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鸢尾属5种植物的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研究

    作者:余小芳;张海琴;蒋天仪;周永红

    目的:为提高鸢尾属植物的繁殖效率.方法:用醋酸洋红法测定了白花马蔺、马蔺、四川鸢尾、薄叶鸢尾和锐果鸢尾5种植物的花粉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其柱头可授性,同时观测了花药颜色变化和柱头颜色变化.结果:①5种植物在开花后4 h花粉活力高;②白花马蔺、四川鸢尾、薄叶鸢尾和锐果鸢尾在开花后4 h柱头可授性强,马蔺在开花后2 h柱头可授性强;③花药颜色能反映花粉有无活力,但不能反映花粉活力的高低;④柱头颜色变化不能完全正确反映柱头可授性的有无和强弱.结论:5种植物佳授粉时间为12:00-14:00.

  • 白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黄龙;杨峻山;彭勇;肖培根

    目的:研究白射干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法分离,通过理化鉴别及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白射干根茎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1),鼠李柠檬素素(rhamnocitrin,2),鸢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 A,3),4',5,7,8-四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4',5,7,8-tetrahydmxy-6-methoxy isoflavone,4),6-羟基鹰嘴豆素A(6-hydroxybiochanin A,5),鸢尾甲苷B(Iristectorin B,6),鸢尾甲黄素A(Iristectorigenin A,7),山柰酚-7-甲醚(Kaempferol-7-methyl ether,S),怪柳黄素-7-葡萄糖苷(Tamarixetin-7-glucoside,9),鸢尾甲苷A(Iristectorin A,10),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3-O-β-D-半乳糖苷(3',3,5-tri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3-O-β-D-galacto pyranoside,11).结论:化合物1~11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德国鸢尾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谢国勇;陈雨洁;温锐;许静远;吴洒洒;秦民坚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ODS反相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鸢尾科Iridaceae植物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该植物根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商陆素(1),5,3,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烷酮(2),5,7,4'-三羟基双氢黄酮(3),cirsiliol-4'-glucoside (4),3β,4'-dihydroxy-7,3 '-dimethoxy flavomone-5-O-β-D-glucopyranoside(5),染料木素(6),irilin D(7),muningin(8),5,7,4'-三羟基-6,3 ',5'-三甲氧基异黄酮(9),鸢尾苷元(10),野鸢尾苷元(11),鸢尾苷(12),野鸢尾苷(13),芒果苷(14),irisxanthone(15),焦谷氨酸(16),2,4',6-tri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2-O-β-D-glucoside (17),茶叶花宁(18),草夹竹桃苷(19),β-谷甾醇(20),胡萝卜苷(21).其中化合物1~9,16,17为首次从德国鸢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为首次从鸢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17为首次从鸢尾科植物中获得.

  • 射干及类似药用植物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秦民坚;黄芸;杨光;徐珞珊;周开亚

    目的对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野鸢尾I.dichotoma Pall.,蝴蝶花I.japonica Thunb.和德国鸢尾I.germaica L.等5种药用植物进行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分析,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CTAB(Cetyl trimelhyl ammonium bromide,CTAB)法提取总DNA,用作者设计的引物对鸢尾科5种药用植物的叶绿体rbcL(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ose Large Gene,rbcL)基因进行扩增,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用ABI310 DNA自动测序仪测序.结果获得射干和4种鸢尾属药用植物叶绿体rbcL基因部分序列(约750 bp),除德国鸢尾外, 其余4种药用植物的rbcL基因序列为首次获得;用clustal 8.0,MEGA 2.0等软件分析统计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得到碱基突变点,遗传距离[碱基差异数(1.000~20.000)、颠换数为(0.000~9.000)、转换数为(0.000~14.000)],根据rbcL基因部分序列数据建立分子系统树.结论根据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数据可以很好的鉴别5种鸢尾科植物.

  • 膜苞鸢尾和蓝花喜盐鸢尾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杨阳;陈洁君;王辉;董晓芳;赵长琦

    目的 分别对鸢尾属2种植物膜苞鸢尾Iris scariosa和蓝花喜盐鸢尾Iris halophila var.sogdiana的根及根状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MS、1H-NMR、13C-NMR、2D-NMR)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膜苞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野鸢尾苷元(1)、尼鸢尾黄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5,7,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尼鸢尾黄素(4)、德鸢尾苷元(5)、鸢尾酚酮(6).从蓝花喜盐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5,7,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5,2 '-二羟基-6,7-二甲氧基异黄酮(鸢尾灵A,7)、鸢尾甲黄素B(8)、鸢尾甲黄素B4'-O-β-D-吡喃葡萄糖苷(9)、鸢尾甲黄素B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山姜酮(11)和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喜盐鸢尾苷.化合物1~6是首次从膜苞鸢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2是首次从蓝花喜盐鸢尾中分离得到.

  • 鸢尾属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作者:杨阳;杨黎彬;赵长琦

    鸢尾属的许多植物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用于治疗癌症、炎症、细菌和病毒感染等多种疾病.该属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以黄酮类成分的数量多且为重要.现对近5年来从19种鸢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118种黄酮类化合物,包括18个全新化合物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详尽阐述了它们的来源、结构特点、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 RAPD法鉴定射干类中药

    作者:黄芸;秦民坚;杨光;徐珞珊;周开亚

    目的用RAPD技术对射干类药材射干Belamcandachinienisis及混淆品鸢尾属鸢尾Iris tectorum、野鸢尾I.dichotoma、蝴蝶花I.japonica、德国鸢尾I.germamca等5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方法CTAB法和DNeasyTM Plant Mini Kit法提取射干类药材5种原植物总DNA,以随机引物进行随机扩增.结果用OPD-08(5'-gtgtgcccca-3')等作随机扩增引物进行随机扩增时,可得到识别这些物种基因组DNA的多态片段.结论RAPD法能有效的鉴别射干类药材,把射干和鸢尾、野鸢尾、蝴蝶花、德国鸢尾等药用植物区分开.

  • 鸢尾属植物化学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吴靳荣;秦民坚;余国奠

    报道了近十年来对鸢尾属植物化学研究的新进展,并对其中某些已知成分的药理活性进行概述.

  • 188 鸢尾属植物提取物或鸢尾黄素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

    作者:

  • 不同鸢尾属植物DPPH·药理活性作用比较

    作者:康愿涛;乔敏;邹桂欣;李国信;尤献民

    目的:研究和比较鸢尾属不同植物射干、日本鸢尾、德鸢尾清除DPPH·药理活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PPH·含量,色谱柱:Kromasil C18(5μm,2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80∶20)检测波长517 nm.比较各样品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结果:射干、日本鸢尾、德鸢尾清除DPPH·的IC50值分别为0.020、0.004、0.018.三者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强弱顺序为:日本鸢尾>德鸢尾≥射干.结论:不同鸢尾属植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有较大差别,提示除射干之外的其它鸢尾属植物也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 准葛尔鸢尾叶的化学成分

    作者:王昕;秦民坚;吴刚;束盼

    目的:研究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准葛尔鸢尾(Iris songarica Schrenk)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70%乙醇提取,硅胶柱反复层析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准格尔鸢尾叶中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其中3个黄酮类化合物:5-羟基-7-甲氧基黄酮(tectochrysin,Ⅰ),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wogonin,Ⅱ),蒙花苷(acacetin-7-O-a-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Ⅲ);2个黄酮醇类化合物:良姜素(izapinin,Ⅳ),异鼠李素-葡萄糖苷(isorhamnetin-7-O-β-D-glucoside,Ⅴ);1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5,2′-二羟基-6,7-亚甲二氧基二氢黄酮(Ⅵ);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5,7-二羟基-6,2′-二甲氧基异黄酮(Ⅶ),4′,5,7-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tectorigenin,Ⅷ),鸢尾苷(tectoridin,Ⅸ),4′-羟基-5-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irisolone,Ⅹ);3个为peltogynoids型化合物:irisoid A(Ⅺ),irisoid B(Ⅻ),irisoid D(ⅩⅢ);另外5个化合物为三十一烷醇n-hentriacontanol(Ⅹ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ⅩⅤ),豆甾醇(stigmasterol,ⅩⅥ),nonadecanoic acid(ⅩⅦ)和谷甾醇(β-sitosterol,ⅩⅧ).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Ⅲ,Ⅳ和Ⅴ为本属植物中首次发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