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田立群;巴英巴特;郑琼莉;雷健;李佐民;柯于鹤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对冠脉血流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收集武汉市一医院心内科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3例行常规PCI治疗(PCI组),45例患者行常规PCI+替罗非班治疗(替罗非班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PCI术后即刻结果分析和30 d内心血管事件.结果:与PCI组相比,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较PCI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PG灌注分级3级获得率、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I帧计数示血流快于PCI组,30 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有高于PCI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择期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具有更好的血流和组织灌注,进一步改善围术期心功能,并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d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

    作者:杨帆;赖沙毅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在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行PCI的患者30例,其中替罗非班组18例,对照组12例.替罗非班组在PCI术前第10~30分钟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 μg/kg(3 min注完),然后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 h,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输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应用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两组6 h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19.O±8.2)%和(58.6±7.6)%,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22%),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可安全、有效地抑制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黄春红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围术期护理的注意事项.方法:对PCI术治疗的22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和一般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予以体位、伤口、抗凝和排尿等护理,同时加强拔除动脉鞘管的护理.结果:所有行PCI术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冠状动脉灌注均得到有效改善,但其中4例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5例出现皮下血肿,3例出现排尿困难,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均治愈.结论:围术期的精心护理是保证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作者:黄顺伟;曾冲;潘宜智;李广镰;郭南山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临床疗效 . 方法:46例 AMI患者 , 21例行急诊 PTCA治疗 , 25例行溶栓治疗 . 结果:急诊 PTCA组梗死相关血管 (IRA) 成功开通的有 20例 , 成功率为 95% ; 溶栓组 IRA再通有 17例 , 成功率为 68% , 两组比较 , P<0.01. 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急诊 PTCA组为 0.53± 0.10, 溶栓组为 0.54± 0.16, 病死率分别为 5% 和 4%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急诊 PTCA组的平均费用明显比溶栓组高 (P<0.05). 结论:急诊 PTCA与溶栓治疗 AMI患者 , 可使 IRA充分有效地开通 , 故在条件允许的医院 , 可优先考虑行急诊 PTCA治疗 AMI.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窦性心律震荡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震;雷晓明;李韶南;陈平安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窦性心律震荡(HR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CCU住院诊断为STEMI的患者202例,入选病例均接受直接PCI治疗并分为实验组98例和对照组104例,实验组直接PCI术前即使用替罗非班并持续静脉滴注维持32 ~ 36小时,对照组则不使用替罗非班.两组患者均于术后48小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窦性心律震荡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分析两组患者To、Ts的差异及与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及冠脉造影资料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HRT指标To、Ts值均优于对照组,并且术后6个月内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直接PCI术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及Ts均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术前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能改善患者的HRT,降低MACE的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 静脉溶栓与经皮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期疗效比较

    作者:黄群英;韦爱新;李浪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中期疗效.方法:对59例STEMI患者行直接PCI(介入组,32例)或静脉溶栓(溶栓组,27例)治疗,比较两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平均住院天数、出院和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及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溶栓组比较,介入组具有较高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100% vs 70.4%, P<0.05),平均住院天数减少[(9.6±7.1) d vs (18.8±12.1) d, P<0.05],出院及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分别为(58.5±10.7)% vs (49.3±12.8)%, P<0.01和(62.8±12.5)% vs (56.2±13.5)%, P<0.05],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降低(9.4% vs 22.2%, 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直接PCI治疗STEMI的中期疗效更佳.

  • 初学者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附50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立华;李霖;黄创;郭鹏;陈艺钊

    目的 探讨初学者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防措施.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在我院经笔者初入门时独立完成的500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类型、发生率和处理方法.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20%,手术相关病死率为0.40%.主要并发症包括非致死性Q波心肌梗死(0.60%)、冠脉夹层(0.20%)、冠脉血栓形成(0.80%)、冠脉痉挛(2.00%)、严重心律失常(0.40%)、造影剂过敏反应(0.20%)和周围血管并发症(1.40%).结论 本组以初学者为术者独立完成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较文献报道低,可能与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防治并发症有关.提示初学者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并发症是可以控制的.

  • 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作者:廖波

    目的 评价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高剂量组(术后150mg/d氯吡格雷维持量)、标准剂量组(术后75mg/d氯吡格雷维持量),每组各100例.分别于术后、术后7天、术后1个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并于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结果 ①高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基线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服药7天后,高剂量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标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服药1个月后对血小板抑制两组无明显差别.②高剂量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不显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增加氯吡格雷维持量能有效、安全地预防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

  • 厄贝沙坦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廖波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对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时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行冠脉介入诊疗、使用造影剂为碘海醇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06例,根据服用厄贝沙坦情况,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冠脉介入组,观察组为冠脉介入加厄贝沙坦组;冠脉介入前测定血清肌酐水平,术后72h复查血清肌酐,比较手术前后血清肌酐的水平差异,并观察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常规水化治疗.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清肌酐水平的差异在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差异均无显著性;对照组CIN发生率为1.47%,观察组CIN发生率为1.4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1.000).结论 接受冠脉介入诊疗时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厄贝沙坦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 经桡动脉入径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剑;何汉康;石磊;陈良细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对其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将62例诊断明确的AMI患者并同意行PCI者分为经桡动脉PCI组(n=28)和经股动脉PCI组(n=34),对比两组的路径效果.结果 经桡动脉PCI组插管成功27例,股动脉PCI组为3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出血并发症经桡动脉PCI组为0,经股动脉PCI组为8.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两种入径的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桡动脉PCI组出血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MI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 经皮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00例临床观察

    作者:林英忠;黄从新;王风;徐广马;刘伶

    目的 探讨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脉内支架术的可行性.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肱动脉途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100例),另一组经股动脉途径行PCI(100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结果 经肱动脉途径手术的成功率为98.35%,股动脉为99.21%.两组的透视时间分别为8.98±3.62min和8.57±3.43min,手术时间分别为43.6±10.1min和42.8±10.4min.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肱动脉途径行PCI术安全有效且可靠.

  • 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7例临床观察

    作者:徐强

    目的 比较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9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组(n=52)和介入组(n=37).介入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后2~5天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血管重建术.随访患者的心源性病死率和(或)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主要终点)、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次要终点).结果 介入组心源性病死率和(或)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5.41%)与药物组(13.46%)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心绞痛复发率(16.22%)和再次血管重建率(13.51%),明显低于药物组(分别为48.08%、40.38%,P均<0.01).结论 介入治疗可减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复发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组织多普勒成像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疗效评价

    作者:吴红宁;许迪;陆凤翔;陈莉;周蕾;雍永宏

    目的使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DTI-PW)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评价.方法对26例心绞痛患者均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术后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记录心肌各节段及二尖瓣环的运动速度频谱,测量收缩期(S)、舒张早期(E)、舒张晚期(A)峰值速度(V)及时间速度积分(TI),计算内外膜峰值速度差(△V)、内外膜峰值速度阶差(MVG)和E/A比值,测量等容收缩期(IVC)、等容舒张期(IVR)心肌运动速度频谱持续时间.结果术前室壁基段、中段及二尖瓣环的S峰值V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S峰值的TI、E峰值的V及TI明显低于正常组,E /A比值下降;△V减低,MVG显著降低;IVC、IVR时限延长.术后室壁及二尖瓣环S、E峰值V及TI较术前提高,但仍低于正常,MVG增加(P<0.01或0.05).结论 DTI-Pw参数能实时、早期、准确、反复、定量地分析左室局部与整体舒张和收缩功能,从而为判断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提供一个新的无创性定量指标.

  • 经皮穿刺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护理

    作者:黄秀练;覃顺节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传统的途径是股动脉穿刺,随着经验的积累及冠状动脉介入器材的小型化,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途经,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易于止血、无需卧床、局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易被医生、患者及家属接受.我科自2009年10月- 2011年8月行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共217例,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发心室颤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黄丽霞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心室颤动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本组1 216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心室颤动7例,立即给予电击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氧气吸入,维持正常血压及电解质平衡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结果 7例患者经及时积极抢救6例获得成功、死亡1例.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护士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时观察冠脉压的变化,一旦发生心室颤动,及时准确地采取抢救措施,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

    作者:李艳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简称PTCA)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一新兴科学的发展给护理及康复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我院心内科自2000年对78 例冠心病患者施行PTCA术,术后经严密观察及康复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P TCA的护理介绍如下:

  •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进展

    作者:黄丽霞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CA)技术的广泛开展,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也正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成为冠心病治疗领域重要的新技术、新方法[1].但由于该治疗方法是一种创伤性治疗,在术中及术后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及术后护理,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 整体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影响

    作者:梁冰

    目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的154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针对78例实验组患者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对7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以往常规的功能制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心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干预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起了积极的作用.

  • 直接PTCA和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QT离散度的不同影响

    作者:罗骏;陈绍良;段宝祥;耿其吉;张丰富;黄进;叶飞

    目的观察直接PTCA和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小时、48小时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进行比较.同时与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结果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PTCA组经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经静脉溶栓组其QTd和QTcd也下降,但两者下降的程度不同,经PTCA术组其QTd和QTcd下降的程度高于静脉溶栓组,两者差异显著.结论成功的直接PTCA和静脉溶栓均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以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 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心绞痛的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陈绍良;段宝祥;耿其吉;张丰富;黄进;罗骏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不稳定心绞痛的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于PTCA术前、术后24小时、1周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和5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不稳定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经PICA术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5)。结论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QTd和QTcd,有利于改善预后。

2238 条记录 104/112 页 « 12...101102103104105106107...11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