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回顾分析

    作者:王云鹏;张宇清;李建宇;李勇杰

    目的 对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了解不同表现形式肌张力障碍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8年4月至2015年4月就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并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患者临床特点,对患者的治疗靶点及特点进行分析,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运动(BFMDR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别对术后初期、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后症状改善率做评估.结果 23名患者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植入后,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初期改善程度从25.6%~85.7%,平均改善达52.5%;3个月时患者改善程度从40.0%~78.6%,平均58.1%;1年后患者改善率从37.8%~94.7%,平均达到77.1%,23例患者中18位患者的症状在长期随访中均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占74.9%.16例患者接受B-GPi靶点刺激,2例患者采用B-Vim,另外5例为B-STN.结论 随着对肌张力障碍疾病认识的更深入和细致,选择不同的手术靶点为不同运动形式的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以提高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症状改善率,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 立体定向选择性Vim核和(或)PVP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观察

    作者:陈邱明;袁邦清;林川凎;王飞红;吴贤群;林立

    目的 观察应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至2013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Vim核)和或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P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45例.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UPDR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的UPDR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靶点定位、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 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分析

    作者:顾冲;陈国志;谷凌云;阮秋;刘坤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PD)的方法 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应用南京麦迪柯科技公司98-3型脑立体定向计算机辅助规划手术系统,螺旋CT薄层扫描解剖定位,对37例PD患者进行苍白球和(或)丘脑多靶点毁损手术,分析术后患者的靶点影像学改变和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结果 随访3~5年,按PD联合评分标准(UPDRS)进行评分,显效24例(64.86%),改善9例(24.32%),无效4例(10.81%).3年后复发再手术3例(8.1%),3例双侧手术,近期效果满意.并发症:术后3天内对侧肢体先肌痉挛后轻度偏瘫者4例(11.0%),远期出现肢体麻木、语音低、智能减退者4例(10.81%).CT/MRI复查靶点毁损灶消失3例(8.10%),靶点毁损灶稳定34例(91.89%),无其它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单靶点毁损且毁损灶小复发率高,多靶点毁损远期并发症高,靶点毁损术治疗PD近期疗效好,远期差.

  • 帕金森病大鼠苍白球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分析

    作者:王景;王学廉;王举磊;陈军;高国栋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苍白球(globus pallidus,GP)神经元的放电模式,为研究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大鼠30只,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模型组),多种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记录PD模型组及正常生理状态下大鼠(对照组,10只)GP神经元放电活动,并对其放电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中有13只行为学及病理学检测结果符合PD模型标准.电生理记录显示对照组大鼠GP神经元放电频率为6±2Hz,模型组大鼠GP神经元放电频率为21±3Hz,模型组大鼠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共记录到四种形式的放电模式,模型组记录到三种.对照组GP神经元簇发放电模式的比例为11%,而模型组GP神经元簇发放电模式的比例术后四周为59%,术后八周为61%,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模型大鼠GP神经元较生理状态下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其放电模式也有明显变化,簇状放电模式比例增大.这可能在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 微电极导向选择性PVP核和(或)Vim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康德智;林章雅;余良宏;何理盛;陈佳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PVP核)和(或)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僵直94.5%、震颤92%、运动迟缓86.5%、步态72.7%、平衡68.8%、关状态77.9%.术后Motor UPDRS积分"关"状态下降63.4%,"开"状态下降54.3%,左旋多巴引起的并发症基本消除.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根据病情选择性应用PVP核和(或)Vim核毁损术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从而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陈焕林;邵立民;邵永良;黄红星;曾其昌;匡卫平

    目的探讨应用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症,毁损靶点的选择、效果、术后并发症等有关问题.方法 8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外侧核(VPLP)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震颤96.0%,肌强直86.0%,运动迟缓48.6%,步态73%,平衡72%,术后UPDRS评分"关"状态下降60.5%,"开"状态下降54.3%.并发症:穿刺道出血患者2.35%,一过性呃逆12.9%,暂时性构音障碍2.35%,一过性嗜睡8.23%,精神障碍3.52%,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靶点并精确定位,从而提高手术效果.

  • 微电极引导下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刘伟钦;唐运林;罗旭坚;周明;段小珍;陈志平

    我院于1998年3月至2001年10月对232例次帕金森病行双侧(第二次)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其中分期双侧丘脑Vim毁损术82例,苍白球腹后侧核毁损术103例,另47例为其他核团.

  • 电生理功能定位在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春生;付震;耿晓增;吴幼章;余同福

    苍白球腹后部(PVP)是治疗帕金森病(PD)的理想靶点[1],仅依据影像学的解剖定位毁损PVP核(团)仍有一定的视野缺损、偏瘫等并发症[2].

  • 丘系前区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58例

    作者:成良正;秦峰;朱丹;胡治

    20世纪80年代前,毁损VL核治疗震颤,毁损苍白球内侧部治疗肌肉僵硬和疼痛已被多数神经外科医师认可.但是,底丘脑毁损治疗PD也是有效靶点,即Bertrand在20世纪80年代前推荐的Subth-alamic target for tremor至今似乎已被人们遗忘,此靶点治疗震颤非常有效.他采用的坐标X=13mm,Y=联合间径后1/5处,Z=-2~-4mm,射频毁损灶仅3mm或更小[1,2].

  • 对微电极记录的评价

    作者:何江弘;汪业汉

    近年来,随着立体定向外科技术的发展,对功能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丘脑和苍白球核团损毁及深部脑刺激已经被普遍接受.

  • 立体定向射频苍白球毁损治疗肌强直1例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闫志钧

  • 帕金森病患者苍白球神经元电生理活动的特点

    作者:庄平;李勇杰

    目的: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症状与苍白球内侧部神经元电活动的关系.方法:22例实施立体定向苍白球切开术治疗原发性PD患者,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和肌电记录技术,对内苍白球神经元细胞外电信号和对侧肢体肌电活动进行记录.数据分析包括:放电频率,幅度,间期及时程;t检验用来比较GPie和GPii神经元电活动特点.结果:在22个针道记录到的428个苍白球神经元簇中,有149个(34%)GPie神经元簇,288个(66%)GPie神经元簇.GPie神经元紧张型自发放电的平均频率是:36±16.3Hz;而GPii神经元紧张型自发放电的平均频率是:101±34Hz,两组神经元紧张性放电频率的比较显示明显的差异(t检验,P<0.005).另外,苍白球边界细胞放电频率平均为11±3.7Hz.结论:苍白球内侧部(GPii)神经元紧张性活动的过度活跃,与原发性PD症状的发生和病理生理过程相关.

    关键词: PD 苍白球 电活动
  • 帕金森病脑立体定向毁损术两种术式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刘伟钦;唐运林;周明;罗旭坚

    我院于1998年间对162例帕金森病行脑立体定向术,其中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29例,行苍白球腹后外侧核毁损术3例.报告如下.

  • 壳与苍白球的空间位置关系

    作者:楼佳庆;卢洪煊;瞿涛;裘五四;田菊霞

    目的:调查61只成人整脑122个壳和苍白球的形态与位置,明确两者在脑内空间的位置关系,为脑立体定向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在三维切面上作2mm厚的连续切片,获得原始资料,通过统计,并经还原、重建和叠加.结果:获得二核团的空间投影轮廓叠加图.结论:揭示了壳和苍白球在三维切面上的空间投影轮廓的重叠关系.

  • 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康德智;林章雅;余良宏;何理盛;陈佳

    目的观察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24例帕金森病患者,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平均随访时间4.2个月.结果术中靶点调整率82.5%,手术有效率100%;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僵直91.0,运动迟缓86.7,震颤83.3,步态73.4,平衡68.5,"关"状态76.0.左旋多巴引起的并发症基本消除,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比传统的丘脑毁损术更加全面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运动迟缓和左旋多巴诱导的并发症更具治疗优势,副作用较少.微电极导向确保靶点的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作者:翁淑萍;施跃全;方如旗;庞万良

    目的 探讨新生儿急性胆红素脑病(ABE)的磁共振特征表现以及双侧苍白球T1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T1flair)序列的信号强度与相应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新生儿ABE的颅脑磁共振资料,测量患儿双侧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分析其与血液各项胆红素水平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侧苍白球T1flair呈对称性明显高信号23例,T2WI及Flair呈稍高信号16例,扩散加权成像呈等信号23例.T1flair信号强度与血清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水平不存在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双侧苍白球T1flair对称性高信号是新生儿ABE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其信号强度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 少年型帕金森病1例的护理

    作者:蒋波;韩健

    少年帕金森病1971年首先由RamayHunt描述,又称Hunt少年型帕金森病综合征、进行性苍白球萎缩、进行性苍白球变性等.临床表现酷似典型PD齿轮样肌强直、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病程进展缓慢,四肢不自主运动.

  • 缺血性脑血管病苍白球铁沉积的危险因素MR诊断价值

    作者:金辉;陈小芳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苍白球铁沉积的MR征象.方法:对9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MRI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苍白球铁沉积信号进行观察同时分析其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MRI梯度回波序列有助于早期、方便无创地观测到脑组织内铁沉积现象,苍白球铁沉积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血胆固醇浓度、椎动脉狭窄程度.结论:金属铁在脑组织内可能存在"小脑-脑干-基底节(苍白球)"这一代谢通路,年龄的增长,血胆固醇代谢障碍及椎动脉逐渐狭窄引起脑干小脑等部位供血不足,使该铁质转运通路受损,铁无法正常排泄,沉积于内侧苍白球区域.

  • MRI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焕英;于连峰;薛良华;杨亮;杜桂枝;李丹

    目的 探讨早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诊断方法.方法 选择2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和20例正常新生儿,比较其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分析患儿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与其血清TBIL、IBIL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患儿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与其TBIL、IBIL水平不具有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引起苍白球T1WI信号的显著升高,但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不能作为诊断早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特异性标准.

  • 脑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12例

    作者:史建军;毋江

    我院2001-01~2000-03对12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VL)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185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