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急性心肌梗死所致CK或CK-MB异常的病例报告

    作者:杨彦平

    我科收住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CK或CK-MB增高,现报告如下:例1:男性,80岁.曾患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主因发热、咳嗽、咳痰2天于1999年8月3日入院.血白细胞13.0×109/L,中性白细胞0.94,淋巴0.06.

  • 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X误诊为淋巴结结核1例

    作者:杜乃坎

    陈××,男,13月龄,因发热、耳后肿块1月来门诊就诊.病史.外婆有肺结核病史:出生后3月,在当地接种卡介苗后出现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手术切除,未服抗结核药.查体:T 38.7℃,消瘦,耳后可触及3cm×3cm大小肿块,压痛不明显,固定,局部皮肤红肿,有波动感;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无肿大,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X线胸片示两肺、纵隔无异常;PPD5 U 17mm×18mm,1 U 14mm×12mm;血常规Hb 9g,WBC 4.4×109/L,N 64%,L 32%,M 4%.给予切开排脓清创引流,脓液涂片作抗酸染色找抗酸杆菌阴性并做病理检查.病理报告: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病变,中央中性白细胞成堆伴多数郎罕氏巨细胞,未见肿瘤细胞.首先考虑为"右耳后淋巴结结核伴脓肿形成".治疗:局部给予INH、RFP清创换药及INH、RFP、PZA口服.1月后患儿仍有间歇性发热,体温37.8℃~39.7℃,创口愈合不良,换药过程中发现有骨碎片,经颅骨摄片发现右颞骨骨质破坏.进一步检查免疫生化结果:CD+68,LCA+,S-1009-,LYSO-,EMA-,CD-34,提示:增生的郎罕氏细胞为组织细胞来源.

  • 437针刺对于中性白细胞呼吸爆发的作用:对照单盲研究

    作者:

  • 027 紫玉簪中F-吉托皂苷刺激中性白细胞样细胞的活性

    作者:

  • 麝香糖蛋白成分对中性白细胞趋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文杰;钟淼;郭颖;周龙恩;程桂芳;朱秀媛

    目的: 观察麝香糖蛋白成分(麝香-1)对中性白细胞趋化反应的影响.方法: 体内采用羧甲基纤维素诱导大鼠腹腔内中性白细胞趋化反应模型.体外采用Boyden隔室法测定兔中性白细胞趋化反应.以Fura-2标记荧光法测定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结果:皮下注射麝香水提物5,20,80 mg*kg-1,显著抑制羧甲基纤维素诱导的大鼠腹腔中性白细胞趋化反应,抑制率分别为58.6%,65.1%和73.0%;终浓度为1,10,100 μg*mL-1麝香-1,显著抑制fMLPP 诱导的兔中性白细胞的趋化反应,抑制率分别为57.9%,64.7%和77.8%;终浓度为1,10,100 μg*mL-1的麝香-1,明显抑制刺激剂引起的中性白细胞胞内游离钙水平的升高,抑制率分别为16.3%,24.7%和37.8%.结论:麝香糖蛋白成分对中性白细胞趋化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是其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 麝香糖蛋白成分对白细胞介素-8激活的大鼠中性白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文杰;白金叶;程桂芳;朱秀媛

    目的:观察麝香糖蛋白成分麝香-1对白细胞介素-8(IL-8)激活的大鼠中性白细胞某些功能,包括超氧阴离子产生和溶酶体酶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中性白细胞体外温孵系统。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超氧阴离子的产生量。以酚酞葡糖醛酸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为基质的酶反应法测定β-葡糖苷酸酶和溶菌酶的释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麝香-1在1~100μg*L-1终浓度下,可使中性白细胞超氧阴离子生成量增加91.7%~291%,可使β-葡糖苷酸酶释放量降低2.2%~58.1%,使溶菌酶释放量降低3.9%~39.8%。结论:麝香-1对IL-8激活的大鼠中性白细胞的功能有明显影响。抑制溶酶体酶释放可能是麝香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 新癀片治疗会阴侧切术后发热肿胀痛59例

    作者:林惠敏;郝宗光

    会阴侧切术后肿胀疼痛是产科常见症状,经常给产妇带来痛苦和生活不便,且术后一般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等处理.但部分患者仍不能缓解局部伤口疼痛等症状.近年来我们采用中成药新癀片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59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选自1998年1月~2000年8月,均为在我院产科住院期间会阴侧切术后局部刀口疼痛发热患者116例,临床表现:术后1~4天发热(38.1~39.2℃),加局部红肿,中性白细胞升高(0.08~0.09).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年龄22~34岁,平均25岁;其中会阴侧切术48例,会阴正中切开术5例,阴道侧沟裂伤6例.对照组57例,年龄23~34岁,平均26岁;会阴侧切49例,会阴正中切开4例,阴道侧沟裂伤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脑溢安颗粒对脑出血大鼠脑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和中性白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

    作者:何纲;金益强;黎杏群

    目的:探讨脑溢安颗粒(简称脑溢安)对脑出血后脑内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分组处理,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方法检测术后不同时间各组出血侧脑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蛋白表达、中性白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术侧脑内检测到低水平ICAM-1 mRNA表达及少量ICAM-1阳性微血管,未见中性白细胞浸润和受损神经细胞.模型组大鼠出血侧脑内ICAM-1 mRNA表达在术后4h显著升高,24h达到高峰,96h仍保持较高水平,168h恢复正常水平;ICAM-1阳性微血管数在术后4h显著增多,48h达到峰值,持续至168h;中性白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损伤在术后4h也明显增多,均于48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脑溢安组大鼠出血侧脑内ICAM-1 mRNA表达水平和ICAM-1阳性微血管数显著降低,中性白细胞浸润,神经细胞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脑溢安具有抗脑出血后脑内炎症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CAM-1介导的中性白细胞浸润有关.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在鉴别慢性乙型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晓洁;应丽美;陈颖基;朱葛丽;王磊;施军平

    目的 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Iymphocyte ratio,NLR),探讨中性粒细胞在鉴别CHB及NAFLD所致肝损伤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25例CHB患者和402例NAFLD患者血常规和生化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绝对值以及NLR;同时比较两组ALT升高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及NLR.结果 CHB患者Neu、Lym低于NAFLD患者,而NLR高于NAFL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LT升高的患者中,CHB患者Neu、Lym值低于NAFLD患者(P<0.01);Neu、Lym预测NAFLD及CHB肝损伤的曲线下面积(ROC)分别为0.694、0.731,高于NLR曲线下面积0.454.结论 Neu、Lym对鉴别NAFLD和CHB所致的肝损伤性质具有一定价值.

  • 氯胺酮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表面黏附分子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影响

    作者:戴安卢;郭小文;张冯江;姚媛媛;严敏

    目的 评价氯胺酮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外周血表面黏附分子CR3表达水平和中性粒细胞(PMN)内炎症介质cAMP浓度的影响.方法 60例体外循环(CPB)下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均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氯胺酮Ⅰ组、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n=15),体外循环前10 min经颈内静脉分别给以生理盐水(对照组)、氯胺酮Ⅰ组(0.1 mg/kg)、氯胺酮Ⅱ组(0.5 mg/kg)和氯胺酮Ⅲ组(1.0 mg/kg),并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即刻(T1)、体外循环开始前1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即刻(T3)、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T4)不同时点从颈内静脉采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B3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AMP和cGMP浓度,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T1,T2时点各组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各氯胺酮试验组患者外周血CR3表达均降低(P<0.05),其中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水平更低于氯胺酮Ⅰ组(P<0.05).T3,T4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Ⅰ组相比,氯胺酮Ⅱ和氯胺酮Ⅲ组患者外周血PMN内cAMP浓度均增高(P<0.05).T3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Ⅰ组相比,氯胺酮Ⅱ组和氯胺酮Ⅲ组患者外周血PMN内cGMP浓度均降低(P<0.05).T4时点,与对照组和氯胺酮Ⅰ组患者相比,氯胺酮Ⅱ和氯胺酮Ⅲ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升高(P<0.05).氯胺酮Ⅲ组比其他各组术后使用更少的血管活性药(P<0.05).结论 氯胺酮可一定程度地降低CPB患者外周血CR3的表达水平和PMN内cAMP、cGMP的浓度,从而减轻CPB时全身炎症反应.

  • 创伤后急性阑尾炎9例临床分析

    作者:韩孝亮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但腹部遭受创伤后引起阑尾炎的发作,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自1990年7月~2000年3月共收治创伤后急性阑尾炎9例。现结合有关文献对本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治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16岁~58岁,平均年龄34.8岁。创伤种类:车祸伤4例,坠落伤2例,挤压伤1例,锐器伤1例,其它伤1例;9例中合并有脑外伤2例,肋骨骨折1例,下肢骨折3例,其它部位软组织损伤3例。全组病例均有明显的腹部外伤史,其中钝性(闭合性)腹部伤8例,锐性(开放性)腹部伤1例,受伤前均无慢性阑尾炎病史。9例中疼痛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者仅2例,其余7例均表现为开始即为持续性右下腹隐痛并呈进行性加重。9例中合并体温升高7例,伴有恶心、呕吐6例,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或闭孔内肌试验阴性5例。全组病例中血象及中性白细胞均升高,腹部B超均没发现有实质脏器损伤者,腹穿均呈阴性。

  •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与间接计数的对比

    作者:程荣先;徐光英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检验科常作的一项实验.其增高与降低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计数不准确,误差大,给临床医生造成误导.为严把质量关,作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用直接与间接对应计数法;其准确性与可靠性都优于单一的计数方法.本次收集于2003-06~2003-09日常门诊及住院10例嗜酸性粒细胞直接与间接计数的对照试验,其方法、结果介绍如下.

  • 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杨蕾;吴雪松;许永杰;车向临;周晓春;梁会泽

    患者女,67岁,因右大腿包块红肿3个月,破溃1个月而收住我院。查体:右大腿前面可见范围6 cm ×5 cm皮肤溃疡,溃疡面高出皮肤约0.5 cm,溃疡面周围有数个直径0.5~1.5 cm大小不等红肿包块,周围无明显充血。超声检查:右大腿根部皮下可见两个不均质偏低回声区,大小分别约为3.1 cm ×1.0 cm,1.5 cm ×0.7 cm,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彩色多普勒检查其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并记录到动脉样频谱,其下方可见一不均质高回声团,测量范围受限,大前后径约3.5 cm,周边回声减低,包块内回声强弱不等(图1A),低回声区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图1B),彩色多普勒检查周边可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大腿皮下多发不均质包块,恶性不除外。患者在局麻下行右大腿多发肿物切除术,术中病理提示:右大腿小肿物真皮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不除外淋巴瘤,右大腿肿物凝固性坏死。术后石蜡切片结果提示:右大腿皮肤组织部分溃疡及凝固性坏死,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中弥漫性致密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等细胞浸润(图2A),肿瘤细胞呈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有散在多量小淋巴细胞,间质血管丰富(图2B)。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增生细胞:Bcl-2(部分+), CD3(+), CD5(-), CD20(+), CD10(少量),CD68(部分阳性),Ki-67(+,约30%~40%),CD30(部分+),CD138(部分+), CD79(+), Bcl-6(-), CD21(-), CD56(部分弱+),ALK(-),MPO(部分+),Mum-1(+)。

  • 彩色超声诊断先天性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右冠状动脉瘤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作者:胡亚飞

    患者男,18岁,因心慌气促入院,1个月前有发热史,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1.9×109/L,中性白细胞百分率0.84,血培养阳性,致病菌为链球菌,听诊心前区第3、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连续性杂音,彩色超声检查示全心腔扩大,心底短轴切面见右冠状动脉起始段扩张(图1),内径1.4 cm,扩张的右冠状动脉由右冠状动脉窦发出后,沿右心房外侧壁走行,然后绕向右心房的后侧,于三尖瓣的后内侧相当于三尖瓣后瓣旁见右冠状动脉后降支中段开口于右心室,瘘口内径0.7 cm,后降支主干内径1.0 cm,三尖瓣后内侧可见后降支近瘘口处呈囊状扩张,大小约3.0 cm×3.0 cm,瘘口处右心室内见2.1 cm×0.5 cm的稍强回声光团,随心动周期摆动(图2,3);CDFI示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口处见花色血流信号(图4,动态图1),呈连续性湍流频谱,峰值流速4.4 m/s,右冠状动脉起始段流速1.8 m/s.彩色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右冠状动脉瘤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 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方法的建立

    作者:张欢欢;张春燕;杨晋;郑萍;赵绍林;吴惠毅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mNAP)表达.方法 方法学建立.采集研究对象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静脉血,应用PE标记抗碱性磷酸酶单克隆抗体,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NAP表达方法.运用BD公司QuantiBRITETM PE于流式细胞术评估每个细胞结合的抗体数(AB/c),间接反映待测细胞mNAP的表达量.观察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柠檬酸钠3种抗凝剂、标本放置温度、时间以及血浆中碱性磷酸酶对结果的影响,评价方法精密度.用所建方法检测481名健康人群外周血mNAP表达水平,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确立临床参考区间.检测84例重症感染和局部感染患者和39例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mNAP表达水平.结果 标本检测前,应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可以有效消除血浆中碱性磷酸酶(ALP)干扰.3种不同抗凝剂采集的标本对mNAP检测结果无影响.标本放置室温或4℃12 h内对检测结果无影响.精密度实验结果,批内变异系数(CV) 2.01% ~3.33%,平均CV 2.67%;批间CV 5.80% ~6.00%,平均CV5.90%.健康成年人无论男女,mNAP表达水平均呈非正态分布.男、女中位数(P25,P75)分别为1 758(1 378 ~2 310) AB/c、1 897(1 369 ~3 249) AB/c,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7 140,P=0.243 8).以2.5% ~97.5%位数作为临床参考区间,结果为920.5 ~3 493.0 AB/c.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中mNAP表达水平13 532(9 756 ~ 16 869) AB/c高于病毒感染患者1 143(536~2 012)AB/c以及健康对照人群1 879(1 399 ~2 497) AB/c(H=221.5,P<0.01).结论 应用QuantiBRITETM PE试剂盒来标准化流式细胞仪的设置,可定量分析待测样品荧光强度,进而获得细胞所含荧光素分子数,并计算出每个细胞表达的抗原位点或抗原分子数目,从而达到定量检测的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mNAP,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mNAP表达对于鉴别细菌、病毒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中性粒细胞体积与浆核复杂性在感染和应激性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金艳慧;王明山;杨丽红;谢耀盛;张卓;吴秀继

    目的 探讨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意外及大手术后等常见应激性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体积、浆核复杂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VCS技术,测定125例血培养阳性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64例急发性心脑疾病患者、66例大手术后患者及69名健康对照者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值和NE的体积(NEV)、电导率(NEC)、光散射性(NES),及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NEVSD、NECSD、NESSD),并采用ROC曲线分别评价各参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急性细菌感染组NEV、NES、NEVSD分别为154.3±15.2、135.7±9.9、26.8±4.2,大手术后组分别为147.2±8.9、141.5±7.7、23.0±2.8,急发性心脑疾病组分别为144.9±5.2、146.0±5.0、19.6±1.6,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9.7±4.6、145.0±3.8、18.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650、38.122、54.604,P均<0. 05),以急性细菌感染组的上述各参数变化为显著.应激性疾病组(合并急发性心脑疾病组和大手术后组)的NEV、NES、NEVSD分别为146.5±9.5、144.3±9.4、21.3±3.3,与急性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40、7.533、-8.999,P均<0.01).ROC曲线分析NEVSD、NEC、NES、NECS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0.845、0.833、0.849,其中NEVSD的临界值(cut-off值)≥24.0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达83.3%和82.0%.结论 细菌感染性疾病和常见应激性疾病可使中性粒细胞体积、胞核大小及胞浆颗粒等发生明显变化,以细菌感染性疾病变化明显;中性粒细胞VCS参数在预测细菌感染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于WBC计数和NE值,以NEVSD为显著.

  • 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演变中中性白细胞的作用

    作者:陈浩;李非;程韵枫;孙家邦

    目的探讨中性白细胞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四组:A组(单纯诱导模型组);B组(盐酸氮芥处理组);C组(假手术组);D组(盐酸氮芥处理的假手术组).各组动物8 h后处死,取肺、胰腺标本观察病理变化.测定血清淀粉酶、血钙、BUN水平.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肺脏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胰肺组织结构正常.A,B组均发生急性胰腺炎,B组较之于A组胰、肺组织学病变(3.60±0.177)vs(9.08±0.348)、淀粉酶(5020±1512)U@L-1vs(13919±3670)U@L-1,BUN水平(494±97.4)mg@L-1 vs(828±99.5)mg@L-1减轻(P<0.05).A,B组均可检测到肺脏TNFα mRNA表达,其相对表达量B组明显低于A组(0.94±0.11)vs(1.81±0.22),P<0.05.结论过度激活的中性白细胞通过损伤自身组织、参与细胞因子的产生释放从而加重胰腺炎病情.陈浩,李非,程韵枫,孙家邦.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演变中中性白细胞的作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7):776-779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作者:朱树养;陈卫昌;蔡笃雄

    目的 初步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及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SAP中性粒细胞凋亡延迟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组和假手术(SO)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4%牛磺胆酸钠(1 ml/kg体重)制模,制模后24、48、72 h分别处死动物.取胰腺组织评估病理变化;TUNEL荧光标记法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凋亡;RT-PCR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 ANP组胰腺病理评分较(SO)组明显升高(P < 0.05).ANP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较SO组明显降低,随时间延长更明显(P < 0.05).ANP组中性粒细胞survivin mRNA水平均较SO组明显升高,且随时间延长更明显(P < 0.05).ANP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分别与胰腺病理评分和survivin mRNA水平呈负相关(r = 0.97,r = 0.99, P < 0.05).结论 ANP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明显延迟,survivin mRNA高表达,表明survivin在调控SAP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延迟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早期糖尿病肾病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变化

    作者:倪海祥;叶真;杨雪辉;魏佳平;黄琦;邵国民

    观测8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CD11b/CD18的表达,分析其与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及TNF-α的关系.T2DM患者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CD11b/CD18表达高于正常人;伴有大量白蛋白尿的T2DM患者外周多形核白细胞CD11b/CD18表达高于伴微量白蛋白尿或正常白蛋白尿的T2DM患者;T2DM患者外周血PMN白细胞CD11b/CD18表达与促炎症介质TNF-α浓度正相关,与24 h UAE正相关.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金培印;张海三;韩勤甫;王淑红;李凌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ST段下降幅度(STR)及血浆B型脑利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发病12h内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195例.PCI术前、术后2 h分别记录18导联心电图,PCI术后12 h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和BNP水平检测,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根据中性粒细胞水平分为3组:第1组(中性粒细胞<4.78×109/L)32例;第2组[中性粒细胞(4.78~8.79)×109/L]118例;第3组(中性粒细胞≥8.79×109/L)45例.结果 第3组PCI术后2 h STR>70%的患者较第1组明显减少(P<0.01);高中性粒细胞(>8.79×109/L)血症和高BNP(>580 pmol/L)的患者比例STR>70%组(13.8%;11.1%)比30%~70%组和<30%组(20.96%和33.33%;28.7%和35.3%)均显著增高(均为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3组中性粒细胞与BNP水平的相关性为密切(r=0.401,P

286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