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研究

    作者:邢丽菲;王敏;檀素娟;王艳红

    目的 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和Alzheimer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我院住院以及门诊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VD组)与Alzheimer病患者75例(AD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健康人群120例作为正常组,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检测,对比三组等位基因频率和载脂蛋白E基因型.结果 AD组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频率、ε3/ε4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8%、24%,VD组为20.6%、26.25%,正常组为5.8%、10.83%,AD组、VD组载脂蛋白Eε3/ε4基因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是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疾病的危险因素.

  • 人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筛选系统的建立

    作者:邱昕;潘纪安;陈宇;张苏明;郭德银

    目的构建携带人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载体,以利于初步筛选对APPmRNA水平作用的药物.方法将pEGFP质粒和携带野生型APP695亚型的pXCJL经HindⅢ酶切,连接,PCR初筛,酶切鉴定,进一步经测序证实.携带野生型人类APP751亚型cDNA的pCDNA3.1质粒用XbaⅠ酶切,Klenow酶填平,再用HindⅢ酶切,回收APP751片段;质粒EGFP用Sma Ⅰ和HindⅢ酶切,将目的基因APP751片段与EGFP载体片段连接生成重组质粒,酶切鉴定,测序证实.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观察EGFP的表达情况.结果APP695和APP751重组质粒上的EGFP在COS-7细胞内得以表达.结论构建的APP-EGFP融合基因重组质粒,有助于方便、快速地初筛出作用于APP mRNA水平的药物.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Alzheimer病神经生化改变的分析

    作者:刘莹;张本恕;钱丽霞

    目的研究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 AD)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改变,并与认知正常的老年志愿者(normal cognition, NC)进行比较. 方法对AD组21例及NC组20名被观察者行磁共振波谱分析,测定双侧海马、颞顶叶联合区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 NAA)、胆碱(choline,Cho)和肌醇(myo-inositol, mI)与肌酸(creatine, Cr)的比值.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组和NC组双侧海马和颞顶联合区的NAA/Cr差异有显著性(P<0.05),双侧海马和左侧颞顶叶联合区的mI/Cr差异有显著性(P<0.05),双侧海马和颞顶叶联合区的Cho/Cr差异无显著性(P<0.05).只有左侧海马的NAA/Cr水平下降与A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70,P<0.05). 结论磁共振波谱分析可发现AD海马及颞顶联合区的NAA/Cr、mI/Cr改变,左侧海马NAA/Cr的减低可帮助评价AD的严重程度.

  • 脑脊液Aβ42和tau蛋白的联合测定——有望成为Alzheimer病早期诊断的生物学参数(综述)

    作者:曾湘豫;秦斌;许贤豪

    Alzheimer病(AD)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而且各种辅助检查对早期AD诊断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AD典型病理改变——老年斑(SP)和神经纤维缠结(NFT)的组成成分和形成过程,近几年人们将研究焦点汇集到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Aβ42)和tau蛋白的定量分析研究上,希望找到A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参数,为此本文对脑脊液内Aβ42和tau蛋白定量分析方法学的敏感性、特异性、影响因素和联合应用对临床早期AD诊断的意义进行综述.

  • 一氧化氮与Alzheimer病(综述)

    作者:张世仪;薛越强

    目的概述了在Alzheimer病(AD)脑内一氧化氮(NO)可能介导胶质细胞激活后对神经元的损伤,参与炎性变化的毒性机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AD脑的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高表达,同时又在神经元内出现.而反应性胶质细胞内既有iNOS的激活又有神经元型NOS(nNOS)激活,共同产生过量的、具有神经毒性的NO.

  • Alzheimer病与免疫治疗(综述)

    作者:苗建亭;林宏;李柱一;游国雄

    Alzheimer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障碍和智能衰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复杂,涉及多种病理机制.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可能是各种原因诱发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免疫炎症机制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索用免疫的方法治疗AD已受到广泛关注.

  • Alzheimer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局部脑血流灌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平;秦绍森;刘银红;蔡晓杰;于治国;韩丽君

    目的研究Alzheimer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的相关性.方法33例AD、17例MCI患者分别接受临床评估、神经心理学检查[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及临床记忆量表(CMS)]后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检查.应用SPSS 10.0软件对神经心理学指标与脑血流灌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MSE评分与双侧颞顶叶放射性计数值(RAR)呈正相关,MQ值与左颞叶、左丘脑RAR呈正相关.结论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灌注之间有良好相关性,二者结合可更客观地评价脑功能改变,提高判定疾病的准确性.

  •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危险因素

    作者:谭纪萍;彭进才;王鲁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多因素致病疾病,涉及遗传、环境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以及不同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血管性危险因素不仅与认知损害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有关,也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一次血管性事件可促使AD从临床前期进入临床期或加重AD的临床表现;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低血压和糖尿病等都能促进脑组织的变性改变、认知损害和痴呆发生;与AD有关的多种危险因素均含有降低脑灌注的成分;AD的药物治疗手段可获得脑灌注的增加;AD变性病变出现前脑组织局部可见与VD相似的微血管病变;抗血管性因素的治疗可降低AD的发病危险并改善患者的预后[1-3].因此,血管性危险因素可能在A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 2006年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进展

    作者:李焰生

    1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概念和统一标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s,VCI)作为涵盖各种血管性病因所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概念,被越来越广地接受和应用[1,2].由于痴呆定义的Alzheimer化,强调记忆损害的重要,与多数的血管性病因导致的认知损害不符,因而国际老年精神协会(IPS)首先接受和采用了VCI的定义,它包括了血管性痴呆(VaD).然而,以Roman为代表的少数研究者则坚持将VCI与VaD区分,认为VCI仅是轻的认知功能损害,类似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而将VCI和VaD统归于血管性认知疾患(vascular cognitive disorders,VCD)范畴之下[2].

  • Alzheimer病与视网膜变性

    作者:李晓;张卯年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它是导致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且至今无法治愈.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和tau蛋白引起的神经纤维缠结是导致AD患者大脑病变的两大主要机制.近来发现越来越多的AD患者除了意识和行为障碍,还存在眼部症状.有研究表明AD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不仅沉积于大脑,同时累及视网膜,且视网膜病变较大脑病变更易观察诊断.因此,研究AD相关的视网膜变性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脑部病变过程,为AD提供一种全新的简单有效的诊疗方法,也有益于研究如青光眼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其他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病理机制.

  • Alzheimer病的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

    作者:程流泉;解恒革;蔡幼铨;王鲁宁;汤洪川;张京立;高元桂;梁燕

    选择24例Alzheimer病(AD)病人,7例血管性痴呆病人和25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用刺激回波采样方式(STEAM)获取跨枕叶皮质区波谱,点分辨自旋回波波谱序列(PRESS)获取右侧海马结构区波谱,体素大小20.2mm×20.2mm×20.0mm,分析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酐(Cr)、胆碱(Cho)、肌醇(mI)及其与Cr的比值在三者间的差别.结果显示,枕叶皮质区和海马结构区的NAA、NAA/Cr在AD组和血管性痴呆组均比对照组降低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代谢物的信号强度和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AD病人跨枕叶皮质区和海马结构区1H-MRS的改变主要表现为NAA的降低,这种降低可以为AD的诊断提供参考信息,但是对痴呆不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 18F-FDG PET脑显像对AD的诊断和分度

    作者:苏玉盛;马云川;张新卿;李德鹏;张琳瑛;尚建文

    为探讨18F-FDG(脱氧萄葡糖)PET脑显像对Alzheimer病(AD)的诊断和评价程度的标准,对AD组患者和正常老年组行静脉注射18F-FDG后行PET脑断层显像,求出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小脑皮质、基底节和丘脑的单位容积平均计数值,然后计算出各结构计数与小脑计数的比值.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19例)大脑各叶皮质、基底节和丘脑的计数分别与小脑计数的比值相当稳定,变异范围较窄,变异系数2.78%~8.95%.以正常对照组顶叶、额叶、颞叶皮质与小脑计数比值的均数减去2个标准差作为判断代谢异常减低的界值,则轻度、中度、重度AD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66.7%(4/6),85.7%(6/7),100%(4/4);正常对照组无1例被误诊为AD,特异性为100%.17例AD患者大脑皮质放射性减低的范围随痴呆程度加重而扩大.轻度AD只有顶叶受累,中度和重度AD颞叶和额叶也受累,其中左额叶与小脑的计数比值减低程度是区别中度和重度AD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将顶叶、额叶、颞叶与小脑计数比值减低的范围和程度相结合,可以诊断AD并对AD痴呆程度做出较准确的评价.

  • 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宫

    目的:探讨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核磁影像检查的5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50例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头颅磁共振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右侧海马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较对照组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Alzheimer病的关联分析

    作者:周伯荣;张惠敏;孙筱放;许治强;邓燕华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多态性与Alzheimer病(AD)的相关性及性别因素对其关联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63例AD(AD组)及7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ER α Pvu Ⅱ、Xba Ⅰ酶切基因多态性.结果 AD组ER α等位基因x的频率、Pp、xx、Ppxx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PP、XX、PPXX型明显减少,P<0.05;Xba Ⅰ酶切基因多态性xx、Ppxx型与AD发病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OR为2.34,95% CI 1.47~4.09;OR为1.79,95%CI 1.26~3.12,P均<0.05).Pp型与AD发病无明显相关关系(OR为1.58,95%CI 1.15~2.12,P>0.05).性别因素对ERα基因多态性与AD的相关性无明显影响.结论 ER α xx或Ppxx型是AD发病的危险因素,ER α Xba Ⅰ酶切基因多态性xx型可能与中国汉族AD的发病有相关性,性别因素对其相关性无影响.

  • Alzheimer病认知电位P300初步研究

    作者:朱锐明;胡纪明;赵俊雄

    目的研究Alzheimer病(AD组)与正常老人(NC组)的认知电位P300及其亚成分.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Spirit脑诱发电位仪和听觉oddball范式,记录了30例AD组和34例NC组在Cz和Fz点上P300,进一步分析P3亚成分.结果P3是一个复合波,P3a、P3b双峰明显,清晰.在Cz点,AD组P3双峰波出现率低于N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检测结果,在Fz点P3a潜伏期、P3a及P3b波幅和Cz点P3a潜伏期、P3a及P3b波幅上,AD组表现为同一趋势,即潜伏期延迟和波幅低于N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提示P3a和P3b是一个较好的指标,适合老年精神科临床应用.

  • Alzheimer病转基因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周建军;冯华;王宪荣

    从1907年Alois Akheimer报道Alzheimer病(Alzheimer′sdisease,AD)以来,这种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退行性病理变化为特征的疾病有了较广泛研究,以往动物模型未能准确表现AD病理及临床特征,限制了对AD发病机制与治疗药物研究.1991年Wirak等[1]首次报道成功将APP基因转入小鼠后,AD转基因动物模型成为AD研究热点.

  • 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研究进展

    作者:李育新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阿尔茨海默病型老年性痴呆,一般简称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AD).A D系以近记忆障碍为早期及突出表现的进行性全面认知障碍,包括记忆、认知、语言、定向力、内省力、推理、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人格和行为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 应用fMRI技术探讨针刺治疗Alzheimer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陈薇;周颖;毕海;付于

    Alzheimer病(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常见原因,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针刺治疗AD已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其治疗机制尚未明确.fMRI作为日趋成熟的脑功能成像手段,为研究针刺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并能够将针刺治疗的机制及疗效客观化,为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针刺 Alzheimer病 fMRI
  • D-半乳糖合并Meynert基底核损毁对海马长时程增强和突触形态的影响

    作者:饶燕;高洁;赖世隆;胡镜清;王奇

    目的:研究D-半乳糖合并Meynert基底核损毁Alzheimer病(AD)大鼠模型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变化.方法:通过0.96%D-半乳糖致亚急性损伤及鹅膏蕈氨酸损毁Meynert基底核建立AD动物模型,应用行为学测试、电生理学方法和电镜观察,研究AD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形态结构和长时程增强现象(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变化.结果:① AD模型大鼠在Morris水迷宫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② AD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的数密度、面密度明显减少;③ AD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产生的LT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海马突触结构改变和功能可塑性的降低可能与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有关.

  • 阿尔茨海默氏病大鼠海马内植入神经干细胞后效果观察

    作者:杨春;章茜;王书春;乔鹏;张朝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植入阿尔茨海默氏病(AD)大鼠海马内的存活和增殖情况,以及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从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经Hoechst33258标记后植入AD模型大鼠海马,2周和4周后,行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然后取脑进行荧光观察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AD组相比,2周移植组和4周移植组大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有明显提高.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海马存活,与周围组织建立良好的整合,还可沿海马CA1区迁移,而且在海马CA1区内可见许多PCNA阳性细胞.结论:新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移植到AD大鼠海马内能够存活、增殖,并能改善AD大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349 条记录 3/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