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研究进展

    作者:解龙;巩鹏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近期,结肠旁肿瘤沉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结肠旁肿瘤沉积可能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及转移密切相关.本综述通过介绍结肠旁肿瘤沉积概念、病理特点及其在临床分期、预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临床医师更加合理的治疗结直肠癌患者、降低肿瘤复发转移提供借鉴.

  • 白介素6、白介素7和Foxp3在结肠癌旁肿瘤沉积形成预测价值

    作者:王剑峰;孙旭;闫序波;张智航;王蓉荻;赵德余;刘仁武;徐孟;郭旭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IL-7和Foxp3水平对结肠癌旁肿瘤沉积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183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和术前外周血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组织中和外周血中IL-6、IL-7及Foxp3蛋白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IL-6、IL-7和Foxp3蛋白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肿瘤沉积的预测价值.结果 183例纳入病例中54例有肿瘤沉积,129例未见发生肿瘤沉积.肿瘤沉积患者肿瘤组织中IL-6、IL-7及Foxp3蛋白阳性率均高于非肿瘤沉积患者(IL-6:79.6%比64.3%;IL-7:72.2%比46.5%;Foxp3:81.5%比72.1%;均P<0.05);外周血蛋白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IL-6:8.8±0.5比6.9±0.8;IL-7:13.2±2.7比8.9±1.6;Foxp3:26.3±4.1比21.2±6.6;均P< 0.05).外周血IL-6、IL-7及Foxp3蛋白水平预测肿瘤沉积的佳阈值分别为8.2 ng/ml、9.5 ng/ml和22.1个,其串联法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0.6%、94.8%及86.2%,并联法联合检测分别为94.6%、82.5%、84.5%.结论 IL-6、IL-7和Foxp3与结肠癌旁肿瘤沉积形成关系密切,三者联合检测对肿瘤沉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

    作者:卞琳杰;巫丹萍;张雷;吴文娟;陈昉铭;姜春娟;王均庆;顾琛;颜蕴祺;张追阳

    目的 总结结直肠癌旁肿瘤沉积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旨在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2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检查,并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指标:(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鉴别比较.(3)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患者预后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 (1)CT检查影像学特征:26例患者中,行胸、腹、盆腔双期增强扫描17例,行腹、盆腔双期增强扫描9例;原发肿瘤位于结肠18例,直肠8例.26例患者共收集41枚肿瘤沉积,肿瘤沉积数目为(1.6±0.9)枚/例,数目<3枚20例,数目≥3枚6例.41枚肿瘤沉积中,肿瘤沉积常孤立存在于直肠或结肠周围脂肪间隙中,与周围原发肿瘤或淋巴结不连续,其中心距原发肿瘤中心距离为(2.6±1.0)cm(0.2~5.0 cm),距离<2.6 cm 22例,≥2.6 cm19例;其中33枚可见分叶征,22枚可见毛刺征,7枚可见液化坏死,同一枚肿瘤沉积可合并多种影像学特征.41枚肿瘤沉积的长径、短径、大径线、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分别为(1.15±0.60) cm、(1.11±0.44)cm、(1.13±0.49) cm、(27±13)HU、(28±14) HU、(49±19) HU.41枚肿瘤沉积中,34枚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早期强化明显,且呈均匀强化;7枚平扫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坏死区域无强化,非坏死区域早期强化明显.(2)鉴别比较:26患者均行开腹手术,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横结肠切除术2例、左半结肠切除术4例、单纯乙状结肠切除术2例、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2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8例,术后给予个体化对症治疗.收集距原发肿瘤中心5.0 cm内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淋巴结52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9枚.41枚肿瘤沉积中,33枚形态不规则,8枚形态规则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9枚转移淋巴结中,16枚形态规则呈类圆形,1枚淋巴结形态欠规则且边缘模糊,2枚淋巴结形态不规则且相互融合.19枚转移淋巴结的长径、短径、大径线分别为(1.09±0.33) cm、(1.01±0.23)cm、(1.05±0.20)cm,与肿瘤沉积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8,4.80,7.75,P<0.05).19枚转移淋巴结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分别为(12±7) HU、(18±12) HU、(42±15) HU;26例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静脉期CT强化值分别为(33±6) HU、(31±15)HU、(53±14) HU.肿瘤沉积、转移淋巴结及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43,4.46,P<0.05),3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1,P>0.05).肿瘤沉积与转移淋巴结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48,2.50,P<0.05),转移淋巴结与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82,2.84,P<0.05),肿瘤沉积与原发肿瘤平扫CT值、动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2.15,0.65,P> 0.05).19枚转移淋巴结中,11枚平扫密度均匀,密度较肿瘤沉积及原发肿瘤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相对均匀强化;8枚平扫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坏死区域无强化.肿瘤沉积不仅平扫密度与原发肿瘤密度相近,而且在动静脉期强化幅度上也与原发肿瘤相近.(3)随访情况:2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2.3% (24/26),随访时间为1~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24例患者中,2例死亡,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及21个月;22例生存情况良好.结论 肿瘤沉积的多层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形态较大且不规则,呈分叶、毛刺,平扫密度接近原发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早期强化明显;而转移性淋巴结形态多为类圆形,直径小于肿瘤沉积,平扫密度及增强扫描动脉期CT强化值均低于肿瘤沉积.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