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周围表面 细菌定植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心菊;侯惠如;孟凡慧;徐月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穿刺点周围表面细菌定植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PICC维护的老年肿瘤患者142例,单因素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并对穿刺点周围表面定植菌进行培养分析,将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阳性,占29.58%.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男性、穿刺点增生、导管外露长度>4 cm、血小板计数异常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周围细菌定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6.042、0.204、0.265和7.594.结论 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时应采用心电图定位,将外露长度控制在4 cm以内,对患者血小板计数进行观察,加强健康教育,以减少细菌定植,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 地塞米松注射液湿敷治疗PICC置管处湿疹的效果观察

    作者:周惠雅;杜华艳;殷湘洁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注射液湿敷对PICC穿刺点局部湿疹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处局部湿疹的患者随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生理盐水10mL湿敷与皮炎平软膏外涂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运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加生理盐水10mL湿敷,获得满意疗效。实验组显效41例,有效4例,缓解率为90%,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5例,缓解率为32%,无效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 P<0.01)。结论: PICC管周围皮肤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生理盐水10mL湿敷效果显著。

  • 红外线治疗对肿瘤患者 PICC 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黎葵金

    目的:观察红外线理疗(TDP)预防肿瘤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35例因 PICC 置管出现械性静脉炎患者均接受红外线理疗。结果:机械性静脉炎的治愈率100%。结论:TDP 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 PICC 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经济费用支出。

  • PICC安全维护模式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应用

    作者:贾雪燕

    目的:提高留置PICC患者化疗间歇期维护的安全性.方法:对留置PICC患者实施专职护理,标准的PICC维护和患者教育等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结果:46例患者均未发生护理有关的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严格执行PICC维护模式,保证化疗间歇期PICC导管留置患者的安全,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方案和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措施.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长度的两种体外测量方法比较研究

    作者:郑红军

    目的:探讨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的测量准确性,以制定出一种较准确的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109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7例,B组52例.A组采用患者平卧,术侧上肢与躯干成900,从穿刺点至右侧锁骨头,再反折垂直向下至第二肋间隙.B组采用患者平卧,术侧上肢与躯干成450角,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肱骨小结节,至右侧锁骨头,再反折垂直向下至第二肋间隙.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适位置的成功率.结果:A组置入适位置51例,成功率94.44%,置入上腔静脉54例,成功率94.74%;B组置入适位置19例,成功率47.50%,置入上腔静脉40例,成功率76.92%.A组PICC导管置入适深度的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患者平卧,术侧上肢与躯干成900,从穿刺点至右侧锁骨头,再反折垂直向下至第二肋间隙的测量方法准确,可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 气囊式创口贴在PICC置管后穿刺点压迫止血中的应用

    作者:杨韵洁

    目的 探讨气囊式创口贴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行塞丁格+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PICC置管成功后,采用常规方法固定,观察组采用气囊式创口贴加压固定止血,比较两组穿刺点渗血率和肢体肿胀程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点渗血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肿胀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囊式创口贴用于PICC置管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效果好,上肢肿胀的发生率低.

  • 模拟人体温度环境下经PICC输注营养液的实验室观察

    作者:顾冬梅;吴娟;施春华;单君

    目的 探讨模拟人体温度环境下通过不同滴速经PICC输注营养液不同时间段的管道通畅情况.方法 应用电热恒温水槽模拟人体温度环境,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以60 ml/h及120 ml/h的速度经PICC各输入静脉营养液10袋,观察0,6,12,18,24h的滴速变化,了解PICC输注营养液过程中有无脂肪沉积形成内鞘而影响滴速.结果 观察组经PICC输注静脉营养液时,0h滴速为(102.7±12.95)ml/h,6h滴速为(104.7±17.61) ml/h,12h滴速为(101.4±14.26) ml/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2,P>0.05);对照组以60 ml/h速度经PICC输注静脉营养液时,0h滴速为(101.4±11.51)ml/h,6h滴速为( 103.6±13.44) ml/h,12h滴速为(106.8±18.84) ml/h,18h滴速为(103.8±18.34) ml/h,24h滴速为(101.9±15.05)ml/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2,P>0.05).结论 PICC输注营养液导管堵塞的非血栓因素不一定是脂质的沉积形成内鞘,可能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或其他因素有关.

  • 施乐扣皮肤保护膜在PICC维护时使用情况的调查

    作者:陈苏;孙玲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在PICC维护时使用施乐扣皮肤保护膜的认知及使用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施乐扣在临床PICC维护中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PICC维护时施乐扣皮肤保护膜使用认知及现状调查问卷,对255名湖北省市、县级各级医院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省部级、市级三甲大型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对施乐扣皮肤保护膜使用目的及方法的认知程度高于地市级、县级医院的护理人员,如在知晓皮肤保护膜、保护膜使用要点及特殊情况操作要点方面,省部级、市级三甲医院的认知率分别为93.9%,84.8%和79.5%,明显高于地市级、县级医院的58.5%、49.6%和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4.87,36.27,15.15;P <0.01).结论 护理人员对PICC维护时施乐扣皮肤保护膜的认知程度总体有待提高,在护理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对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的PICC维护知识进行专门培训,使新技术在临床得以安全的推广.

  • 肿瘤患者PICC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

    作者:余春华;李俊英;符琰;徐琼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寻找预防PICC导管堵塞的有效护理措施,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方法 对521例PICC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输入液体成分、封管间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堵塞有无相关性.结果 521例PICC患者发生导管堵塞39例(7.49%),其中完全性堵塞21例(4.03%),部分性堵塞18例(3.45%);男性28例(7.78%),女性11例(6.9%);<45岁9例(6.21%),≥45岁30例(7.98%);输液期间导管堵塞25例(4.8%),其中输入大分子药物堵塞20例(11.83%)、小分子药物堵塞5例(3.45%),输液间隙期导管堵塞14例(2.69%),其中间隔1d封管堵塞4例、间隔2d堵塞4例、间隔3d堵塞6例;导管留置时间<60d者发生堵塞11例(5.79%),留置时间≥60d者堵塞28例(8.46%).PICC导管堵塞与患者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入的液体成分、输液间隙期封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90,9.847;P <0.01).结论 患者输入的液体成分、输液间隙期封管时间与导管堵塞有相关性,针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PICC通畅性,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 规范导管维护措施预防早产儿PICC堵管的效果

    作者:钟春霞;宋霞梅;赵宏;黄琼;吴凯;王丽姿;陈玉平

    目的 探讨规范导管维护措施对早产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堵管的影响.方法 2009年5月后对留置PICC的早产儿实施规范导管维护措施,比较干预前后PICC堵管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早产儿PICC堵管发生率从干预前的13.85%下降到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09,P<0.05).结论 规范导管维护措施对预防早产儿PICC堵管有明显的成效.

  • 外用应急软膏在PICC置管后静脉炎急性期的应用效果

    作者:张玲;黄冰;文琼;王静;胡慧敏

    目的 评价外用应急软膏在PICC置管后致静脉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在PICC置管预处理后仍出现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9例改用外用应急软膏涂抹,对照组37例继续采用金黄散蜂蜜膏外敷.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急性期红、肿、热、痛症状缓解率为87.2%,对照组为6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27,P<0.05).结论 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及早使用外用应急软膏,能有效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值得推广.

  • 介入微导丝应用于PICC导管异位复位中的效果

    作者:管海丽;董平;曹琳琳;顾永芳;吴香菊

    目的 探讨介入微导丝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异位复位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94例患者按是否采用微导丝在DSA引导下调整PICC导管异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试验组通过置入微导丝,在微导丝指引下对异位的PICC导管进行复位.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调整患者体位,盲法送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复位成功率,复位操作时间及机械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一次复位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3.38%,试验组复位操作时间为4min,对照组为5min,试验组复位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2.7%,对照组为2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529,7.400,Z=-1.989;P<0.05或P<0.01).结论 应用介入微导丝调整PICC导管异位,具有高复位率,能快速复位,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优势.

  • 前列地尔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琳;刘艳杰;邓牡红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对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静脉血柃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137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置管后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还给予前列地尔10 ug 1次/d,连用3 d.2个月后所有患者经血管超声检查确定是否有血栓形成,比较2组患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前列地尔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列地尔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作为有效的预防手段.

  • 综合护理在 PICC 置管及维护中的应用

    作者:郭迎春;郭飞;陆坦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PICC置管及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5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8%;对照组发生静脉炎6例,静脉血栓4例,导管相关感染3例,导管堵塞5例,导管破损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8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5,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98.92%,满意度为97.85%,高于对照组的82.61%和73.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82,5.846;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置管及维护期间实施综合护理,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及其满意度的提高。

  • 个性化护理在癌症患者化疗期间PICC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刘闫;杜丽娜;王国华;张蕾;苑蕾;王星力

    目的 讨论个性化护理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行化疗并PICC置管患者个性化护理质量管理中,选取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强护士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培训,对患者实行全方位的个性化护理质量管理,与55例患者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护士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及PICC置管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加强护士的个性化护理质量培训后,护士整体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成绩明显上升,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37,2.434,2.674,2.635,2.360,3.120;P<0.05),实验组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情况明显减少,降低了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2/41比6/55)和CRBSI(2/41比8/55)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值分别为3.891,4.258;P<0.05).结论 在临床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实行个性化护理质量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借鉴应用.

  • 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用于PICC封管的效果

    作者:史广玲;刘夕珍;谈玲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肝素封管液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封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82例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分为A组(使用浓度为10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42例、B组(使用浓度为50 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46例、C组(使用浓度为75 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50例和D组(使用浓度为100 u/ml的肝素封管液进行封管)44例.记录四组PICC堵管率、导管留置时间和置管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T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四组患者堵管发生率分别为26.19%,23.91%,24.00%,2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P >0.05),四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57.00±14.27)d,(56.59±13.82)d,( 57.56±14.55)d,(58.04±14.0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0,P >0.05),D组患者置管前APTT值为(27.12±3 93)s,置管后(32.98±5.24)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1);D组患者置管前TT值为(17.06±1.55)s,置管后(20.04±3.01)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P<0.01).结论 使用浓度为10 U/ml的肝素封管液对PICC进行正压封管,既不会增加PICC堵管风险,又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

  • PICC穿刺部位选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丽君;冯毕龙;欧阳艳琼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s,PICC)综合了中心通路和外周通路的优点:床旁置入,安全侵入性小,与各种药物兼容性好,并发症较少,可长期使用[1].凭借其独特优势,PICC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与此同时,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日益凸显.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与穿刺部位密切相关.如何降低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是目前护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ICC穿刺部位选择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集束化干预措施

    作者:董建英;宋峰;张秀英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新生儿建立了可靠的静脉通路,既保证了治疗、抢救工作的正常进行,又减轻了患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1],尤其是避免了高营养药物、钙剂、血管活性药物等液体外渗导致的组织水肿、坏死、瘢痕、挛缩等不良后果,进而规避了护理纠纷.

  • PICC置管档案记录的分析与改进

    作者:夏季清;苏迅;乔爱珍;任兴华

    目的 了解《PICC置管患者记录档案》的书写与留存情况,探讨和完善PICC置管档案的管理模式,为科研和教学提供系统资料.方法 通过调取查阅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我院各科室PICC置管的电子医嘱,统计各科室使用PICC导管的数量.采用病历统计调查法,对在此期间使用导管数超过120根的科室进行《PICC置管患者记录档案》收回,并对收回的档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ICC治疗小组置管数量858根,收回档案858份,记录档案的留存率100%,血液病科、中医科、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档案留存率分别为66.93%、11.99% 、98.80%、62.7%.所有科室均有记录项目不全的档案,缺项档案占总档案数15.92%.结论 我院PICC置管档案的记录与管理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加强护士PICC相关知识、病历书写技能培训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制定更加完善的PICC管理制度,降低记录的缺陷率,保证记录档案的书写质量和完整留存.

  • 便携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盒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安志洁;李溟;陈鹏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y inserted centralcathcte,PICC)在肿瘤科患者行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肿瘤化疗等方面有广泛的临床应用.由于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需长时间留置在静脉中,少则7d多则1年,因此要定期对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228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