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剖宫产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小琦;朱梅;赵梅平;杨帆

    目的 探索剖宫产围手术期患者总失血量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00例剖宫产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围手术期失血量与危险因素.结果 产妇总失血量与产妇体重、手术耗时、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值、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变化值、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 剖宫产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的评估应将患者体重、手术耗时、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值、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变化值、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一并纳入.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作者:薛晨曦;姚运峰;荆珏华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5-05-2016-07完成的90例初次单侧TKA,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切皮前驱血加压,筋膜层缝合后松开止血带;B组手术半程使用止血带,截骨前驱血加压,假体安装完成后松开止血带;C组手术全程不使用止血带.结果 A组与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组,而C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第1、4、7天患肢大腿周径小于A组与B组,疼痛VAS评分低于A组与B组,术后1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术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使用止血带可减少出血量,但不能减少总失血量,而且增加了术后患肢肿胀、疼痛,不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因此建议TKA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或尽量缩短其使用时间.

  • 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局部应用减少THA术后失血量的效果分析

    作者:汤瑞新;唐淼;周烨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TXA)联合肾上腺素局部应用以减少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自2015-05-2017-05完成的50例单侧THA,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与肾上腺素混合液,对照组(25例)单纯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结果 观察组3例输血,对照组5例输血.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性肺栓塞、血压骤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观察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且术后第1天Hb下降值、Hct下降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THA术中局部2 g氨甲环酸联合0.25 mg肾上腺素经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减少患者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而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氨甲环酸减少颈后路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

    作者:顾勇杰;于亮;蒋伟宇;赵刘军;马维虎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减少颈后路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方法 纳入自2016-01-2016-06颈后路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40例,通过电脑随机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观察组在手术开始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比较2组术后第1、3、5天Hb,以及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结果 40例术后均未出现硬膜外血肿、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并发症.观察组仅1例输血,对照组5例输血;观察组输血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3、5天Hb均高于对照组,而且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开始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可以减少颈后路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和术后失血量,降低围手术期的输血患者比例,但是不能减少术中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

  • 髓内、外内固定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失血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飞;茆文龙;李力毅;舒忠军;李颖

    目的 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运用髓内髓外固定方式治疗时的失血量差异并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01诊治的15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分析2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的差异,以及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对2种术式中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建立隐性失血量与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之间的线性方程式.结果 PFNA组显性出血量(140.3±31.6)ml,隐性出血量(409.7±191.3)ml,总出血量(550.0±192.5)ml,DHS组显性出血量(174.3±39.0)ml,隐性出血量(295.o±134.3)ml,总出血量(469.3±144.1)ml,2组显性失血量(t=6.01,P<0.001)、隐性失血量(t=-4.33,P<0.001)、总失血量(t=-2.96,P=0.0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NA组中高龄组与超高龄组中隐性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F=0.97,P=0.326)与BMI (F =0.00,P=0.976)对2组的隐性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方案、术后3dHb及隐性出血量三者之间呈线性关系.结论 髓内固定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出血量显著大于髓外固定方式,但显性出血量相反;年龄是影响隐性出血量的因素;隐性失血量与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 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的 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海波;林作华;李灿辉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隐性失血量,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与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女性、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60分钟、术后引流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增加显著相关(P<0.05).结论: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合并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引流应用情况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膝骨性关节炎影像分级对全膝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与自体血储备

    作者:何敏;彭炳龙;刘水红;杨慧文;田会军;张勇;高志增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影像分级对全膝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为择期进行全膝置换术患者提供自体血储备方面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在本院行初次单侧TKA术患者患者68例,根据Kellgren和Lawrence影像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Ⅲ级28例,Ⅳ级40例,统计影像学分级与隐性失血量的关系.结果 Ⅳ级组输血量、输血率以及同种异体血输血率均显著高于Ⅲ级组(P<0.05);Ⅳ级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显著高于Ⅲ级(P<0.05),两组隐性失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对患者进行影像学分级能够帮助手术医师评估围术期出血情况,做好血液管理,对于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夹闭引流管对失血量的影响

    作者:付志强;夏长所;李志杰;姜涛;张才龙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年纪较大,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围手术期失血是影响置换安全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夹闭引流管对膝关节置换后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夹闭4 h组置换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夹闭2 h组置换后早期夹闭2 h,对照组置换后不夹管。因置换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术中失血均按0 mL计算,记录置换后引流量,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和置换前后红细胞压积,通过 Gross 方程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进而得出隐性失血量,观察置换后患肢肿胀、皮下瘀斑情况,记录置换后6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结论:对3组数据统计分析比较,在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方面3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夹闭2 h和夹闭4 h均能够减少总失血量及显性失血量,但夹闭4 h减少幅度更大;而置换后6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隐性失血量方面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夹闭4 h组关节肿胀及皮下瘀发生率增加(P <0.05)。提示夹闭引流管能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及显性失血量,但不能减少置换后隐性失血,全膝关节置换后夹管2 h为较理想的选择,但应注意隐性失血的存在。

  • 应用抗凝药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后自体引流血的回输

    作者:李伟

    背景:采用自体引流回血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异体血需求量,而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抗凝药物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目的:观察应用抗凝药物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接收治疗的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自体引流血回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观察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总失血量和大腿中部周径变化大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而2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应用抗凝药物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自体引流血不会影响患者的隐性失血量,但会造成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增大。

  • 全髋关节置换修复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股骨颈骨折:隐性失血的对比

    作者:史高龙;董启榕;陈明;佘昶

    背景: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是否与病因相关,在不同病因下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是否不同,以及是否应针对某一特定病因行术前干预,仍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目的:对比分析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量。方法:收集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4例(男30例,女2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男41例,女55例)。对患者置换前、置换后血常规及置换过程中、置换后出血、输血情况进行记录,并对患者围置换期隐性失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总失血量为(1616±216) mL,隐性失血量为(699±102) 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43.3%。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总失血量为(1742±254) mL,隐性失血量为(758±127) 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44.6%;股骨颈骨折组平均总失血量为(1470±189) mL,隐性失血量为(625±98) 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42.1%。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的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组(P <0.05),但两组之间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193)。提示在两种病因前提下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其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是不同的。因此在全髋关节置换前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原发病因,预估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确保置换过程的安全性。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不同患肢体位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作者:王海洋;林焱斌;余光书;李杰辉;张寿雄;刘友瑛;许宏滨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的屈曲已被认为是一种减少出血和改善肢体功能的简单且经济的方法,但是优的肢体管理方式,尤其是膝关节的佳屈曲度数和佳屈曲时间,仍然是有争议的.目的:比较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不同肢体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以及OVID数据库中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后不同的患肢体位对临床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3月1日.分别依据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肢膝关节屈曲程度和时间建立亚组.基于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表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利用数据提取表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终纳入10篇研究,包括12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伸直相比,全膝关节置换后患侧的膝关节屈曲能够显著降低总失血量(MD=-163.39;95%CI,-232.74至-94.04;P<0.00001)、隐性失血量(MD=-95.24;95%CI,-153.64至-36.84;P=0.001)以及输血需求(RR=-0.07;95%CI,-0.13至-0.02;P=0.010),明显缩短住院时间(MD=-0.91;95%CI,-1.79至-0.04;P=0.04),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MD=3.50;95%CI,1.31-5.69;P=0.002);然而2组深静脉血栓及伤口相关感染情况接近.此外,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轻度屈曲(≤60°)能够显著降低隐性失血量(MD=-64.70;95%CI,-121.20至-8.21;P=0.02),改善膝关节活动度(MD=3.84;95%CI,0.86-6.82;P=0.01),缩短住院时间(MD=-1.60;95%CI,-2.07至-1.13;P=0.000);膝关节高度屈曲(>60°)能够显著降低输血需求(RR=-0.10;95%CI,-0.17至-0.03;P=0.007);膝关节轻度屈曲组(≤60°)与膝关节高度屈曲组(>60°)的总失血量和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膝关节长期屈曲(>24 h)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活动度(MD=3.85;95%CI,1.88-5.82;P=0.0001),显著缩短住院时间(MD=-1.64;95%CI,-2.06至-1.23;P=0.000);膝关节短期屈曲(≤24 h)能够显著降低输血需求(RR=-0.09;95%CI,-0.17至-0.02;P=0.002);膝关节的屈曲持续时间对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并发症没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屈曲是一种减少术后失血、改善关节活动度的简单且经济的方法.此外,膝关节轻度(≤60°)长期(>24 h)的屈曲策略可能是改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临床预后的佳肢体管理方式.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与内固定植入物及性别的关系

    作者:王峰;李振武;尹锐锋;李志安

    背景: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修复术中的失血量已经显著减少,但无论是哪种修复方式围修复期仍存在着较大量的隐性失血,而对于该方面的原因及相关因素临床上鲜有报道。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与患者性别及内固定方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12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意愿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隐性失血量、治疗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并对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与患者性别、内固定方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治疗前隐性失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治疗后隐性失血量及总隐性失血量均明显高于动力髋螺钉组(P <0.05),而显性失血量明显低于动力髋螺钉组(P <0.05)。治疗前、治疗后隐性失血量及总隐性失血量男性均显著低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内固定方式与隐性失血呈相关性(P <0.05)。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与患者性别和内固定方式密切相关,男性患者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女性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高于动力髋螺钉固定。

  • 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隐性失血对比研究

    作者:陶铁瑛;沈钦荣;林武;许杨;王敏龙;黄月娟

    目的 比较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局部应用组(n=42)患者在近端扩髓后骨髓腔内注入氨甲环酸(2g溶于20ml生理盐水),静脉应用组(n=40)患者在术前30min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5mg/kg,大剂量1.2g).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次日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值变化、并发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间术前平均HB,平均HCT,术后次日平均HB,平均HCT,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并发症.结论 与静脉应用相比,近端扩髓后骨髓腔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同样能够有效减少隐性失血和输血,理论上避免了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能带来的全身并发症.

  • 椎管内麻醉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探究

    作者:任晓听

    目的 评价椎管内麻醉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80例,根据采取的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全麻,研究组接受椎管内麻醉.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资料进行收集,包括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通过Gross方程对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总失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和5.7%(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5±3.9)天和(10.7± 3.4)天(P>0.05),住院总费用分别为(51589.7±1568.4)元和(58987.6±1632.4)元(P<0.05). 结论 与全麻相比,椎管内麻醉在降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方面效果显著,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夹闭与隐性失血量的关系

    作者:宋子卫;林舟丹;何少康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引流管夹闭及夹闭时间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行THA患者按是否夹闭引流管及夹闭时间不同分为3组:不夹闭引流管组(A组)、夹闭引流管2 h组(B组)和夹闭引流管4 h组(C组).每组各35例.记录3组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B、C组均少于A组,C组少于B组;隐性失血量占失血总量比例B、C组均高于A组,C组高于B组;隐性失血量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髋部皮下瘀斑与关节肿胀发生率高于A、B组(P<0.05).结论 THA后引流管夹闭及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夹闭引流管2 h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作者:何敏;彭小龙;刘水红;杨涛;高志增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隐性失血的特点及其临床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5月-2013年8月已在本院行初次单侧TKA术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后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止血带时间、手术时间、术前诊断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总失血量(1307.54±1431.342)ml,术中出血量(338.46±276.667)ml,术后出血量为(374.43±282.531)ml,隐性失血量(594.65±872.144)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45.5%,其中输血患者高达62.5%。结论隐性失血量与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及年龄呈明显负相关性,与手术时间呈明显正相关。

  • TKA术后患肢屈曲位对隐性出血和活动度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孙赫;吴栩;曹学伟

    [目的]评估TKA术后患肢不同体位对术后隐性出血量和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n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OVID、CBM、CNKI、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TKA术后患肢体位对术后隐性出血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5月,同时查阅所获取的参考文献索引.两名研究者对检索收集到的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采用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活动度、发生深静脉血栓率作为评价指标.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RCT,1 7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肢屈曲位作为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对TKA术后减少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降低量、输血率和增加关节活动度有显著帮助.

  • 氨甲环酸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围术期失血

    作者:张连方;朱锋;周军;李荣群;徐耀增;杨惠林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多次静脉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科行PFNA内固定的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及用量不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40例,术前术后均未予TXA;单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20 mg/kg;多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 20 mg/kg,术后3、6h再次静脉滴注TXA 10 mg/kg.检测患者的术前、术后1、3、7d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1d、7d行双下肢彩超检查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单次给药组的隐性失血量(585.37±239.23) ml较对照组(718.86_±380.82) ml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用药组的隐性失血量(351.31±172.29)ml,较单次用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使用TXA可以减少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且不增加血栓风险,术后多次重复应用TXA可有效安全地进一步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选择与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巩建宝;孙水;张伟;李伟;李会波;宋择众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引流管夹闭时间选择对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不夹闭组,夹闭1h组,夹闭2h组,夹闭4h组),每组各30例,分别记录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细胞比容,并对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四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在平均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所占比例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隐性失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夹闭4h组关节肿胀和皮下瘀斑发生率增加.[结论]引流管夹闭时间对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夹管2h为TKA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的较理想的选择,但应格外注意隐性失血的存在.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高玉镭;李佩佳;田敏;罗永忠;王东辰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作用关系.[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病例中抽取80例单侧TKA,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不同年龄(以70周岁为界),有无内科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性别,止血带时间,不同疾病之间,肥胖(BMI 30 kg/m2为界)等情况下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分析讨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结果] TKA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平均为1 608ml,隐性失血为828ml,占51.5%.年龄、有无内科疾病、性别、止血带时间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疾病之间、肥胖则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患者、有内科疾病症者、男性、止血带时间较长者等情况下隐性失血增多,对这些情况围手术期更应提高认识,自体血回输尚不能完全满足机体需要,及时补充异体血.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