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循证护理在女性尖锐湿疣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曹琴;陆荣;沈春红;王秀红

    尖锐湿疣(CA)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常采用物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的方法去除外阴肉眼可见的尖锐湿疣皮损,但对隐性感染或再感染效果不佳,且抗病毒药物疗效的不确定性,复发率高.由于复发后需反复处置,不但患者痛苦,而且费用较高.

  • 121例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防治

    作者:杨明;施晓敏;傅志仁;丁国善;王正昕;王惠;陈佑江;文明波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感染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1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14例,阿德福韦+拉米夫定+HBIg 4例,恩替卡韦+HBIg 3例,观察临床症状、血清HBsAg、血清HBeAg、血清HBV 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 用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114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再感染,表现为血清HBsAg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3例经治疗后HBsAg转阴.用阿德福韦+拉米夫定+HBIg或恩替卡韦+HBIg预防的7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无HBsAg表达.结论 拉米夫定+HBIg、拉米夫定+阿德福韦+HBIg或恩替卡韦+HBIg的联合应用以及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预防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后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徐再玲;何伟莉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治疗后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Hp感染患者1 217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为原Hp阳性行根除治疗后转阴者,电话随访24个月.其中108例再感染者为观察组,其余1 109例为对照组,对两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年龄、配偶Hp感染、文化程度、职业、工作时间、是否倒班、吸烟史、酗酒史、食用生食、食用腌制食品、长期应用抗生素、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及冠心病与Hp再感染均有关(均P<0.05).其中年龄≥60岁、配偶Hp感染、吸烟、酗酒、食用生食、长期用药、消化系慢性病及慢性肺病均是Hp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均P<0.05).结论 Hp根除治疗后仍然具有再感染风险,可根据其危险因素对易感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

  • 根管治疗一次法在感染根管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叶志飞;杜艳;朱晓琴

    根管治疗是通过机械和化学处理的方法,清除髓腔内特别是根管内的感染源,经过根管冲洗、消毒和充填,从而防止再感染,促进已经发生的根尖周病得以愈合,其成功率已达94%以上[1].根管治疗一次法是将根管预备、根管冲洗、根管充填在一次治疗内完成,具有就诊次数少、治疗连续、效率高等优点.

  • 鄱阳湖区居民化疗后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规律的研究

    作者:陶波;刘跃民;胡飞;姜秋林;林丹丹

    目的 探讨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的规律.方法 1995~2004年(1995~1999年/新华村、2000~2004年/渚溪村)采用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方法(Kato-Katz法)对疫区5~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连续5年纵向观察.结果 疫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新华村和渚溪村的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从16.29%和12.0%,下降到4.86%和7.42%;新华村和渚溪村的人群感染度分别从0.92±3.72和0.41±1.83下降到0.17±1.08和0.28±1.46; 居民再感染年间波动较大,新华村11.29%~23.21%,渚溪村7.14%~27.78%,新感染总体稳定,两村均在4%至9%左右徘徊.结论 化疗仍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手段,再感染率高低与化疗前病人感染度无相关关系.

  • 洲滩型流行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规律研究

    作者:潘新平;田学根;柯兆明;安继胜;程跃胜;阮彬;郜丽华

    目的 了解洲滩型流行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情况,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洲滩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铜陵县光辉村作为研究现场,于感染季节前对6岁以上人群,分别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和IHA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两者之一阳性者均进行治疗,以粪检阳性者作为再感染观察对象,粪检阴性者作为新感染观察对象.于感染季节后对上述人群再次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观察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情况.结果 经过1年观察,试区人群再感染率为11.96%,新感染率为8.3%.不同性别间人群再感染率和新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不同职业间以农民较高,不同年龄组以15岁以下和40~49岁年龄组再感染率较高,新感染率以50岁以上人群较高,无论是再感染还是新感染不同村民组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洲滩型地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仍相当严重,是影响当前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

  • 山丘型地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前瞻性研究

    作者:强广翔;邓玉军;沈福喜;任金根;贝康林;赵久堂

    目的 了解山丘型自流灌溉地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的规律与流行因素,为控制病情、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安徽省南陵县一灌区中度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观察试区,追踪观察92例感染者中,经吡喹酮治疗后虫卵转为阴性的76人在一个感染季节内的再感染情况.结果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化疗后经过一个完整的传播季节,其再感染率高达26.3%,超过化疗前人群感染水平.其中,春季和夏季的再感染率均为5.8%;秋季再感染率为16.4%,差异有显著意义(x2=6.301,P=0.0428).不同季节人群接触疫水频率无显著差异(x2=2.694,P=0.8461),生活性接触疫水方式占47.8%、生产性占45.1%、娱乐性占7.1%.结论 该地人群再感染秋季高,尤其好发于男性、青少年.本研究为当地制订预防血吸虫再感染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口服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小鼠的预防效果

    作者:朱传刚;张诚;徐明生;张功华;肖祥

    目的评估口服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小鼠的预防效果.方法实验鼠分成4组,第一组只感染血吸虫一次,然后从感染血吸虫第7天起,口服青蒿琥酯300 mg/kg.一周2次,连续2周,它的对照组只进行血吸虫感染.第三组小鼠进行再感染实验:人工感染血吸虫7天的实验鼠,口服青蒿琥酯300mg/kg.一周2次,连续2周,间隔一周后,再次感染血吸虫,服药的处理同前.后一次服药后一周,用20条血吸虫尾蚴进行攻击感染.同时,未服药的小鼠作为对照.结果在抗再感染组,减虫率52.6%,减雌率54.3%,肝减卵率96.9%,并且,雌虫长度显著地缩小.预示雌虫的发育被阻碍.结论青蒿琥酯在预防再感染中能有效的减少雌虫和雌虫产卵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 江滩型疫区人群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秦形远;肖祥;汪昊;汪天平;张世清;张功华;汪奇志;方国仁;朱传刚;吴维铎;苏高柏;姚振琦

    目的研究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化疗后人群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安徽省当涂县一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作为观察试区,追踪观察129例感染者中吡喹酮治疗后虫卵转为阴性的126人在一个感染季节内的再感染情况,同时调查当地螺情和水体感染性变化情况以及居民接触疫水情况等因素;再对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线感染率为13.37%的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患者化疗后,经过一个感染季节其再感染率高达13.49%,基本恢复到化疗前人群感染水平.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年龄、6~9月疫水接触指数、居住地距阳性螺点距离是再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危险度分别为10.396、0.194、3.413、和2.556.结论本研究为提高人群抗再感染的能力和制订预防血吸虫再感染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人体血吸虫再感染与伴随免疫研究进展

    作者:杨耀飞

    从1983年Sturrock等对肯尼亚小学生化疗后感染曼氏血吸虫研究结果发表以后,众多外学者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项研究显示,再感染的影响因素有:疫水接触、治疗次数、化疗前感染度、遗传以及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和免疫状态.

  • 血吸虫疫苗研究进展和展望

    作者:陈泽涛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74个国家6亿左右的人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尽管已有不少血吸虫病的防治经验,但要把人畜共患的血吸虫病危害减至少,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我国血吸虫病广泛流行于长江沿岸及其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省和大山区的四川、云南省等地.建国50多年来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得到彻底控制,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中间宿主钉螺的广泛存在,终宿主种类繁多,杀虫药物吡喹酮不能防止再感染等.

  • 发展钩虫疫苗的实验之路

    作者:王勇;苏川

    在欠发达的热带地区,钩虫难以控制和消灭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再感染,甚至可发生在已感染钩虫的情况下.例如,WHO资助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高度流行的地区,再感染可发生在接受抗虫治疗4~12个月后.因此,在缺少有效的卫生支持和其它控制措施以保证人粪的安全处理下,虽广泛使用抗虫药物,钩虫仍可在一些地区持续流行.在农业依赖人粪施肥的地方,卫生控制常常是不可能的,象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叶种植区,中国的棉花、红薯、桑叶和马铃薯种植区,中南美的咖啡种植区和非洲的橡胶种植区.另一个受到关注的原因是抗虫药物抗药性的出现.

  •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与临床

    作者:左维泽;田群;张跃新

    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物种适应生存压力的结果.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与其它DNA病毒相比具有很高的变异率.随着研究的深入,表明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与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失败、HBIG预防移植后肝脏再感染、HBsAg(-)的HBV感染及疾病严重性等均有密切关系.本文就HBV S基因变异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 戊型病毒性肝炎770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侯春国;丁坤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已知的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升高[1].本病大多数呈急性自限性经过,据报道有10%的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个别为再感染的患者[2].

  • 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防治

    作者:杨明;王惠;施晓敏;傅志仁;陈佑江;文明波;丁国善;王正昕;马钧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3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71例,阿德夫韦+拉米夫定+乙肝免疫球蛋白2例,观察临床表现、血清HBSAg、血清HBeAg、血清HBV 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应用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71例中,有2例再感染,血清HBSAg为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1例血清HBV DNA阳性,另1例经治疗后HBSAg又转阴.用阿德夫韦+拉米夫定+HBIG预防的2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无HBSAg表达.结论拉米夫定+HBIG或拉米夫定+阿德夫韦+HBIG联合应用以及合理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预防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 不同毒力疟原虫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作者:刘英杰;潘艳艳;李莹;冯辉;刘军;曹雅明

    目的 探讨不同毒力疟原虫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用2种毒力不同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 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感染后90 d进行再感染.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脾T细胞中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根治性治疗小鼠再感染后均出现了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IFN-γ、TNF-α,IL-10和IL-4分别于再感染后第1 d、3 d和5 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但在每一相同检测时间点,两组小鼠的虫体血症、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Th1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不同毒力疟原虫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后,宿主在同种疟原虫再感染时可产生模式和强度相似的细胞免疫应答.

  • 伯氏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实验观察

    作者:刘英杰;潘艳艳;李莹;冯永辉;刘军;曹雅明

    目的 探讨疟疾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A)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d进行再感染.通过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0d)和再感染后(1d、3d、5d)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表达CD80、CD86、CD40和MHC-Ⅱ分子的DCs以及活化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结果 同种疟原虫再感染后,根治性治疗小鼠仅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表达CD80、CD86、CD40和MHC-II分子的DCs百分率均于再感染后第3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再感染后第1~5d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持续升高.结论 初次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后,同种疟原虫再攻击可诱导DCs的成熟和功能的发挥.

  • 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与异种疟原虫再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方强;刘军;陈光;曹雅明;高琪

    目的 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 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 动态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其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 Py17XNL和Py nigeriensis再感染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原虫血症;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鼠全部存活.相比,PbANKA再感染小鼠出现高水平的原虫血症,与其初次感染水平相近,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中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却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小鼠水平接近,小鼠全部死亡.结论 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无保护性.

  • 约氏疟原虫初次感染早期的Th1应答对再感染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英杰;王继春;谢光临;汪绍伯;杨国伟

    目的探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Th1反应对再感染的影响.方法将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的部分小鼠用蒿甲醚治愈后,对治疗和未治疗而自然自愈的小鼠经腹腔再次感染约氏或伯氏疟原虫;应用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并计数两者的红细胞感染率;并通过ELISA法检测其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和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结果自然自愈的小鼠用约氏疟原虫再感染,没有虫体血症产生,而用伯氏疟原虫感染则产生了低水平的虫体血症;蒿甲醚治愈的小鼠对约氏和伯氏疟原虫的再感染均产生了较低的虫体血症;初次感染早期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γ水平显著升高,与此相比,约氏疟原虫再感染的小鼠脾细胞可产生更高水平的IFN-γ.结论疟原虫感染早期Th1反应的建立在抗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种或异种疟原虫再感染的发病率及病程进展与初次感染的虫体血症水平密切相关.

  • 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小鼠模型的实验观察

    作者:吴忠道;童华章;谢曙英;冯振卿;张家惠;张绍基

    目的观察反复感染小鼠化疗后抗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效果,为分析人群再感染的规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C57BL/6纯系小鼠建立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动物模型,于攻击感染后45天剖杀小鼠,计算小鼠体内成熟成虫数及肝虫卵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攻击感染后再感染小鼠体内成熟成虫和肝虫卵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减虫率达27.13%,减卵率为36.62%,肝脏虫卵芽肿数量也明显减少.结论表明反复感染小鼠经过治疗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对再感染的抵抗力,从而间接地验证了人群再感染的现场观察结果.

252 条记录 8/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