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腔内超声在食管上段癌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邱宁雷;许林;缪青;谭旭艳;贾译清

    目的比较传统临床分期、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食管腔内超声(TEUS)对食管上段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38例食管上段癌患者,术前均行TEUS和CT检查.TEUS、CT和传统临床分期结果分别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结果传统临床分期和TEUS对食管上段癌TN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36.8%和68.4%(P<0.01),CT和TEUS对食管上段癌TN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47.3%和68.4%(P<0.05),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39.5%和73.7%(P<0.01),局部转移性淋巴结(N分期)的检出率分别为40.8%和71.4%(P<0.01).结论 TEUS在术前T、TNM和N分期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检出率,优于CT和传统临床分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 CT与低场MRI在脊柱损伤中的诊断作用

    作者:张立安;周洪超;王东;王玉丽;胡佳寿

    回顾性分析123例脊柱损伤的CT影像学资料,并与其中87例患者的低场MRI进行对照分析,着重对CT及低场MRI两种方法对诊断脊柱骨折和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应用价值做一比较,以提高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利用率.

  • MRI与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罗良平;张缨;陈金城;林志超;吴何嘉;朱彬;夏建东

    目的: 探讨、比较MRI和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5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术前均进行了MRI和CT检查;比较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MRI除了对肿瘤内钙化的显示率低于CT 外,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形态学的观察普遍优于或等于CT,尤其对叶间胸膜及横膈胸膜增厚的显示、肿块侵犯胸壁或膈肌以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的显示优于CT.恶性胸膜间皮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而在T2WI及增强T1WI上绝大部分呈高信号.结论:与CT比较,MR I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TNM分期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更具指导意义.

  • 成人腹股沟区多排螺旋CT解剖

    作者:徐列印;何敏丽;陈乾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显示正常成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价值.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腹股沟区进行MDCT扫描,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MPR上观察腹股沟重要解剖结构,并对双侧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腹壁下动脉、内环、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精索及子宫圆韧带100%显示,其中腹股沟韧带、腹股沟管和股三角、腹股沟三角在多平面重组显示好.腹股沟管浅环在男性中显示率约60%(6/10).右侧内环位置较左侧低[右侧(46.4±7.6)mm,左侧(45.3±8.6)mm,P=0.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双侧结构(包括腹直肌宽度P=0.774、腹直肌厚度P=0.385、腹股沟韧带长度P=0.400、内环到髂棘垂直线距离P=0.186、腹股沟管与腹股沟韧带夹角P=0.837、腹股沟管长度P=0.337、内环到中线距离P=0.599、腹股沟管与前壁夹角P=0.27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DCT可满意地显示正常成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为临床及基础解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 成人腹股沟区CT影像解剖

    作者:赵爽;黄子星;刘荣波;周莹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DCT)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对显示正常成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7~12月期间于我院行腹股沟区CT薄层扫描检查腹股沟区结构正常的成年受检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并使用MPR获得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观察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影像对腹股沟区主要解剖结构的显示.结果 各平面均可显示所有受检者的双侧腹壁下动脉(100/100,100%)、双侧精索(60/60,100%)及双侧子宫圆韧带(40/40,100%).冠状位图像上可显示所有受检者双侧的"影像学股三角"(100/100,100%).双侧腹股沟韧带在所有受检者(100/100,100%)的冠状位图像及34例受检者(68/100,68%)的矢状位图像上显示,但轴位图像上仅3例男性受检者(6/100,6%)可显示.双侧腹股沟管及腹股沟深环可在所有受检者(100/100,100%)的冠状位及46例受检者(92/100,92%)的矢状位图像上显示.冠状位腹股沟管宽度: 男性左侧(0.97±0.35) cm,右侧(0.89±0.23) cm;女性左侧(0.62±0.11) cm,右侧(0.71±0.11) cm,双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P=0.059,女P=0.067),但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P=0.007,右侧P=0.009).腹股沟深环横径: 男性左侧(1.32±0.31) cm,右侧(1.31±0.36) cm;女性左侧(1.07±0.35) cm,右侧(1.07±0.30) cm,双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P=0.344,女P=0.638),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P=0.001,右侧P=0.002).结论 MDCT可以清楚显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其中冠状位重建图像对解剖结构的显示价值大.

  • 64层螺旋CT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光文;陈坜桃;宋彬;袁放;张曦娥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64层螺旋CT(64 slice spiral CT,64SCT)的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29例被64SCT诊断为BCS且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由2位从事腹部放射诊断的医师回顾性分析图像,除了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和门静脉高压情况外,重点观察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的病变,64SCT结果与DSA结果对照.结果 ①64SCT对BCS的诊断准确率为93.1%(27/29), 出现2例假阳性,无假阴性患者.64SCT对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腔静脉隔膜形成诊断准确率高,对狭窄诊断能力有限.②肝脏的异常改变包括肝脏肿大(24例)、密度降低(27例)、不均匀强化(动脉期5例,门脉期19例).③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结论 64SCT对BCS的诊断准确率高,很少出现假阴性,能准确显示BCS患者肝脏的形态学异常和侧支循环,但对判断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狭窄准确率不高.

  • 肠扭转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

    作者:徐隽;陈光文;宋彬;吴苾;李真林

    目的 探讨肠扭转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DCT)表现特征.方法 纳入经手术证实的31例肠扭转患者,其中CT平扫9例,增强扫描22例,有5例加作了血管成像和特殊图像后处理.2位从事腹部放射诊断的医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记录肠扭转的部位、方向、度数、"漩涡征"和"鸟喙征"的出现率、是否有肠壁增厚和腹水以及寻找肠扭转的原因,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①部位: 十二指肠1例,空肠23例,回肠3例,全小肠2例,乙状结肠2例,定位准确27例,准确率87.0%;②方向: 顺时针11例,逆时针20例,准确率100%;③度数: 180° 13例,360° 12例,540°、720°和900°各2例,准确23例,准确率74.2%;④"漩涡征"18例和"鸟喙征"20例;9例出现肠壁增厚和腹水;5例图像后处理患者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图像均显示肠系膜血管异常,有1例多平面重组(MPR)图像显示"漩涡征"和"鸟喙征";有10例患者发现引起肠扭转的原因.结论 肠扭转在MDCT上主要表现为肠管和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喙征";肠壁增厚和腹水是肠壁血运障碍的重要影像依据.MDCT对肠扭转的诊断和评估扭转肠管的血运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 淤血性肝硬变的MSCT、MRI诊断价值

    作者:陈光文;宋彬;陈坜桃;赵黎明;阳宁静

    目的 探讨淤血性肝硬变的多层螺旋CT(MSCT)和MRI的表现及MSCT和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淤血性肝硬变患者的影像资料,重点观察肝脏大小、轮廓及实质强化方式,肝静脉的管径.是否有造影剂逆流、腹水、侧支循环开放及相关肝外异常.结果 35例患者的平均肝体积指数及脾体积指数分别为4 434.95 cm3和621.92 cm3;27例患者(77.1%)肝静脉管径增粗,平均肝静脉直径为3.61 cm,另8例(22.9%)肝静脉太细而显示不清;5例患者(14.3%)出现肝轮廓浅波状改变;29例患者(82.9%)的肝实质呈花斑样强化;20例(57.1%)出现造影剂逆流,16例(45.7%)出现侧支循环开放,6例(17.1%)出现腹水;肝外异常包括心脏增大4例(11.4%)、心包增厚11例(31.4%)和单纯心包积液2例(5.7%).结论 淤血性肝硬变主要表现为肝体积增大、实质花斑样强化、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内造影剂逆流及门静脉高压不明显.MSCT和MRI可为淤血性肝硬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因诊断提供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 非侵入性方法评价肝纤维化

    作者:陈光文;宋彬

    目的 综合评价非侵入性评价方法 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通过总结血清纤维化标志物、超声、CT和MRI在评价肝纤维化中的应用现状及新进展,以评价这些非侵入性方法 的应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 结果 各种非侵入性评价方法 除了能诊断肝纤维化外,还能对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但目前的非侵入性方法 还不能有效监测肝纤维化随时间的演变情况和对治疗的反应.结论 非侵入性评价方法 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组织活检.

  • 肝硬变患者胃肠道壁增厚的MS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蔡薇;陈光文;宋彬;杨太珠

    目的 探讨肝硬变患者胃肠道壁增厚的发生率、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109例肝硬变患者和130例非肝硬变患者的MSCT资料,计算二者胃肠道壁增厚的发生率,评估肝硬变患者胃肠道壁增厚的特点(分布、对称性和增强方式).结果 胃肠道壁增厚发生率肝硬变患者为66%(72例),非肝硬变患者为9%(12例),前者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5).肝硬变患者中空肠和升结肠易受累,分别占44%(32/72)和43%(31/72),常累及2个以上解剖结构(64%),均表现为同心性增厚,均匀性强化.结论 肝硬变患者易发生胃肠道壁增厚,主要表现为多节段分布,其中空肠和升结肠易受累,MSCT对诊断肝硬变引起的肠壁增厚有重要价值.

  • 多层螺旋CT对非肿瘤性肠壁增厚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光文;宋彬;吴苾;赵黎明;阳宁静

    目的 探讨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的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84例经手术、内镜取活检或临床证实的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患者的CT资料,重点观察肠壁增厚的部位、范围、增厚方式、程度、密度、强化方式以及相关肠外异常.结果 在284例患者中,肝硬变109例,急性胰腺炎54例,肠梗阻36例,炎症性肠病14例,缺血性肠病12例,放射性肠炎13例,结核12例,免疫系统疾病10例,感染性肠炎3例,急性阑尾炎3例,低蛋白血症5例,其他少见病8例,正常变异5例; 1例高密度,144例等密度,127例低密度,5例脂肪沉积,7例肠壁积气; 轻度强化249例,显著强化32例,不强化3例; 271例均匀性增厚,13例不均匀性增厚; 279例轻度增厚,5例显著增厚; 局灶性8例,节段性64例,弥漫性212例; 相关肠外异常包括: 肠系膜脂肪肿胀218例,腹水189例,淋巴结肿大5例,肠周脓肿2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5例和实质器官受累169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于诊断由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肠壁增厚具有重要价值.多种非肿瘤性疾病可以引起肠壁增厚,仔细观察肠壁增厚的特征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胰腺癌血管侵犯的CT术前评价

    作者:黄子星;陈光文;宋彬

    目的 探讨胰腺癌血管侵犯的CT分级标准.方法 在CNKI及PubMed上检索并复习近10年来关于CT评价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文献,对CT评价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的价值进行综述. 结果多层螺旋CT是判断胰腺癌可切除性的佳影像学方法.目前主要的胰周血管侵犯CT分级标准包括: 根据肿瘤和血管间关系的CT分级标准、根据肿瘤包绕血管程度的CT分级标准、根据管腔狭窄程度的CT分级标准及联合受侵血管狭窄程度与肿瘤包绕血管程度的CT分级标准.结论 胰腺癌血管侵犯的CT分级标准还不统一,每个标准都有缺陷.

  • 多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成人肠套叠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光文;宋彬;陈坜桃;吴苾;李真林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D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成人肠套叠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经手术和临床随访证实的21例肠套叠患者,其中平扫3例,增强扫描18例.将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将患者的图像分为原始图像组和原始图像加MPR图像组.由2位从事腹部放射诊断的医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记录2组图像对肠套叠诊断的准确率和医生的信心指数,包括诊断、定位、发现原因、是否有血运障碍及肠梗阻,2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原始图像组和原始图像加MPR图像组图像对肠套叠的诊断、定位、发现原因、是否有血运障碍及肠梗阻指标的准确率分别为90.5%(19/21)比100%(21/21)、81.0%(17/21)比95.2%(20/21)、85.7%(18/21)比90.5%(19/21)、90.9%(10/11)比90.9%(10/11)和100%(11/11)比100%(11/11),2组之间各指标的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肠套叠的诊断、定位和发现原因方面,原始图像加MPR图像组医生信心指数大于原始图像组(5.00比4.24、4.76比4.29和4.29比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CT对肠套叠的诊断、定位、寻找引起肠套叠原因、评价套叠肠管的血运状态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与单纯轴位图像相比,轴位图像结合三维重建图像能提高医生的诊断信心.

  • 多层螺旋CT对于肝结核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迎春;宋彬;吴苾;徐隽;蒋瑾;印隆林

    目的 探讨肝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4例经手术(5例)、穿刺活检(4例)或临床(5例)证实的肝结核患者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改变对照.结果 14例肝结核可分为2种类型: ①肝实质型12例.细分为4种亚型: 粟粒型2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点状稍低密度; 结节型5例,平扫边界模糊,有2例环形强化,2例无强化,1例环形强化与无强化区混杂; 脓肿型4例,平扫边界模糊,2例表现为云絮状淡薄强化,2例环形强化; 纤维钙化型1例,钙化灶呈斑块状.②肝浆膜型2例,表现为肝包膜均匀性增厚或伴结节附着,呈轻微强化,肝包膜下局限积液.其他征象包括肝肿大和其他器官结核,如腹腔淋巴结、胰、脾、肾上腺、肠道及肺部可见结核病灶.结论 螺旋CT对诊断肝结核有重要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结核不同的病理改变.

  • 肝脏钝性伤的CT表现

    作者:徐隽;宋彬;吴苾

    目的探讨肝脏钝性外伤所造成肝脏损伤的螺旋CT表现征象.方法收集17例肝脏钝性外伤病例的临床与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的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肝脏实质、肝内血管及胆管的形态、密度和完整性,同时也观察肝门结构、肝周及腹膜腔、腹膜后等区域.结果本组12例发现肝实质裂伤(70.6%);9例发现血肿(52.9%),其中5例为肝实质内血肿,4例为肝包膜下血肿;1例(5.9%)发现血肿内的活动性出血;2例(11.8%)发现肝静脉的损伤(撕裂);7例(41.2%)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周围的"晕环"征.本组有13例合并腹腔内积液(血),3例合并右侧肾上腺血肿,8例合并胸水,3例合并肋骨骨折.结论肝脏钝性损伤可出现肝实质的裂伤、血肿、活动性出血以及肝内静脉的撕裂等表现.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胆囊癌侵犯胃肠道的螺旋CT诊断(附8例分析)

    作者:帅丹丹;黄娟;宋彬;邓开鸿

    目的探讨胆囊癌侵犯胃肠道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1月至2004年8月期间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伴有胃肠道侵犯的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于扫描前饮入对比剂使上消化道充盈.结果 8例中有2例胃窦受侵,6例十二指肠受侵,3例结肠肝曲受侵.术前CT诊断较为肯定的有2例胃窦和4例十二指肠受侵,表现为胆囊与受侵器官之间脂肪间隙不清、受侵处胃肠壁增厚、肿块形成、管腔狭窄等征象;对3例结肠肝曲受侵CT均不能肯定诊断.结论 CT对判断胆囊癌是否侵犯胃和十二指肠有一定作用,但是对结肠肝曲受侵较难准确诊断.

  •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的鉴别

    作者:黄娟;宋彬;周翔平;帅丹丹;姚晋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中的表现特征及其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各3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在螺旋CT双期扫描的征象和强化特点.结果 30例胆囊癌病例中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型11例(33.7%)、腔内结节型6例(20.0%)和肿块型13例(43.4%).胆囊癌胆囊壁增厚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或高密度,常伴有临近肝脏浸润,局部淋巴结和肝内结节样转移.慢性胆囊炎胆囊壁轻度增厚,其内壁光滑,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等密度,胆囊窝内常出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曲线影.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于胆囊癌的诊断及其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

  •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

    作者:徐隽;宋彬;严志汉;刘再毅;陈卫霞;陈宪;熊燕

    目的 探讨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CT、MR影像表现.方法 以37例经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并同时伴有中、上腹部区域内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短径≥1.0 cm)的胆囊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6例行MR扫描.由3位医生集体阅片,着重观察中、上腹部区域淋巴结的大小、位置及分布情况.结果 该37例中,①门腔间隙-胰头后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89.1%(33/37),并主要分布于门腔间隙和胰头后方;②腹腔动脉干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78.3%(29/37),并主要分布在肝总动脉、腹腔动脉干周围;③肠系膜血管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29.8%(11/37),并分布于肠系膜上动脉胰后段周围;④腹主动脉组肿大淋巴结出现率为51.3%(19/37),并主要分布于左肾静脉平面的腹主动脉左侧和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结论 胆囊癌转移所致的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门腔间隙-胰头后方、腹腔动脉干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以及腹主动脉周围.这种分布特点与胆囊-胰后区、胆囊-腹腔动脉干和胆囊-肠系膜这3条胆囊淋巴引流途径有关.CT和MR影像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胆囊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