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髋关节Ⅲ度中心性脱位的手术入路选择

    作者:宋能良;陈汝昌;周松;黄建民;方岳建

    目的 研究髋关节川度中心性脱位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对40例髋关节Ⅲ度中心性脱位AO-B型,AO-C型髋臼骨折,选择延长髋殷切口、前后联合切口,采用钢板联合加压螺丝钉内固定进行治疗研究对比.临床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法,治疗组20例采用延长髋股入路手术方法.结果 术后经过1~4年随访进行比较.髋关节参考Harris等评分标准:治疗组优16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10例、良2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为60%,治疗组优良率较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选择延长髋股入路手术方法,能直视下达到解剖复位,操作简单易行,固定可靠,是治疗川度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首选方法.

  • 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一期前后路手术的评价

    作者:叶晓健;贾连顺;袁文;倪斌;陈德玉;李家顺

    目的通过一期前后路手术来评价该方法治疗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996年5月至2000年6月入院的10例上颈椎与远隔颈椎同时存在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从30~68岁不等.下颈椎骨折和/或脱位主要采用前路手术,包括椎体次全切除或单椎间隙椎间盘切除、髂骨块移植、带锁钢板内固定.上颈椎骨折脱位主要采用后路手术,利用Apofix系统、Atlas线缆系统或Axis系统进行复位植骨固定.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颈托保护;对同时伴有脊髓损伤者,尤其是累及C4以上水平,呼吸受累者,可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术后均行重症监护.术后平均随访2年5个月.结果 1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植骨区域均获得骨性融合,无神经损伤加重、植骨块移位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复位、减压、植骨和内固定,重建上颈椎合并远隔颈椎骨折脱位后的稳定性,可提供即刻的坚强固定,避免术后Halo支架或颅骨牵引,便于术后护理和尽早开始功能锻练,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 足部关节脱位复位手术分析

    作者:吴慧芳

    关节脱位有外伤性脱位与习惯性脱位两种.外伤性脱位是暴力直接作用于正常骨关节的结果,比如踢足球与橄榄球比赛.外伤性脱位可分成上脱位和向外脱位.

  • Link动力加压钢支架治疗拇外翻临床分析

    作者:袁淑君

    拇外翻畸形是一种常见的三维畸形,Link动力加压钢支架手术能对这种结构性畸形进行矫正,具有下地早、骨愈合快、疗程短等优点.术中"V"形截骨后将骨块向外上推移,使第一、二跖骨夹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而且内侧钢丝支架可动态应力调整,有效地维持矫正后的IMA.

  • 表面骨肉瘤

    作者:李书忠;胡有谷;刘吉华;李玉军;曹来宾;徐德永;柳祥庭;张国庆;解思新

    目的探讨表面骨肉瘤的组织类型、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表面骨肉瘤19例,其中骨膜骨肉瘤4例,部位分别为胫骨干中上段(3例)和腓骨下段(1例);X线片及CT显示肿物位于骨旁,外缘不规则,可见放射状骨针影;镜下为低度或中度恶性软骨肉瘤样改变.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2例,肿物均位于股骨内侧;X线片显示肿物以广泛基底附于患骨,混杂骨膜反应;镜下显示高度恶性,似髓内型.去分化骨旁骨肉瘤1例,肿物位于股骨下端;患者曾先后4次手术,术后病理显示高分化组织内出现低分化区.经典骨旁骨肉瘤12例,肿物75%位于股骨下端干骺端后部.结果骨膜骨肉瘤4例均行保肢手术,已无瘤生存1.1~6.5年.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2例,其中1例拒绝手术,3个月后死于肺及肝转移;另1例应用大剂量化疗及保肢治疗,现已无瘤生存19个月.去分化骨旁骨肉瘤1例,行假体旁复发性肿瘤切除,现已无瘤生存6个月.经典骨旁骨肉瘤的初始治疗均为保肢手术,其中9例随访1.2~9.6年,除1例局部复发、1例死于肺转移外,另外7例均无瘤生存.结论表面骨肉瘤四种组织类型各具有特殊性,应区别对待.骨膜骨肉瘤及经典骨旁骨肉瘤应以局部广泛切除或瘤段切除为主,预后较好;去分化型和高度恶性表面骨肉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保肢或截肢均应配合有效的大剂量辅助化疗.

  •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作者:张贵林;李楠;伊明江;姜春岩;黄雷;吴新宝;荣国威

    目的介绍经肱三头肌两侧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新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手术入路不损伤伸肘装置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将肱三头肌从肱骨远端骨面剥离后,分别在屈肘15°、30°、45 °、60°及80°时,提起肱三头肌,并向内侧或外侧牵拉,记录肌肉提起的高度,观察该入路对肱骨远端、尤其是滑车的显露情况,指导手术的顺利完成,并结合临床治疗加以分析.结果通过尸体解剖及临床应用发现,肘关节屈曲45°~60°时,可进行髁间骨折的复位固定;肘关节屈曲15°~30°时,可处理髁上骨折部分;肘关节屈曲80°时,可进一步检查滑车的复位情况.结论此手术入路适用于RiseboroughⅡ、Ⅲ型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在完整保留伸肘装置的情况下,不仅能满足髁间骨折的复位固定,还可使术者从容地处理髁上骨折,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 骶骨肿瘤的综合治疗

    作者:范清宇;马保安;周勇;张明华;沈万安;李钊

    目的介绍骶骨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重点阐述高位骶骨肿瘤的治疗手段.方法自1992年1月~2000年3月共治疗骶骨肿瘤64例,骨巨细胞瘤、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及转移癌为主要的诊断.对于低于S2的病变可安全地施行骶骨部分切除术;而对高于S2甚至高达腰椎的骶骨病变则采取前后联合入路、直视下刮除及局部置管持续化疗的方法,滴注时间可持续1周.研究证明高浓度的铂类药物对马尾神经无可见的不良影响.结果4例良性肿瘤者单纯行摘除术均治愈.9例部分切除者中仅1例复发;51例高位骶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为76.5%,无严重而无法控制的并发症.结论前后联合人路、直视下刮除加局部高浓度化疗是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多数患者可避免创伤很大的全骶骨切除术.

  • 骨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刘大鹏;谢增如;张锐;金格勒;田征;赵国庆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57年10月~2004年2月收治的骨包虫病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4~58岁,平均29岁.病史0.5~12年,平均3.1年.发病部位:颈椎2例,肩胛骨1例,胸椎11例,肋骨2例,腰椎5例,髂骨1例,骶骨6例,耻骨1例,髋关节2例,股骨转子间1例,股骨上段2例,胫骨上段1例,肱骨头1例,桡骨上段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以病灶清除为主,部分患者行自体骨、异体骨、人工骨或骨水泥填塞.术后口服阿苯达唑(片剂或原粉每日20mg/kg;阿苯达唑脂质体每日10 mg/kg)3个月,预防复发.结果25例行皮内Casoni试验,阳性21例(84%).4例行包虫病八项免疫试验,均为阳性.21例行MR检查,18例诊断为骨包虫病.24例获随访者,随访时间2~20年,平均3.6年.11例复发(45.83%),其中胸椎4例,腰椎2例,骶骨4例,髋关节1例.6例四肢骨包虫病患者未见复发.24例脊柱骨包虫病患者中16例有神经系统损害,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3例,D级9例,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骨包虫病好发于躯干骨,尤其是脊柱.其影像学表现与结核、转移癌、骨巨细胞瘤、骨囊肿等相似,应注意鉴别.MRI有助于脊柱包虫病的诊断,血清学检查是诊断骨包虫病的主要方法;脊柱包虫病伴脊髓压迫采用手术治疗症状改善明显,但病灶不易清除彻底,容易复发.

  • 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Kurokawa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随访研究

    作者:姜晓幸;张光健;陈统一

    目的观察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Kurokawa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分析近6年来在上海中山医院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67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6年10个月.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5.2岁.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l、3、5年的JOA评分及恢复率.结果JO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7.1分增加到术后1年的12.5分、3年的12.9分和5年的12.8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颈椎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4.9 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恢复率达到60%,但颈椎的伸屈活动度却减小.结论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手术后随访5年效果明显.

  • 婴幼儿先天性垂直距骨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张菁

    目的探讨先天性垂直距骨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2003年3月共手术治疗6例10足先天性垂直距骨,女4例,男2例;神经肌肉型(Ⅱ型)4足,错构综合征型(Ⅲ型)5足,特发型1足.手术时年龄为13~39个月,平均16.5个月.采用足后与足背双切口行一期软组织松解手术:跟腱内侧纵切口内延长跟腱,切开踝、距下关节囊.足背踝关节前下方切口(从腓骨小头下方至距舟关节外侧)内切断第三腓骨肌,延长趾长伸肌和腓骨长短肌;松解跟骰、距下以及距舟关节等关节囊;胫前肌止点穿越距骨颈.距舟关节复位后用两枚克氏针分别固定距舟关节和跟距关节.术后踝跖屈石膏固定3个月,然后穿矫形鞋至少12个月.结果6例患者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23.1个月.以Adelaar的临床指标和足侧位片测得的距骨轴-第一跖骨基底部夹角(TAMBA),跟骨轴-第一跖骨基底部夹角(CAMBA)为评判标准.术后10足均保持良好外观和足弓,足底无距骨头突出,距下关节和踝关节无明显功能障碍,2足于负重位有轻度跟外翻,7足还未脱离矫形鞋.X线片示无距骨缺血性坏死.平均TAMBA:术前66°(50°~98°),随访末期为1.6°(-11°~16°).平均CAMBA:术前26.1°(14°~60°),随访末期为-5.45°(-13°~3°).结论手术复位是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的惟一方法,单纯软组织松解术是婴幼儿患者的佳选择.

  • 改良Sundaresan法治疗上胸椎肿瘤

    作者:叶晓健;贾连顺;袁文;何海龙;李家顺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undaresan法治疗上胸椎肿瘤的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2003年10月共治疗上胸椎肿瘤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26 ~65岁,平均43岁.原发性肿瘤10例(71.4%),转移瘤4例(28.6%).T1肿瘤7例,T2肿瘤5例,T3肿瘤2例.采用改良Sundaresan手术入路,经下颈部和胸锁关节切口,切除胸锁关节的锁骨端,显露椎体肿瘤病灶,切除肿瘤椎体及其相邻椎间盘,解除对脊髓的压迫.椎体间采用切除的锁骨植骨或植入钛质网笼,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采用改良Sundaresan手术入路可以较好地显示手术区域,利于病灶清除和内固定,避免损伤脊髓.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A级,恢复至B级;1例B级,恢复至D级;2例C级,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4例D级,2例恢复至E级,2例无变化;6例E级无改变.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未受到明显影响,肩关节外展术前90°~130°,平均125°;术后80°~120°,平均110°.结论采用改良Sundaresan法治疗上胸椎肿瘤效果好,创伤小,对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适用于脊髓前方存在压迫的上胸椎椎体肿瘤.

  • 骨盆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范清宇;马保安;周勇;张明华;沈万安;李钊

    目的回顾性总结骨盆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重点介绍"原位分离+高温灭活"的保肢技术.方法自1992年1月~2000年3月共治疗骨盆肿瘤133例,其中外半骨盆截除术50例,内半骨盆切除后体外灭活再植或旷置术10例,高温灭活保肢术73例.高温灭活保肢组中IB期肿瘤21例,ⅡB期24例,ⅢB期2例,界限性或高度侵袭性肿瘤19例,另有Ewing肉瘤2例,转移癌5例.结果外半骨盆截除组多为晚期病变而无法单独切除者,截止至2000年3月后随访时,除7例失访外,存活1~8年者22例,死亡21例.内半骨盆切除组存活7例,但并发症高,功能差.高温灭活保肢组中ⅠB期或骨巨细胞瘤共40例均得到局部控制,ⅡB期控制率70.8%(17/24),2例Ewing肉瘤得到局部和全身控制,ⅢB期或转移癌7例中2例无瘤存活两年以上.与目前常用的其它类型的保肢手术相比,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结论除晚期肿瘤病例不得已施行半骨盆截除术外,对适宜的病例应用"原位分离+高温灭活"技术是治疗骨盆肿瘤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值得继续使用及改进.

  • 臀肌挛缩症的分级与治疗

    作者:贺西京;李浩鹏;王栋;王斌;刘晓刚;徐思越;陈磊

    目的探讨非手术的物理疗法以及手术治疗重度臀肌挛缩症的适应证和方法,提出该病的分级,分析分级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根据制定的臀肌挛缩症的分级标准,将210名患者按病情轻重程度分为Ⅰ、Ⅱ、Ⅲ度.Ⅰ度采用非手术的物理疗法治疗;Ⅱ度及Ⅲ度患者全部采用经大转子内上方斜形小切口手术治疗.Ⅱ度患者手术彻底松解紧张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Ⅲ度患者手术松解必须深达髋关节囊,斜行切开关节囊后上方,行关节囊成形术.术后早期进行积极的并膝屈髋功能锻炼,防止粘连.结果Ⅰ度患者23例,经理疗、按摩治疗,所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有效率为100%,优良率为39%;Ⅱ、Ⅲ度患者187例,全部行手术治疗,优良率达97%.结论将臀肌挛缩症进行分级,更有利于准确的区别该病的轻重程度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非手术疗法治疗臀肌挛缩症有一定的疗效,主要适用于Ⅰ度患者;手术治疗适用于Ⅱ、Ⅲ度患者,疗效满意.

  • 小儿麻痹后遗成年人骨盆倾斜的分型和术式选择

    作者:秦泗河;孙磊;卢聪;王振军

    目的提出小儿麻痹后遗成年人骨盆倾斜的新分型,依据不同类型探讨手术适应证和选择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报告56例小儿麻痹后遗成年人骨盆倾斜,根据患者致畸原因、步态和骨盆X线片特征,将骨盆倾斜分为两型三类,应用六种手术方法予以矫正.结果术后随访1O个月~6年8个月,平均2年4个月.完全矫正者11例,大部分矫正者45例,平均矫正率78.3%.结论小儿麻痹后遗的成年人骨盆倾斜,不是每例患者皆适合手术治疗,新的分型有利于指导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肖建如;贾连顺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策略及其预后.方法对103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外科治疗方式及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5例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神经根痛缓解甚至消失,脊髓压迫症状改善或缓解;术后6个月、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1%、90.3%、44.7%、29.1%、8.7%.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多数表现为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脊髓、神经根损害的表现.手术必须考虑全身情况,限于脊柱不稳、神经功能进行性损害、局部疼痛剧烈且原发病灶已积极处理、或原发灶不明手术作为明确病理诊断以指导进一步治疗的患者.根据肿瘤侵犯部位、患者耐受手术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的一期或二期手术.手术能够稳定和重建脊柱,减轻或缓解疼痛,维持或改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叶招明;陶惠民;杨迪生;范顺武

    目的探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1988年2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34~75岁,中位年龄58.5岁.肺癌12例、乳腺癌9例、甲状腺癌7例、前列腺癌5例、肝癌和肾癌各4例、胃癌1例、未发现原发灶5例.前路手术31例,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11例,后路手术5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9例,C级12例,D级13例,E级7例.结果术后疼痛消失31例(67.39%),缓解12例(26.09%),无明显缓解3例(6.52%),1例术后3 d死亡.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6年,平均38.2个月.33例死亡,存活8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3例,D级13例,E级21例.4例内固定松动,1例断裂.结论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预期寿命、肿瘤的位置和类型、对各种治疗的敏感性、脊柱的不稳定程度和神经症状综合考虑,手术治疗采用经前路、前后联合入路或后路手术,体现个体化治疗.

  • 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郭卫;徐万鹏;杨荣利;汤小东

    目的脊柱转移瘤可引起顽固性疼痛及脊髓压迫,其外科治疗仍存在许多争议,探讨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7月~200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62例,包括颈椎转移6例,胸椎转移37例,腰椎转移19例.无明显神经系统受累者19例;出现神经系统受损者43例,其中完全瘫痪者19例,不完全瘫痪者24例.病变累及一个脊椎节段者43例,二个脊椎节段者14例,三个脊椎节段者5例.结果62例患者中,58例(94%)术后疼痛得到缓解.43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33例术后麻痹症状改善.25例术前膀胱及直肠功能受损的患者中,术后12例膀胱及直肠功能明显改善.术前Frankel A、B级的患者,5例术后恢复到E级或D级,9例改善为C或D级.结论从肢体功能减退到完全瘫痪所经历的时间是重要的预后因素,在48 h内完全瘫痪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膀胱和直肠功能的完全丧失也提示预后不良.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脊柱转移一般预后较好,肺癌和肝癌的脊柱转移通常存活期较短.

  • 经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胸椎单脊椎肿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郑燕平;汤继文;李建民;刘新宇;李慧武

    目的探讨胸椎单脊椎肿瘤通过后路一期病椎切除、单纯植骨支撑融合或钛网支撑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达到切除病灶并同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对18例胸椎单脊椎肿瘤患者行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同时进行后路单纯植骨融合或椎间钛网支撑植骨,应用后路CD、TSRH或Scofix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男3例,女15例;年龄14~58岁,平均23岁.T4 1例,T5 1例,T6 2例,T84例,T93例,T10 4例,T11 2例,T 12 1例.病理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血管瘤2例,骨母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1例,骨巨细胞瘤5例,单发骨髓瘤1例,转移瘤3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7例,C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16例脊髓功能障碍者,12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消失.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1例出现脊椎滑脱.术后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3个月.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复发;1例神经鞘瘤患者1年后局部出现包块,取活检报告为恶性肿瘤(未报组织学类型),4个月后死亡;1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6个月死亡;其余病例存活至今.结论对于胸段脊椎肿瘤行后路手术可一期实施单脊椎肿瘤彻底切除,并通过椎体间钛网支撑或植骨及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效果满意.

  • 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作者:俞光荣;梅炯;朱辉;杨云峰;李海丰;陈雁西;燕晓宇;袁峰;周家钤;程黎明

    目的以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并探讨其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1998年11月至2003年5月,对伤后1~9个月,共24例(26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采用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进行治疗.患者平均年龄32.6岁(28~42岁).患者术前均摄跟骨侧位、轴位及足斜位X线片,并行CT三维重建检查.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3足(Ⅱb 9足,Ⅱc 4足),Ⅲ型13足(Ⅲac8足,Ⅲab 5足).选择跟骨外侧改良"L"形切口,用骨刀切除外膨的跟骨外侧壁,然后将后关节面骨折块向上、向后撬起复位后关节面.跟骨内骨缺损处采用自体骨植骨,其中髂骨植骨19足,劈下的跟骨外侧壁植骨7足.后以钢板螺钉固定.结果 21足术后获得9~22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螺钉断裂及跟骨内翻等并发症.截骨植骨处愈合时间平均为11.2周(10.5~13.3周).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优8足,良10足,可3足,优良率为86%.术后X线检查见Bohler角、Gissane角、距骨倾斜角、跟骨宽度及丘部高度的恢复接近正常.结论保留距下关节的跟骨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跟骨畸形矫正明显、后足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 脊柱侧凸矫形预测方法评价

    作者:赵宇;邱贵兴;沈建雄;金今;赵宏

    目的分析比较站立位弯曲像、悬吊牵引像和支点弯曲像在脊柱侧凸矫形中的预测作用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1998年7月~2000年7月间的胸椎侧凸畸形患者27例;年龄11~35岁,平均16.4岁.全部病例均采用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融合术,第三代节段性内固定系统固定.采用标准方法测量术前脊柱正侧位、站立位弯曲像、悬吊牵引像和支点弯曲像以及术后正位像的Cobb角,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平均Cobb角为31°,较术前胸弯(平均Cobb角61°)改善明显(t=1.706,P<0.01),平均矫正率为51.6%;(2)三种检查方法都与术后胸弯Cobb角呈正相关(P<0.01);(3)支点弯曲像与术后Cobb角无差异(P>0.05),其它两种方法与术后Cobb角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支点弯曲像可以用于评价胸弯的柔韧度,其效果优于站立位侧方弯曲像和悬吊牵引像;(2)分析脊柱侧凸畸形需联合应用三种方法,并预测脊柱侧凸的矫形.

165 条记录 6/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