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培训PICC置管技能中的影响因素及常见问题

    作者:严加洁;何金爱;廖秋英;黄果花;李倩玲;刘玉瑶

    目的:探讨护士初次学习PICC置管技能过程的影响因素与常见问题,为护士PICC置管技能培训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8月~2013年8月,对15名护士进行 PICC置管技能培训,按自制的《PICC穿刺操作评价表》对护士操作的每一例置管过程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护士掌握置管技能的因素。结果15位护士共操作置管225例,每位护士穿刺操作平均分数与学习环境月平均置管例数呈正相关(P<0.05),与操作平均间隔时间呈负相关(P<0.05)。常见问题有术前未指导患者配合动作、穿刺成功退出穿刺针芯时按压血管手法不正确、导管尖端异位和一次穿刺失败。结论护士在学习PICC置管技能期间,所在科室的月平均置管例数、护士置管操作间隔天数会影响其学习PICC置管技能。

  • 超声在小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林熹;江湖;蒲亨萍;曾广会;江滢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PICC可减少刺激性药物对患儿血管的损伤,又保证了静脉给药和胃肠外营养的供给,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静脉通路[2-3].

  • 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张建红;吴宏荷;高红娟

    目的 探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并纳入研究的8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体表标记预测留置长度法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应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行PICC尖端定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有助于提高P1CC尖端到位精准率,降低置管并发症,值得推广.

  • 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改变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李黎;陈月香;李向君;张燕

    目的 探讨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的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例患者应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行PICC置管术,观察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分析出现双峰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向P波的引出率及定位准确率.结果 185例患者中,Ⅱ导联出现特征性高尖P波共173例,引出率为93.5%,其后同时出现双向P波的共127例,引出率为68.6%,定位准确率97.1%;在高尖P渡出现之前就已出现双峰P波的共96例,引出率为51.9%,定位准确率为96.9%;12例患者没有引出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其中7例患者只引出了双峰P波,这7例患者导管尖端均能准确定位.结论 双峰P波可以作为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补充定位条件,与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同时作为导管尖端定位的依据,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中具有积极意义及广泛应用前景.

  • 心电图定位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李芃

    目的 探讨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入患者329例,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技术完成PICC置入.结果 本次研究的329 233例置管过程中心房内心电图显示高P波,73例经调整体位后出现高P波;9例置管术中调整导管位置后出现高P波,14例无高P波显示.所有患者中2例无高P波患者经X线却认为异位,余均确定位置正确.结论 使用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能够使操作者在无菌区域未破坏情况下及时发现异位,及时调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白血病患儿PICC导管破损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慧敏;王敏;陈毓雯

    目的 对白血病患儿使用PICC导管过程中发生导管破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PICC置管及维护记录表,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 129例置管患儿,其中102例PICC导管发生破损,分别从患儿性别、年龄、置管时间、导管型号及置管位置分析破损原因.结果 102例PICC导管破损患儿中,男女置管破损率、导管型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部位、各年龄段、带管天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除性别与导管型号外,患儿的置管部位、年龄因素、带管时间均与导管破损关系较为密切.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破损,保障患儿的带管安全.

  • 超声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恶性肿瘤患者PICC早期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

    作者:陆美艳;沈晓莉;姚惠芳;李卫卫;王芹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早期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81例,根据置管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1例,行超声引导联合改良赛丁格(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MST)下PICC置管;对照组40例,行M S T下PICC置管。统一于置管后第15天予置管侧上肢进行血管彩超检查,观察两组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2.4%(1/41),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17.5%(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超声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有助于控制早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形成。

  • 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作者:王萍;金立秀;李海凤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期间所致静脉炎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108例行PICC置管患者中,10例发生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 10例发生静脉炎患者中,贵要静脉5例,头静脉2例,肘正中静脉3例;评估静脉炎Ⅰ级2例,Ⅱ级7例,Ⅲ级1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后2~4 d全部治愈.结论 应用PICC期间,做好患者的全面评估,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及置管后的病情观察,对可能出现静脉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尽早干预,是规范、成功使用PICC的关键.

  • 以气管隆突为标识的PICC尖端定位研究

    作者:贾怡;刘琼芳;张晓霞;何苗;付岚

    目的 探讨正确的PICC尖端位置,确保导管功能和患者安全.方法 以气管隆突为标识的导管尖端“中心静脉”定位,包括上腔静脉和卡沃-心房交接处两部分.上腔静脉和卡沃-心房交接处在标准后前位胸片上,界定为气管隆突之上3 cm和气管隆突之下5 cm的区域.导管尖端位于这一区域内判定为“中心静脉”,导管尖端未在这一区域内判定为“非中心静脉”.置管护士和放射科主治医师同时、独立评价所有导管尖端,两人评价不一致的导管尖端,由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第三方评价,并以第三方评价结果为准.导管尖端定位情况采用百分率描述.结果 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占76.8%(229例),位于非中心静脉的导管占23.2%(69例).异位部位由高到低分别为:无名静脉23例,颈内静脉21例,右房16例,锁骨下静脉5例,腋静脉4例.结论 以气管隆突为评价标识的导管尖端评价结果显示,床旁盲穿PICC中心静脉定位率不甚满意.建议开展设计严谨的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方面的研究,尽量提高导管中心静脉定位率.

  • 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分析

    作者:连莲淑;陈雯雯;郑淑敏;郭舒文;杨钊斌

    目的 探讨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 对137例2009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几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贵要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优于大隐静脉(P<0.05),经大隐静脉留置PICC管的异位率较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低(P<0.05).而两组在留置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早产几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各有优劣,应根据患儿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 一例 PICC 导管体内破损发生化学药物迟发性损伤的护理

    作者:冯玉玲;田莉莉;叶琳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输液工具,已成为化疗输液的安全通道[1]。PICC 优点是极大减少了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导管不易滑出、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留时间长等[2]。但有报道[3-4]指出,导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有0.67%~35%的患者会发生体外或体内不同部位的断裂,从而使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而发生药物外渗。2014年10月我院1例肘上 PICC 带管近5个月患者,在后一次化疗时发生 PICC 导管体内破损使化疗药物外渗,1周后引起迟发性皮肤损伤的案例,经过3周严密观察和对症处理后组织损伤修复,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 一例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置入上腔静脉滤器并保留导管患者的护理

    作者:徐文洁;鲍爱琴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近年已被国内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作为中心静脉导管,易引起导管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研究[1]发现,PICC相关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32%~64.52%,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严重的并发症是因血栓脱落引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 压迫器对血小板低下PICC穿刺患者止血压迫效果观察

    作者:徐海珍;王黎梅;陈蓓蕾;富琴燕;蒋丽君

    目的 探讨压迫器对血小板低下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患者止血压迫效果.方法 根据人院顺序将我院收治的86例血小板低下行PICC穿刺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自制压迫器止血方案,对照组实施压迫穿刺点止血方案,比较两组止血压迫效果、患者负面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变化及穿刺点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穿刺后观察组24 h内0级、Ⅰ级出血概率较对照组明显高,而Ⅱ级、Ⅲ级出血概率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CD-RISC评分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穿刺点感染几率较对照组低.结论 自制压迫器对血小板低下PICC穿刺患者的止血效果明显,能降低术后穿刺感染几率,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改良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观察

    作者:刘姝莉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改良后的固定效果.方法:选取51例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导管采用改良的“C”型固定方法,同时选50例采用传统“S”型固定方法固定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堵管、脱管、导管断裂、移位、置管处感染、导管压迫皮肤等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用“C”型改良固定方法固定效果良好,可避免导管断裂、移位、脱管、堵管现象,减少了置管处感染,值得临床推广.

  • 采用普通钢针、静脉留置针及PICC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比较

    作者:宋玲琴;李小宁;王西京;强水云

    目的:比较普通钢针、静脉留置针及PICC这三种方式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与严重性.方法:分析我科1年来271例患者行1352周期化疗所致的静脉炎.结果:三组两两间经秩和检验,P均<0.05,静脉炎级别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钢针组静脉炎级别高,留置针组次之,PICC组静脉炎级别低.结论:采用PICC及静脉留置针化疗能明显减少或减轻静脉炎的发生.

  •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作者:曹莉;蒋玲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应用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回顾性分析置管方法、置管后护理及导管应用情况.结果 共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行PICC,1次穿刺成功36例,2次穿刺成功6例,1次成功率85.7%,平均置管时间22天,其中长37天,短4天(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家长放弃治疗).机械性静脉炎1例,因输液中断发生导管堵管1例.拔管后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41例,结果均阴性.结论 PICC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插管过程出现合并症少,术后易于固定,在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 93例婴幼儿PICC置管在儿外科中应用的护理体会

    作者:彭姚;杨立利

    目的:提高PICC在儿科中的应用,减少PICC并发症.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入我科符合置入PICC适应症的并置管的93例患儿,总结分析PICC置管在儿科中的应用及护理.结果:PICC一次穿刺成功34.4%;2-5次穿刺成功47.3%;6-10次穿刺成功16.1%;大于10次穿刺成功2%;穿刺失败2%.置管后的并发症:穿刺点出血10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异位2例.结论:对于肿瘤化疗、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及危重症等患儿,可明显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康复,为患儿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

  • 肿瘤医院专科维护护士对降低乳腺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黎;田孟真;庞静;黄小莉;王岩;陈玲

    目的 分析肿瘤医院专科维护护士对降低乳腺癌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评价,探讨肿瘤医院专科护士维护对提高乳腺肿瘤患者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化疗行PICC的乳腺肿瘤患者100倒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化疗行PICC的乳腺肿瘤患者100例为观察组,观察组100例患者均由专科护士进行PICC维护,对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进行比较.结果 PICC专科维护护士实施PICC维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专科维护护士可降低乳腺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率,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带管时间,从而提高PICC护理质量.

  • 1例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明先;李琴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输液工具,已成为化疗输液的安全通道[1].拔管是PICC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拔管困难又是拔管时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340%~0.965%,尽管发生率低,若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导管断裂、血管组织损伤甚至医疗纠纷等不良后果[2].2016年6月我院1例肘上PICC带管近6个月患者,在完成后一次化疗后出现拔管困难,现将原因分析和对策报道如下:

  • PDCA管理模式在侵蚀性葡萄胎化疗PICC置管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薛继莲;李趁心;许淑仙;杜俊利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侵蚀性葡萄胎化疗PICC置管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侵蚀性葡萄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常规护理的54例PICC置管病人设为对照组,2015年11月—2017年6月采用PDCA管理的76例PICC置管病人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病人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DCA模式对侵蚀性葡萄胎化疗留置PICC病人实施管理可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228 条记录 11/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