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rPC转化成PrPSc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黄银霞;董小平

    朊病毒蛋白有两种形式,即PrPc和PrSc.PrPc是正常的细胞蛋白;而PrPSc是PrPc的异构体,具有致病性.大量的证据表明朊病毒是由PrPc错误折叠从而转变成PrPSc的,朊病毒病的发生与发展与PrPc转变成PrPSc密切相关,朊病毒病属于蛋白质构象病.本文将着重叙述PrPc转化成PrPSc的各种影响因素.

    关键词: 朊病毒 转化 构象
  • 红芪多糖HPS1-D的化学结构和抗补体活性研究

    作者:杨涛;郭龙;李灿;杨英来;封士兰

    目的:红芪多糖HPS1-D的化学结构、初步构象和抗补体活性的研究.方法:红芪经水提醇沉法提取、Sevage法脱蛋白、H2O2脱色素、SephadexG-100色谱柱分离纯化得到均一的红芪多糖HPS1-D.以GC、高效液相凝胶色谱法(HPLC-GPC)、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仪联用法(GPC-MALLS)、元素分析、苯酚硫酸法、Bradford法、硫酸咔唑法研究其理化性质;采用甲基化、部分酸水解、以及NMR研究其连接方式、主链和支链结构及分支点状况;以GPC-MALLS、对其构象进行初步分析;采用细胞溶血法对其抗补体活性进行研究.结果:HPS1-D主要由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主链骨架由1,4和1,4,6-α-D-Glcp,侧链分支位于葡萄糖6位;侧链分支主要由1,5和1,3,5-α-L-Araf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5.2×105,在0.9% NaCl溶液中为无规则线团;抗补体实验表明HPS1-D有一定程度的抗补体活性,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HPS1-D为1种新的中性红芪杂多糖,具有一定的抗补体活性.

  • 浅谈现代中医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仝小林;郑玉娇;刘文科;何莉莎

    现代环境和疾病谱的巨大变化对中医学提出了新挑战,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思维,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掘和完善,在现代医疗背景下仍对临床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结合临床体会探讨现代中医思维模式的本质及其临床应用,提出现代中医思维模式是以传统的象思维作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根基;其内在核心是实事求是,探究疾病本质;与时俱进,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成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则是现代中医思维模式的根本目的.

  • 活性部位的柔性

    作者:邹承鲁

    比较酶在变性过程中构象和活力变化, 发现在活性完全丧失时尚无可察觉的整体构象变化 。 排除变性剂抑制和寡聚酶解聚等可能性之后,提出了酶活性部位柔性假说。随后用多种 实验方法直接证实了活性部位的构象变化先于分子整体构象变化,并与活性丧失同步。根据 催化过程中活性部位构象变化, 以及限制活性部位构象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提出了酶活 性部位柔性为酶充分表现其催化活性所必需的设想。

  • 甘磷酸胆碱对霍乱弧菌转录调控因子 AphB 活性的影响

    作者:苏萌;杜娈英;王卉;钟增涛;高妍夏

    霍乱(Cholera)是一种急性、烈性的腹泻性疾病,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为该病的病原体。霍乱弧菌对毒力基因进行调控依赖于复杂的调控系统[1],ToxR 是该系统中重要的调控因子,系统中还需要重要的膜蛋白 TcpP 的参与。研究表明,tcpP 的表达受 AphB 蛋白的影响[2],该蛋白也可结合ToxR 的启动子区[3],进而调控毒力基因的表达。 AphB 同时作用于多个关键因子[4],可见其在调控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phB 属于 LysR 家族转录调控因子,该家族蛋白与辅助诱导物结合后构象发生变化,变化后的蛋白调控能力更强。有研究者推测[5],AphB 的调控作用可能需要与辅助诱导物结合,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上述辅助诱导物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拟用化合物甘磷酸胆碱(L-A-glycerophosphorylcholine, GPC)来研究其对转录调控因子 AphB 活性的影响。

  • 胃癌相关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及鉴定

    作者:韩全利;丁杰;何凤田;喻召才;樊代明

    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作为一种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快捷有效工具,已受到广泛重视,并在抗原表位的确定及多肽疫苗的设计中显示出优势〔1,2〕。噬菌体随机肽文库是基于上述技术而构建的。噬菌体其被认为是配体的“万能库”,这些配体不一定和天然配体完全相同,但能模拟天然配体与受体的结合特性。因此,在抗原表位-抗体的识别研究中,可以从肽库中直接筛选出能和抗体结合的表位,这些表位既可以是线性表位,也可以是模拟的构象性表位。

  • 肺癌的电镜诊断及分类

    作者:脱朝伟;吴泽全;张宁;常大鑫

    近年来人们对肺癌异质性逐渐认识,但肺癌的组织学构象复杂,同时,其细胞结构也多样,即使一例肺癌中又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癌细胞,即细胞的异质性(cell l arheterog-eneity),常导致病理分类,治疗方法及预后的失误,本研究选择来自本院和辽 宁省肿瘤医院57例肺癌,重点是在超微亚细胞水平,观察肺癌的形态异质性,进而探讨其超微病理分类及组织发生学.

  • β2糖蛋白I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红岩;周赛君;于珮

    β2糖蛋白(β2-glycoprotein I,β2GPI),也称载脂蛋白H,是一种磷脂结合血浆蛋白.1961年由Schule等学者首次报道.该蛋白是一种分子量约为50 kD的血浆糖蛋白,其在血浆中的浓度一般接近200μg/ml.近来的一系列研究发现:β2GPI作为一种生理性蛋白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5],本文将对β2GPI的结构、构象、功能及其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血小板直接胶原受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建中;屈晨雪

    胶原是内皮下基质的主要成分,现已发现有18种,至少有7种胶原存在于血管壁,以Ⅰ、Ⅲ和Ⅳ型胶原为重要.胶原不仅引起血小板黏附,而且还是血小板聚集的强诱导剂.当血管壁受损后,会暴露出内皮细胞下的胶原,血小板迅速与胶原相互作用,伸展于暴露的内皮细胞表面,并被活化释放出颗粒中的物质,活化的血小板其表面糖蛋白成分、含量和构象都发生了变化,引起血小板聚集并促进凝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

  • 白细胞介素18与1型糖尿病

    作者:洪天配

    白细胞介素18(IL-18),以往也称干扰素γ(IFN-γ)诱导因子(IGIF),是一个新近克隆成功和命名的早期致炎性细胞因子,其分子量为18~19kD[1,2].本文拟对IL-18的分子结构、生物合成、受体特性以及生物学效应等方面进行阐述,并重点讨论IL-18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一、IL-18的分子结构及其特征小鼠IL-18基因编码了由192个氨基酸组成的无生物活性的单链前体多肽即IL-18原,其中N末端含有35个氨基酸组成的非信号序列.IL-18具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1].人IL-18原由193个氨基酸组成,与小鼠IL-18原具有65%的同源性[2].人和小鼠IL-18之间的生物学效应存在种属特异性[3].通过比较氨基酸序列及其构象,发现IL-18与IL-1具有相似的构象特征,但IL-18在IL-1样构象中有三个关键性氨基酸与IL-1不同[3].二、IL-18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IL-18基因位于小鼠第9对染色体[4],由2.6万个以上的碱基对组成,含有7个外显子[5].外显子1和外显子2是5'非编码外显子.启动子1位于外显子1上游,主要控制可诱导性转录,而位于外显子2上游的启动子2可控制基础性(体质性)转录[5].另有研究表明,两个启动子均有脂多糖(LPS)可诱导性活性,只是启动子1略高于启动子2,而两个启动子的基础活性大致相等.提示两者均参与调控体质性和可诱导性的转录过程[6].现已证实,IL-18可以表达在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1,5,6]以及非免疫细胞,如皮肤角朊细胞[7]、成骨细胞[8]、关节软骨细胞[9]、大脑星形胶质细胞[10]、垂体和肾上腺皮质细胞[11]、肠上皮细胞[12]、支气管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5].本文作者首次发现胰岛β细胞也可表达IL-18[13].这与IL-12仅在有限的细胞中表达[5]有显著的区别,提示IL-18比IL-12具有更广泛的细胞来源和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 浅析“人体曲线美”

    作者:罗奇;熊明根;张元龙

    “美大限度地蕴藏在精确的曲线中”,曲线是构成人体表面轮廓、形象的基础,它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体体表构象,人的体形线条醒目地表现了这种曲线美,尤其女性体态起伏流畅、内涵饱满的曲线特征,是人体曲线美完美的体现。随着审美观念的改变,体形的曲线美已成为现代人追求人体美的目标之一。

  • 真菌多糖结构研究进展

    作者:刘玉红;王凤山

    目的 综述真菌多糖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参阅近年来的文献,对真菌多糖的结构研究方法和近年来报道的真菌多糖的结构与构象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 随着各种分析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确定了多种真菌多糖的一级结构,并对其构象及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有所研究.继续进行深入的结构研究将会大大推动真菌多糖的开发和利用.

  • GLUT3底物识别与转运的分子机制被揭示为肿瘤治疗研究提供新基础

    作者:青华文

    本刊讯 2015年7月15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研究组在《自然》在线发表《葡萄糖转运蛋白识别与转运底物的分子基础》,报道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3处于不同构象的3个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并通过与之前该组解析的GLUT1的结构比对,完整揭示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底物识别与转运的分子机制,为基于结构的小分子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

  • G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及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

    作者:王竞鹏

    一、G蛋白的结构和种类1.结构:G蛋白(G-protein/GTP binding protein)是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水解GTP生成GDP即具有GTP酶(GTPase)活性的蛋白,位于细胞膜胞浆面的外周蛋白,一般是指与膜受体偶联的异源三聚体,由3个亚基组成,它们是α亚基(45kD)、β亚基(35kD)、γ亚基(70kD).总分子质量为100kD左右.G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是以αβγ三聚体存在并与GDP结合,为非活化型,另一种构象是α亚基与GTP结合并致βγ亚基脱落,此为活化型.

  • 粉防己碱三维构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作者:徐为人;刘成卜;王建武

    [目的]寻找粉防己碱合理的立体构象.[方法]以单分子为体系,采用CVFF力场和NVT系统,在500K下温度以0.5 fs时间步长模拟了粉防己碱50 ps的运动轨迹.[结果]分子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角形的环状结构,4个甲氧基在分子的外侧,活动相对比较自由.C42和O38代表的一侧分子环运动范围较大,而C44和O43代表的另侧运动范围相对较小.四氢异喹啉环本身可以翻转成类似船式或椅式的构象,N9所在的环构象变化较大,而N18所在的环变化较小.[结论]以势能为指标,找到了与低能量相差5 kcal/mol以内的8个构象,为进一步开展粉防己碱作用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 红芪多糖HPS4-1A的化学结构特征研究及分子构象初步分析

    作者:党子龙;刘小花;赵安娜;梁建娣;梁瑾;刘子亨;封士兰

    目的 研究红芪多糖HPS4-1A的化学结构特征,并初步分析其构象.方法 红芪经水提醇沉法提取、Sevage法脱蛋白、H2O2脱色素、Sephadex G-200色谱柱分离纯化得到均一的红芪多糖HPS4-1A.以GC法、高效液相凝胶色谱(HPGC)法、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仪联用(GPC-MALLS)法、元素分析、苯酚硫酸法、Bradford法研究其理化性质;以GPC-MALLS法对其构象进行初步分析.采用甲基化、部分酸水解、以及NMR研究其连接方式、主链和支链结构及分支点状况.结果 HPS4-1A的绝对分子质量为7.386×104,相对分子质量6.68×105以上;由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2:1:2,主链骨架由1,5、1,3,5连接的α-L-呋喃阿拉伯糖和1,6、1,2,6连接的α-D-吡喃半乳糖组成,侧链分支点位于阿拉伯糖的3位与半乳糖的2位.侧链分支由1,4、1,4,6-α-D-吡喃葡萄糖,1,2、1,2,4-α-L-呋喃鼠李糖组成.主链末端连接主要是阿拉伯糖,并且连接在1,5连接的阿拉伯糖的5位.侧链末端连接主要是葡萄糖,还有少量的阿拉伯糖.结论 HPS4-1A为一种新的中性红芪杂多糖,其构象为无规线团状,并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呈单分散性.

  • 共同努力,提高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治水平

    作者:陈仲强

    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是导致胸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的常见原因,但是确切的发病率不清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OLF主要累及亚洲黄种人,白人和黑人很少见.我们发现位于人类第6条染色体上Runx2基因(控制成骨分化的关键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构象多态性和位于染色体21q22.3上的COL6A1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构象多态性与OLF的发病均具有相关性,表明可能是OLF的主要易感基因,这些研究进一步从基因学的角度上揭示了为什么OLF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

  • 牡荆苷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学研究

    作者:颜娟;郑茂东;崔玉环;赵虹琇;赵秀花;班旭霞

    目的: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牡荆苷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特征。方法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牡荆苷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机制、作用力类型,考察牡荆苷对溶菌酶构象的影响。结果牡荆苷对溶菌酶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牡荆苷与溶菌酶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分别为6.73×105 L/mol、1.12,其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的结合位点靠近色氨酸,并使色氨酸的疏水性增强。结论牡荆苷与溶菌酶结合并改变溶菌酶的构象,共存金属离子对牡荆苷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 苦豆子多糖溶液构象的研究

    作者:陈冠;张岩;冯文茹;王文彤;陶遵威

    目的:研究苦豆子多糖溶液的构象特征以及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溶液行为。方法采用碘–碘化钾反应观察苦豆子多糖链的分支情况和刚果红试验研究构象特征;采用圆二色谱(CD)法研究在不同浓度、温度和添加钙离子等条件下苦豆子多糖构象的变化。结果碘–碘化钾反应结果显示苦豆子多糖有较长的侧链和较多的分支;刚果红试验中苦豆子多糖具有多股螺旋结构;浓度、温度以及添加金属离子使苦豆子多糖溶液构象发生变化。结论通过碘–碘化钾反应、刚果红试验和圆二色谱法的结合可更加全面地了解苦豆子多糖溶液的构象。

  • 表观遗传学修饰与肿瘤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品南;王忠泉

    本文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与恶性肿瘤耐药的关系及其在逆转耐药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述之如下.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1.1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复制以后,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分子上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中胞胞嘧啶残基的第5位碳原子上,随着甲基向DN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DNA分子的构象,直接或通过序列特异性甲基化蛋白、甲基化结合蛋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区的结合.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