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性别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徐鲲;彭瑜;王金涛;赵存瑞;王邁;张钲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11例首次发作STEMI经急诊PCI患者,收集临床、造影、介入及心脏超声资料。以性别分组比较基本临床资料、入院检查及治疗情况、早期心功能之间的差异。t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行χ2检验以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应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男性患者176例,女性患者35例,行急诊PCI占16.59%。纳入各项指标分析,女性患者年龄较大[(67±8)岁比(60±11)岁],合并症较多、吸烟较少、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女性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男性组高[(12.32±0.97)fl 比(11.72±1.27)fl,(4.98±1.13)mmol/L 比(4.46±1.02)mmol/L,(3.10±0.85)mmol/L 比(2.65±0.79)mmol/L,P<0.01],肌酐、血红蛋白较男性组低(P<0.05)。住院期间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及PCI资料、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女性(OR=2.50,95%CI=1.06~5.89,P=0.036)和前降支梗塞(OR=6.35,95%CI=3.44~11.71,P<0.001)可作为左室射血分数<50%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初发STEMI女性患者年龄大、合并症多,存在就诊延迟,在行急诊PCI后女性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更差。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作者:Abdool Russeed;Ziyad Sondagur;王晖;曹云山;林胜辉;李新立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连续入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冠心病或疑诊冠心病患者2845例.所有患者PCI术前行Allen试验.剔除Allen试验异常、心源性休克、透析患者和外国人.结果 男性1628例(57.2%),女性1217例(42.8%),平均年龄为(64±8)岁.其中高血压1537例(54.0%)患者,糖尿病501例(17.6%)患者,6例(0.002%)患者既往有冠脉搭桥病史.1416例患者行CAG(49.8%),1429例患者行PCI(50.2%).CAG和PCI成功率分别为97.6%和96.3%.7例(0.25%)患者出现小血肿,49例(1.7%)患者术后3~4 h桡动脉搏动减弱.结论 经桡动脉PCI治疗安全可行,应该作为PCI治疗首选入路.

  • 半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天宝;林荣;林守卫

    目的 评估半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3~24 h)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 2013年4月泉州市第一医院心内科76例高危的STEMI患者,接受半量rt-PA(50 mg)静脉溶栓后早期PCI(半剂量组),和同期50例接受全量rt-PA(100 mg)静脉溶栓后早期PCI(常规剂量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二者冠脉开通率、住院期间以及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新发心力衰竭或原有心力衰竭加剧、心血管死亡)以及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的差别.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显著性比较.结果 半剂量组冠脉开通率和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剂量组[61.8%(47/76)比82.0%(41/50),P=0.018;7.9% (6/76)比22.0%(11/50),P=0.020],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6.8% (28/76)比38.0% (19/5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剂量rt-PA溶栓联合早期PCI治疗STEMI可临床获益,且减少出血并发症.

  • 4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分析

    作者:张伶;吴建国;卢清玉

    目的 评价4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特点、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近4年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病变血管狭窄≥75%且年龄小于40岁的患者,常规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40例患者共47处病变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达97.5%,无1例发生血管闭塞等严重并发症.临床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8.1±4.3)个月,4例(14.3%)患者复发心绞痛症状,其余24例保持无心绞痛症状,无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支架再狭窄率12.2%.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青年冠心病患者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 冠心病病人PCI前后血清MMP-2表达变化

    作者:郭晓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术前、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30例冠心病病人,行支架置入术85例(PCI组),单纯冠状动脉造影45例(CAG组).CAG组于术前1d、术后1d,PCI组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7、28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MMP-2水平的变化.结果 PCI组病人术前1d及术后1、7、28 d血清MMP-2水平持续增高,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6.16,q=10.45~14.80,P<0.01).CAG组病人术前1d、术后1d血清MMP-2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支架置入术后MMP-2表达持续升高,而降低MMP-2水平可预防再狭窄.

  • 瑞舒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PCI病人炎症因子影响

    作者:郝晓燕;田建会;赵晖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PCI的40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PCI前7 d开始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治疗,对照组PCI术后当天开始用瑞舒伐他汀.分别于入院时、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28 d采集病人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IL-18浓度;入院时、术后28 d检测血脂浓度.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PCI术前IL-18和hs-CRP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925~1.362,P>0.05);PCI术后24 h及术后28 d两组IL-18和hs-CRP浓度较入院时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7~6.747,P<0.05).治疗组入院时和术前IL-18、hs-CR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0~0.910,P>0.05);术后24 h,治疗组IL-18、hs-CRP的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2.059,P<0.05);术后28 d,治疗组IL-18的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5),两组hs-CRP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1,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和术后28 d的血脂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22~1.322,P>0.05).结论 PCI可以导致血清hs-CRP和IL-18水平升高;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明显控制PCI术后血清hs-CRP、IL-18水平的上升,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通心络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赵晖;田建会;郝晓燕;马蕾

    目的 观察通心络对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拟行PCI术冠心病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7 d开始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粒0.26 g),每天3次,服药35 d;对照组未服用通心络胶囊.两组病人均接受其他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至术后28 d.两组均在入院时、PCI术前、术后24 h、术后28 d分别采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浓度.结果 PCI术前两组血清IL-18和hs-CRP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1~1.572,P>0.05);PCI术后24 h较入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5~10.222,P<0.01);术后28 d 两组hs-CRP浓度、对照组IL-18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82~1.014,P>0.05),治疗组IL-18浓度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入院时和术前IL-18、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0.729,P>0.05);术后24 h的IL-18、hs-CRP浓度差异有显著意义(t=2.523、3.168,P<0.05);术后28 d的IL-18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8,P<0.05),hs-CRP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0,P>0.05).结论 通心络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显著降低冠心病病人 PCI 术后炎性因子浓度,减轻冠心病病人PCI术后血管炎性反应.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的依诺肝素应用

    作者:于海初;孙桂霞;王永彬;郭明磊;申方;邢珂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PCI)中应用依诺肝素替代普通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281例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n=140)和普通肝素组(n=141),依诺肝素组病人于确诊后尽早给予依诺肝素1 mg/kg皮下注射,PCI前追加依诺肝素0.3 mg/kg静脉注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或直接PCI后,立即拔出鞘管.普通肝素组病人于手术前给予普通肝素25 mg静脉推注,如果造影显示适合PTCA,再追加65 mg.完成PCI后4~6 h拔出鞘管.依诺肝素组72例病人术后10、60 min测定抗Ⅹα因子活性.随访30 d,观察两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需行血管再通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依诺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中终行直接PCI者分别为139例和138例.依诺肝素组1例于PTCA后发生无血流,血栓负荷重,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血流改善,成功行支架植入术.两组PCI术后及住院期间均无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依诺肝素组病人静脉注射依诺肝素后10 min抗Ⅹα因子活性为(0.92±0.31)kU/L,60 min为(0.81±0.29)kU/L,PCI术中97.9%的病人抗Ⅹα活性>0.5 kU/L.依诺肝素组均于术后即刻拔出鞘管,穿刺部位血肿1例;普通肝素组于术后4~6 h拔出鞘管,穿刺部位血肿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5).两组30 d内均未发生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需行血管再通术等临床事件.结论 对拟行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应用依诺肝素替代普通肝素静脉注射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可即刻拔出鞘管.

  •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田涛

    ①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恢复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测定152例AMI恢复期病人PCI术前、术后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同期15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比.③结果 AMI恢复期病人PCI后QTd及QTcd较术前明显减小(t=20.926、13.543,P<0.01);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d无明显影响;下(正后)壁与前(高侧)壁AMI术前及术后比较,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④结论 PCI可以显著缩短AMI病人QTd,有效地避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宝霞;蔡尚郎;刘传木;张明哲;郝玉花

    ①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②方法2001年3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给予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联合抗凝治疗;对照组82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住院4周左右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了解冠状动脉再通情况.③结果治疗组在冠状动脉再通率、恢复TIMIⅢ级血流、心功能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x2=7.01~53.85,P<0.01);而大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6.05、5.42,P<0.05).④结论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联合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CK-MB及TNT的变化

    作者:辛辉

    ①目的观察冠心病病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I)后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T(TNT)值的变化.②方法检测105例冠心病病人PTCI术前、术后6~8 h、16~24 h血液中CK-MB及TNT的含量.③结果CK-MB于术后6~8 h及16~24 h均较术前升高,16~24 h高,但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2.26,P>0.05);TNT值于术后6~8 h及16~24 h均较术前升高,16~24 h高,与术前及术后6~8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q=4.57、5.79,P<0.05).④结论TNT在检测心肌受损方面优于CK-MB,CK-MB及TNT的变化与PTCI有关.

  • ADM和ET-1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中的表达

    作者:阎爱国;蔡尚郎

    ①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病人急慢性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时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1(ET-1)在不同易患因素累积、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内皮稳定状态以及急性内皮损伤(PTCA)时的水平变化,探讨血管活性物质与急慢性内皮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②方法选择72例CHD病人作为慢性内皮损伤组,按冠心病易患因素分为A(0~1个因素)、B(2个因素)、C(≥3个因素)组;按病人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急性内皮损伤组为28例PTCA病人.两组均以冠状动脉造影者作为对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ADM、ET-1的含量.③结果除A组ADM值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外(t=1.051,P>0.05),研究组血浆ADM、ET-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4.287~13.945,P<0.01).研究组内ADM、ET-1在3组间均有显著意义(t=2.813~11.649,P<0.01).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ADM、ET-1有增高趋势,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增高(t=2.627~10.098,P<0.01);轻、中、重度狭窄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150~11.708,P<0.01).SAP组ADM、ET-1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97、1.983,P>0.05),而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t=2.932~12.175,P<0.01).PTCA急性损伤冠状动脉内皮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ADM、ET-1水平显著升高(t=3.48、11.17,P<0.01).④结论CHD易患因素对内皮细胞慢性损伤有累积作用.血浆ADM、ET-1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可以作为判断CHD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UAP病人血浆ADM、ET-1水平可以作为判定心绞痛稳定性的参考指标.PTCA造成冠状动脉内皮急性损伤,激活ADM、ET-1的内皮源性释放.保护CHD病人内皮功能,干预易患因素及内皮功能的改善治疗是防止介入术后再狭窄及慢性内皮损伤的重要环节及途径.

  • 经桡动脉入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庞明杰;赵燕;张宏;王秀琼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RCA)组35例;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FCA)组34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1.4%与91.2%,两组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94.3%与97.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出血并发症TRCA组为1例(2.8%),而TFCA组为4例(1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ACS患者,两种入径的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TRCA血管、出血、血栓/栓塞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CS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 替罗非班辅助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3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周振

    目的 :评价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的基础上,替罗非班(欣维宁)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心内科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PCI术后即刻IRA的TIMI 3级血流获得率及1个月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 即刻IRA的TIMI 3级血流获得率93%,1个月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5.1%.术后严重出血发生0%, 轻微出血发生率6.8%.结论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同时又具有较好安全性.

  • 老年冠状动脉支架术93例的护理

    作者:代桂秋

    目的:全面了解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05/2009-02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共93例,总结分析其各项护理措施.结果:通过采取各项护理措施,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90例恢复良好,死亡3例.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术后护理工作非常重要,要提高对护理工作细节的认识.

  • 替罗非班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

    作者:李现立;郑晓晖;王彦方;郝增光;杨睿

    目的 在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能否改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心肌标志物升高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性.方法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6例,30例患者接受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作为对照组,26例患者在PCI术后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作为治疗组,治疗组患者在接受PCI术后开始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至术后第3~5天,对照组患者接受PCI术后立即应用低分子肝素,观察术后心肌标志物[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TnI(肌钙蛋白I)]水平.结果 应用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与单纯低分子肝素治疗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PCI后12 h和24 h的CK-MB水平以及术后6 h的TnI水平.结论 在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小板糖蛋白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替罗非班可以减少患者选择性PCI术后的CK-MB和Tnl的释放,降低48 h的联合心脏事件,并发症没有增加.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绞痛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作者:闫培全;王淑芹;任末翎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心绞痛(AP)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4例成功实施PCI的AP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指标,包括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率(WMSD).结果:自术后3个月LVEF、FS明显改善(P<0.01),而A、E、A/E及WMSD好转出现在术后6个月.结论:PCI可在近期内改善AP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而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善是个较缓慢的过程.

  • 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作者:彭子敬;石向江;田国平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116例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24小时血清MCP-1水平,其中5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和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将患者分为MCP-1 <330.0ng/l组和MCP-1 >330.0ng/l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ACS组MCP-1水平[(345.82±10.25) ng/l]高于SAP组[(328.47±10.18)ng/l],(P<0.01);随访半年,116例患者9例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其中高MCP-1组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低MCP-1组(14.0% vs 1.7%)(P<0.01),高MCP-1组近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于低MCP-1组(15.6%vs3.4%) (P<0.01).结论 PCI术后血清MCP-1水平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置入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因子,高水平的MCP-1可预警单支架置入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2238 条记录 112/112 页 « 12...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