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会阴侧切术后护理

    作者:郝君丽

    会阴侧切术是助产士为了使产妇分娩时胎儿顺利娩出,防止阴道下段不规则严重撕裂,避免产后会阴、阴道松弛所做的一项常规手术.如处理不当可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产妇产褥期痛苦,还可形成斑痕.我科利用常规护理与频谱理疗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 针留体内18年可要精神赔偿

    作者:骄阳

    案例医务人员疏忽钢针留体18年林女士,1978年在某医院顺产一男婴重3.5公斤,分娩过程中行会阴侧切术,分娩后,林感到切口轻微疼痛,一周后母子平安出院.一个多月后,切口处疼痛加重,特别是性生活时疼痛加剧,致使不能同房,夫妻感情恶化,丈夫要求离婚.

  • 产道血肿40例分析

    作者:张素琴

    目的 探讨产道血肿发生的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40例产道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产道血肿病例均为初产妇;会阴侧切术占92.5%;阴道手术助产占87.5%.结论 初产妇、会阴侧切,产钳助产是血肿形成常见的三大因素.

  • 会阴侧切术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孟娟

    近年来,由于胎儿体重呈上升趋势,初产妇的比例不断增多,在我国初产妇自然分娩会阴切开率占80%左右.虽然会阴侧切是产科常用的小手术,但也可能造成产妇感染.因此,应避免会阴侧切术后感染,进行预防及护理,制定护理对策,提高切口愈合率,减少医疗纠纷,进一步提高母婴生活质量.

  • 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电值、肌力变化关系研究

    作者:胡清;张玉;夏志军;刘丹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肌电值、肌力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妊娠36 ~38周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产检、于盆底治疗中心行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测、并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32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62例与阴道分娩组167例,其中阴道分娩组分为会阴侧切组84例与非侧切组83例.分别对产妇分娩前、产后6周、产后3个月、产后5个月的盆底肌肉肌电值、Ⅰ类肌肌力与Ⅱ类肌肌力进行测定.结果 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除产后6周两组肌电位活力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组肌电值相比较,剖宫产组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中,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产后6周及3、5个月比较,两组间各项肌电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6周及3、5个月3次复查中,剖宫产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32.26%、35.48%、27.4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1.29%、54.84%、46.77%;阴道分娩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79%、52.24%、46.27%;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1.64%、70.15%、62.69%.会阴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1.17%、52.94%、44.12%;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79.41%、76.47%、52.94%;非侧切组Ⅰ类肌肌力分别下降42.42%、51.52%、39.39%,Ⅱ类肌肌力分别下降63.64%、63.64%、51.52%.无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还是会阴侧切组与非侧切组,盆底Ⅰ类、Ⅱ类肌肌力下降发生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剖宫产对早期肌电值的影响较阴道分娩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与阴道分娩相比差异不大;会阴侧切无法减轻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影响;盆底肌肉肌电值与肌力在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时可能不具有同步性.

  • 21-三体综合征伴先天性白血病1例

    作者:崔友国;时松波;刘金荣

    患儿男,出生32h.因呼吸急促,频繁呕吐,生后32h未排胎便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母孕41+6周产.因胎儿宫内窘迫、羊水Ⅲ度污染于1999年7月20日行会阴侧切术娩出.生后青紫窒息,1分钟Apgar评分6分.经抢救处理后青紫缓解,仍呼吸急促,哭声弱.已喂糖水,排尿正常,未排胎便.呕吐频繁,吐棕褐色羊水.其母26岁,既往身体健康,无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服用氯霉素等药物史.妊娠早期3个月为油漆工,后调离.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 会阴侧切术应用抗生素的疗效观察

    作者:宫美英

    目的:产妇在会阴侧切术应用应用抗生素的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会阴侧切术分娩的产妇120例,所选定的产妇手术前均未受到感染.通过计算机随机分配的方式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60例;治疗组使用抗生素.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感染数量、疼痛程度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统计学分析以后,P值大于0.05,表明两组产妇的切口愈合期况、感染数量、疼痛程度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正常分娩的产妇,行会阴侧切术时是否应用抗生素无明显临床意义,关键在于手术期间的严格操作及术后的消毒与护理.

  • 会阴侧切术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切口的影响

    作者:陈勇清

    目的:分析会阴侧切术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切口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之间在该院接受会阴侧切术分娩的80例产妇,应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不接受抗生素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后使用抗生素治疗。对两组产妇的术后感染情况、切口愈合状况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产妇的切口感染率、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小,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术全身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控制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并无明显意义,做好术中的无菌操作更为重要。

  • 正常产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观察

    作者:金玉微

    目的:观察抗生素是否可作为正常产会阴侧切术后常规运用.方法:随机将2006年6月~2007年6月在该院正常产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1 200例分为两组,分析比较两组产妇产褥期体温、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子宫压痛、会阴切口感染,产褥感染.结果: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正常产会阴侧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无需常规应用抗生素.

  • 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作者:高燕;解萍

    目的 探讨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术后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足月分娩孕妇460例,孕妇均采用经阴道分娩的会阴侧切术分娩,查阅孕妇病例资料,对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术后感染者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获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进行处理,分析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460例足月分娩孕妇实行会阴侧切术后有38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8.26%.38例感染患者中共培养出5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3.90%,革兰氏阴性菌占52.54%,真菌13.56%.革兰氏阳性菌中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单因素结果显示: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术后感染发生率与年龄、体质量指数无关(P>0.05);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术后感染与产次、胎膜早破、季节、产程、预防使用抗生素关系密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术后感染与产次、胎膜早破、季节、产程、预防使用抗生素关系密切(P<0.05).结论 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对于会阴侧切分娩孕妇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以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 无保护分娩术在单胎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喻茂娟

    目的 探讨无保护分娩术在单胎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分娩方式将230例单胎初产妇分为观察组(105例)与对照组(125例),观察组分娩过程中采用无保护分娩术,对照组分娩过程中采用会阴侧切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 ①观察组产妇会阴损伤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24 h、48 h,观察组产妇产后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生活完全自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尿失禁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时,两组产妇性欲程度、性唤起、阴道润滑情况、性高潮情况等维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满意度、性交疼痛等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会阴侧切术相比,无保护分娩术具有会阴损伤轻、疼痛感轻、恢复快、性生活质量恢复好等优势.

  •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中的应用

    作者:赵红梅;徐鑫芬;沈秀青;祝丽娟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中的应用效果,为制定护理措施和质量控制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成立质量改进小组,以回顾分析的方法对2009年3~12月分娩的250例初产妇(第一组)会阴侧切率及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2010年1~6月持续质量改进后分娩的250例初产妇(第二组)会阴侧切率进行比较.结果:会阴侧切率由改进前84.8%降为改进后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前后会阴Ⅲ.裂伤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服务理念、助产技术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可显著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同时并未增加会阴Ⅲ.裂伤及新生儿产伤发生率,从而有效促进产妇生殖健康.

  • 不同时期会阴侧切率变化分析

    作者:唐小原;沈荣

    目的:观察会阴侧切术对产妇的影响,探讨提高手术质量和降低侧切术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2000年和2006年会阴侧切率的变化;前瞻性调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侧切术中,术后疼痛程度以及对产妇日常活动影响情况,并和对照组产痛比较.结果:2006年侧切率大于199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195,P<0.01).VAS评分,术中疼痛(3.44±2.44)分,术后疼痛(4.55±1.72)分,产痛(6.93±1.64)分.术后疼痛影响产妇日常活动依次为坐、行走、排尿、翻身、排便、下蹲等,常见是坐和行走.疼痛排序是术中<术后<产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培训她们锻炼强壮盆底肌肉,严格掌握侧切术指征,降低侧切术率.同时提高手术质量,恢复解剖层次,减少手术合并症;完善麻醉镇痛措施,促进产后恢复.

  • 用褥式缝合法对接受会阴侧切术的产妇进行会阴切口缝合的效果评析

    作者:李玉芳

    目的:分析用褥式缝合法对接受会阴侧切术的产妇进行会阴切口缝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0月期间在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进行分娩并接受会阴侧切术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用传统的缝合方法进行会阴切口缝合的60例产妇作为参照组,将采用褥式缝合法进行会阴切口缝合的6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第3 d的疼痛评分、自理能力评分、切口愈合评分及其对切口愈合的总满意率.结果:在产后的第3 d,观察组产妇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产妇,其自理能力评分、切口愈合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产妇对切口愈合的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产妇(P<0.05).结论:用褥式缝合法对接受会阴侧切术的产妇进行会阴切口缝合的效果较为理想.

  • 试论为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可行性

    作者:马燕娟

    目的:探讨对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在产后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对近期我院产科收治的4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这4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200例产妇。这400例产妇均进行自然分娩。在这些产妇分娩期间,为其均使用会阴侧切术进行助产。分娩结束后,为对照组产妇不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为实验组产妇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产妇在产后第4天的高体温、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住院的时间及切口愈合的情况。结果:分娩结束后,两组产妇产后第4天的高体温、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住院的时间及切口的愈合情况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在产后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并不能有效地减少其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缩短其切口愈合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此方法的可行性不高。临床上应根据诱发此类产妇在产后出现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 对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探析

    作者:刘川峡;黄萍

    目的:探讨对进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实施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自然分娩时接受会阴侧切术的100例产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100例产妇分为常规组(50例)和集束化组(50例).在分娩结束后,对常规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对集束化组产妇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然后比较两组产妇会阴切口的出血量、疼痛程度和愈合情况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与常规组产妇相比,集束化组产妇会阴切口的出血量更少、疼痛程度更轻、愈合效果更佳,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实施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少其会阴切口的出血量,减轻其切口的疼痛程度,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会阴侧切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侯春芳

    产妇分娩时,为了使胎儿顺利产出,防止产妇阴道末端因分娩而撕裂损伤,通常选择会阴侧切术.由于会阴侧切部位在解剖上的特殊性,切口容易被大小便及阴道分泌物污染,特别是有阴道炎的产妇,更容易出现切口感染,给其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影响其产后恢复及生活质量,因此,做好会阴切口的术后护理很重要,现总结如下.

  • 在会阴侧切术中限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

    作者:何闰

    目的:探讨在会阴侧切术中限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0例产前无感染且行会阴侧切术进行正常分娩的产妇,按分娩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0例,对照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观察组不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干预.以两组术后伤口感染、切口愈合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为对比标准.结果:两组产妇在伤口感染、切口愈合、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会阴侧切术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达到抑制切口感染,提高愈合率,减少住院时间的效果.

  • 克泽普注射液在产科会阴侧切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金华

    如何在产科会阴侧切术中取得理想的速效麻醉和长效镇痛的双重功效,解除产妇痛苦一直是产科大夫致力解决的问题,我院采用克泽普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会阴侧切连续皮内缝合法250例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韩丽红

    笔者对250例会阴侧切术的切口采用可吸收手术缝合线连续皮内缝合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314 条记录 7/16 页 « 12...45678910...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