩功能(LVEF)的改变亦呈现显著性变化.结论:PCI能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症状及左心室收缩功能.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经桡动脉行对侧血管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研究

    作者:龚新宇;周玉杰;陈郁生;何东方;刘宇扬;杨清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绕动脉行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1例经股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10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1例失效,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进行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判断导丝位置是有效安全的途径.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经桡动脉逆行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一例

    作者:缪绯;刘映峰;傅强;何雏娟;张培东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li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点.南于CTO解剖结构上的特点,采用常规正向导丝技术的手术的成功率多在50%~60%.对部分经正向导丝无法成功的病例,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由于逆向导丝操作技术非常复杂,还没有被广泛采用.本文介绍对CTO患者经桡动脉单导管逆行导丝技术行PCI成功一例.

  • 克服球囊不能通过慢性闭塞病变的新方法: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附二例报告

    作者:李悦;盛力;李俭强;公永太;孙党辉;李爽;邓先柱;李为民;薛竟宜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导丝通过闭塞病变而球囊不能通过是导致PCI失败的常见原因,约占CTO病变PCI患者的10%[1]。解决方法包括更换更强支撑力的指引导管、应用子母导管技术、球囊锚定技术、Tornus导管和斑块旋磨技术等[2-7]。更换支撑力更强的指引导管需导丝重新通过闭塞病变;子母导管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管腔直径足够大,且有损伤冠状动脉的风险[8];边支球囊锚定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有直径≥2 mm的分支血管;Tornus导管能提供更强的推送力和通过能力,但费用较高[9];而斑块旋磨技术主要用于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导丝操控性较差,有时不能再次通过闭塞病变。Hu等[10]报道的“wire-cutting”技术,主要针对于导丝能够通过而球囊不能通过的CTO病变。即在两根导丝通过病变后,沿其中一根导丝送入球囊至闭塞病变近段斑块纤维帽处,高压扩张压迫并行导丝,然后短促而快速回撤被压迫的并行导丝切割斑块。该方法操作过程中存在指引导管深插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和导丝断裂风险。笔者原创性提出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seesaw balloon-wire cutting technique)(图1),并通过以下2例报告介绍该技术。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逆向技术

    作者:李成祥

    由于传统的低成功率和再狭窄、再闭塞高发生率,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的堡垒。手术器械和导丝通过技术的新发展显著增加了CTO病变PCI的成功率,并保持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特别是与单纯的前向导丝技术相比, CTO逆向技术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大多数介入医师在临床中会发现,有些病例逆向途径较正向途径能提供更大的优势,但也有较多的病例因为缺乏合适器械或有效技术技巧未能实施逆向途径。本文就CTO逆向技术治疗现状结合自身经验,对侧支循环选择、导丝通过和CTO通过技术进行详述,希望对介入医师有所帮助。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玉善;张燕;李靖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心内科住院患者8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均为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根据是否对CTO病变行PCI治疗,将患者分为PCI治疗组(n=48)和药物治疗组(n=40).于CAG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校正的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患者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差异.结果 两组CAG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G术后1周时两组LVEDVI、LVESVI、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时PCI组LVEDVI较术前显著降低,LVEF显著提高;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PCI组LVEDVI进一步降低,LVEF进一步提高.结论 PCI能够改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CTO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左心室重构.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诊断的评价

    作者:郭小楠

    目的:评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8月到2013年9月在西安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诊治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20~80岁。同期选择本院检查的非慢性闭塞病变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观察组中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出闭塞疾病82例,未检出8例;而对照组中心肌灌注显像正常87例,显示闭塞病变3例(心肌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闭塞疾病的敏感性为91.1%,而特异性为96.7%,阳性预测值96.5%,阴性预测值为91.6%。结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诊断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 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曾勇;朱文玲;黄超联;沈珠军;张抒扬;郭丽琳;倪超;方理刚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对患者左心室射血功能、室壁运动的影响.方法 83例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平均闭塞时间(4.6±11)个月]因心绞痛行介入治疗,其中支架置入率为74.7%.介入治疗前以及术后(6.9±2.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价左室局部室壁运动.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治疗前57.3%±14%提高至随诊时的63.4%±11%(P<0.01).患者左心室室壁运动以及心绞痛在成功进行介入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可使闭塞冠状动脉开放,从而明显提高左心室的射血功能,改善缺血心肌的室壁运动.

  • 经双侧桡动脉途径对照造影行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研究

    作者:彭育红;杨丽;齐书英;何振山;汝磊生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经双侧桡动脉途径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定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07年6月本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CTO患者中存在对侧侧支循环的4例患者,经一侧桡动脉送入导引导管,经另一侧桡动脉送人造影导管,通过对侧造影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是否在真腔,证实导丝在真腔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 4例均经对侧造影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中均未发生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经双侧桡动脉途径对照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位置足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 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255例临床分析

    作者:田兵;隋立有;马颖艳;关绍义;徐凯;刘海伟;韩雅玲;荆全民

    目的 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2004年8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CTO病变患者.患者因正向导丝通过闭塞血管失败或冠状动脉造影(SCA)后估测正向导丝通过闭塞血管困难,并且侧支循环交通血管良好的冠状动脉CTO患者采取逆向导丝技术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并进行术后随访.总结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255例患者,共开通CTO病变血管255支,平均闭塞时间为(4.35±3.98)年.其中左前降支(LAD)闭塞病变117例,右冠状动脉(RCA)闭塞病变132例,闭塞病变均有2~3级逆向侧支血管供血.术中平均应用造影剂(320.0±65.6) mL/例,药物洗脱支架平均(57.67±19.86) mm/例.一次手术成功率220例,再次手术成功20例,失败15例.88.9%患者采用右桡及右股动脉路入,11.1%应用双股动脉路入并使用8 F(1 F=0.33 mm)指引导管.术后患者均规律服用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并进行了电话和临床随访6~12个月,其中91.4% LAD CTO病变开通后患者心功能较前改善;86.1% RCA CTO开通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15例手术失败患者有1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心绞痛症状,行SCA检查示RCA支架100%闭塞,并成功接受二次逆向导丝,手术成功;患者术后无心血管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结论 多数正向导丝技术无法完成的冠脉病变,逆向导丝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发现及选择那些具有良好侧支循环及逆向通道的冠状动脉CTO病变进行逆向导丝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并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 经桡动脉微导管联合对侧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于宏颖;段丽敏;黎辉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术中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06~2010-06对28例CTO病变患者,应用微导管联合双侧造影技术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增加导丝支撑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8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20例,手术成功率为71.4%.结论:微导管联合双侧冠脉造影技术提高CTO病变介入成功率.

  • 影响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新生内膜生成的因素

    作者:刘慧竹;张瑞岩

    药物洗脱支架(DES )较金属裸支架显著减少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然而影响置入支架术后新生内膜的各种生物因素和器械因素在DES时代依然影响术后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新型DES通过革新支架材料及构造、涂层材料等以减少血管损伤,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疾病状态仍是DES置入术后临床预后的挑战。

  • 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分析

    作者:刘鸣;钱菊英;刘学波;葛雷;张峰;张少衡;王翔飞;王齐兵;樊冰;葛均波

    目的 探讨非梗死相关血管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否增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风险,及风险是来源于CTO病变自身抑或是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7年12月期间连续入院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比较合并及不合并CTO病变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临床及急诊介入手术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发生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接受急诊PCI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STEMI患者185例,其中合并CTO病变(CTO)组20例(10.8%).住院期间,CTO组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发生率为65.0%,显著高于无合并CTO病变(无CTO)组的37.6%(P=0.02);急诊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机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的构成比为85.0%,显著低于无CTO组的93.3%(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0.511土0.120,显著低于无CTO组的0.582±0.995(P=0.02);MACE发生率为30.0%,显著高于无CTO组的10.9%(P=0.02).CTO病变不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发生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CTO病变的STEMI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广泛及严重,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风险增加,因此导致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风险增大,但它不是影响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合并CTO病变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明显减低,提示长期预后不良.

  • CTO患者经双侧桡动脉行PCI术中的观察与配合

    作者:孙宁;张彩英;郭莹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 CTO)患者经双侧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中的观察护理配合措施。方法择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CTO患者30例,经一侧桡动脉送入指引导管,经另一侧桡动脉送入造影导管,通过双侧造影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是否在真腔,证实导丝在真腔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护理配合。结果30例均经对侧造影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中均未发生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术中密切配合医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经双侧桡动脉行CTO介入治疗的重要保证。

  •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闭塞病变46例疗效观察

    作者:肖丽梅;钱宝堂;余海

    目的 探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后对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室壁运动的影响.方法 46例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测定射血分数,评价左室局部室壁运动.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由治疗前的(55.3±0.23)%,明显提高至治疗后的(66.5±0.22)%(P<0.05).患者左室室壁运动在介入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结论 介入治疗可使闭塞冠状动脉开放,从而明显提高左心室的射血功能,改善心肌的室壁运动.

  • 对侧造影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中的临床应用(附10例病例报告)

    作者:廖祥中;陈朝晖;田克均;谢东明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中,经对侧冠状动脉造影定位导丝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CTO,且病变远端有对侧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在导引导管及导丝到位后,穿刺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在对侧冠状动脉放置造影导管,在操纵导丝通过病变处时借助桡动脉或左侧股动脉造影使靶血管远端显影,判断导丝是否在靶血管腔中.结果:8例成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2 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对侧血管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是判断导丝位置是否在靶血管腔内的安全而有效的途径,有助于提高CTO介入治疗成功率.

  • 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行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研究

    作者:谢东明;廖祥中;周爱琴;廖永玲;阳贻红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延长后送入微导管致闭塞病变近端,撤出软导丝后,利用微导管换用不同CTO专用导丝,精细调控导引导丝方向,调整导引导丝头端硬度以及利用微导管行高选择性造影.通过闭塞病变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术.结果:1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1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尹晓姝;洪浪;王洪;尹秋林;李林锋;李彬;黄勤;蔡新勇

    目的 观察和分析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的临床和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提高危重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住院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202例,对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功能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2例患者共处理冠状动脉CTO病变272处,成功开通240处,CTO病变的PCI开通率为88.2%(240/272),并发症少,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有显著的改善,术后心绞痛缓解率100%.结论 介入治疗干预CTO病变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可改善长期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 冠状动脉CTA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闭塞段长度评价的准确性研究

    作者:王焱辉;贺毅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A测量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9月73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血管完全闭塞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测量闭塞血管段长度.结果 造影示闭塞段血管平均长度(22.4±18.7)mm,CTA测量闭塞段血管平均长度(21.3±14.0)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630).CCTA检查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在CTO病变长度测量上无差异,可准确测量闭塞段长度.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