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常用植物类中药材商品术语集解

    作者:马杰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我国传承了千年,挽救了不计其数的中国人.传统的中医是以辩证的方法研究人体的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他将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人是有精气神统一在一起的整体,通过对病人望闻问切等方式探究病人的身体情况.而中药是我国传统中医学领域内为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千年来对于各种动植物的药性积累以及了解,人们将其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之中,从辩证的角度平衡人体的精气神,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为此对于各种中医药的药性了解对于中医的医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基于数据挖掘的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功效-靶点关联性研究

    作者:肖雨函;王乃智;张静雯;曹金花;王凤祥;崔双玮;付先军

    目的 探讨植物类中药药性、功效和靶点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中药寒热药性效应的分子机制,为诠释中药药性的微观作用机制和科学内涵提供基础.方法 整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于单味药药性与功效的记载,并参考《药理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靶点》及《药理学》,选取509种植物类中药.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记载植物类中药药性、功效、药理作用和靶点的相关文献.筛选靶点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MySQL5.7.13构建数据库,运用R软件平台3.3.1中频数分析及关联规则算法,研究植物类中药药性与功效、靶点的关联性.结果 509种植物类中药中,寒性中药227种,平性中药106种,热性中药176种.数据挖掘结果表明,与寒性关联紧密的功效为止渴、清肝、通淋等,靶点为转化生长因子-β2、肝微粒体酶等;与热性关联紧密的功效为温中、散寒、散痞等,靶点为骨形态蛋白-2、类风湿因子等;与平性关联紧密的功效为敛肺、消胀、益精等,靶点为 β-淀粉样蛋白、前列腺素E2受体等.结论 中药药性、功效和靶点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对种子类中药药性的初步分析

    作者:刘辉;孙文平;杨光;王准

    植物类中药约占中药的87.5%[1],显然对药用植物的研究是中药研究的主要内容.植物的不同部位特征明显,化学成分炯异,因此了解植物不同部位的中药学特征对深入研究中药及开发新药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重点分析以种子入药的中药特性,发现了有价值的特点,现报告如下.

  • 常见植物类中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作者:韩清泉

    部分植物类中药,因含生物碱、毒苷、毒性蛋白、萜与内酯等而具有毒性,容易引起中毒.掌握中药中毒的基本临床表现,正确判断是否中毒,何种药物中毒等.对于临床安全用药,及时采取针对性救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常用植物类中药经验鉴别术语集释

    作者:苗新生

    传统中药经验鉴别是一种简便、快捷、实用、可靠的鉴别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感官分析的科学方法.历代中医、药工、药农及药商在长期的采药用药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许多经验鉴别术语.

  • 12种《中国药典》对照药材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

    作者:庞培孝;卢燕;于燕莉;石俊英

    植物类中药细胞内普遍含有受遗传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分子,且具有种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利用这一规律,可鉴别亲缘关系相近的不同种类的药材.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PAGE),对12种《中国药典》对照药材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中药材鉴别提供一项新的评价指标,同时为建立中药材电泳鉴别图谱库提供资料.

  • 对417种植物类药与其中101种降压中药药性的比率分析

    作者:杨国营

    目的:研究植物类中药与所含降压中药药性的比较分析.方法:从<中国药典>所载417种性味、归经记载齐全的植物类中药中选取具有降低血压药理作用的中药101种,对其四气、五味、归经和主要功能与417种中药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五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植物类降低血压中药以性辛者多、味苦者多,多归肝胆经,提示可依此类药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筛选有效的植化成分、药理活性.

  • 植物类中药功效与基源分科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姝;韩晓春;李文娜;陈凤

    目的 探究植物类中药功效与基源分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中药学》教材中植物类中药,共计283味,计算其contingency coefficient,探究植物类中药功效与基源分科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显示contingency coefficient=0.809,P=0.000.结论 证实中药功效与基源分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 常用植物类中药材商品术语集解

    作者:苗新生

    传统中药经验鉴别法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历代中医、草医、药工、药农及药商在长期的采药用药实践中集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经验鉴别术语,内容极为丰富.它们或描述药材形态特征,或记载药材历史变迁,或说明其生境产地、商品规格、加工炮制,可谓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这些术语不仅涉及中药材的鉴定、采收加工,而且在药材商品流通中也广为应用.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参考有关文献资料,收集有关常用植物类中药材商品术语110条,力求用现代植物学知识给予简明准确的解释,现浅析如下,仅供从事中药材采收加工和商品流通的广大基层药学工作者和中药专业的学生参考.

  • 基于数据挖掘的抗胃癌植物类中药组方设计

    作者:蒋先仲;郭红莲

    目的:为临床抗胃癌中药组方设计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中药学》(第4版)以及PubMed、中国知网、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对抗胃癌植物类中药的品种、抗肿瘤机制、性味归经特点以及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等信息进行挖掘、整理,并结合肿瘤分期进行抗胃癌植物类中药的组方设计.结果与结论:明确有抗胃癌活性的植物类中药共85种,其抗肿瘤机制以抑制增殖/生长、调节免疫、诱导凋亡、抑制侵袭/转移为主,丰度分别为0.741、0.718、0.447、0.271;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丰度分别为0.424、0.282、0.200;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丰度分别为0.612、0.518、0.271;归经以肝、肺、肾、脾经为主,丰度分别为0.553、0.424、0.376、0.365;主要涉及品种包括太子参、胡颓子叶、人参、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缬草等.微生态制剂的使用、饮食习惯的改善、毒性应激的减少以及补虚、清热、消食类中药(如党参、山药、熟地黄、蒲公英、山楂等)的应用均会对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产生有利影响.临床应按照"目标调节+整体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调节"的规则进行组方设计,其中胃癌早期宜以抑制增殖/生长为主,应选择性寒、凉,味辛、甘,归肝、心经的植物类中药;胃癌中期宜以抑制侵袭/转移为主,应选择性平、凉、温,味甘、苦、辛,归胃、脾、肝、肺经的植物类中药;胃癌晚期宜以调节免疫和诱导凋亡为主,应选择性温、平,味苦、甘、酸,归肾、肺、脾、胃经的植物类中药;同时辅以具肠道微环境调节作用的植物类中药,结合中医辨证和患者病情特征进行个体化组方,以充分发挥中药对胃癌的治疗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