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石家庄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监测报告

    作者:曲晶;郑素娟

    近年来,石家庄市流脑发病一直处于高度散发状态,发病率一直波动在0.11/10万-0.68/10万之间,但健康人群带菌率较高.为防止因人口流动和菌群变迁造成流脑流行,为进一步摸清流脑发病特点,为消除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0年度开展了流脑病原学监测,并将近8年来的流脑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对今明两年的疫情进行了预测.

  • 2004-2017年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及菌群变迁分析

    作者:毛雷婧;罗献伟;陈霞;王斌冰;唐继海

    目的 了解2004-2017年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以及菌群变迁情况,为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安徽省流脑数据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及密切接触者带菌情况调查.结果 共报告病例1 467例,年均发病率为0.1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15~19岁年龄组(28.43%);职业以学生居多;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合肥市病例数和年均发病率均为全省第一.聚集性病例主要发生在学校,占总病例数的65.63%.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标本分离株血清型均以C群为主,分别占86.14%和70.08%.B群和W135群检出比例升高.结论 2004-2017年安徽省流脑发病由高发水平逐渐降低,维持在散发状态,流脑防控工作取得成效.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标本流行菌群已由A群变为C群.W135群病例的出现及W135群、B群病例构成比上升,提示可能出现新的流行菌群变迁.流脑防控工作面临新挑战.

  • 2006-2017年浙江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菌群变迁趋势分析

    作者:邓璇;姚苹苹;何寒青;严睿;唐学雯;周洋;符剑;谢淑云

    目的 分析浙江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及脑膜炎奈瑟菌菌群分布及变迁趋势,为流脑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6-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流脑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和2010-2016年浙江省流脑监测获取的健康人群带菌率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处理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AS 9.2软件进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 结果2006-2017年浙江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212例,死亡28例,病死率为13.21%,年均发病率为0.034 8/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4 6/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份的增长而下降(Z=-13.420、-6.090,均P<0.001).流脑冬春季高发,占全年病例总数的91.98%.发病数累计前3位的年龄组分别为0~4岁(32.08%)、10~14岁(16.04%)和15~19岁组(13.21%).≥15岁年龄组的流脑病例所占比例从2006-2011年间的42.13%上升至2012-2017年间的50%.2006-2017年浙江省共分离到病例菌株71株,包括A群、B群、C群、X群和W135群,分别有31、12、22、1和5株.2010年以来未再检出A群流脑菌,C群流脑病例构成比在20%左右上下浮动,而B群和W135群呈逐年上升趋势.A群、B群、C群和W135群均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 结论 浙江省流脑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优势流行菌群由以A群、B群、C群为主向B群、C群和W135群转变,流脑防控呈现新局面.

  • 中国2006~201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菌群分布特征及变迁趋势

    作者:李军宏;李艺星;吴丹;宁桂军;邵祝军;尹遵栋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14年不同血清群脑膜炎耐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及菌群分布和变迁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06~201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s Registry System,NNDRS)资料、流脑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监测工作总结报告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微软公司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国2006~ 2014年累计报告流脑病例5 5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47/10万;实验室确诊病例中A、B、C、W135、其他及不可分群流脑病例分别占26.08%、10.38%、44.81%、3.54%、15.19%.全国检测出A、B、C、W135群流脑病例的省分别有29个、22个、26个、12个;<1岁人群在2006~ 2009年以A群病例为主,2010~2014年以B群病例为主;1~6岁、7~ 12岁及>12岁人群均以C群病例为主.A群流脑病例构成比总体呈减少趋势,C群流脑病例构成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B群和W135群均呈上升趋势.>70%的省份检出B群病例,>83%的省份检出C群病例,>38%的省份检出W135群病例.结论 中国流脑优势流行菌群已从A群向C群变迁;流脑病例流行菌群构成正在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各地监测质量及实验室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实验室确诊病例将得到鉴定,各菌群流脑病例的构成和地域分布将会随之发生变化.

  • 烟台市1992~2001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刘国强;衣华然;吴炳娟;朱宏

    烟台市1992~2001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发病率波动在0.02/10万~0.68/10万之间,呈散发状态.为防止因人口流动和菌群变迁造成流脑流行,对流脑疫情资料进行了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于1999年11月开展了流脑病原学监测,现简报如下.

  •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变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杨蓉;秦环龙

    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主要来源于母体和新生儿之间的菌群交换.从胎儿分娩至儿童期,肠道菌群经历着一个动态的变迁.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分娩方式、婴儿喂养方式、抗生素的使用是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就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变迁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综述.

  •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菌群变迁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敏如;蔡常洁;陆敏强;杨扬;易慧敏;许赤;易述红;汪根树;陈规划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菌群变迁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三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485例病人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菌分离株及其耐药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256例病人出现细菌感染,细菌感染率为52.9%(256/485),共分离出菌株356株,其中革兰阳性(G+)球菌占60.1%(214/356),革兰阴性(G-)杆菌占39.9%(142/35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1%(66/82)和66.7%(28/42),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66.6%(16/24),肺炎克雷伯菌为61.1%(11/18).近两年G+球菌的菌株构成无明显差异,G-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与非发酵菌两者的构成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以条件致病菌及多重耐药菌为主.非发酵菌的感染率明显上升,应注意根据菌群变化特点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 石家庄市2003年流脑疫情预测

    作者:邸莹;任风珠;荣晓丽

    随着流脑多糖体菌苗的合理应用,流脑的流行病学特症发生了明显变化.周期性流行高峰被打破,发病率已控制在历史低水平,流行周期明显延长,呈高度散发状态.为防止人口流动和菌群变迁造成的流脑流行,同时摸清散发年的流行特点.为做好我市的流脑监测工作,根据省2003年流脑防治工作安排,我们开展了病原学监测工作,并对今冬明春疫情进行了预测,结果如下:

  • 三位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调查报告

    作者:唐晓磊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Nm)通过呼吸道传播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该菌定居在人的鼻咽腔粘膜,人类是他的唯一自然宿主.流脑常在冬春季引起发病和流行,患者以儿童多见,流行时成年人病例增多.流脑具有发病急、流行广、病死率高及流行菌群变迁等特点,是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我省近几年流脑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病例为15岁以下儿童,以学生、散居儿童发病为主.

  • 西安地区细菌性痢疾菌群变迁和临床特征

    作者:周永兴;阎荣

    多年来,我国细菌性痢疾(菌痢)流行菌株一直是福氏菌群占首位,但从我院1984年收治的菌痢患着分离的菌株来看已发生显著变化.本文拟就其变迁及临床特征作一简略报道.

  • 老年肺炎156例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作者:欧敏;段蕴铀;郝秀红;汤千一;王芙蕊;顾珏

    老年人由于全身和局部的免疫防御功能减退,细菌易于侵入下呼吸道而产生肺炎.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肺炎治疗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海军总医院156例≥60岁老年肺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明确菌群变迁及药敏结果,力图有助于本病的防治.

  • 32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观察

    作者:汪梦;高素香;王芳

    目的 了解我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菌群变迁、临床特征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1月~2009年4月收治的32例流脑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部分病例通过脑脊液及急性期血液分离脑膜炎奈瑟菌、PCR检测急性期血清或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的DNA的特异片段进行确诊.对临床确诊及病原确诊的病例进行分型,观察其对抗生素的疗效.结果 32例患者中普通型占21例,暴发型11例,7份标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分型,5份检出脑膜炎奈瑟菌,全部为C群,联用第三代头孢和青霉素钠盐有效.结论 我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现可能主要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

  • 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主要菌群变迁分析

    作者:靳静;桂林艳

    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危害婴幼儿的健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复杂,主要包括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及寄生虫等所致腹泻[1].作者将1998年至2003年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细菌培养检测出的主要菌群及变迁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 1951-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及菌群变迁趋势分析

    作者:戴德芳;李放军;夏昕;张淑君;杨彦华;张红

    目的 分析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及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菌群分布和变迁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南省1951-2016年流脑流行病学特征,采用Excel 2007分析2008-2016年监测工作中获得的脑膜炎奈瑟菌株资料. 结果 湖南省1951-2016年流脑疫情经历了1959年、1967年和1977年3次流行高峰,自上世纪80年代A群多糖疫苗广泛使用后,发病率逐年大幅下降,未再出现暴发流行和周期性流行,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后,流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近十年,流脑发病率处于历史低位.2008-2013年从流脑病例及病例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培养出的C群比例明显高于B群和W135群,未检出A群病例,说明C群已经取代了A群,成为湖南省的优势菌株,但是从2014年开始,C群病例呈减少趋势,B群、W135群病例构成比不断增加.结论 湖南省流脑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流脑流行菌群构成正向多元化发展.

  • 1999~2000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情况及菌群变迁调查

    作者:权怡;方锦嵩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是我区农村夏收季节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历年均有发生, 70年代以来曾有多次局部地区暴发流行。为了解我区近年来钩体病流行规律,更好地制订防治措施,现将 1999~ 2000年各医院送检的疑似钩体病病人血清及各疫区防疫站上送的钩体病监测血清的检测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血清来源全区各医院送检的疑似钩体病病人血清和疫区防疫站送检的监测血清。被检病人近 2年均未注射钩体菌苗。1.2 主要试剂钩体 15型标准菌种, TR/Patoc I抗原等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1.3 方法血清抗体检测采用显凝试验及 TR/Patoc I抗原玻片凝集试验,试验方法参照文献 [1]。

  • 宜昌市1951-201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徐英;张培;田滔滔;刘建华;张皓;鲁芳芳;宇传华

    目的 全面了解宜昌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规律及地域分布特征,为开展疫苗针对性疾病防控措施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1-2004年宜昌市疫情资料汇编和2005-2015年中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资料,流脑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数据,对1951-2015年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趋势与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5年宜昌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年发病率、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疫苗运用前(1951-1981年)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自然流行阶段,共发生3次流行,且有明显规律性,流行间隔周期8~13年.疫苗运用后(1982-201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得到较好控制,未发生流行.疫苗运用前后年均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5年间共报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25 413例,年均发病率为12.75/10万,死亡2 249人,年均死亡率1.14/10万,病死率为8.85%.流脑疫苗运用(1994-2015年)时期,流脑发病周期性不明显,季节性高峰突现;发病人群以小学生为主;流行菌群有变迁,维持流脑疫苗高接种率情况下,发病率呈现极低水平.结论 宜昌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降到极低水平,低年龄组人群仍是发病重点人群.在提高疫苗接种率的同时,应加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持续性、系统性监测,掌握菌群变化趋势与人群免疫水平,以防控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

  • 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

    作者:喻楠;王乐;尚元元;贾伟;长云霞

    目的 了解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与变迁情况,探讨本院深部真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4-2008年在本院住院诊断为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检出真菌的标本来源、菌群分布及菌种变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种以白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高,为51.02%;但白假丝酵母菌的比例由2004年的69.56%下降为2008年的4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71,P=0.023);检出的499株真菌中,痰标本所占的比例高,平均为33.87%.结论 2004-2008年本院院内深部真菌感染菌群分布已经发生了变迁,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正在取代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

  • 包河区首例W135群流脑死亡病例调查分析

    作者:夏俊瑞;马尔健;张文艳;姜凌;郑文榜

    目的 描述包河区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可能的传染来源.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从发病到死亡仅仅为2d.其临床特征为急起发热、全身瘀斑;血培养结果为脑膜炎奈瑟菌阳性,细菌分型为W135群.结论 该病例为包河区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加强菌群变迁监测,尽快将ACYW135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应对菌群变迁.

  • 合肥市2003~2012年流脑菌群变迁分析

    作者:靳玉惠;刘振武;王晓萍;马尔健

    目的 了解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菌群变迁情况,为流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合肥市2000年至2012年流脑疫情和健康人群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3年前,流脑病人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Nm).健康人群带菌主要是B群Nm,其次为A群.2003 ~ 2012年流脑患者菌群,C群占93.0%,A群占6.0%,B群和W135占1.0%;健康人群带菌以C群和B群为主,分别为2.5%和1.6%.2011年出现由W135群引起的流脑死亡病例.结论 2003 ~2012年,合肥市流脑流行优势菌群从A群Nm转变为C群,C群菌群Nm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是优势菌群,而W135群和B群为辅.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