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嗜酸粒细胞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文仲光;郭英江;茅培英;马楠

    嗜酸粒细胞浸润性肺疾病(Eosinophilic lung diseases)是一组以血或/和肺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肺疾病,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别很大.其中,急性嗜酸粒细胞肺炎(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AEP)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AEP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做一简要文献复习.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价值

    作者:汪国营;李华;张剑;汪根树;易慧敏;易述红;姜楠;张琪;杨扬

    目的 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肝移植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分为AR组和非AR组,比较2组患者肝穿刺当天或前1天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中期(1~6个月)和后期(6个月后)AR组中的发生率,并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共185例次肝穿刺、161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入组,110例次AR,其中早期32例(29.1%)、中期54例(49.1%)、后期24例(21.8%).A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低于非AR组,但淋巴细胞相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高于非AR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或相对值≥4%共28例,其中AR组25例(22.7%),早期、中期和后期AR分别为2例(6.3%)、13例(24.1%)和10例(41.7%),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7%和100%.结论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高于非排斥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儿童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B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小燕;刘天峰;李承文;李庆华;竺晓凡

    目的 探讨儿童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B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2015年5月诊治的1例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t(1;5)(q21;q33)染色体易位PDGFRB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嗜酸粒细胞增多,儿童”“PDGFRB”“eosinophilia child”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建库至2017年4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 患儿男,1岁7月龄,生后6个月发病,以反复高热、腹泻、鼻衄、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常规示白细胞(127×109/L)和嗜酸粒细胞(20.32× 109/L)明显增高,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比例增高,嗜酸粒细胞易见,巨核细胞减少.染色体核型t(1;5) (q21;q33)易位,荧光原位杂交检测PDGFRB基因重排阳性.予口服伊马替尼100mg,1次/d治疗2个月,患儿获血液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缓解.经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0篇,临床资料完整的英文文献6篇.其中伴t(1;5)染色体易位文献4篇,共计6例患儿,4例予伊马替尼治疗均获得完全缓解.结论 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PDGFRB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儿童发病罕见,伊马替尼可使患儿迅速获得血液学、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缓解,为其首选治疗药物.

  • 儿童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伴肺栓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董娜;董晓艳

    目的 探讨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伴肺栓塞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科2016年9月收治的1例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伴肺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嗜酸粒细胞增多,深静脉血栓形成""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deep vein thrombosis"分别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85年4月至2017年3月)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患儿男,11岁,以"发热、咳嗽"起病.经心脏大血管造影(CTA)确诊肺栓塞,下腔静脉血栓;血管B超提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病前存在持续性嗜酸粒细胞增高,血小板下降.文献检索后经过筛选,共获得相关文献30篇,其中病例报道18篇,共报道病例23例,儿童仅3例,综述及其他类型文章12篇.文献提示嗜酸粒细胞增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高凝状态,引起动静脉血栓形成,抗凝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确切有效.结论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复杂,可伴血栓形成,在抗凝治疗的同时应使用糖皮质激素降低嗜酸粒细胞计数,减少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是否需预防性抗凝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

  • 柳氮磺吡啶致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药疹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冒丹丹;陈信豪;李厚敏;张建中

    报道1例柳氮磺吡啶致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药疹(DRESS)的患者.患者50岁,女性,口服柳氮磺吡啶2周后出现全身红斑、丘疹,伴发热、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肝肾功能受损.依据欧洲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登记处提出的DRESS评分系统,患者被确诊为DRESS,并经系统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痊愈.同时,该文对该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相关文献复习.

  • 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与白细胞介素5表达

    作者:张罗;韩德民;周兵;张勇

    目的通过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态,以及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的表达水平,揭示二者的关系,探索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调节的机制.方法对30例鼻息肉组织,分别采用chromotrope 2R法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和IL-5的表达水平,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hromotrope 2R染色可特异性地将嗜酸粒细胞的胞浆染成粉红色,活化嗜酸性粒细胞(EG2阳性细胞)和IL-5阳性细胞胞浆中可见棕褐色颗粒.30例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50.7±16.1/0.25 mm2,活化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20.7±14.3/0.25 mm2,IL-5阳性细胞密度为15.9±5.7/0.25 mm2,上述三项指标在变应性患者和非变应性患者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②鼻息肉中IL-5阳性细胞密度与chromotrope 2R阳性细胞密度密切相关(y=14.723+2.012x,r=0.642,P<0.01),与EG2阳性细胞密度也存在相关关系(y=11.817+1.092 x,r=0.602,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组织中IL-5的来源之一,IL-5的表达水平是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的调节因素之一.

  • 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12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

    作者:邓秋;周芸;杨军;范尔钟

    目的本文观察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39只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鼻黏膜制备石蜡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和IL-12疫组化染色并显微镜观察计数.结果AR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极显著性地大于自然对照组,P<0.01.布地奈德治疗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少见,极显著性地低于AR组,P<0.01;而IL-12的表达显著性地高于AR组,P<0.05,但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组织中IL-12的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9252.结论鼻黏膜组织中IL-1 2的异常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恢复或提高局部组织中IL-1 2的表达,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在鼻黏膜中的浸润,改善变应性疾病的症状.

  • 2型固有淋巴细胞在嗜酸粒细胞增多型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耿聪俐;邢志敏;余力生;王旻;袁晓培;刘燕;张改;王梓敬

    目的 研究2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在不同分型鼻息肉中的分布特点,探讨ILC2s在嗜酸粒细胞增多型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CRSw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分析健康下鼻甲黏膜组织(n=6)和鼻息肉组织(n=19)单细胞悬液中ILC2s、Th2细胞占CD45+细胞的比例.HE染色鼻息肉组织,按照嗜酸粒细胞计数不同分为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增多型鼻息肉(non-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CRSwNP).采用Mann-WhitneyU检验ECRSwNP组(n=9)、non-ECRSwNP组(n=10)和对照组(n=6)中ILC2s、Th2细胞比例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ILC2s、Th2细胞比例与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对比变应原阳性及阴性患者ILC2s比例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和non-ECRSwNP组相比,ECRSwNP组的ILC2s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1 ±0.025)比(0.004±0.004),(0.051 ±0.025)比(0.011 ±0.017),Z值分别为-3.185、-3.186,P值均<0.05];对照组和non-ECRSwNP组间ILC2s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4±0.004)比(0.011 ±0.017),Z=-0.712,P=0.492].ECRSwNP组和non-ECRSwNP组的Th2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00 ±0.437)比(0.106 ±0.102),(0.275 ±0.170)比(0.106 ±0.102),Z值分别为-2.946、-2.278,P值均<0.05];但non-ECRSwNP组和ECRSwNP组间Th2细胞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75 ±0.170)比(0.500±0.437),Z=-1.306,P=0.211].ILC2s比例与Th2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 =0.571,P=0.011);ILC2s比例与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成正相关(r=0.579,P=0.009);Th2细胞比例与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成正相关(r=0.844,P=0.001).变应原阳性患者的ILC2s比例高于变应原阴性患者,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032 ±0.290)比(0.028 ±0.300),Z=-0.286,P =0.725].结论 ILC2s细胞比例在ECRSwNP中升高,并与Th2细胞、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计数成正相关,但在变应原阳性和阴性患者间无显著差异,提示这种固有免疫细胞在非变态反应诱发的ECRSwNP发病机制中具有意义.

  • 白介素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小鼠嗜酸粒细胞及白介素5的影响

    作者:臧洪瑞;王彤;范尔钟;李颖;周兵

    目的 探讨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模型鼻黏膜、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IL-5的影响.方法 采用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AR组、基因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2只.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激发建立AR模型,治疗组激发前经鼻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三组分别用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EOS的数量,用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中EOS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的EOS数;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鼻黏膜和骨髓中IL-5的表达,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5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三组小鼠中,各检测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发现,基因治疗组鼻黏膜EOS数为(4.6±2.6)个/高倍镜视野,低于AR组的(26.5±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3.0±1.3)个/高倍镜视野]也低于AR组[(17.6±6.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涂片中EOS(0.040±0.029)低于AR组(0.086±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0.035±0.012)也低于AR组(0.083±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组外周血中EOS(0.124±0.031)低于AR组(0.184±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29.51±6.68)pg/ml]也低于AR组[(56.58±16.8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能够通过降低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IL-5的表达,进而减少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EOS的数量,IL-12基因治疗可能为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开辟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 鼻窦 CT 在诊断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价值

    作者:孟一帆;娄鸿飞;王成硕;张罗

    目的比较鼻窦CT与其他临床指标对于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 CRS)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eCRSwNP)的预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1—5月连续入组150例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CRS伴鼻息肉患者(90例eCRSwNP,60例非嗜酸粒细胞性CRS伴鼻息肉),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基本特征。所有患者在接受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前1周,均进行鼻窦CT检查、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呼出一氧化氮浓度测量以及外周血常规检查。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手术史、哮喘史、过敏史、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骨质增生出现率以及窦口扩张出现率;用Mann-Whitney分析比较两组间患者的CT总分、呼出一氧化氮浓度及嗜酸粒细胞计数;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各临床指标在eCRSwNP的预诊断价值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eCRSwNP患者的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呼出一氧化氮浓度、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非嗜酸粒细胞性CRS伴鼻息肉患者[3.56±0.37比1.80±0.10,(34.4±18.1)μg/L比(22.1±11.7)μg/L,8.19%±1.50%比4.55%±5.60%,χ2值为0.900,t值分别为0.994、0.900,P值均<0.05]。在CT评分方面,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具有高的预测诊断价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938。当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的截断值>2.59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和89.6%。结论与其他诊断指标相比,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对于eCRSwNP有更高的预测诊断价值。

  • 红霉素对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唐隽;李源;许庚;徐睿;张革化;刘贤

    目的观察红霉素对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鼻息肉组织+红霉素(10.-4mol/L)按外植块培养法培养1、3、5.d后作连续切片,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与相邻连续的HE染色片对位对照观察,鉴别凋亡细胞中的嗜酸粒细胞,并与不加红霉素培养的鼻息肉组织标本对照.结果红霉素组培养1、3和5.d的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1.77±9.52)%、(32.67±9.44)%和(50.34±8.78)%,不加红霉素对照组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9.18±7.31)%、(29.82±12.03)%和(42.25±8.08)%,培养5.d.2组间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红霉素对离体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有促进凋亡的作用.

  • 非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王洪田;张静;尤少华;奥彦云;白银;石怀银;籍灵超;贾婧杰;张悦

    目的 探讨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的排除诊断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具有两种或以上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典型症状(鼻痒、喷嚏、清涕、鼻塞)的患者1 972例,采用4步排除法进行诊断.第一步排除不适合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的患者,如妊娠、哺乳、哮喘发作期、近日口服抗组胺药物、严重皮肤病等;第二步排除SPT阳性者;第三步排除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和总IgE 1级以上者;第四步排除感染性鼻炎、鼻腔结构明显异常、药物诱发和鼻腔有新生物者.终患者被诊断为NAR.应用鼻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量对NAR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等临床特征.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of life questionaire,RQLQ)进行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 第一步排除法后筛选到有类似AR典型症状患者1 437例.第二步排除法后筛选到SPT阴性者735例,其中302例再行sIgE检测,第三步排除法后筛选到sIgE和总IgE为O级者93例.第四步排除法后62例患者被终诊断为NAR.单纯SPT阴性诊断NAR的诊断率为51.15% (735/1 437),SPT阴性+sIgE和总IgE阴性(O级)的诊断率为29.06%(93/302).62例NAR患者中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VMR) 47例,占75.81%,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 with eosinophilia syndrome,NARES)15例,占24.19%.62例NAR患者,年龄11~ 77岁;男23例,女39例;病程11 ~47个月.VMR和NARES患者人数在41 ~ 50岁年龄段多,但发病年龄高在21 ~ 30岁.VMR的鼻塞症状VAS评分高,与其他症状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8,P=0.009).NARES的喷嚏症状VAS评分高,但与其他症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MR和NARES两组之间在RQLQ的7个维度和总均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的鼻部症状得分高,与其他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771,P=0.000;F=3.227,P=0.006).结论 SPT联合sIgE可排除更多的AR患者.NAR中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1 ~ 30岁.VAS症状评分和RQLQ量表可较好地评估NAR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 白细胞介素5调节变应性鼻炎骨髓反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向东;韩德民;周兵;魏永祥;白文忠;刘仲燕;鞠淑英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反应的调节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 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比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中IL-5的表达.结果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变应性鼻炎模型外周血涂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IL-5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IL-5阳性细胞比例和嗜酸粒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R=0.85,P<0.01).结论骨髓IL-5的表达能促进嗜酸粒细胞增生和迁徙,抑制骨髓中IL-5介导的嗜酸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能开辟治疗炎症新方法.

  • 红霉素干预对离体人鼻息肉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唐隽;李源

    目的本实验探讨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以及红霉素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及15例经红霉素干预后(外植块培养)的离体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鼻息肉组织Bcl-2表达5%(2/40),Bax表达65%(26/40),Bcl-xL表达40%(16/40),Fas表达90%(36/40).与下鼻甲黏膜相比,Bax和Fas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红霉素干预后,鼻息肉组织Bax表达明显上调(93.3%,14/15),与单纯用RPMI1640培养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Bcl-xL 和Fas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ax可能是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凋亡抑制机制中有意义的调控基因,红霉素可增强Bax的表达,是促进嗜酸粒细胞凋亡因素之一.

  •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向东;韩德民;周兵;魏永祥;白文忠;刘仲燕;鞠淑英;庞宝森;范尔钟;李颖

    目的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Ⅰ(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Ⅰ,VCAM-Ⅰ) 和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IL-5浓度.结果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肺功能0.3 s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前两组肺组织中VCAM-Ⅰ和IL-13阳性血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外周血IL-5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与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致性,变应原反复激发上呼吸道也能引起下呼吸道炎症改变和功能减退.诊治变应性哮喘时应注意评估变应性鼻炎.

  • 作者:

    关键词:
  • 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CT和MRI征象分析

    作者:郭保亮;欧阳富盛;张斌;董羽颢;连舟洋;罗小宁;李景雷;梁长虹;张水兴

    目的:探讨肝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EHI)的CT、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病理活检或临床确诊为肝脏EHI且行CT和(或)MRI检查的29例患者。27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5例行上腹部MR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观察病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或信号、强化特点等表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肝内病灶数目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27例,共检出病灶108个。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1.53×109~40.16×109/L,中位数为13.28×109/L。病灶数目与嗜酸性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783,P<0.05)。病灶大径为3~61 mm,中位大径34 mm,病灶边界均显示不清晰。病灶主要分布于肝包膜下(43个)或门静脉周围的肝实质(52个)内,少量位于深部肝实质(13个)。肝包膜下病灶多为楔形(28个),门静脉周围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32个),深部肝实质病灶多为不规则形(8个)或类圆形(5个)。CT平扫病灶表现为低、等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表现为等、高信号,以高信号为主。三期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29例均可见“门静脉穿行征”,12例可见“条带征”,16例可见“晕环征”。结论肝脏EH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渐进性强化、“门静脉穿行征”、“条带征”和“晕环征”是其主要表现。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盐酸万古霉素联用致嗜酸粒细胞增多伴皮疹

    作者:褚燕琦;王玮

    1例80岁女性患者因股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引流液培养检出阴沟肠杆菌,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g,1次/8 h静脉滴注.第3天,嗜酸粒细胞计数由用药前的230×106/L升至520×106/L.第9天,嗜酸粒细胞计数为770×106/L.第11天,因切口引流液培养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加用盐酸万古霉素1g,1次/12 h静脉滴注.第18天,嗜酸粒细胞计数升至1810×106/L,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第21天,患者出现双下肢皮疹伴瘙痒,给予抗过敏治疗.第26天,患者病情好转,嗜酸粒细胞计数仍高达2990×106/L,停用盐酸万古霉素.其后皮疹逐渐消退.第48天,嗜酸粒细胞计数降至20×106/L.

  • 克林霉素静滴致药疹4例

    作者:汤萍;王湘玲;郭小兰;李聪

    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7位去羟基并为氯取代的化合物.因其对敏感阳性球菌及厌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口服吸收良好(90%),体内分布广泛(脑脊液除外),尤其在骨组织及胆汁中可达高浓度,可供口服、肌注与静滴等,使用方便,无须作皮肤过敏试验的规定,颇受临床欢迎.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厌食,偶有口腔炎、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1].但笔者近期连续发现4例静滴克林霉素引起药疹的症状,实属少见.在此介绍如下,以期引起药厂及临床医师的注意.

  •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相关神经系统表现

    作者:林一聪;李存江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 )是一组具有相似临床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嗜酸粒细胞增多及靶器官损害为主要特点.HES伴随的神经系统表现虽常见且多样,但只见到零散的个案报道,缺乏相关总结.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此类疾病的逐步认识,其神经系统表现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现总结HES的神经系统表现及可能的病理机制,综述如下.

159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