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型钛板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作者:沈立文;王彬彬;李恩峰;李子涛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颈椎疾病患者15例.结果:手术时间90~120分钟,出血量约为200ml~300ml,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拔出引流管,引流管口严密缝合加压包扎后愈合.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后路手术的金标准.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

    作者:邱素均;孙宇;张凤山;潘胜发;于淼

    目的:评价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时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对颈后肌肉容积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保留一侧(右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34~78岁,平均58.0岁;随访2.5~15个月,平均4.3个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行颈椎MRI检查.在横断面MRI片上用Photoshop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C2/3、C3/4、C4/5、C5/6、C6/7椎间盘水平左右两侧颈后肌肉的横截面积m以5个水平的总面积表示颈后肌肉的容积.对术前、末次随访时各个水平的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进行比较,并分别比较术前左侧与右侧总面积、末次随访时左侧与右侧总面积以及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各单侧总面积的变化,用SPSS 16.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各个椎间盘水平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3/4、C4/5、C5/6水平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在C2/3、C6/7水平上左右侧颈后肌肉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C2/3、C3/4、C4/5、C5/6水平颈后肌肉面积及右侧总面积的变化值(末次随访时-术前)与左侧相对应的变化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C6/7水平上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与左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右侧颈后肌肉总面积明显大于左侧(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减少了对颈后方肌肉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颈后肌肉的容积.

  • Arch钛板和丝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康健;陈文明;黄华伟

    目的:对比研究脊髓型颈椎病实施Arch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丝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Arch钛板组(A组)和丝线固定组(B组)两组,每组1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疼痛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末次随访时椎板掀开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轴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Arch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丝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Arch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更加有效,能更好地保持椎管开门效果,有效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轴性疼痛的发生率,使患者后期颈椎功能改善情况更佳,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理想手术方式.

  •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间隔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朱江军;张冬生;沈泉;楼肃亮;杨永宏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微型钛板间隔固定和全节段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其中A组28例行间隔微型钛板固定,B组20例采用全节段微型钛板固定,对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JOA评分、术后开门角度、术后固定节段和不固定节段的门轴侧愈合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12~32个月),神经功能JOA评分均获得满意的恢复,两种固定方式在神经症状改善率、术后开门角度、术后固定节段和不固定节段的门轴侧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微型钛板间隔固定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与全节段固定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 微型钛板与改良锚定法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早期疗效观察

    作者:张绍文;李盛华;樊成虎;唐晓栋

    目的 对比微型钛板与改良锚定法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1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75例使用微型钛板行"开门"侧固定(A 组),60例采用改良锚定法悬吊"门轴"(B 组),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访3个月.3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A组为58.3%±10.0%,B组为57.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为37%(28/75),略低于B组的42%(25/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颈椎曲度:A组为19.1°±5.6°,与术前18.5°±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为17.3°±5.4°,与术前19.2°±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椎板开门角度:A 组为43.2°±4.5°,B组为39.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总活动度改善率:A 组为82.36%,B 组为74.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型钛板内固定和改良锚定悬吊均可以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微型钛板法可获得术后即刻牢靠稳定性,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练,减少颈椎曲度的丢失.

  • 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比较研究

    作者:韦敏克;尹东;梁斌;丘德赞;韦建勋;欧裕福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 ±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 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作者:张欲燃;张玉民;王献印;孙广智;韩文朝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即椎管矢径<11 mm,椎管椎体矢径比(Pavlov比率)<0.75,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无症状或有轻度脊髓受压症状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即使合并后纵韧带钙化,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也可取得良好效果[1].而一旦出现较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自2003年6月至2010年9月,笔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 4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C3~C6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椎板开门角度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业辉;池雷霆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C3~C6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与椎板开门角度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5月-2013年6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11例;年龄为67~78岁;使用影像系统测量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将术后6个月颈部轴性症状VAS评分与椎板开门角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颈部轴性症状(VAS)与椎板开门角度呈正相关.结论:椎板开门角度大小是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

  • 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6例

    作者:汤志兵;杨惠林;王根林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近期随访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06月~2011年02月我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6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开门"侧均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变化及脊髓压迫改善程度,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6.4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4±1.1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3.1±1.5分,平均改善率(52.81±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曲度为18.2±5.1°,与术前17.4±4.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椎管矢状径平均为9.2±1.3mm,术后平均为17.4±1.8mm (P<0.05),末次随访仍能维持;16例患者术后脊髓压迫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轴性症状2例.结论 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嘉裕;刘展亮;李晓彬

    目的 评价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2月,观察4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行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比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在CT上测量C5节段椎管术前、术后6个月的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观察单开门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6~24个月).术前平均JOA评分8.2分,术后平均JOA评分14.8分.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8.6±1.1mm,术后6个月为16.1±0.9 mm,椎管扩大率为(74.3±14.4)%.术后6个月,可以观察到单开门门轴侧骨融合,无螺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 微型钛板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满意,防止再关门.

  • 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庞启雄;张朝驹;白红军

    目的:讨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术中将预弯成“Z”形的6孔微型钛板两端分别固定于开门后的椎板和门轴侧侧块上,用以取代传统的丝线悬吊固定法.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观察所有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据均未出现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牢固,未见钛板及钛钉脱落、移位、椎板折弯塌陷及再关门现象.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平均为8.9(7~11)分,术后平均为13.2(8~16)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53.72%(14.9%-81.6%);手术后6个月的JOA平均改善率为54.25%(17.94%~84.75%).术后颈椎轴性症状(AS)的评价;术后6个月AS平均改善率65.4%(24.8%~86.0%).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恢复及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