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措施

    作者:辛红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效果.方法 总结65例老年腹部手术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住院期间出现PICC并发症7例(10.8%),其中送管困难3例(42.9%),局部渗血及血肿2例(28.6%),静脉炎1例(42.9%),导管堵塞1例(42.9%).结论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密观察血管及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等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 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首次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接受度及影响因素

    作者:申琳;勇琴歌

    目的 了解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首次对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接受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促进PICC置管在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对182例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进行PICC置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PICC的接受情况、年龄、穿刺技术、穿刺疼痛、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态度、影响日常生活和院外导管维护等多个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结果接受PICC置管患者116例,未接受PICC置管患者66例.穿刺技术、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态度、病程分段及院外导管维护5个因素入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66例患者不接受PICC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日常生活、不易维护、并发症和治疗态度.结论 提高PICC置管技术,进行科学的宣传,消除患者疑虑,在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推广PICC,让更多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受益于PICC.

  • 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异位的正位处理

    作者:张婷;尚立华;张广英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异位的情况,探讨正位处理方法和护理对策.方法 对乳腺癌患者PICC发生异位的情况进行分析,再进行正位处理.结果 本组42例乳腺癌患者PICC发生异位的患者,经过分析和处理,40例正位成功,其中2例血管畸形正位不成功,总有效率95.24%.结论 乳腺癌患者PICC发生异位的正位处理与是否撤导丝关系不大,主要在于选择合适的血管,以及根据胸片将导管撤出合适的长度.

  • 1例Sezary综合征病人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作者:王莉;张琳

    Sezary综合征(Sezary syndome)又称 T 细胞淋巴瘤红皮病,是原发于皮肤的 T 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938年由 Sezary 及 Boumin 首先报道并命名,其临床特点为剥脱性红皮病,伴持续性瘙痒、浅表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并可于病变皮肤处发现Sezary细胞,该病国内外罕见[1]。目前治疗皮肤 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措施仍为化疗[2],为保护外周静脉以及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我们选用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作为治疗期间的静脉通路。由于该病病人皮肤状况差,PICC置管前的评估、置管、置管后预防其并发症成为确保 PICC 安全使用和延长留置时间的关键[3]。2015年6月我科收治1例Sezary综合征病人,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预防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嘉旋

    综述影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因素、置管过程中 PICC 颈内静脉异位的观察与识别方法以及预防进展。

  •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PICC患者自护能力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魏华;赵庆华;梁潇

    目的 评价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PICC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电子和人工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有关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PICC患者自护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半随机对照试验(CCT)、自身对照和列队研究实验,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无法合并数据者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健康教育模式的干预组(实验组)PICC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均较对照组或自身干预前显著提高.结论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PICC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影响有意义.

  •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

    作者:莫凤;杨琴

    目的: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PICC)置管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92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 n=46)和对照组( n=46),对实验组的新生儿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的新生儿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两组中新生儿的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中新生儿的护理,实验组中新生儿的术后恢复情况较好,新生儿的置管部位局部静脉红肿消散速率为(22.3±4.7)min,明显快于对照组的消散速率(30.4±5.2)min,具有统计学意义(t=7.8377,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21,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来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进行护理,能够加快新生儿的身体恢复速率,同时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的预防与处理

    作者:张娟;刘萍;苏美华;张海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乳腺癌患者选择乳房癌非手术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138例,其中导管异位12例,发生率8.70%.异位于颈内静脉8例,腋静脉3例,导管进入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结果 (1)颈内静脉异位8例:采用单纯的头转向穿刺侧肩部下压的方法,其中4例2次正位成功,1例3次正位成功;采用B超探头垂直于颈内静脉下压颈内静脉,3例1次成功.置管前重视血管的评估、配合体位的宣教;操作中规范、送管动作轻慢,辅助采用食指及中指按压颈内静脉,可防止管道异位于颈内静脉;如发生异位,使用床边血管仪超声探头按压颈内静脉横截面,可有效矫正导管逆行至颈内静脉.(2)腋静脉异位3例:因血管畸形无法置入选用手术侧上肢置入.(3)导管进入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DSA证实患者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置入PICC管后,完成所有疗程后安全拔管.结论 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较高,应做好预防和处理,以纠正异位,以完成整个化疗疗程.

  • 皮下隧道法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观察

    作者:田丽梅;李桂莲;江凤霞

    目的 比较2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65例不同病种行PICC置管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0例),常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由静脉上方穿刺直入血管行PICC,观察组则在血管下方2~3 cm进针,不直接刺人血管,先皮下潜行2~2.5 cm后刺入血管,再将导管插入行PICC.结果 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 改进PICC穿刺方法后,可减少PICC穿刺点出血的发生.

  • 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恩燕;马文哲;戴坤鹏

    目的:探究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进行静脉化疗治疗的患者15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结合患者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两组分别7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进行常规PICC置管化疗,观察者患者则在B超引导下改良穿刺法进行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对比两组患者的首次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以及患者置管后舒适度.结果:观察者患者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者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应用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进行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置管能够有效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同时降低静脉炎发生绿提升置管舒适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PIC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

    作者:汪晖;徐蓉;李秀云

    目的 探讨PIC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 在PICC置管操作者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对需要行PICC置管的患者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模式,并进行流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结果 申请置管的331例患者中322例符合置管适应证,320例置管成功,仅4例发生置管并发症.结论 PICC临床应用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能提高置管威功率,保持管道的正常使用,保证静脉治疗途径的通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PICC置管患者的置管过程及使用期间安全的有效管理方法.

  • PICC保暖袖套的制作与应用

    作者:刘晓丽;彭英;林丽萍

    应用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途径给药,可使患者安全地接受营养支持及治疗[1].临床上长期带管患者每日要进行多次PICC局部穿刺点的观察、交接班,以及在PICC处进行输液.天气寒冷时,很多患者需反复穿脱衣物才能很清晰地观察局部情况,多有不便且容易着凉.为解决观察、交班、操作、输液和患者保暖之间的矛盾,笔者设计制作了PICC保暖袖套,冬季经100例次PICC患者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

    作者:郭丽娟;张鸿雁;赵晓玉;赵书彦;任少林;孙丽芳

    目的 减少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10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于肘窝或肘下2横指处按常规进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观察组于距肘窝4 cm以上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在超声波引导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及脱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改进PICC穿刺部位后,可减少静脉炎、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 预防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作者:寇京莉;赵晓维;韩斌如

    目的预防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方法对61例PICC老年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结果61例患者中发生PICC并发症10例,其中导管异位2例,穿刺部位出血3例,机械性静脉炎5例.结论循征护理可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

  • 乳腺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

    作者:李倩雯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行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 )异位的佳正位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160例,并比较不同正位方法(退管后再送管、拔出部分导管)的一次成功率。结果 PICC异位率为15.00%,头静脉发生异位的概率大,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再次为贵静脉,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正位成功率上,退管后再送管和拔出部分导管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防止乳腺癌患者经PICC异位,首先要选发生异位率低的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一旦发生异位,一定要及时正位,防止并发症发生。

  • 28例乳腺癌术后化疗PICC置管的安全维护体会

    作者:李琪艳;熊灵敏

    目的 观察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对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安全维护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乳腺癌术后化疗进行PICC置管的28例患者进行全程安全维护,观察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乳腺癌术后化疗PICC置管实施安全维护,使静脉炎发生率、导管堵塞均有所下降,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直接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4.2%;患者平均留置时间延长,无一例被迫拔管和感染.结论 本方法可减少置管并发症,保证化疗周期的顺利进行,节省治疗费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