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ST段回落与Tp-ec间期变化相关性与预测价值

    作者:王宪沛;高传玉;肖文涛;宴娟娟;李牧蔚;李炜;顾爱丽

    目的 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动作电位2相折返引起ST段抬高和复极离散度变化,通过对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抬高的ST段回落(STR)、Tp-ec(校正的T波顶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和Tp-e/QT的测算,分析其相关性,并评价这些指标对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预后价值.方法 临床确诊急性STEMI患者54例,12h内行PCI治疗,分别测算梗死相关导联STR、QTc、Tp-ec、Tp-e/QT等指标在PCI前后的变化.以STR 50%为切点,分析PCI前后QTc、Tp-ec、Tp-e/QT变化的数值和不同变化幅值例数与STR程度的关系.X2检验分析STR与Tp-ec、Tp-e/QT变化在不同切点对1年MAE发生的差异.60例正常心电图作为对照.结果 (1)同正常对照组相比,QTc在急性心肌梗死(AMI) 12 h内明显延长(P<0.05),PCI术后QTc回落.Tp-ec和Tp-e/QT在AMI 12 h内均显著升高(P<0.05),PCI术后回落(P<0.05),但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2) PCI前后QTc变化(ΔQTc)数值在STR≥50%和STR<5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ΔTp-ec和ΔTp-e/QT在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变化幅值例数比较,ΔTp-ec≥25 ms组STR完全回落(≥50%)比例明显大于ΔTp-ec<25 ms组,ΔTp-e/QT≥0.04组STR完全同落比例明显大于ΔTp-e/QT<0.04组.(3)STR≥50%组MAE发生率明显低于STR<50%组(P<0.05).ΔTp-e/QT≥0.04组MAE发生率明显低于<0.04组(P<0.05);而ΔTp-ec以25 ms为切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EMI患者PCI前后STR程度与Tp-ec、Tp-e/QT的变化相关,STR和ΔTp-e/QT可预测1年MAE的发生.

  • 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Tp-e间期、Tp-e/QT变化及预测价值

    作者:王宪沛;李炜;高传玉;李牧蔚;顾爱丽;肖文涛;晏娟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QT间期、Tp-e和Tp-e/QT指标变化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54例,12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测算梗死相关导联和非相关导联校正的QT间期、校正的Tp-e、Tp-e/QT比值,随访1 a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同期健康体检心电图正常者60例为对照组,并与观察组进行相关指标比较。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恢复正常(P<0.05);梗死相关导联12 h内校正的Tp-e间期和Tp-e/QT比值较非梗死导联和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逐渐恢复正常(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以校正的QT间期440 ms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12 h内校正的Tp-e 100ms和Tp-e/QT比值0.25为节点,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校正的Tp-e,Tp-e/QT比值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新指标。

  • Tp-ec、Tp-e/QT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预测价值

    作者:肖国胜;王宪沛;高传玉;王焱;刘静静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QT间期、Tp-ec(校正的T波的顶点到T波的终点的时间)和Tp-e/QT指标的变化及这些指标与恶性心电生理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急性STEMI患者60例,测量并计算梗死相关和非梗死导联QT、QTc、Tp-ec、Tp-e/QT比值,记录1年内恶性心电生理事件.正常心电图60例作为对照.结果:①急性STEMI 12 h内梗死和非梗死导联QTc明显延长(P<0.01),1周和1个月回复正常水平.梗死相关导联12 h内Tp-ec间期比非梗死导联及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均P<0.01),1周和1个月逐渐回复正常.Tp-e/QT比值在梗死相关导联比其他导联明显增大(P<0.01),随之逐渐回复,但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QTc 440 ms作为截点电生理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以Tp-ec100 ms和Tp-e/QT比值0.25作为截点恶性电生理事件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增加,与恶性电生理事件相关,是预测急性STEMI后恶性电生理事件的指标.

  • 陈旧性心肌梗死对家兔动作电位时程跨室壁离散及L型钙电流的影响

    作者:马杰;李泱;张存泰;肖建民;陆再英

    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MI)(MI后3个月),远离MI中心区的心肌细胞电活动的改变.结扎家兔左前降支造成MI模型,3 个月后酶解分离左室游离壁远离MI中心区的三层(Epi、M、Endo)心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细胞动作电位(AP)和L型钙电流(ICa,L),并观察三层心肌细胞AP时程(APD)的离散性(TD-APD)变化.结果:MI后3个月,远离MI区的三层心肌细胞的APD明显延长,其中Endo心肌细胞的APD明显短于Epi和M心肌细胞(P<0.01).陈旧性MI组(OMI) 与假手术组(Sham)及对照组(Control)比较,TD-APD显著增加(288.32±19.56 vs 228.45±13.94,210.32±17.43 ms,P<0.01).且在OMI组,ICa,L的幅值增加,但密度降低,其中Endo的ICa,L密度降低明显(+10 mV时,从16.12±1.60降至10.73±0.06 pA/pF,降低了33.43%,Epi从16.59±0.50降至11.75± 0.69 pA/pF,降低了29.17%,M细胞从18.70±1.03降至 13.27±1.05 pA/pF,降低了29.03%,P<0.05).结论:MI 3个月后远离MI区的心肌细胞ICa,L密度明显降低,且以Endo降低明显,三层心肌细胞的APD明显延长,并且Endo心肌细胞的APD明显短于Epi和M心肌细胞,TD-APD明显增加.

  • 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楔形心肌块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初红霞;阮磊;樊静静;谭含璇;白融;林立;吕家高;刘启功;王琳

    目的 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 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 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 /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 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