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巨皱褶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刘莉;鲍连云;李一壮;周强

    目的 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巨皱褶与正常LASIK术后瓣上微皱褶的组织形态,探讨瓣巨皱褶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的改变,为正确认识瓣皱褶的病因机制并指导临床做出理论依据.方法 新西兰白兔14只,全身麻醉下右眼LASIK术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作为实验组(巨皱褶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微皱褶组).分为7组,每组2只,于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随机选取1组处死,取角膜,行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 光镜下观察:微皱褶组早期上皮基底膜呈小波浪状,瓣下胶原纤维排列较为规则,PAS及Masson染色未见明显深染;巨皱褶组术后1 d上皮基底膜呈不规则波浪状改变,至1周时瓣下层间交界面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至术后2周时,上皮层数不等,还可见2/3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出现与瓣上皱褶一致的波浪状走行,术后1个月至6个月上皮及基质部改变基本同前,瓣下层间模糊不可分辨.PAS示各期瓣下层间深染,Masson示瓣下层间呈棕色深染.结论微皱褶组皱褶大小介于20~40 μm,于术后2周时自行平复,临床上其术后视力的影响依其存在位置而定;巨皱褶组大小为80~120 μm,存在时间较为长久达6个月,且皱褶波及深部2/3皱褶基质部分,临床上对患者视力影响较为深远,有必要长期深入研究.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皱褶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莉;李一壮;鲍连云;周强

    目的 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人为造成瓣皱褶与单纯LASIK术创伤愈合反应的不同.方法 新西兰白兔右眼作为瓣皱褶实验组,左眼行LASIK术作为对照组.于术后1 d、3 d,1周、2周,1、3、6个月时处死取角膜,行苏木精-伊红、过碘酸希夫、Masson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皱褶组术后上皮基底膜呈波浪状,2周时上皮厚薄不等填平皱褶,2/3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出现与皱褶一致的波浪走行.过碘酸希夫及Masson染色示各期瓣下层间深染.结论 皱褶瓣上皮增生填平皱褶表面无益于患者视力的提高;皱褶瓣形态对基质的重塑产生影响,不利于临床处理皱褶及视力恢复;瓣皱褶愈合反应重且较为长久,有必要对长期皱褶进行研究.

  • 自体培养组织工程表皮的制备和组织学观察

    作者:陈丹丹;李彦红;梁怿;李明萱;徐金华

    目的 对一种新型的自体培养组织工程表皮进行组织学观察.方法 取自人的一小块正常皮肤经体外培养扩增后,HE染色法进行组织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表皮细胞进行特异性染色,用多巴染色法进行黑色素细胞的特异性染色.结果 本试验中制备的自体培养组织工程表皮确认了表皮角质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的特异性.接近于正常皮肤组织的细胞比例.结论 本实验中进行的组织学观察证明自体培养组织工程表皮符合组织学要求.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远端肠肌丛及肌间神经节细胞的观察

    作者:王常林;李正

    22例肛门直肠畸形儿直肠远端2 cm肠壁做了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组织学观察.结果,直肠远端有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分布.神经节细胞发育程度,与直肠盲端位置无关,与出生体重有关;而神经丛、神经节细胞数量,与肠壁薄厚有关.术后有一部分肠壁有坏死灶,神经丛、神经节细胞消失.

  • 婴幼儿肛周感染病因及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心元;王慧贞;杨宏伟;肖福大

    肛门部感染性疾患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因解剖特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均与成人不同.本文治疗52例患儿,结合婴幼儿肛门部检查及解剖组织学观察的结果加以讨论.

  • 肛门内括约肌重建的括约机制探讨

    作者:陈雨历;张学衡;谭国华;董志行

    自1978年6月~1986年7月作者收治因高位肛门直肠畸形而行去粘膜肠管平滑肌向上翻卷的肛门内括约肌重建术15例.在临床、动物实验和组织学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翻转平滑肌以180~360°为宜,缝合亦不宜过紧.组织学观察移植肌肉大部分存活,部分肌肉神经节细胞变性、坏死,这可使重建的内括约肌更接近正常的内括约肌.提出强大的内括约肌与薄弱的外括约肌或强大的外括约肌与正常的肠管平滑肌可起肛门括约作用.此外,作者对该手术并发症的防止和理论问题提出讨论意见.

  • 豚鼠圆窗膜破裂引起耳蜗形态变化的探讨

    作者:刘秀丽;别旭

    目的探讨外淋巴瘘时耳蜗形态学变化.方法选用10只(10耳)豚鼠,刺破圆窗膜致使外淋巴液漏出,4小时后进行耳蜗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膜迷路水肿2耳(2/10);1耳出现血管纹剥离、耳蜗内静脉淤血、耳蜗内出血;7耳(7/10)没有明显异常变化.结论圆窗膜破裂可导致部分耳蜗组织形态学异常.

  •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促进作用的研究

    作者:左春然;彭利伟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单侧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组自牵张期开始每日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3 mL,并分别于固定期1周、4周、7周各处死2只对照兔和2只实验兔,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和骨组织计量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速度及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成骨细胞活跃,骨小梁较成熟,单位面积内成骨细胞个数及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 大鼠实验性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作者:程越;彭彬

    目的:观察大鼠牙髓在自然暴露状态下组织病理学动态过程.方法:12只Wistar大鼠磨牙开髓后旷置口腔,分别于术后3d、7d、14d分批处死大鼠,组织经HE染色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结果:术后3d,冠髓和近根管口处根髓坏死,根尖周区出现炎症细胞;术后7d,根髓坏死继续发展,根尖周区炎症明显;术后14d,根髓几乎完全坏死,根尖周区见牙槽骨吸收.组织学测量发现,术后3d,约35.18%的牙髓发生坏死;术后14d牙髓坏死达92.23%.根尖区破坏的水平长度和垂直长度随炎症进展而增加,术后7~14d发展速度快.结论:大鼠磨牙开髓后,口腔菌群可诱导牙髓炎,炎症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加重,后形成根尖周炎.

  • 补锌对兔实验性颧骨骨折愈合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杨莽;姚隆浩;王国民;徐兵;陈阳;杨文君

    目的:从组织学上观察锌剂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选用12只新西兰兔,先形成双侧颧骨骨折模型,然后随机分两组,实验组术后两周内每日肌注0.2%ZnSO4注射液,按1mg/kg计算;对照组同期注射蒸馏水,按0.5ml/kg计算.术后1,2,3,4周取下颧骨标本,从组织学上观察骨折愈合过程.结果:同一时期实验组骨断端细胞增殖和新生骨样组织的形成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骨折早期补充锌剂可加速骨折愈合.

  • 一次性双吸引器头牙种植骨收集器的制作和应用

    作者:王克涛;王建华;柳中豪;刘少华;董作青

    目的:介绍自行研制的一次性双吸引器头牙种植骨收集器的制作并检测收集物的体积和含量.方法:用输血器和三通制作一次性双吸引器头牙种植骨收集器,用其收集了12例患者15个BLB种植窝制备时钻出的骨质,测量收集物的体积,并与文献中国外收集器所收集体积进行比较.光镜下观察收集物的形态和结构,计算骨面积所占比例.结果:收集物平均体积为0.102 ml,与国外收集器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收集物以骨组织为主,约占89.2%.结论:该收集器简单实用,更适宜在国内普通种植门诊应用.

  • 通过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实现对伴有复杂脊髓损伤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疾病的实验医学研究

    作者:V.Ya.Fischenko;陆明;V.A.Vleschenko;Y.V.Fischenko

    目的 通过建立大白鼠试验动物模型实现对伴有复杂脊髓损伤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疾病的实验医学研究.方法 采用经9.4%的氢氧化钠水溶液稀释后的6-巯基嘌呤液,按30 ml/kg剂量行腹腔内注射造模,并对具有先天性脊柱侧弯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20只仔鼠(其中5只仔鼠出生后立即出现脊髓瘫临床症状)中剩余的15只无明显神经症状的仔鼠进行被动直立状态下的生活观察,6 d~10 d,13只仔鼠出现了典型的双侧后肢完全性瘫痪.对所有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影像学和脊柱脊髓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脊柱影像学观察,所有实验动物模型都表现出典型的先天性脊柱侧弯畸形伴有楔形半椎体和附件的畸形;组织学观察,畸形半椎体发生了明显向椎管方向的移位.压迫相应节段的脊髓.在部分实验动物表现为侧弯顶点的楔形半椎体连同间盘一起向椎管方向移位;相应的骨性结构时脊髓节段形成压迫:骨与脊髓的滋养血管被破坏,楔形半椎体上部的椎管内软脊膜上瘀滞的静脉丛,下方无血管区和椎管狭窄区的血管分布缺失和侧弯顶点水平静脉丛的破败,血管的狭窄和动脉瘤样增宽的病灶区.结论 模型大白鼠生长发育的脊柱在受到来自垂直方向上的动一静态负荷的作用,导致脊柱畸形的进一步加重.并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得到证实.其发病机制变化特点与临床资料相符合.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实验医学基础,对临床治疗原则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

  • 缪刺对大鼠跟腱病恢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泉巅;赵勇

    目的:取跟腱病大鼠健侧相关穴位给予电针处理,探讨缪刺法对跟腱病组织修复的影响,为缪刺治疗跟腱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36只2月龄雄性大鼠中选出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K组,n=6),对其余大鼠行跟腱病造模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Y组,n=18)、缪刺组(M组,n=12).Y组随机分为Y0组、Y1组和Y2组,各6只,M组随机分为M1组和M2组,各6只.造模3周后,M组取健侧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以及太溪,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2疗程间隔2天;K组和Y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均自由饮食.造模3周后分别处死K组和Y0组大鼠,第1疗程和第2疗程后分别处死Y1、M1组和Y2、M2组大鼠,标本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结构改变,作跟腱内成纤维细胞计数后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表达情况,并与组织学观察及统计结果作比较,以评价跟腱病组织学恢复情况.结果:①第1疗程后M1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Y 1组,差异具显著;第2疗程后M2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Y2组,差异具显著.②TGF-β1:K组未见TGF-β1表达,各期阳性对照组有弱阳性表达,而M组有TGF-β1阳性表达.结论:缪刺能有效地促进跟腱病的修复,其机制可能是刺激TGF-β1的合成,提高TGF-β1的活性,进而促进了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与胶原纤维的重塑.

  • 扩张包膜对自体移植肋软骨影响的初步组织学观察

    作者:尚巧利;蒋海越;周佳宇;何乐人;杨庆华

    目的 初步探讨扩张包膜对兔肋软骨自体异位移植后生长的影响. 方法 取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6只,雌雄不限,体重2.2~2.5 kg;于背部对称埋置15 mL扩张器各2枚,注水30 mL并维持扩张1个月后,取出扩张器,左侧去除扩张器包膜(实验组),右侧保留扩张器包膜(对照组);同时取右侧第7、8肋软骨,去除肋软骨膜,大体称重后均分段分别植于扩张囊腔.术后4、8周取软骨标本行大体观察、称重,HE及Masson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 扩张器埋置术后注水过程中1只实验动物死亡,余15只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4、8周,两组软骨均无明显变化,但实验组软骨与周围组织贴合较对照组更紧密.术后4、8周,实验组移植前后软骨重量差分别为(0.003 4±0.002 7)、(0.005 8±0.001 4)g,与对照组(-0.000 3±0.001 9)、(-0.003 9±0.005 3)g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31,P=0.029;t=6.688,P=0.008);且实验组术后8周软骨重量差高于4周,但对照组显著低于4周(t=-3.098,P=0.001;t=2.491,P=0.009).组织学观察示,与正常软骨相比,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4、8周软骨活力均增强;但对照组软骨活力略差于实验组,且8周软骨中央有局灶性无细胞区,软骨细胞数目减少;实验组中胶原纤维蓝染较对照组深. 结论 去除扩张包膜有利于自体肋软骨生长,为临床上扩张皮瓣下移植软骨时扩张包膜的处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 食管胃分层吻合法的应用与实验观察

    作者:赵雍凡;解晨昊;王允;寇瑛琍;刘伦旭

    目的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观察食管胃分层吻合法的临床应用结果及吻合口愈合质量. 方法采用食管胃分层吻合法施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1 024例,同期用该手术方法做动物实验并观察吻合口情况.将24只犬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实验组:12只,采用食管胃分层吻合法;对照组:12只,采用传统吻合方法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5d、8d、14d和42d测量两组大体标本的吻合口口径、瘢痕长度、瘢痕厚度,组织学观察炎性细胞数、成纤维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并进行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beta 1)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LsAB法). 结果临床结果:术后分别随访至3个月,1 024例患者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仅6例发生轻度狭窄,经扩张一次缓解.实验结果:实验组黏膜对合良好、吻合口柔软、瘢痕薄,术后早期炎性细胞数和成纤维细胞数增多(P<0.05),术后第42 d炎性细胞数和成纤维细胞数减少(P<0.05); 对照组吻合口瘢痕厚、黏膜对合不齐、常有肌层暴露,早期炎性细胞数和成纤维细胞数较少,而术后8~14 d明显增加,一直持续到术后42 d仍有增加的趋势.实验组细胞因子早期活跃,高表达,至术后42 d时仅有少量表达;而对照组早期表达低,术后第8 d明显增加,第42 d仍有较高表达. 结论食管胃分层吻合法患者吻合口愈合质量高、瘢痕小,其细胞增生和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利于伤口正常愈合且达到了一期愈合的标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Nd:YAG激光去除陶瓷托槽对兔牙髓组织的影响

    作者:刘筱琳;王丽辉;王明锋;刘琳;王茜;翟俊辉

    目的 应用Nd:YAG激光,观察在不同功率、时间等参数下,激光照射辅助去除陶瓷托槽后兔牙髓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选择新西兰长耳白兔20只,将其4颗前牙作为实验用牙齿,常规黏结陶瓷托槽.左上前牙机械去黏结,作为对照组;其余3颗牙齿采用激光去黏结,右上前牙激光能量为3 W、3 s(A组),左下前牙能量为2 W、5 s(B组),右下前牙能量为5 W、2 s(C组).去黏结后5 min、1 d、3 d、1周和1月后处死动物,每次处死4只,拔除前牙,制作兔牙髓组织切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不同能量激光照射后5 min,兔牙髓组织均出现轻度毛细血管扩张.1 d后,A、B组出现中度毛细血管扩张;C组除有中度毛细血管扩张外,还伴有少量炎细胞浸润.3 d后,B组牙髓症状消失;A组牙髓症状减轻,仍有轻度毛细血管扩张;C组有毛细血管扩张、出血,并伴有炎细胞浸润.1周后,A组毛细血管扩张减轻,基本恢复正常;C组症状仍很明显.1月后,A组牙髓症状消失,C组仍有轻度毛细血管扩张.结论 采用能量为3 W、3 s的Nd:YAG激光去除陶瓷托槽,兔牙髓组织不会出现不可逆的组织学变化.

  • 电针对大鼠跟腱病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泉巅;王传恩;亓效勤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方法对跟腱病组织修复的影响,为电针治疗跟腱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36只2月龄雄性SD大鼠中选出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A组,n=6),对其余大鼠行跟腱病造模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B组,n=18)、电针患侧组(C组,n=12),B组随机分为B0组、B1组和B2组,各6只,C组随机分为C1组和C2组,各6只.造模3周后,C组取患侧的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以及太溪,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2疗程间隔2天,A组和B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均自由饮食.造模3周后分别处死B0组和A组大鼠,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分别处死B1、C1、组和B2、C2、组大鼠,标本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结构改变,作跟腱内成纤维细胞计数后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表达情况,并与组织学观察及统计结果作比较,以评价跟腱病组织学恢复情况.结果:①细胞计数:第一疗程后C1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1组,差异具显著;第二疗程后C2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B2组,差异具显著.②TGF-β1:A组未见TGF-β1表达,各期阳性对照组有弱阳性表达,而C组有TGF-β1阳性表达.结论:电针能改善跟腱病组织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有效地促进跟腱病的修复,其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了TGF-β1的合成,进而促进了成纤维细胞数量增殖与胶原合成.

  • 尾静脉注射BMP-7过表达质粒在小鼠脏器中的表达

    作者:彭伟;刘慧铭;梁露群;伍聪聪;徐卫卫;周星丞;王圆圆;刘丽荣;桂华珍;郭兵

    目的:研究尾静脉注射骨形成蛋白7(BMP-7)过表达质粒在小鼠心、肝、肺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安全性.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空载质粒组(NC+ Vector组)以及BMP-7过表达质粒组(NC+ BMP-7组),NC+ BMP-7组和NC+ Vector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BMP-7过表达质粒或空载质粒,每周1次共注射6周,6周后处死小鼠取动脉血,检测血清中小鼠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含量,收集小鼠心、肝、肺和肾脏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形态变化,试剂盒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织中BMP-7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NC+Vector组和NC+ BMP-7组小鼠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无明显变化,肝、肾组织显微镜观察无明显形态学改变,肝组织中AST和ALT的活力无明显增高,但小鼠心、肝、肺和肾脏组织中BMP-7蛋白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BMP-7过表达质粒可以在小鼠心、肝、肺和肾脏中高表达,且不具有明显的肝、肾毒性.

  • 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谢春;刘流;秦霞南;肖旭辉;施琥;董宝财

    目的:了解骨移植牙种植体同期植入后骨整合情况.方法:采用10只恒河猴为实验动物,进行自体髂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切取标本后进行光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 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种植体与移植骨均发生了良好的骨整合. 结论:VBG,NVBG移植骨种植体一期植入是可行的.

  • Q开关激光去除色素的组织学观察

    作者:余文林;曾东;苑凯华;李勤

    目的:探讨新型Q开关激光去除皮肤细胞黑素的机理.方法:用Q532nm、Q755nm及Q1 064nm三种Q开关激光治疗豚鼠的黑色皮肤区,观察治疗结果,并于激光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第3天、14天取材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Q开关激光治疗后皮肤黑素颗粒即被气化或碎裂而减少或消失,黑素细胞呈空泡样变,细胞轮廓仍完整保留.治疗后第3天,表皮层明显增厚,细胞空泡样变逐渐好转,皮肤组织结构正常,皮下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和轻度充血,Q532nm组及Q755nm组表皮基底层及棘层仍有细小黑素颗粒,较正常黑色皮肤色素颗粒明显减少,Q755nm组黑素颗粒的密度明显少于Q532nm组,Q1 064nm组表皮各层无明显黑素颗粒存在;治疗后第14天皮肤组织基本完全修复,Q532nm组及Q755nm组表皮基底层及棘层仍有细小黑素颗粒,以基底层较明显,密度较治疗后第3天加强,Q1 064nm组表皮各层无细小黑素颗粒存在.结论:Q开关激光可选择性地破坏黑素颗粒,对含黑素颗粒的细胞无不可逆性损伤,Q1 064nm激光治疗黑素颗粒效果好,表明是目前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比较有效、副作用小的方法.

43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