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穴位埋线对海洛因依赖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尹改珍;李晶;马光明;蒋凯正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等不同干预方法对海洛因依赖大鼠CD+4、CD+8细胞百分数及CD+4/CD+8的影响.方法 采用逐日递增法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自然戒断组、美沙酮组、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给予相应干预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外周血CD+4和CD+8 细胞百分数、CD+4/CD+8的变化.结果 美沙酮组CD+4、CD+8 细胞百分数及CD+4 /CD+8与自然戒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CD+4、CD+8 细胞百分数及CD+4 /CD+8与自然戒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CD+4、CD+8 细胞百分数及CD+4 /CD+8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能改善海洛因依赖大鼠紊乱的T淋巴细胞亚群,提高其细胞免疫功能.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研究

    作者:陈洁;周小洁;王晓蓉;潘景业;黄跃跃;马继红;何杰;黄慧雅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并探寻提高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效能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5年1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的脓毒症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后28 d 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167例)和死亡组(59例)。患者入科后2 h 内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乳酸(Lac)、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WBC),并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计算 NLR。入院24 h 内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进行评分。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 PCT、血小板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 Lac、淋巴细胞计数、NLR、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c 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 死亡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693〔95% CI(0.609,0.777)〕,截断值为3.05 mmol/ L 时,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64.2%。NLR 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 死亡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642〔95% CI(0.556,0.728)〕,截断值为14.4时,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51.9%。APACHE 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 死亡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742〔95% CI(0.659,0.825)〕,截断值为16分时,灵敏度为71.2%,特异度为66.9%。Lac + NLR + 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 死亡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0.780〔95% CI(0.702,0.859)〕,截断值为0.2887时,灵敏度为67.3%,特异度为80.0%。联合指标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 死亡的 ROC 曲线下面积高于 NLR(Z =2.321,P <0.05)。结论单一指标难以准确全面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NLR 联合 Lac、APACHE Ⅱ评分可提高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 血液淋巴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作者:张俊亭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olial Infarclonn,AMI)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对AMI预后的意义.方法将59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按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率(L%)分为两组,L%≥20.3%者为A组,L%<20.3%者为B组,对两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B组与A组比较,前者的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心衰发生率无显著差异,B组总死亡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AMI早期血淋巴细胞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作者:赵磊;王念跃;张红梅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流)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为病猪和携带病毒的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也可以传播病毒,其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我们对甲流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计数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为甲型流感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提供帮助.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甲流患者样本来自于2009年在我院南山分院住院隔离治疗的91例患者,年龄19~60岁,平均(24±13)岁.所有甲流患者诊断均经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确诊实验室确定.1.2甲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率,与单核细胞百分率检测:取静脉血2 mL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的DB管中,1~3 h内进行血常规检测.血常规由美国Beckmna Couler公司生产的全自动五分类STKS血细胞分析仪,用进口配套试剂进行检测.所有步骤均按仪器和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 急性胰腺炎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影响因素分析(附153例报告)

    作者:沈骁;杨栋梁;邹磊;柯路;李刚;童智慧;叶向红;李维勤;李宁;黎介寿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后期(发病2周后)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53例AP病人临床资料。根据病人后期是否出现IPN分为非感染组(123例)和感染组(30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分析AP后期发生IPN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病人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系统(APACHEⅡ)评分、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白蛋白、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与非感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和淋巴细胞计数是AP后期发生IPN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细胞计数预测IPN的临界值为0.7×109/L,敏感度为83.7%,特异度为66.2%。结论淋巴细胞计数和APACHEⅡ评分为AP后期发生IPN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早期监测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成为预测AP病人后期发生IPN的有效方法。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血常规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陈晓云;郑艳红;金怡;于海滨;马丽娜;陈新月

    目的 观察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过程中血常规的变化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63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分别在基线、治疗4、12、24、48周和随访24周时进行HCV RNA及血常规的检测,分析血常规与疗效的相关性.根据是否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为SVR组和nSVR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3例患者有3例失访,余下60例均完成抗病毒治疗和24周随访,其中46例获得SVR,SVR率为76.7%;SVR组患者治疗4、12、24周时的淋巴细胞计数(LYPH)、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U-ET)均低于nSVR组,并且在12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98、2.766、2.037,P值均<0.05),在24周时两组WBC及NUET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59、2.151,P值均<0.05);此外SVR组患者在治疗4周时上述3项指标较基线的下降幅度均大于nSVR组,其中LYPH下降幅度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3).LYPH、WBC、NUET在治疗4、12周时与HCV RNA的下降幅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0.45、0.37、0.47、0.61、0.33,P值均<0.05).结论 血常规中LYPH、WBC及NEUT的变化及下降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预测指标.

  • 阴虚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肿瘤特征及淋巴细胞计数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志云;杜林林;何玲玲;赵亚林;江宇泳;李秀兰

    目的 探讨阴虚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肿瘤特征及淋巴细胞计数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5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治疗的PLC患者148例,分为阴虚型PLC组(n=52)和非阴虚型PLC组(n=96).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包括肿瘤学指标[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病毒学指标(HBsAg),肿瘤大体分型(结节型、块状型、巨块型、弥漫型),影像学特征(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生化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ALT、AST、TBil、GGT、ALP、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淋巴细胞计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组患者的HBs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658,P=0.017).与非阴虚型PLC组相比,阴虚型PLC患者的CEA和CA19-9水平升高,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200、-2.194,P值均<0.05),MELD评分、TBil、PT升高(t=2.2、U=-2.0、U=-2.0,P值均<0.05),PLT和PTA降低(U=-3.1、t=-2.5,P值均<0.05),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计数均降低(t=-2.7、U=-2.6、t=-2.2、U=-2.9,P值均<0.05).阴虚型PLC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PLT、PT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0、0.295,P值均<0.05);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PLT、PT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2、0.464,P值均<0.05),与MELD评分、TBil、PT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58、-0.378、-0.520,P值均<0.05).结论 阴虚型PLC患者较其他证型肝癌患者肝脏合成功能更差、胆汁淤积更明显、免疫功能更为低下,且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凝血功能越差;CD8+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凝血功能和肝脏储备功能均差.

  • 淋巴细胞计数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中的评估作用

    作者:蔡康华;陈哲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检测和记录273例入组老年CAP患者治疗第1天、治疗5d后(包括第5天)的淋巴细胞计数、WBC、CRP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析淋巴细胞计数、WBC、CRP与预后和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选出淋巴细胞计数和WBC、CRP对于判断老年C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淋巴细胞计数相应时点与CPIS在治疗第1天、治疗5d后呈负相关(P<0.05),与CPR呈负相关(P<0.05),与WBC无明显相关性(P>0.05).患者CRP与相应时相点CPIS在入科后治疗第1天、治疗5d后呈显著正相关(P<0.05),WBC与相应时相点CPlS无相关性(P>0.05).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淋巴细胞计数、WBC及CRP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态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 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与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元芬;牛子儒;刘忠宇;谷芳;姚元庆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根据2009年新宫颈癌FIGO指南诊断为Ⅰb~ⅡA期宫颈癌进行阴式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围手术期淋巴细胞数和其无瘤生存期、总生存期间的关系.结果:共143例阴式早期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纳入研究,随访时间为6~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术后,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显著下降.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数较高的患者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较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低于平均水平的患者显著延长(P<0.05);术后第三天淋巴细胞数恢复或高于术前水平的患者无瘤生存期较术后第三天淋巴细胞数低于术前水平的患者显著延长(P<0.05),但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淋巴细胞数高于平均水平及术后第三天淋巴细胞数高于或等于术前水平的宫颈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结论:术前淋巴细胞数和术后第三天淋巴细胞数的变化均可作为评估宫颈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脓毒症致死的危重烧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的改变及意义

    作者:李峰;冯光;沈小鹏

    目的 分析死于脓毒症的危重烧伤患者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规律并阐明其意义.方法 回顾1990~2010年住院死于脓毒症的危重成年烧伤患者共31例(S组),排除意外死亡、入院早期死亡、应用胸腺肽或胸腺肽α1者;取同时间段内非死于脓毒症的危重成年烧伤患者16例作为对照组(C组).对死亡前15 d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结果 S组淋巴细胞计数存在下降趋势,于死亡前第13、7、5、3、1 天显著低于正常值1.5×109/L;C组淋巴细胞计数无趋势性改变,于死亡前第11、7 天显著低于正常值;于死亡前第13、5、3、1 天,S组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C组;S组淋巴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3);S组淋巴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降低出现时间的早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死于脓毒症的危重烧伤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可结合血小板计数降低作为反映病情危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指征.

  •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在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丽娟;刘国梁;李俊;陶新曹;阮冬石;张运剑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在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01~2014-01 我院诊断的脓毒症患者116例,于入院第1、3、7 天抽取外周血检测淋巴细胞计数( Lym) ,根据28 d、90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APACHEⅡ评分、合并症等,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细胞计数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结果 ①死亡组的年龄、血肌酐、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 P<0.05 ) , ALB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在入院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3、7天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 死亡组合并肾衰竭和心功能不全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 P<0 .05 ). ②ROC曲线显示,淋巴细胞计数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和90 d病死率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大值均为第7天(0.772,0.785),两者切点值均近似于1.0 ×109/L. ③第7 天淋巴细胞<1.0 ×109/L组患者的血肌酐、年龄、APACHEⅡ评分、28 d和90 d病死率明显高于淋巴细胞>1.0 ×109/L组. 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肿瘤、应用机械通气和第7 天的淋巴细胞计数是否<1.0 ×109/L是预测病死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5 ). 结论 脓毒症患者第7天的淋巴细胞计数<1 .0 ×10 9/L是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若结合是否合并肿瘤、是否应用机械通气则能更好地预测脓毒症的预后.

  • 肺栓塞患者治疗后炎症指标变化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

    作者:周怀海;秦志强;覃少佳;刘学冠;陈桂荣;冯广弘;冯宗莲;梁秋妹

    目的 研究PE患者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PLR和血清IL-6水平治疗后14 d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栓近期溶解效果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5-06~2017-02三家医院呼吸内科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首次确诊的PE患者,Mastora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后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于治疗前24h内及治疗后第1、3、7和14天检测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PLR,于治疗前24h内和治疗后第14天检测血清IL-6水平,描述上述炎症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PAOI变化率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例PE患者,WBC计数、中粒细胞计数治疗后持续下降,变化规律均符合二次方曲线模型(F分别为0.089、0.414,P均为0.000),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2.149、25.118,P均为0.000);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第1~3天上升,第3~7天平稳,第7~14天上升,变化规律符合二次方曲线模型(F=0.860,P=0.002),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11,P=0.004);NLR治疗后持续下降,变化规律符合三次方曲线模型(F=0.000,P=0.000),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43,P=0.000);PLR治疗后第1~3天下降,第3~7天上升,第7~14天平稳,变化规律不符合曲线模型,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患者治疗后IL-6水平较前明显下降[(6.25±7.45) pg/mL vs.(25.14±25.97) pg/mL,P=O.000].PE患者治疗前后PAOI变化率与治疗前NLR呈负相关(r=-0.352,P=0.015),与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 =0.335,P=O.021).结论 PE治疗后NLR持续下降,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上升,提示PE炎症反应减弱,血栓溶解吸收.治疗前NLR、淋巴细胞计数与PAOI变化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反映PE患者的近期血栓溶解效果.

  • 艾滋病患者胃黏膜与外周血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区室性差异的探讨

    作者:李冰;崔丹;闫惠平;赵秀英;张立洁;刘妍;张欣

    目的 探讨AIDS患者胃黏膜与外周血中HIV感染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区室性差异.方法 选取AIDS患者35例,对照组为HIV抗体阴性者10例,均进行胃镜检查并收集外周血.PCR法制备地高辛标记HIV-1长末端重复序列(LTR)、gag基因的双链cDNA探针,核酸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胃黏膜组织冰冻切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涂片H1V感染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1T淋巴细胞,数据结果行t检验.结果 AIDS未治疗组胃黏膜中HIV阳性率为(1.67±1.48)%,PBMC中为(19.37±9.23)%.AIDS未治疗组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组各组间的胃黏膜HIV阳性率差异尤统计学意义(t=-0.996,t=-0.794,t=-0.461;P>0.05).PBMC涂片中,治疗1~4年组HIV阳性率为(4.25±3.47)%,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9.37±9.23)%(t=3.000,P<0.05).AIDS未治疗组胃黏膜单个核细胞(MMC)中CD4+T淋巴细胞阳性率为(12.53±8.14)%,PBMC中CD4+T淋巴细胞阳性率为(19.00±9.55)%,HAART1~4年组胃黏膜MMC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7.44±18.00)%,仍低于对照组的(50.35±3.41)%(t=-4.620,P<0.01),但PBMC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4,P>0.05).结论 胃黏膜与外周血中HIV感染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存在区室性差异.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者胞嘧啶脱氨基酶家族表达水平分析

    作者:王珍燕;江雪艳;张云智;卢洪洲

    目的 定量研究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胞嘧啶脱氨基酶家族成员hA3B、hA3F和hA3G的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各21例未接受和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10例HIV-1阴性健康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采用反转录一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中hA3B、hA3F和hA3G 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淋巴细胞计数.数据行t、t'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未治疗及已治疗的HIV-1感染者、HIV-1阴性者hA3B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08.4、365.2和563.6(P<0.05),hA3F tuRNA分别为245.5、316.6和442.9(P<0.05),hA3GmRNA分别为404.6、360.8和638.6.HIV-1感染者hA3G mRNA水平低于健康对照(Z=-2.451,Z=-2.493,均P<0.05),但未治疗与已治疗HIV-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40,P=0.7342).HIV-1感染者hA3B、hA3F和hA3G mRNA表达水平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未治疗者:r=0.0104,r=-0.0545,r=0.1623,均P>0.05;已治疗者:r=0.3220,r=0.2193,r=0.1455,均P>0.05).hA3B、hA3F和hA3G三者mRNA水平在已治疗HIV-1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者中呈正相关(P<0.05),而在未治疗HIV-1感染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 hA3B、hA3F和hA3G基因表达水平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无直接相关性;HIV-1感染可导致PBMC中hA3B、hA3F和hA3G表达水平降低,抗病毒治疗可上调hA3B和hA3F的表达.

  • 去羟肌苷、司他夫定联合奈韦拉平治疗艾滋病患者临床观察

    作者:蔡卫平;陈谐捷;陈劲峰;唐小平;谭俊

    目的观察2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联合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抗逆转录病毒方法治疗艾滋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用去羟肌苷(ddI)、司他夫定(d4T)联合奈韦拉平(NVP)治疗20例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将其分为A组(进口药)、B组(国产药)并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随访指标为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年,A组中2例因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血浆病毒载量平均值明显下降,A组比治疗前下降2.12 lg拷贝/ml,B组比治疗前下降2.55 lg拷贝/ml.A、B两组分别在4.3个月和2个月时,均检测不到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逐渐升高,由治疗前A组(231.50±156.02)/mm3、0.25±0.21,B组(49.60±45.41)/mm3、0.07±0.05,上升至治疗后A组(423.70±225.79)/mm3、0.46±0.31,B组(186.00±92.47)/mm3、0.20±0.11.两组比较,治疗前后的血浆HIV RNA降幅、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增幅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CD4>200/mm3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比例升高的绝对值明显高于CD4<200/mm3者.治疗初期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皮疹,不需治疗可自行缓解,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周围神经病变.结论该药物组合能够很快地使病毒载量水平明显降低,同时也能够使大多数患者的免疫功能得以重建.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有周围神经病变.

  • 外周血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亚芳;杨洪亮;赵海丰;于泳;王亚非;赵智刚;张翼鷟;王晓芳

    目的:分析治疗前外周血血小板与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unspecified,PTCL-U)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诊的163例PTCL-U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PLR组(PLR<170,80例)和高PLR组(PLR≥170,83例),分析治疗前PLR与PTCL-U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63例PTCL-U患者中,低PLR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76.3%和60.0%)均高于高PLR组(10.8%和8.4%,P值均<0.05).年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 PS)评分、B组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水平、血小板及PLR与PTCL-U患者的OS明显相关(P值均<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LDH水平、血小板及PLR是PTCL-U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治疗前外周血PLR与PTCL-U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高水平PLR提示PTCL-U患者的预后不良.

  •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亚群的临床变化分析

    作者:魏云玉;黄红宇;陆红兵;韩志军

    现代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恶性肿瘤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疗效及预后有直接的影响[1].抗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中心调控作用[2].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肿瘤的主要方面,Th与Ts细胞是肿瘤免疫调节的重要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包括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也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及应激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3].为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本文对125例肺癌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其亚群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及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皇娜;朱佳丽;邓小明;李金宝;娄景胜;薄禄龙;吴友平;陈峰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及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UTI对脓毒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8~10周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CLP)组,CLP+ UTI(10万U/kg)术后30 min腹腔内给药(UTI ip)组和CLP+UTI(10万U/kg)术后30 min尾静脉给药(UTI iv)组.在CLP模型建立成功后,每组10只小鼠首先进行7d生存状况观察研究,描绘7d生存曲线.另选取40只小鼠按以上方法分组,在CLP术后24h取材,计数外周血、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检测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情况.数据采用Prism5.01 (GraphPad Software,USA)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UTI治疗组7d生存率高于C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TI组外周血、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计数高于C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TI组脓毒症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低于C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TI ip和UTI iv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UTI腹腔或尾静脉给药可明显改善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状况,可能与其升高脓毒症小鼠外周血、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量,有效降低脓毒症小鼠胸腺和脾脏组织淋巴细胞凋亡等有关.

  •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董琪;夏晓爽;李新

    目的 探讨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TOAST病因学分型标准分为LAA和非LAA(包括心源性栓塞、小血管闭塞、其他明确病因和病因未明确),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将LAA进一步分为轻度卒中组(<8分)和中重度卒中组(≥8分).比较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和PLR,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AA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67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LAA391例,其中轻度卒中224例,中重度卒中167例;非LAA 285例,其中心源性栓塞94例、小血管闭塞137例、其他明确病因18例和病因未明确36例.LAA组PLR显著高于非LAA组[(172.24±70.45)对(148.37±45.84);=5.001,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优势比1.012,95%可信区间1.004 ~ 1.021;P=0.006)是LAA的独立危险因素.轻度LAA组PLR[(149.74±47.68)对(202.42±83.70);=7.864,P<0.001]显著低于中重度LAA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优势比1.025,95%可信区间1.008 ~1.042;P=0.003)是LAA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LR与LAA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 干燥综合征血淋巴细胞减少与感染的相关性观察

    作者:张斌;王宏智;吴美娟

    燥综合征(SS)是一种主要累及柱状上皮细胞所组成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作者临床工作中发现SS发生感染的患者血淋巴细胞计数(L)常有明显下降.因此对SS患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进行回顾性调查,以明确其减少是否为SS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现报告如下.

95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