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间质瘤16例外科诊治分析

    作者:巫佳明;李万浪;吕永昌;刘桂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01/2008-12收治的胃肠间质瘤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免疫组化确诊,术前确诊率低.结论:消化道间质瘤临床少见,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根据肿瘤大小、部位、有无外侵及淋巴结转移确定手术切除范围,不需行大范围淋巴结清扫.

  • 胃间质瘤67例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谭勇;贾叙锋

    1994-08/2006-04我们治疗胃间质瘤6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7例,女20例,发病年龄27~74(平均54.4)岁,病程2个月~6 a,平均8个月,首发症状分别为腹部不适43例(64.2%),消化道出血14例(20.9%),健康体检或自己发现腹部包块各5例(14.3%).胃镜检查表现为黏膜下占位,饱满或溃疡灶52例;胃钡餐造影15例,全部为胃炎表现;cT检查38例,表现为上腹部包块胃外肿瘤.按Lewin等Ⅲ的标准:良性51例,交界性7例,恶性9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63例,CD34(+)38例,SMA(-)43例,S-100(-)31例.

  • 直肠恶性间质瘤5例的术后护理

    作者:张奉春;裴玉芳;王学斌;王华涛

    直肠恶性间质瘤是一种胃肠道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故术后护理非常重要.2000-11/2007-08我院共收治直肠恶性间质瘤5例,现将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 小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荣维淇;王黎明;吴凡;崔修铮;刘立国;苗成利;吴健雄

    目的 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GIST 25例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 GIST 23例(92.0%),交界性恶性 GIST 2 例(8.0%).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肿瘤完全切除23 例 (92.0%),姑息性切除2 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CD34 阳性率分别为94.4%(17/18) 和50.0%(10/20).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随访时间8年,复发和转移18例.全部病例术后口服伊玛替尼(格列卫),中位无瘤生存期短期服药组(15±3)月,长期服药组(52±3)月.全组无瘤生存期(35±13)月,转移、复发后中位生存期未治疗组(6±0.3)月,单纯服药组(23±10)月;服药加手术组(51±11)月,平均生存期(12±13)月.短期服药组与长期服药组1、3 、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0%、21.0%、21.0%和100.0%、82.0%、36.0%.肿瘤转移、复发后未治疗组,单纯服药组与服药手术组0.5、1、3 、5年肿瘤复发后生存率分别为14.0%、0.0%、0.0%、0.0%,64.0%、51.0%、0.0%、0.0%和88.0%、83.0%、76.0%、21.0%.结论 小肠G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临床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 阳性的联合诊断.肿瘤的完整切除和分子靶向综合治疗是小肠GIST的主要手段.肿瘤复发转移后的积极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重要途径.

  • 胃间质瘤87例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鲁科斌;黄小娥;周小栋;吕锋;汪天翔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60% ~ 70%.目前认为其起源于胃肠道中有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并由突变的特异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α)基因所驱动[1],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易被误诊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胃间质瘤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多位于黏膜下层,术前确诊较为困难,本文对87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治疗以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 1型神经纤维瘤病并发小肠梗阻一例

    作者:毛玲娜;郭庆渠;王贵峰;宋震亚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合并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罕见,同时GIST肿块巨大且引起肠梗阻的病例更鲜有报道.本文报道一例有家族史的NF-1病例,患者全身皮肤以及腹腔内遍布结节,突发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5d.入院检查腹部CT检查提示腹腔内有巨大肿块并压迫小肠导致肠系膜扭转、小肠梗阻.终手术证实腹腔内巨大肿块为GIST.手术后至今半年,患者恢复良好.

  • 影响胃肠间质瘤患者根治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池宇明;钟国英;李俊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因素. 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行根治术治疗的58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重新复核并对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肿瘤细胞密集程度、黏膜是否受侵犯、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及核分裂相数目对患者5年生存率等的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周围脏器组织侵犯、肿瘤坏死及核分裂相数目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周围脏器组织侵犯、肿瘤坏死及核分裂相数目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但准确判断GIST患者预后仍有赖于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附46例报告

    作者:吴建强;管小青;陈焰;吴际生;顾书成;胡建平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年问收治的46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GIST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贫血.术前胃镜检查发现肿块27例;肠镜发现肿块5例;CT发现肿块17例;B超发现肿块13例.术中本组术前诊断率10.8%.肿瘤部位:胃27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10例,结肠5例,直肠1例.良性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5例(其中肿瘤直径≥5 cm的占20例,<5cm5例.)行胃楔行切除术13例,近端胃切除术8例,远端胃切除术6例,全胃切除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变肠段切除14例,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Dixon术1例,旷置术1例.术中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本组所有恶性患者均未进行放疗或化疗,1例服用格列卫治疗.随访6~48个月,良性和交界性患者无复发;恶性患者中2例胃恶性间质瘤术后26个月死于肝转移,1例结肠恶性间质瘤术后死于局部复发、腹腔转移.结论 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内镜和CT、超声是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范围决定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结果和肿瘤大小等指标对其良、恶性的判断.

  • 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附49例报告

    作者:吕柯;宋展;王新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ELWR)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评估其肿瘤疗效及相关预后.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2年9月ELWR手术治疗的49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诊断及CD117确诊.分别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及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57.1±16.3)岁,其中女性25例.大多数肿块位于胃底部,且肿瘤大小(4.1 ±2.0)cm,30例(61.2%)处于极低或低危险度,仅2例为高危险度;除有23例(46.9%)出现腹痛、腹胀外,其余各例未见异常表现;手术时间为(101.9±15.4) min,无中转开腹手术、再次手术或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在平均52个月(10~99个月)的随访中,分别有4例出现复发,2例出现转移并死亡,且经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的危险度分级是其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胃间质瘤患者施行ELWR手术有效、安全、微创,且结合术后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预后.

  • 影响胃肠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附术后5年97例报告

    作者:欧阳洋;欧阳植庭;廖国庆;陈志康;江春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5年以上的97例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后患者.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核分裂相数目及术后是否使用Gleevec辅助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核分裂相数目,及术后是否使用Gleevec辅助治疗足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肿瘤有无坏死、核分裂相数目及Gleevec治疗是影响胃肠道同质瘤根治术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及对外周血凝血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继;吴浩;叶再元;芮韬;何琦文;邵钦树;赵忠扩;胡俊峰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凝血功能影响的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科行腹腔镜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患者41例(L组),并比较同期开腹手术患者33例(O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胃管放置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并发症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并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出血量[(105.39±19.91)ml vs(133.67±12.38) ml]、住院时间[(7.44±0.92)d vs (10.21±1.34)d]、胃管放置时间[(1.93 ±0.65)d vs (3.73 ±0.84)d]、引流管放置时间[(3.68±0.61)dvs (5.70±0.81)d]、术后恢复饮食时间[(7.12±1.05)d vs (8.98±0.8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与手术前相比,开腹手术组与腔镜手术组患者术后PT均显著缩短(P<0.05),D-二聚体及FIB含量显著增高,且以腔镜手术组患者更为明显(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GIST相对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拔管时间早等优势,但其可导致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可能发生血栓性并发症,应予以重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适当选择腹腔镜手术方式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