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闫华;李莉;刘晓坤;赵碧琼;田美荣;姜玉茹;尚小明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步匕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缺血后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PCI.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组PCI术中设置缺血后适应方式.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LVEDVI[(64±6)ml/m2 vs(67±6)ml/m2,P<0.05],LVESVI[(30±4)ml/m2 vs(34±4)ml/m2,P<0.05],LVEF升高(0.53±0.02vs0.50±0.03,P<0.05);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心肌有保护作用.

  • 长闭塞时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李娜;韩雅玲;张剑;荆全民;王守力

    目的 回顾性分析长闭塞时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6月入院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有CTO病变并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358例患者.分组标准: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组(135例),病变闭寒时间12个月组(223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 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病变闭塞时间≤12个月比较,闭塞时间12个月组的CTO患者老年患者(≥60岁)、糖尿病患者比例高(P<0.01),女性患者、高血压患者比例也高于闭塞时间≤12个月组(P<0.05).闭塞时间12个月绀的CTO病变绝对性闭塞比例高(P<0.01),刀切状病变、长度≥15 mm或并发桥状侧支循环形成的CTO比例也均高于闭塞时间≤12个月组(均P<0.05).两组病变和病例成功率无统汁学筹异(91%vs95%,93%vs 97%).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MACE发牛率1年随访结果 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CI治疗闭塞时间较长的CTO病变也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 多支慢性完全闭塞冠脉病变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

    作者:张剑;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栾波;王耿

    目的 通过对冠脉造影发现的多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多支CT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诊断冠心病的连续住院患者,入院后行常规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辅助检查,并行冠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检查.结果 经冠脉造影证实有1支以上CTO病变的患者共513例,分成多支CTO组102例,单支CTO(对照)组411例.多支CTO患者中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而年龄和男性、吸烟史、并发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史的比例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多支CTO患者三酰甘油(TG)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超声左室较对照组扩大,而左室射血分数值低于对照组(P<0.05);肾功、胆固醇和血糖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多支CTO患者绝对性CTO、长度≥15 mm CTO、直径≤2.5 mm CTO及桥侧支CTO占各组CTO血管总数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刀切状CTO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多支CTO患者临床病情较重,心功能较差,冠脉病变更加严重和复杂,这些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可能增加CTO病变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难度,对成功率有一定影响.

  • 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防治效果的观察

    作者:张莉莉;贾国良;王海昌;郭文怡;马兰香;孙玉波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术前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对血中血小板活性、功能、凝血功能和术后半年再狭窄发生的影响.方法: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及支架植入术(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26例,按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和服用时间分为3组,第1组(n=383)为术前3 d服用阿斯匹林0.3 g+抵克力得250 mg.第2组(n=356)为术前3 d服用阿斯匹林0.3 g +氯比格雷75 mg.第3组(n=87)为急诊PCI术前2 h,服用阿斯匹林0.3 g +氯比格雷300 mg,从上述3组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于PCI 术前采血.采用TXYM-91型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大聚集率(MPAR),双抗夹心法(ELISA)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栓烷B2 (TXB2)的浓度.随访826例患者再狭窄发生的情况.结果:服用阿斯匹林+氯比格雷血中血小板活性、功能及凝血功能优于服用阿斯匹林+抵克力得.术后半年第3组与第2组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第一组(P<0.01). 结论:术前服用阿斯匹林+氯比格雷的疗效较好,预防再狭窄安全有效.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与非介入治疗住院期间疗效的比较

    作者:李毅;韩雅玲;康建;王效增

    目的:比较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介入和非介入治疗住院期间的疗效.方法:AMI患者133例,其中76例于发病24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57例行非介入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经过,比较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介入组PCI病例成功率99%,病变成功率98%,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术中无死亡病例;介入组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非介入组(11% vs 25%,P<0.05),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介入组亦明显低于非介入组(17% vs 44%,P<0.01),两组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平均CCU天数介入组明显少于非介入组(4±5 vs 8±6 d,P<0.01).结论:高龄AMI行介入治疗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非介入治疗.

  • 经桡动脉PTCA及支架植入术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作者:唐发宽;熊卫国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在冠心病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自1999-03~2002-04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70(男56,女14)例,年龄56.8±8.2岁.结果: 共对82处病变实施了PTCA,其中A型病变18处,B型病变31处,C型病变21处;置入支架86枚,其中A型病变22枚,B型病变39枚,C型病变25枚,短支架为9 mm,长为35 mm;小直径为2.0 mm,大为3.5 mm.所有病例均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PTCA,手术成功率92.9%(65/70),5例未成功.术后未见桡动脉闭塞及血管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PTCA,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是进行PTCA的又一安全、可行的选择途径.

  • PTCA支架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作者:袁文照;吕安林;李春梅;赵月胜;郭宁;李家一;周宁;周景昱;赵国华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磷酸肌酸激酶(CK)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分别测定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85例PTCA支架术前及术后24 h的cTnI和CK水平,并分组比较.结果:稳定型心绞痛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8例 PTCA支架术后,cTnI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 0.01);而CK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cTnI升高组的扩张时间、扩张压、扩张次数、支架术、手术血管严重狭窄(≥95%)的比例高于未升高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术后cTnI升高的比例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结论:PTCA支架术可造成心肌的轻度损伤.cTnI升高可能与扩张的时间、压力、次数、置入支架数量、原来血管狭窄程度、临床类型有关.

  • 东菱克栓酶防治PTCA支架术后心绞痛的疗效

    作者:陈丽娜;宋宜生;贾国良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PTCA及支架术后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第1,3,5天加用东菱克栓酶15,10,10 BU,检测其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结果:心绞痛的治疗有效率为94%,心电图改善率为71%,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以上者占94%.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显著降低(P<0.01),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东菱克栓酶对PTCA支架术后的心绞痛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出血、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少见.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

    作者:闫韵洪;张利华

    目的:观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我院进行PTCA的患者86例,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60例.分别于PTCA和CAG当天及术后第二天清晨采集空腹血测定CRP值.结果:PTCA组术后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CAG组造影后血清CRP水平与造影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PTCA明显增加血清CRP浓度,可能与PTCA治疗后局部血管炎症有关.

  • PTCA手术前后患者TNF,TGF 和PGF水平分析

    作者:王晓红;贾国良;张清;张荣庆;李家一;徐存华

    目的:探讨PTCA术前后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PTCA患者38例,分别于术前、术后4 h,12 h,抽外周血测定TNF,TGF-α和6-keto-PGF1α值,对照组选取CAG正常者22例.结果:PTCA手术前后血浆中TNF值均较CAG正常组升高,TGF-α术前与CAG正常组相同,术后升高.CAG正常组6-keto-PGF1α均高于PTCA组,PTCA组术后只有轻度升高.放置支架越多TNF,TGF-α值升高越明显(P<0.01).结论:PTCA术后的血管反应与免疫因素有关.

  • 冠状动脉狭窄老年患者PTCA术后QT离散度变化

    作者:卢海清;谢志泉;黄翠瑶;刘伊丽;邱健;贾满盈;侯玉清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老年冠脉狭窄患者心肌复极的影响.方法:连续测量了68例冠状动脉狭窄老年患者PTCA术前术后体表心电图的QT间期与QT离散度(QTd),并与53例无狭窄对照组比较.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较无狭窄组QT间期显著延长,QTd明显增加(QTmax分别为:453±43 ms和392±35 ms;QTcmax分别为:482±49 ms和439±37 ms;QTd为74±33 ms和 29±15 ms;QTcd为78±37 ms和32±17 ms,P<0.01);PTCA使QT间期缩短,QTd缩小(QTcmax:术前482±49 ms,术后1周为452±40 ms;QTcd在术前78±37 ms,术后24 h内63±26 ms,术后1周为60±32 ms;QTd在术前75±34 ms,术后24 h内为58±25 ms及术后1周56±31 ms,P<0.05).结论:心肌灌注增加明显缩短QTd离散度,表明心肌复极获得改善,这可能有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 超声心动图评价PTCA手术前后左心功能变化

    作者:郑晓明;贾国良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的左心功能变化.方法: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58 例行PTCA的冠心病患者PTCA手术前后的心功能进行检测.结果:PTCA 92例次(管腔狭窄由86%±14%降至13%±21%),术前心脏B超提示,冠心病患者存在狭窄或梗塞相关的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下降.PTCA手术后2~4周,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EF值比术前明显增高(P<0.01),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率降低,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较比术前明显改善.结论:PTCA术后2~4周,左室心脏功能明显改善,B超可作为评价手术疗效的指标.

  •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0例

    作者:岳强;李莉;赵瑞平;崔丽芳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与静脉溶栓相比,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再梗死率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但PTCA后,再缺血及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再闭塞率达10%~15%,约30%~50%患者于6个月内再狭窄.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作者:张建民;张荣林;梁雨露;曹巧兰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不同导联QT间期的差异,故可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不一致性,冠心病患者的QTd异常增加,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1],研究表明,成功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降低患者QTd[2].对我院因冠心病成功地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前、术后QTd进行分析,以探讨介入治疗对QTd的影响.

  • 严格限制血管造影纲要--1998年美国部分医师对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争论

    作者:李天德

    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腔内冠状血管成形术(PTCA)或冠脉搭桥再血管化手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史已近 30年,自80年代以来血管支架手术至今方兴未艾.可以肯定的是,CAG的检查方法是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一大进步,它比较客观地显露病变血管的病损情况,有助于医师客观地诊断.PTCA,CABG与支架术挽救了不少濒临死亡的患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不打算论述这部分内容.这里只介绍1998年部分美国开业医师及其合同医院拟就的溶栓后住院患者诊治纲要(纲要).目的是检讨回顾近年来美国内CAG的情况及利弊,也就再血管措施的必要性作一评估.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1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作者:周宁;王丽先;吕安林;贾国良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参与附壁血栓形成、细胞外基质(ECM)清除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和增殖的调节,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RS)的关系密切.

  • 放射性核素反义脱氧寡核苷酸治疗在PTCA术后再狭窄中的阻抑作用

    作者:侯英萍;邓敬兰;乔宏庆

    作者概述了单纯反义脱氧寡核苷酸(ODNs)、单纯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反义ODNs治疗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中的阻抑作用其应用前景.

  • 内皮素与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

    作者:曹丰;贾国良

    本文介绍内皮素-1及受体和受体拮抗剂在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为探索防治再狭窄的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

  • 冠状动脉支架术中内皮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

    作者:曹丰;贾国良;郭文怡;李成祥;李伟杰;吕安林;王小燕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中血浆内皮素(ET-1)及血管紧张素Ⅱ(AT Ⅱ)的变化.方法:4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冠脉造影组(10例)和PTCA加支架组(34例).共植入支架48个.分别于术前、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同时间点采集冠状静脉窦血及股动脉血,采用放免法测定ET-1及ATⅡ的浓度.结果:冠脉造影前后ET-1及ATⅡ无显著变化(P>0.05);PTCA及支架组在球囊预扩张即刻ET-1轻度增高(P<0.05),ATTⅡ显著增高(P<0.01);支架后即刻ET-1及ATⅡ明显降低(P<0.05);支架后10 min ET-1及AT Ⅱ又有回升.术后12 h出现外周血ET-1及ATⅡ的升高.结论:冠脉造影对冠脉循环血管活性物质无显著影响PTCA加支架术中存在血管活性物质的波动,支架植入后即刻,冠脉循环血中ET-1及Ang-Ⅱ的降低与支架植入后局部血流改善有关,ET-1及Ang-Ⅱ的延迟释放可能是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 冠状动脉内磁化支架置入术后冠状静脉窦血中NO与ET-1水平的变化

    作者:李家一;贾国良;吕安林;王海昌;王小燕;赵丽莎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置入磁化支架后冠状静脉窦血中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探讨磁化支架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机制 .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磁化支架组(23例)及非磁化支架对照组(16例).经股静脉将6F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置入冠状静脉窦采血,采用Griess法及非平衡法分别测定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6 h内冠状静脉窦血中NO及ET-1的水平.结果: 磁化支架组术后6 h冠状静脉窦血中NO含量较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磁化支架组ET-1水平的改变,包括术后即刻降低P<0.01)与6 h回升(P<0.01)都不如对照组明显,两组ET -1水平在3 h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磁化支架置入术后NO升高与ET-1水平变化趋缓反映了靶区血管局部内皮细胞功能改善,磁化支架置入术后急性冠脉痉挛及远期冠脉再狭窄的发生率降低可能与此有关.

2238 条记录 109/112 页 « 12...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