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与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头端位置判断

    作者:吴翔;韩钟霖;李荣梅;袁玲;徐伟

    目的 探索并讨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到位时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PICC置管的21例患者,置管前记录体表模拟Ⅱ导联心电图(A),置管过程中应用X线透视判断导管头端位置,并通过腔内心电图技术记录导管头端位于锁骨下静脉(B)、上腔静脉(SVC)上1/3段(C1)、SVC中1/3段(C2)、SVC下1/3段(C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RA)交界区(D)、RA上1/3段(E1)、RA中1/3段(E2)、RA下1/3段(E3)时的模拟Ⅱ导联心电图.观察并比较不同位置时腔内心电图图形变化、P 波振幅及斜率.结果 21例患者均置管成功,平均大P波振幅(9.65± 2.09)mm及P 波斜率(6.38± 2.27)均出现在RA上部,RA上部与中部所记录的P波振幅及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P=0.26).χ2检验比较利用P 波振幅和P 波斜率分别判断导管头端是否位于RA上部分别为13例(61.9%)和16例(76.2%),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导管头端由交界区进入RA时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主要有3种变化类型.结论 利用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形态变化可以指导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准确定位.

  • P波形态对预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部位的研究

    作者:蒋靖波;郭继鸿;许原;李学斌;张海澄

    目的探讨通过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发作时的P波形态初步诊断左房或右房房速.方法入选33例房速病人,经成功的射频消融术治疗证实其中10例起源于左房,23例起源于右房.回顾分析这些病例房速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研究各导联P波形态与左房房速的相关性.结果 I导联和aVL导联P波负向预测左房房速的特异性分别达到了100%和95%,但敏感性分别仅有30%和50%;而V1导联P波正向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7%和80%.结论通过房速发作时的P波形态分析,可初步预测房速的起源部位,为术前准备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 P波形态和经二维心超测定左房容积的相关比较

    作者:沈灯;王祎;仇玉兰;胡伟国;施佳;金惠根

    目的 探讨心电图预测左心房扩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104名患者同期的心超和心电图资料,分析心电图P波各项指标对左房容积的相关性;以二维心超的左房容积值>45 mL为标准值,计算心电图中各诊断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结果 P波间期、P波面积、PtfV1及P/P-R指数和左心房容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9、0.745、0.829及0.437(P<0.01),均为显著相关; P波各项诊断标准的灵敏度为32.77%~73.62%、特异度为50.94%~100%,总体特异度较好而灵敏度较差.ROC曲线面积法显示各方法依次为PtfV1≤-0.04mm·s(0.912)、P波面积>4ms.mV和P波宽度>110ms(0.884和0.878)、P/P-R >1.6(0.667).结论 P波形态和左房容积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心电图仍是诊断左心房扩大简便易行的方法.

  •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P波形态及性别差异

    作者:李琦

    目的 探讨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P波形态差异及变化规律.方法 测量900名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对半,分析P波形态及变化规律.结果 右胸导联心电图P波以直立和正负双相P波为主.V1导联直立P波的发生率明显多于正负双相P波的发生率(P<0.01).从V1~V6R直立P波的发生率依次减少,正负双相P波的发生率依次增多至V4R时,平坦、倒置P波的发生率逐导增多.从V1至V6R P波形态变化以均直立、均正负双相及由直立向正负双相的居多.直立P波振幅及正负双相P波的正相波振幅依次减小并变窄,负相波振幅依次增大并变宽,可直至出现平坦或倒置P波.性别差异:P波电压男性高于女性.男性直立P波发生率多于女性、女性正负双相P波发生率多于男性.V4R~V6R平坦及倒置P波的发生率女性多于男性(P<0.005).从V1至V6R导联P波形态变化均直立及由直立向正负双相的男性多于女性.由正负双相向倒置及由直立、正负双相、平坦向倒置趋势变化的女性多于男性.结论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P波形态特征及性别差异,是常规18导联心电图应用必须掌握的一部分.

  • 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改变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李黎;陈月香;李向君;张燕

    目的 探讨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的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例患者应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行PICC置管术,观察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分析出现双峰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向P波的引出率及定位准确率.结果 185例患者中,Ⅱ导联出现特征性高尖P波共173例,引出率为93.5%,其后同时出现双向P波的共127例,引出率为68.6%,定位准确率97.1%;在高尖P渡出现之前就已出现双峰P波的共96例,引出率为51.9%,定位准确率为96.9%;12例患者没有引出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其中7例患者只引出了双峰P波,这7例患者导管尖端均能准确定位.结论 双峰P波可以作为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补充定位条件,与特征性高尖P波及双向P波同时作为导管尖端定位的依据,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中具有积极意义及广泛应用前景.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